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4节
拜师学艺 梅兰芳的学艺生涯,是从他七岁时开始的。 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和民间的手工艺工人一样,通常采取的是师徒相
传的个体培训方式,没有教学计划,没有课本,使用的是口传心授的教练方 法。而传授的渠道又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艺学家传”的方式。生长
于演员之家的子弟,具备有利的学艺条件,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 在父兄辈一点一滴的教导下,慢慢就掌握了舞台技艺,而“艺不轻传”的保
守心理使得这种代代相传、承继家学的教习方式能够更加便利地学到真本 领,故而人称“门里出身”。清末皮黄巨擘谭鑫培即是如此学戏的,谭家前
后有六代技艺相传。另外一种是投师学艺的方式,即通过某种姻缘关系,缴 纳拜师费用,然后投到某位戏曲艺人的名下学艺。例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皮
黄祖师程长庚,就是以这种方式,拜入张二奎门下的。这种俗称“手把徒弟” 式的师承关系,也是历代戏曲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梅兰芳本来应该很自然地走艺学家传的学艺道路,不幸的是他的祖父、 父亲都去世太早,伯父梅雨田又是琴师,当他开始学艺时,家里已经没人能
教他了。他只能走投师学艺这一条路。
当时,他的自然条件并不好。身材瘦弱,用他姑母的话来说,就是“言 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天赋并不聪明,相貌
也很平常。”眼睛近视、呆滞;体格一般,双臂无力。对于一个皮黄演员来 说,这些不能不说是较严重的缺陷。
但是,为使梅兰芳尽早继承父业,伯父梅雨田也只好勉为其难了。他请 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来家里教梅兰芳唱戏。《三娘教子》开头
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学了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朱先生一气之下对他说: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便不肯再教,拂袖而去——自然,后来梅兰芳 出了名,朱小霞为自己的不能识才而后悔莫及,这是后话。然而,正是这种
过激的态度,促发了梅兰芳磨砺进取的决心。数九寒冬,溯风呼啸。溜光水 滑的什刹海冰面上,每天清晨,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晃动。踩跷、踢
腿、打把子、跑圆场······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梅兰芳走上了 一条艰难的练功之路。一九○二年,梅兰芳八岁时,在姐夫朱小芬家正式拜
吴菱仙为开蒙老师,同学有王蕙芳和朱幼芬。吴菱仙是著名皮黄青衣演员, 名列“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的弟子,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老朋友。这位
吴菱仙先生,对学生要求得分外严格,而眼睛似乎总特别盯在梅兰芳身上。 别人唱二十遍,梅兰芳就得唱三十遍;别人的举手投足练习,学生彼此互相
监督即可,而梅兰芳的每一个身段,都必须经老师亲自过目才行。不光是学 戏,梅兰芳的日常起居,也被严格地管束起来。饮食睡眠,都必须有规律。
甚至于出门散步,探亲访友,都不能乱走。每逢外出,都有人跟着,不许自 由活动。
梅兰芳想,也许这是老师同情我的身世,知道我家道中落,环境不如他 们,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所致。于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使他学习得更 加刻苦。
每天清晨,天才蒙蒙亮时,梅兰芳就随着老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方,遛 弯喊嗓。用“一”、“啊”两个字练习闭口音和开口音,由低到高,大约三
十遍之后,再提起嗓子喊一段道白,发现哪种音哪个字不饱满圆润,就反复
练习,直到老师满意为止。然后是吊嗓子、练身段、学唱腔、念本子。一天 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外,没有闲着的时候。
学艺生活单调而桔燥。 学唱腔时,老师坐在椅子上,学生站在桌子旁边。桌子上摆着一摞铜钱、
一个漆盘,老师手里则握着一块长形的木质“戒方”——用来预备按拍,也 用来教训学生。一段唱腔,按规定要学二十至三十遍。唱一遍,拿一个铜钱
放到漆盘里,唱够十遍,再把铜钱送回原处,重新翻头。通常学生要是倦了, 乏了,困了,老师的戒方马上就会落到头上。不过吴先生虽然严格,却又开
通,从来也没有对梅兰芳使用过戒方,最多只是在他打盹的时候,用手轻轻 地推他一下。
身段的练习也是没有止境的。走脚步、开门、关门、手势、指法、抖袖、 整鬓、提鞋、叫头、哭头、跑圆场······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中,梅兰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吴菱仙 这位性情温和、循循善诱的良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戏词、唱腔和身段,
而且还有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战国时人苏秦“头悬梁、锥 刺股”的刻苦以及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
随着技艺的增进,梅兰芳的练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不满足于老 师所教,四处向别人学习,渴望练就一身更为过硬的基本功。他跟武生茹莱
卿学习了全面的武功,掌握了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 尘等各种打法,穿短装的、扎大靠的、穿软鞋的、着厚底靴的各种身段。他
崇拜姑父秦稚芬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钢叉的超群功夫,一有机会,就缠着他 教习拳脚。不到一年时间,梅兰芳也能够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了。
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工作量外,他还自觉加大练功的范围和强度。小小 的一条长板凳上,放上一块砖,梅兰芳将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再站到这块
砖上,苦练跷功。开始练时,战战兢兢,痛楚异常。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 了,只好跳下来。天长日久之后,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站得
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 在练习拿大顶的基本功时,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从不
在乎,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所见之人,无不称赞这个孩子的耐性和倔劲。 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学第一出戏《战
蒲关》开始,《二进宫》、《桑园会》、《武家坡》、《霸王别姬》、《三 娘教子》、《玉堂春》、《桑园寄子》、《御碑亭》等三十多出戏都熟记于
心了。 吴先生为了让梅兰芳加强舞台实践,早日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直
为之留心着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一九○四年初秋,有一个戏班在前门广和 楼演出应时戏《天河配》。吴先生和班主商量好,让刚学了两年戏、只有十
岁的梅兰芳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一角。这是梅兰芳第一 次登台。他比先学戏的王蕙芳、朱幼芬还都早出台。
他由吴老师抱着上椅子、登鹊桥。脚踏插满了纸喜鹊的桥身砌末,面对 着满楼的观众,梅兰芳一边唱,一边看,心里充满着莫名的紧张和兴奋。而
梅兰芳甜润的嗓音,俊美的扮相,恰到好处的表演,也赢得了全场如雷的掌 声。下台后,吴老师兴奋得连声称赞,梅兰芳的小脸也因为高兴而涨得通红。
就这样,梅兰芳一边学戏,一边走上舞台演起戏来。他不断地在各班里 串演小角色,有传统戏,也有时装戏。当时俞振庭组班在文明茶园演出的时
装新戏《杀子报》中的两个小孩,就是梅兰芳和李洪春扮演的。 等到朱幼芬、王蕙芳都上了舞台以后,观众渐渐开始对他们的表演有所
传的个体培训方式,没有教学计划,没有课本,使用的是口传心授的教练方 法。而传授的渠道又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艺学家传”的方式。生长
于演员之家的子弟,具备有利的学艺条件,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 在父兄辈一点一滴的教导下,慢慢就掌握了舞台技艺,而“艺不轻传”的保
守心理使得这种代代相传、承继家学的教习方式能够更加便利地学到真本 领,故而人称“门里出身”。清末皮黄巨擘谭鑫培即是如此学戏的,谭家前
后有六代技艺相传。另外一种是投师学艺的方式,即通过某种姻缘关系,缴 纳拜师费用,然后投到某位戏曲艺人的名下学艺。例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皮
黄祖师程长庚,就是以这种方式,拜入张二奎门下的。这种俗称“手把徒弟” 式的师承关系,也是历代戏曲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梅兰芳本来应该很自然地走艺学家传的学艺道路,不幸的是他的祖父、 父亲都去世太早,伯父梅雨田又是琴师,当他开始学艺时,家里已经没人能
教他了。他只能走投师学艺这一条路。
当时,他的自然条件并不好。身材瘦弱,用他姑母的话来说,就是“言 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天赋并不聪明,相貌
也很平常。”眼睛近视、呆滞;体格一般,双臂无力。对于一个皮黄演员来 说,这些不能不说是较严重的缺陷。
但是,为使梅兰芳尽早继承父业,伯父梅雨田也只好勉为其难了。他请 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来家里教梅兰芳唱戏。《三娘教子》开头
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学了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朱先生一气之下对他说: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便不肯再教,拂袖而去——自然,后来梅兰芳 出了名,朱小霞为自己的不能识才而后悔莫及,这是后话。然而,正是这种
过激的态度,促发了梅兰芳磨砺进取的决心。数九寒冬,溯风呼啸。溜光水 滑的什刹海冰面上,每天清晨,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晃动。踩跷、踢
腿、打把子、跑圆场······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梅兰芳走上了 一条艰难的练功之路。一九○二年,梅兰芳八岁时,在姐夫朱小芬家正式拜
吴菱仙为开蒙老师,同学有王蕙芳和朱幼芬。吴菱仙是著名皮黄青衣演员, 名列“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的弟子,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老朋友。这位
吴菱仙先生,对学生要求得分外严格,而眼睛似乎总特别盯在梅兰芳身上。 别人唱二十遍,梅兰芳就得唱三十遍;别人的举手投足练习,学生彼此互相
监督即可,而梅兰芳的每一个身段,都必须经老师亲自过目才行。不光是学 戏,梅兰芳的日常起居,也被严格地管束起来。饮食睡眠,都必须有规律。
甚至于出门散步,探亲访友,都不能乱走。每逢外出,都有人跟着,不许自 由活动。
梅兰芳想,也许这是老师同情我的身世,知道我家道中落,环境不如他 们,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所致。于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使他学习得更 加刻苦。
每天清晨,天才蒙蒙亮时,梅兰芳就随着老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方,遛 弯喊嗓。用“一”、“啊”两个字练习闭口音和开口音,由低到高,大约三
十遍之后,再提起嗓子喊一段道白,发现哪种音哪个字不饱满圆润,就反复
练习,直到老师满意为止。然后是吊嗓子、练身段、学唱腔、念本子。一天 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外,没有闲着的时候。
学艺生活单调而桔燥。 学唱腔时,老师坐在椅子上,学生站在桌子旁边。桌子上摆着一摞铜钱、
一个漆盘,老师手里则握着一块长形的木质“戒方”——用来预备按拍,也 用来教训学生。一段唱腔,按规定要学二十至三十遍。唱一遍,拿一个铜钱
放到漆盘里,唱够十遍,再把铜钱送回原处,重新翻头。通常学生要是倦了, 乏了,困了,老师的戒方马上就会落到头上。不过吴先生虽然严格,却又开
通,从来也没有对梅兰芳使用过戒方,最多只是在他打盹的时候,用手轻轻 地推他一下。
身段的练习也是没有止境的。走脚步、开门、关门、手势、指法、抖袖、 整鬓、提鞋、叫头、哭头、跑圆场······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中,梅兰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吴菱仙 这位性情温和、循循善诱的良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戏词、唱腔和身段,
而且还有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战国时人苏秦“头悬梁、锥 刺股”的刻苦以及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
随着技艺的增进,梅兰芳的练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不满足于老 师所教,四处向别人学习,渴望练就一身更为过硬的基本功。他跟武生茹莱
卿学习了全面的武功,掌握了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 尘等各种打法,穿短装的、扎大靠的、穿软鞋的、着厚底靴的各种身段。他
崇拜姑父秦稚芬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钢叉的超群功夫,一有机会,就缠着他 教习拳脚。不到一年时间,梅兰芳也能够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了。
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工作量外,他还自觉加大练功的范围和强度。小小 的一条长板凳上,放上一块砖,梅兰芳将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再站到这块
砖上,苦练跷功。开始练时,战战兢兢,痛楚异常。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 了,只好跳下来。天长日久之后,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站得
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 在练习拿大顶的基本功时,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从不
在乎,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所见之人,无不称赞这个孩子的耐性和倔劲。 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学第一出戏《战
蒲关》开始,《二进宫》、《桑园会》、《武家坡》、《霸王别姬》、《三 娘教子》、《玉堂春》、《桑园寄子》、《御碑亭》等三十多出戏都熟记于
心了。 吴先生为了让梅兰芳加强舞台实践,早日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直
为之留心着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一九○四年初秋,有一个戏班在前门广和 楼演出应时戏《天河配》。吴先生和班主商量好,让刚学了两年戏、只有十
岁的梅兰芳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一角。这是梅兰芳第一 次登台。他比先学戏的王蕙芳、朱幼芬还都早出台。
他由吴老师抱着上椅子、登鹊桥。脚踏插满了纸喜鹊的桥身砌末,面对 着满楼的观众,梅兰芳一边唱,一边看,心里充满着莫名的紧张和兴奋。而
梅兰芳甜润的嗓音,俊美的扮相,恰到好处的表演,也赢得了全场如雷的掌 声。下台后,吴老师兴奋得连声称赞,梅兰芳的小脸也因为高兴而涨得通红。
就这样,梅兰芳一边学戏,一边走上舞台演起戏来。他不断地在各班里 串演小角色,有传统戏,也有时装戏。当时俞振庭组班在文明茶园演出的时
装新戏《杀子报》中的两个小孩,就是梅兰芳和李洪春扮演的。 等到朱幼芬、王蕙芳都上了舞台以后,观众渐渐开始对他们的表演有所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