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39节

这一次,司徒雷登先生点头称是了。他说:“这件事情,是沟通中美两 国文化的举动。按本校章程,或者可以帮忙,助成此举。”他代约了中外十

几位教授,帮助翻译这些名词。翻译之余,也常和这些人在一起,分析研究 美国人的欣赏心理以及对中国戏的意见等。他还利用他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些

关系,为中国戏的即将赴美演出提前进行宣传和准备。在这些工作中,不仅 司徒雷登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许多参与者也感到了新奇。他们都表示愿意

提供帮助,以助其成功。

此外,齐如山还开始了持久而有效的对外宣传工作。 每逢招待外宾时,总要把关于戏曲的图画书籍陈列出来,请他们看,并

且给予详细的解说。每到吃饭或喝茶时,都对他们细说戏台上吃饭饮茶的姿 势,由此而引伸到舞台上的一切动作,以及所以然的理由。外宾们都静静地

听着,眼睛里充满着好奇的神色,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有时恍然大悟,有 时惊喜非常,总之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这,正是齐如山的愿望所在。这

些人回国时,茶余饭后,如果能把这些见闻,诉说给他们的亲戚朋友们听, 就等于是间接地宣传了京剧。而且这种随意宣传的效力,要比那种正式的鼓

吹大得多,也普遍得多。

齐如山还经常给驻各国使节和留学生写信,不时地寄给他们一些宣传材 料,以供给他们在报纸上作宣传之用。后来,又专门聘请了两位美国人,每

月酬以微资,请他们经常与美国各报社通信,在每封信里,都附上梅兰芳的 一、两张照片。数月之后,就常常接到美国通讯员的来函。大意都差不多,

说是以后有什么材料,可以直接寄给他们,他们愿意极诚恳、极热心地代为 宣传。从那以后,齐如山就常常给他们直接寄些材料去。

临行前的两年中,要梅兰芳照片的人越发多了起来。每年用于洗印相片 的钱,大约在四五千元以上。据调查,美国介绍过梅兰芳的杂志,人们见过

的有几十种,没见的可能还会有。而以个人的名义来要照片的信,也有几百 封之多。由此可知,梅兰芳的名字,已经先声夺人,率先走进美国社会了。

而在国内朋友中,最热心者,也是对这次梅兰芳出国之行帮助最大的,

是张彭春教授。 和齐如山一样,张彭春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

修养。自幼受父兄的影响,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九一○年赴美,先后 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最初,他和胡适一样,受业于约翰·杜威

门下,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但后来,他却无法完全接受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了。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沿着不同途径发

展的,二者最终是能相辅相成的。这时的他,虽然还埋头于哲学教育,但却 开始接触以莎士比亚、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戏剧,并始终对中国的京剧艺术

一往情深。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与著名的百老汇剧场区相邻,张彭春连续 几年成为百老汇的常客。

张彭春于一九一六年首次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执教十多 年。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南开新剧团,执导了这一剧团第一批新剧目

《醒》与《一念之差》,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第一位导演。后来,他还多次 利用赴美进修和讲学的机会,一方面继续以百老汇作为研究西方戏剧的窗

口,另一方面又以比较戏剧的方法,向美国知识界介绍中国戏剧的传统与技 巧。

张彭春所拥有的经历和学养,无疑正是梅兰芳和齐如山所需要的。于是,

既熟悉百老汇,又熟悉中国戏曲的张彭春,就应邀担任了梅兰芳剧团访美期 间的总导演和总顾问。

与齐如山“我以不变应万变”的方针略有不同,张彭春以一个内行的眼 光,从世界文化的基点出发,从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观众心理出发,

向梅兰芳提出一系列主张:废除捡场陋规,净化戏曲舞台;不能为开打而开 打,要最大限度地服从剧情需要;剧本力求精练集中,尽可能减少纯交代性

的场次等。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让京剧的本色更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审美需 要。

齐如山兴奋起来。有了张彭春的帮助,可以说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他 立即拟订了几个问题,供同好们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是:宜用哪种方式出

国,宜用什么样的角色,宜先往哪一国,宜演何种戏,应该怎样演法,舞台 如何布置等等。

最佳方案在讨论中产生了:以个人访问演出的名义,直奔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黎是世界艺术中心,只要在巴黎演红,则无论

再到哪个国家,都可畅行无阻。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移到了美国。只要能 在纽约百老汇演红叫响的艺术团体,别的欧美国家也会加以承认。美国又是

一个新兴国家,充满着朝气,最乐意吸收一切新鲜的外来事物。演出剧目则 以零段为主,整出为辅,旧戏为主,新戏为辅。因为旧戏更能代表中国的传

统文化。而美国人好动,让他们一坐两三个钟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舞台 布置及演出手法,一切照旧。外国人要看的是中国戏,如果你按照他们的欣

赏口味随意更改,那就不是中国戏了。据说,有一个到美国演出的日本戏班, 登了一条广告:“我们这是极合于美国人眼光的日本戏。”结果,美国舆论

界哗然,说我们要看的是日本戏,用不着合我们的眼光。要想合我们的眼光, 那最好是演美国戏······方案确定后,齐如山来找梅兰芳,最后征求他的意见:

去,还是不去。梅兰芳的回答斩钉截铁:“就是破了产,我也要到欧美一游。” 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后,齐如山的劲头更大了。他开始着手编写《梅兰芳的历

史》等宣传材料。材料中将梅兰芳的家史,梅兰芳所从事的行当——旦角的 由来及其地位,梅兰芳的创作,梅兰芳的剧目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梅兰芳

的国际交往,国内对梅兰芳的欢迎与批评,以及外国人眼里的梅兰芳等等, 逐一进行了介绍。接着,齐如山根据几年来对美国人的爱好和习俗的了解,

与梅兰芳共同商定了赴美演出准备带的剧目:《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黛玉葬花》、《拷红》、《琴挑》、《洛神》、《思凡》、《游园惊梦》、

《御碑亭》、《汾河湾》、《晴雯撕扇》、《虹霓关》、《金山寺》、《打 渔杀家》、《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群英会》、《空城计》、《捉

放曹》、《青石山》、《打城隍》、《辛安驿》等。

剧目整理出来后,齐如山拿去请教张彭春博士。张彭春建议添加一出《刺 虎》。“因为它表现的不单单是朝代的兴亡。贞娥脸上的神气,变化极多,

就是不懂话的人看了,也极容易明了。”于是,赴美演出剧目中又增加了一 出《刺虎》。
首节 上一节 39/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