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37节
四大名旦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日,《顺天时报》在第五版上刊登了一则“征集五 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启事。启事说,为鼓吹新剧,奖励艺员,举行征集五
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在投票规定中,注明名伶为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 程砚秋、徐碧云五人,要求从这五人所演新剧目中选出最佳者各一出。为使
票数相对集中,还提出了五位名伶的新剧各五出,以供选择。剧目为梅兰芳 的《洛神》、《太真外传》、《廉锦枫》、《西施》、《上元夫人》;尚小
云的《林四娘》、《五龙祚》、《摩登伽女》、《秦良玉》、《谢小娥》; 荀慧生的《元宵谜》、《丹青引》、《红梨记》、《绣襦记》、《香罗带》;
程砚秋的《花舫缘》、《红拂传》、《聂隐娘》、《青霜剑》、《碧玉簪》; 徐碧云的《丽珠梦》、《褒姒》、《二乔》、《绿珠》、《薛琼英》。
这次投票选举历时一个月。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三日,《顺天时报》披 露了选举结果。据统计,共收到选票一万四千○九十一张。梅兰芳当选剧目
为《太真外传》,得票总计一七七四张。尚小云当选剧目为《摩登伽女》, 得票总计六六二八张。荀慧生当选剧目为《丹青引》,得票总计一二五四张。
程砚秋当选剧目为《红拂传》,得票总计四七八五张。徐碧云当选剧目为《绿 珠》,得票总计一七○九张。
因为五大名伶皆为旦角演员,故而又称“五大名旦”。这五人中间,徐 碧云较早地离开了舞台,之后,观众中就只流传着“四大名旦”的名字了。
“四大名旦”的排名顺序,无论依据何种原则,梅兰芳总是在第一位,而其 他三位则时有不同。例如一种排法是“梅荀尚程”,但有人马上提出反对,
一九二八年第二期的《戏剧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舒舍予”的文章,题 目为《梅荀尚程之我见》,文中说:“此名次,系就四伶年龄之长幼而定。
若以享名先后为序,则应为‘梅尚荀程’;倘就今日之声誉而论,则‘程’ 非特不能在‘荀’下,且宜居‘尚’之上矣。”一九三一年,为庆祝上海帮
会头目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通力合作 演出《四五花洞》,长城唱片公司老板张啸林就为之专门灌制了一张唱片。
这张唱片被人们誉为“四大名旦”合作的精品,风靡一时,广为流传。从此,
“四大名旦”的称谓更加深入世人之心,而四人分别所创立的梅派、程派、 荀派、尚派,更是成为京剧园地中的奇葩,长开不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 演员和观众。
这次民间选举活动,不仅确立了“四大名旦”的称谓,而且标志着中国 京剧的表演艺术来到了它的转折时期。京剧在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奋斗之
后,这时已开始走向成熟和鼎盛。而随着观众心理与社会风气的转换,在此 之前数十年一直独领风骚的老生,已无法独霸剧坛盟主的地位,逐渐地让位
于后起的旦角。“四大名旦”的脱颖而出,标志着这种转折来到了临界点, 从此以后,旦角确立了它在京剧中的统治地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旦角表演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在舞台上活跃的名旦 除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徐碧云外,享名者在北方还有黄咏
霓、于连泉、王蕙芳、朱琴心等人;在南方则有欧阳予倩、赵君玉、刘筱衡、 黄玉麟、小杨月楼、黄桂秋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具所长,各自拥有自己的
观众。不过,影响最大者,还要数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了。
梅兰芳与其他三位“名旦”的关系,和程砚秋最近,与之有着师徒之分。
程砚秋出生于一个破落潦倒的旗人家庭。年仅六岁时,就被以四百元的 身价卖到皮黄演员荣蝶仙那里学戏,作“手把”徒弟。几年之后,程砚秋已
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小有名气了。演戏之余,程砚秋喜欢书法,在向名士罗 瘿公学习魏碑时,颇得笔法,老练得有如职业书法家,深得罗瘿公的喜爱。
在接触中,罗瘿公逐渐得知荣蝶仙时常虐待程砚秋,便四处奔走,筹措了七 百大洋交给荣家,为程砚秋提前一年赎了身。接着,又引荐他拜王瑶卿和梅 兰芳为师。
梅兰芳比程砚秋大十岁,当时声望正值如日中天。程砚秋向他施了弟子 礼后,梅兰芳便时时、处处地给以关心和照顾。每有演出,梅兰芳总给程砚
秋留下固定的座位,以便观摩。为了不使程砚秋在倒仓期间中断舞台实践, 梅兰芳还让程砚秋参加到自己的演出如《上元夫人》、《天河配》等戏中来,
扮演一些配角人物。不管自己的演出工作多么繁忙,梅兰芳也总要抽出时间 来给程砚秋教戏,并将自己的拿手戏《贵妃醉酒》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
出戏在表演上难度很大,既重身段舞蹈,又重表情神气,极见功力。第二年
(一九○二)梅兰芳让程砚秋带着这出戏,代表自己去南通,参加欧阳予倩 主持的伶工学校开学典礼的演出······
程砚秋倒仓后,嗓音变得既高又狭,五音不备,还时时出音于脑后。这 种嗓音常被内行称为“祖师爷不给饭吃”的“鬼音”。但程砚秋并没有因此
泄气,而是越发勤学苦练,终于以此“偏至之才”,化其短而变为长,形成 一种独特的风格,又得王瑶卿为他缕创新腔。于是,从《贺后骂殿》开台,
一发声,如泣如诉,哀婉幽深,低回中蕴藏着一种时刻都能爆发的力量。观 众们大惊,叹为听止,互相之间奔走相告,称为“程派新腔”。程砚秋的声
望由此猛增,渐与梅兰芳、荀慧生和尚小云齐名。
程砚秋在念白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四声不倒、尖团不混, 五音分明。吐字时,以气催字,重放紧收。喷口字,口劲充足,切音字,反
切分明,听来清晰纯正。虽是念白,其收放抑扬,节奏变化,均有极强的音 乐性,常常不亚于演唱的效果。
在做工表情方面,程砚秋的造诣亦深。他眼睛虽不大,但俊秀妩媚,双 眉挺拔而清秀,做表情时,善于挑眉蹙眉,敛目凝视,女儿家含情脉脉娇羞
喜怒之态溢于眉宇之间。
梅兰芳为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出息而感到高兴。“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这乃是每一位为人师长者对自己学生的殷切希望,更何况是身在师承
关系极重的戏曲界内的梅兰芳。
“程派新腔”的风格和品位极高,是无须多言的。在“四大名旦”的评 选中,其演唱得分极高,仅次于尚小云。而“程腔”曾得一时之盛,甚至一
度超过了梅兰芳的影响也是事实。锐意创新的程砚秋,不但在京城堪与梅兰 芳一争高下,而且将这种超越之势带到了上海······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这种腔调只适用于“苦戏”或言悲剧的演出,而面对其他风格的剧目,则显 得有些力不从心。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梅兰芳似乎没有将这些看法告诉给自己的学生, 也没有向任何其他人透露过······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日,《顺天时报》在第五版上刊登了一则“征集五 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启事。启事说,为鼓吹新剧,奖励艺员,举行征集五
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在投票规定中,注明名伶为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 程砚秋、徐碧云五人,要求从这五人所演新剧目中选出最佳者各一出。为使
票数相对集中,还提出了五位名伶的新剧各五出,以供选择。剧目为梅兰芳 的《洛神》、《太真外传》、《廉锦枫》、《西施》、《上元夫人》;尚小
云的《林四娘》、《五龙祚》、《摩登伽女》、《秦良玉》、《谢小娥》; 荀慧生的《元宵谜》、《丹青引》、《红梨记》、《绣襦记》、《香罗带》;
程砚秋的《花舫缘》、《红拂传》、《聂隐娘》、《青霜剑》、《碧玉簪》; 徐碧云的《丽珠梦》、《褒姒》、《二乔》、《绿珠》、《薛琼英》。
这次投票选举历时一个月。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三日,《顺天时报》披 露了选举结果。据统计,共收到选票一万四千○九十一张。梅兰芳当选剧目
为《太真外传》,得票总计一七七四张。尚小云当选剧目为《摩登伽女》, 得票总计六六二八张。荀慧生当选剧目为《丹青引》,得票总计一二五四张。
程砚秋当选剧目为《红拂传》,得票总计四七八五张。徐碧云当选剧目为《绿 珠》,得票总计一七○九张。
因为五大名伶皆为旦角演员,故而又称“五大名旦”。这五人中间,徐 碧云较早地离开了舞台,之后,观众中就只流传着“四大名旦”的名字了。
“四大名旦”的排名顺序,无论依据何种原则,梅兰芳总是在第一位,而其 他三位则时有不同。例如一种排法是“梅荀尚程”,但有人马上提出反对,
一九二八年第二期的《戏剧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舒舍予”的文章,题 目为《梅荀尚程之我见》,文中说:“此名次,系就四伶年龄之长幼而定。
若以享名先后为序,则应为‘梅尚荀程’;倘就今日之声誉而论,则‘程’ 非特不能在‘荀’下,且宜居‘尚’之上矣。”一九三一年,为庆祝上海帮
会头目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通力合作 演出《四五花洞》,长城唱片公司老板张啸林就为之专门灌制了一张唱片。
这张唱片被人们誉为“四大名旦”合作的精品,风靡一时,广为流传。从此,
“四大名旦”的称谓更加深入世人之心,而四人分别所创立的梅派、程派、 荀派、尚派,更是成为京剧园地中的奇葩,长开不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 演员和观众。
这次民间选举活动,不仅确立了“四大名旦”的称谓,而且标志着中国 京剧的表演艺术来到了它的转折时期。京剧在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奋斗之
后,这时已开始走向成熟和鼎盛。而随着观众心理与社会风气的转换,在此 之前数十年一直独领风骚的老生,已无法独霸剧坛盟主的地位,逐渐地让位
于后起的旦角。“四大名旦”的脱颖而出,标志着这种转折来到了临界点, 从此以后,旦角确立了它在京剧中的统治地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旦角表演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在舞台上活跃的名旦 除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徐碧云外,享名者在北方还有黄咏
霓、于连泉、王蕙芳、朱琴心等人;在南方则有欧阳予倩、赵君玉、刘筱衡、 黄玉麟、小杨月楼、黄桂秋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具所长,各自拥有自己的
观众。不过,影响最大者,还要数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了。
梅兰芳与其他三位“名旦”的关系,和程砚秋最近,与之有着师徒之分。
程砚秋出生于一个破落潦倒的旗人家庭。年仅六岁时,就被以四百元的 身价卖到皮黄演员荣蝶仙那里学戏,作“手把”徒弟。几年之后,程砚秋已
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小有名气了。演戏之余,程砚秋喜欢书法,在向名士罗 瘿公学习魏碑时,颇得笔法,老练得有如职业书法家,深得罗瘿公的喜爱。
在接触中,罗瘿公逐渐得知荣蝶仙时常虐待程砚秋,便四处奔走,筹措了七 百大洋交给荣家,为程砚秋提前一年赎了身。接着,又引荐他拜王瑶卿和梅 兰芳为师。
梅兰芳比程砚秋大十岁,当时声望正值如日中天。程砚秋向他施了弟子 礼后,梅兰芳便时时、处处地给以关心和照顾。每有演出,梅兰芳总给程砚
秋留下固定的座位,以便观摩。为了不使程砚秋在倒仓期间中断舞台实践, 梅兰芳还让程砚秋参加到自己的演出如《上元夫人》、《天河配》等戏中来,
扮演一些配角人物。不管自己的演出工作多么繁忙,梅兰芳也总要抽出时间 来给程砚秋教戏,并将自己的拿手戏《贵妃醉酒》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
出戏在表演上难度很大,既重身段舞蹈,又重表情神气,极见功力。第二年
(一九○二)梅兰芳让程砚秋带着这出戏,代表自己去南通,参加欧阳予倩 主持的伶工学校开学典礼的演出······
程砚秋倒仓后,嗓音变得既高又狭,五音不备,还时时出音于脑后。这 种嗓音常被内行称为“祖师爷不给饭吃”的“鬼音”。但程砚秋并没有因此
泄气,而是越发勤学苦练,终于以此“偏至之才”,化其短而变为长,形成 一种独特的风格,又得王瑶卿为他缕创新腔。于是,从《贺后骂殿》开台,
一发声,如泣如诉,哀婉幽深,低回中蕴藏着一种时刻都能爆发的力量。观 众们大惊,叹为听止,互相之间奔走相告,称为“程派新腔”。程砚秋的声
望由此猛增,渐与梅兰芳、荀慧生和尚小云齐名。
程砚秋在念白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四声不倒、尖团不混, 五音分明。吐字时,以气催字,重放紧收。喷口字,口劲充足,切音字,反
切分明,听来清晰纯正。虽是念白,其收放抑扬,节奏变化,均有极强的音 乐性,常常不亚于演唱的效果。
在做工表情方面,程砚秋的造诣亦深。他眼睛虽不大,但俊秀妩媚,双 眉挺拔而清秀,做表情时,善于挑眉蹙眉,敛目凝视,女儿家含情脉脉娇羞
喜怒之态溢于眉宇之间。
梅兰芳为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出息而感到高兴。“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这乃是每一位为人师长者对自己学生的殷切希望,更何况是身在师承
关系极重的戏曲界内的梅兰芳。
“程派新腔”的风格和品位极高,是无须多言的。在“四大名旦”的评 选中,其演唱得分极高,仅次于尚小云。而“程腔”曾得一时之盛,甚至一
度超过了梅兰芳的影响也是事实。锐意创新的程砚秋,不但在京城堪与梅兰 芳一争高下,而且将这种超越之势带到了上海······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这种腔调只适用于“苦戏”或言悲剧的演出,而面对其他风格的剧目,则显 得有些力不从心。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梅兰芳似乎没有将这些看法告诉给自己的学生, 也没有向任何其他人透露过······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