梅兰芳传 第36节
四本《太真外传》的“御前面奏”一场里,梅兰芳的服饰,可谓名贵非 凡。头戴金凤“头面”,内穿银片串起来的古装,外披大红绣花出锋的长斗
篷,后面拖地一大截。斗篷里面两肩处还扎着风带,一直拖到斗篷外边。古 装水袖纯用两层丝穗来代替了。这一身服装,华丽已极。在梅兰芳的诸多新
戏中,可以说无出其右者。可惜的是这种展览式的服装表演,没有为剧情添 加什么分量,因而也就混同在各色服装中,而被观众忽略了。
最后一场“玉真梦会”,梅兰芳穿一套空前未有之舞台新装上场。寺门 开启处,只见梅兰芳散披长发,头戴镶钻头陀箍,与《醉打山门》里的鲁智
深所戴的一样。身穿白色纱衣,通身到底拖长在地,与今日摩登乔其纱的睡 袍相似。一层薄纱由肩上斜披下来,又似袈裟。手持白色云帚。当时在场的
观众,几乎以为是莎士比亚歌剧中的主角登场,而忘记了舞台上正在演出的 是京剧。
《太真外传》里的唱腔,也颇多创新之作。所用乐器,除了京胡和二胡 外,还有三弦、月琴、撞钟及九音锣等。头本中的[反四平]自然中听,二
本“望阙献发”中的[ 二黄原板] 、[ 三眼] 及[ 摇板] 、[ 散板] 等,更 具有梅派唱腔的特色。特别是其中的[ 摇板] 和[ 散板]
。像“一忆君恩一 断魂”及“猛抬头又只见一骑红尘”两句,用腔看似简单,但在音色的运用
上却并不容易。梅兰芳在演唱时,将感情寓于音色之中,哀怨幽长,韵味丰 富,令人荡气回肠。
三本《太真外传》中“祭七巧”一场,有着较为吃重的唱工。梅兰芳上 场后所唱[ 四平调] ,文词典雅,腔调新颖,与一般[ 四平调] 出入甚多。
其词为:“织云弄巧轻烟送冥,秋光明净碧落沉沉。听铜壶漏滴初更将尽, 风飘露冷新月微明。循栏杆下玉砌宫灯散影,看星河清皎万籁无声。命宫娥
设瓜果中庭立定,燕茗香祝灵匹鉴此虔诚。”接着拉“小开门”,上香膜拜, 在叫起板来之后接唱[ 二黄碰板] “杨玉环在殿庭深深拜定”。在唱这段[ 三 眼]
时,梅兰芳将气口、轻重把握得极其准确。技巧之高超,非老于此道者
是无法企及的接下来的“金盆捞月”一段戏中的一节[二六],是梅兰芳的 二胡琴师王少卿的拿手好戏。这段唱词句子长短不齐,确实与普通的[二六]
句式不同。其词句为:“挽翠袖近前来把金盆扶定,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 心。又只见那蟾蜍动桂枝弄影,美嫦娥清冷冷哪得无情。看仙掌和骊珠纷纷
乱迸,顾不得双手冷玉袂亲擎。”字数参差不齐,行腔中反调与正调交错使 用。听起来婉转曲折,娓娓动人。
四本《太真外传》的剧情被人们讥讽为“凑凑篇幅的文章”,然而最后 梅兰芳的那段[ 反二黄慢板] ,却如散金碎玉般时时焕发着光彩:“九华帐
拥绣衾方才睡稳,董双成又传语来把人惊。”他且歌且舞拾阶而降,来到台 中面对观众:“回转身我且把侍儿来问,他言道唐皇帝遣使来临。我自从离
凡尘来到仙境,也不知人间世又过几春。马嵬驿两下里渺无音信,到如今他 那里还念妾身。”在这段唱腔里,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容纳了多少新腔,只知
道被后起的旦角们争先恐后地“偷去”,脱胎换骨一番,又接着使用。据说 这段腔是王少卿吸收了当时流行于社会的一些姐妹艺术如大鼓、小调,单弦
等各类乐曲,提炼精华而成。唱起来不但曲调新颖,而且异常动听,将杨玉 环那种“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
月长”(白居易《长恨歌》)的缠绵心境活化在了舞台上。最为可贵的是, 此腔专为梅兰芳的嗓音而设计,音域的高低宽窄、音色的嘹亮沉郁,都恰到
好处,使梅兰芳的唱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梅兰芳的新编古装戏,向来以精湛的舞蹈取胜。《嫦娥奔月》中的花锄 舞,《天女散花》中的绸带舞,《西施》中的“佾舞”,以及《霸王别姬》
中的剑舞······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传统皮黄的表现手法,受到了中国观众 的喜爱,而且引起了一些外国朋友对中国戏曲和中国艺术的兴趣。而这出戏
里的几段舞蹈,可以说是梅兰芳舞蹈艺术的集大成者。
“太真出浴”时,梅兰芳且歌且舞地由宫女们伏侍着摘下头上金钗,脱 去凤衣罗裙,一句一个身段,一句一个亮相,面目表情娇羞扭捏,出神入化。
接着,身着蝉翼纱衣的梅兰芳手持巨幅长纱挥舞起来。只见他在舞台上腾落 俯仰,飘飘欲仙。抚肩凝神,如玉雕石塑;回身转睛,如桃李春风。舞蹈时
翩若蝴蝶穿花,皎若芙蓉出水。刹时舞毕,懒态初呈,披起长纱,斜倚池畔。 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无颜色”的绝代美女形象,跃跃然于舞台 之上。
“梦游月宫”一场,梅兰芳所扮嫦娥与众仙姬的一段集体舞也很有特色。 在“霓裳羽衣”仙曲的演奏中,嫦娥手持拂尘翩翩起舞,身着古装披肩与小
腰裙的众仙姬八人,也挥舞起长袖与她配合共舞。她们的身段、眼神、长袖 之起落、姿势之变换,完全配合着嫦娥手中拂尘的动作。云帚这一舞具,无
形中成了场面调度的指挥棒。舞台上,无论是“一字雁阵”,“三插花”, 或是“三推手”的舞蹈造型,都显得层次分明而疾徐有致。
在这出戏中,被誉为梅氏舞蹈之最的一段舞蹈是“翠盘舞”。 这场戏的布景是:下场门台前设一座宫殿。后面站立着太监和宫嫦,中
坐明皇李隆基。座前有一案,案上摆了一张羯鼓,状如大型箜篌,两端平顶,
中间细腰,横悬在一个木架之上。用手在两边击鼓,即可控制舞步的节奏。 殿前有阶,拾阶可下。阶前设一高三尺许的圆盘。盘子四周围以绣缎,下垂
丝穗。盘心不动,盘边部分可自动旋转。
幕启时,杨玉环已站在盘的中心,身着黄色软缎绣花裙袄,苏绣雀翎披
肩及小腰裙,内有五彩亮片制成的飘带,系在腰间。明皇亲为司鼓,击鼓作 乐。音乐声中,身穿黄缎绣花袄裤,手持各形各色锦旗的十六名童子分为四
队,一队一队地鱼贯而入。进场后,童子站在盘下,将手持之舞旗掷向空中, 由贵妃在盘上接取。接住后即一亮相,然后顺手将旗掷下由童子接取。就这
样,童子由一人增至两人,增至三人,由缓而疾,最后增至十六人。彩旗满 台飞舞,贵妃随接随掷,双手并开,疾如流星,煞是好看。彩旗有各种各样
的形状,方的、圆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还有三叉形、长方形的等等。 在传旗飞舞之际,雀翎飘起,随着翠盘的旋转,此起彼伏,上下翻腾。梅兰
芳站在盘中,若危若稳。举手投足,如晓日破云霞;旋转腾落,如流风回霜 雪。春风桃李,无以比其妍;出水芙蓉,无以方其丽。
观看的人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屏息凝眸。曲终舞毕,不但台上的唐明 皇掀髯而喜,台下的观众也在如雷的掌声中欢欣雀跃······
这出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编排而成的剧目,没有辜负梅兰芳及朋友们的 心血,一炮打响,成为梅兰芳新编古装戏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篷,后面拖地一大截。斗篷里面两肩处还扎着风带,一直拖到斗篷外边。古 装水袖纯用两层丝穗来代替了。这一身服装,华丽已极。在梅兰芳的诸多新
戏中,可以说无出其右者。可惜的是这种展览式的服装表演,没有为剧情添 加什么分量,因而也就混同在各色服装中,而被观众忽略了。
最后一场“玉真梦会”,梅兰芳穿一套空前未有之舞台新装上场。寺门 开启处,只见梅兰芳散披长发,头戴镶钻头陀箍,与《醉打山门》里的鲁智
深所戴的一样。身穿白色纱衣,通身到底拖长在地,与今日摩登乔其纱的睡 袍相似。一层薄纱由肩上斜披下来,又似袈裟。手持白色云帚。当时在场的
观众,几乎以为是莎士比亚歌剧中的主角登场,而忘记了舞台上正在演出的 是京剧。
《太真外传》里的唱腔,也颇多创新之作。所用乐器,除了京胡和二胡 外,还有三弦、月琴、撞钟及九音锣等。头本中的[反四平]自然中听,二
本“望阙献发”中的[ 二黄原板] 、[ 三眼] 及[ 摇板] 、[ 散板] 等,更 具有梅派唱腔的特色。特别是其中的[ 摇板] 和[ 散板]
。像“一忆君恩一 断魂”及“猛抬头又只见一骑红尘”两句,用腔看似简单,但在音色的运用
上却并不容易。梅兰芳在演唱时,将感情寓于音色之中,哀怨幽长,韵味丰 富,令人荡气回肠。
三本《太真外传》中“祭七巧”一场,有着较为吃重的唱工。梅兰芳上 场后所唱[ 四平调] ,文词典雅,腔调新颖,与一般[ 四平调] 出入甚多。
其词为:“织云弄巧轻烟送冥,秋光明净碧落沉沉。听铜壶漏滴初更将尽, 风飘露冷新月微明。循栏杆下玉砌宫灯散影,看星河清皎万籁无声。命宫娥
设瓜果中庭立定,燕茗香祝灵匹鉴此虔诚。”接着拉“小开门”,上香膜拜, 在叫起板来之后接唱[ 二黄碰板] “杨玉环在殿庭深深拜定”。在唱这段[ 三 眼]
时,梅兰芳将气口、轻重把握得极其准确。技巧之高超,非老于此道者
是无法企及的接下来的“金盆捞月”一段戏中的一节[二六],是梅兰芳的 二胡琴师王少卿的拿手好戏。这段唱词句子长短不齐,确实与普通的[二六]
句式不同。其词句为:“挽翠袖近前来把金盆扶定,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 心。又只见那蟾蜍动桂枝弄影,美嫦娥清冷冷哪得无情。看仙掌和骊珠纷纷
乱迸,顾不得双手冷玉袂亲擎。”字数参差不齐,行腔中反调与正调交错使 用。听起来婉转曲折,娓娓动人。
四本《太真外传》的剧情被人们讥讽为“凑凑篇幅的文章”,然而最后 梅兰芳的那段[ 反二黄慢板] ,却如散金碎玉般时时焕发着光彩:“九华帐
拥绣衾方才睡稳,董双成又传语来把人惊。”他且歌且舞拾阶而降,来到台 中面对观众:“回转身我且把侍儿来问,他言道唐皇帝遣使来临。我自从离
凡尘来到仙境,也不知人间世又过几春。马嵬驿两下里渺无音信,到如今他 那里还念妾身。”在这段唱腔里,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容纳了多少新腔,只知
道被后起的旦角们争先恐后地“偷去”,脱胎换骨一番,又接着使用。据说 这段腔是王少卿吸收了当时流行于社会的一些姐妹艺术如大鼓、小调,单弦
等各类乐曲,提炼精华而成。唱起来不但曲调新颖,而且异常动听,将杨玉 环那种“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
月长”(白居易《长恨歌》)的缠绵心境活化在了舞台上。最为可贵的是, 此腔专为梅兰芳的嗓音而设计,音域的高低宽窄、音色的嘹亮沉郁,都恰到
好处,使梅兰芳的唱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梅兰芳的新编古装戏,向来以精湛的舞蹈取胜。《嫦娥奔月》中的花锄 舞,《天女散花》中的绸带舞,《西施》中的“佾舞”,以及《霸王别姬》
中的剑舞······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传统皮黄的表现手法,受到了中国观众 的喜爱,而且引起了一些外国朋友对中国戏曲和中国艺术的兴趣。而这出戏
里的几段舞蹈,可以说是梅兰芳舞蹈艺术的集大成者。
“太真出浴”时,梅兰芳且歌且舞地由宫女们伏侍着摘下头上金钗,脱 去凤衣罗裙,一句一个身段,一句一个亮相,面目表情娇羞扭捏,出神入化。
接着,身着蝉翼纱衣的梅兰芳手持巨幅长纱挥舞起来。只见他在舞台上腾落 俯仰,飘飘欲仙。抚肩凝神,如玉雕石塑;回身转睛,如桃李春风。舞蹈时
翩若蝴蝶穿花,皎若芙蓉出水。刹时舞毕,懒态初呈,披起长纱,斜倚池畔。 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无颜色”的绝代美女形象,跃跃然于舞台 之上。
“梦游月宫”一场,梅兰芳所扮嫦娥与众仙姬的一段集体舞也很有特色。 在“霓裳羽衣”仙曲的演奏中,嫦娥手持拂尘翩翩起舞,身着古装披肩与小
腰裙的众仙姬八人,也挥舞起长袖与她配合共舞。她们的身段、眼神、长袖 之起落、姿势之变换,完全配合着嫦娥手中拂尘的动作。云帚这一舞具,无
形中成了场面调度的指挥棒。舞台上,无论是“一字雁阵”,“三插花”, 或是“三推手”的舞蹈造型,都显得层次分明而疾徐有致。
在这出戏中,被誉为梅氏舞蹈之最的一段舞蹈是“翠盘舞”。 这场戏的布景是:下场门台前设一座宫殿。后面站立着太监和宫嫦,中
坐明皇李隆基。座前有一案,案上摆了一张羯鼓,状如大型箜篌,两端平顶,
中间细腰,横悬在一个木架之上。用手在两边击鼓,即可控制舞步的节奏。 殿前有阶,拾阶可下。阶前设一高三尺许的圆盘。盘子四周围以绣缎,下垂
丝穗。盘心不动,盘边部分可自动旋转。
幕启时,杨玉环已站在盘的中心,身着黄色软缎绣花裙袄,苏绣雀翎披
肩及小腰裙,内有五彩亮片制成的飘带,系在腰间。明皇亲为司鼓,击鼓作 乐。音乐声中,身穿黄缎绣花袄裤,手持各形各色锦旗的十六名童子分为四
队,一队一队地鱼贯而入。进场后,童子站在盘下,将手持之舞旗掷向空中, 由贵妃在盘上接取。接住后即一亮相,然后顺手将旗掷下由童子接取。就这
样,童子由一人增至两人,增至三人,由缓而疾,最后增至十六人。彩旗满 台飞舞,贵妃随接随掷,双手并开,疾如流星,煞是好看。彩旗有各种各样
的形状,方的、圆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还有三叉形、长方形的等等。 在传旗飞舞之际,雀翎飘起,随着翠盘的旋转,此起彼伏,上下翻腾。梅兰
芳站在盘中,若危若稳。举手投足,如晓日破云霞;旋转腾落,如流风回霜 雪。春风桃李,无以比其妍;出水芙蓉,无以方其丽。
观看的人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屏息凝眸。曲终舞毕,不但台上的唐明 皇掀髯而喜,台下的观众也在如雷的掌声中欢欣雀跃······
这出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编排而成的剧目,没有辜负梅兰芳及朋友们的 心血,一炮打响,成为梅兰芳新编古装戏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