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5节

评价。当时有人评论说梅兰芳的脸死、身僵、唱腔笨,还有人说他将来没有 什么大出息。而朱幼芬却以他响亮的高音大为人们赞赏。有好心人对梅兰芳

说:“幼芬唱得那么亮,你为什么那么闷呢?你嗓子不是也很好吗?”梅兰 芳听了,不答不辩,一如既往,于是人们说他有点傻劲。还是当时一位琴师

陈祥林先生知底,他说:“人们看错了。幼芬在唱上并不及兰芳。目前兰芳 的音发闷一点,他是有心在练‘a’音,这孩子音法很全,逐日有起色。幼芬

是专用字去凑‘i’音,在学习上有些畏难。别说兰芳傻,这孩子心里很有谱, 将来有出息的还是他。”

不出风头,不走捷径,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梅兰芳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 了成熟的心智和秉性。后来,朱幼芬确曾在舞台上大红大紫过一阵子,即使

是王蕙芳也着实不弱,一时口碑都超过梅兰芳,但最终还是梅兰芳成为大师, 这是后话。

在吴菱仙老师的辛勤指导下,梅兰芳这种边学戏、边登台的生活方式, 持续了多年。即使当他十三岁,正式搭

班喜连成后,演唱之余,他仍抽时间去学戏,去学一切对自己的成长有 益的东西。

当梅兰芳学业有成,不得不离开吴菱仙老师时,他依依不舍地说:“这 四年多的时间,多亏您对我的栽培和教诲,将来不知怎样报答您老人家?!”

吴老师叹了口气,眼圈红了:“你用不着皑答我。我竭力尽心地教你,是为 了报答你祖父当年对我的恩情。”

原来,吴菱仙的严格授徒是有想法的。 吴菱仙年轻时,一直在四喜班搭班演唱。四喜班班主即梅兰芳的祖父梅

巧玲,在当时以善良忠厚、疏财仗义闻名于世。连小孩子都知道济贫梅爷“焚 券”、“赎当”的故事。而对本班里的人,他更是关心得无微不至。有一次,

吴菱仙家发生了意外,急需用钱,但又不好意思向班社开口。梅班主不知怎 么知道了此事。在一次散戏时,远远地扔给他一个小纸团,口里说:“菱仙,

给你个槟榔吃!”等吴菱仙接到手里,打开来一看,原来是张银票。梅班主 这样的助人行善,做了不止一次。而接受过梅班主馈赠的,也远不止吴菱仙 一人······

听着吴先生的诉说,梅兰芳的眼睛也湿润了。他还是受到了祖父的荫庇。 此刻,装进他心里的,不仅有老师吴菱仙先生知恩图报、诲人不倦的高尚品

格,更有祖父那种厚道慷慨的忠义人格和立身宗旨。

搭班喜连成

一九○七年,梅兰芳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

“科班”是戏曲授徒的又一种形式,它的规模较大,类似于学校,公开 向社会招收学徒,分行当传授技艺,通常由戏曲爱好者出资、艺人出面兴办。

它的好处是能够扩大授徒面,又可以避免家学和拜师学艺的单一行当传授性 质,便于培养成龙配套的全堂角色,随着教授的进展,这些学徒可以逐渐对

外公开演出,既能增加实践的机会,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喜连成科班最初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皮黄演员叶春善兴办,一九○ 四年成立(后于一九一二年改为富连成),前后经营四十四年,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著名者有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叶盛章、裘盛戎等。 在招收学徒之外,喜连成科班还聘请一些初露头角的童伶,搭入本班演唱,

并参加学戏和排练,以便增加演出的社会号召力,同时对学徒起带领作用。 梅兰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该班吸收的,同时搭班演唱的还有麒麟童(周信

芳)等人。他们在班中拿包银,居住和膳食都不受科班的限制。

在这一个时期中,梅兰芳每天白天参加演出,同台的伙伴有康喜寿、雷 喜福、侯喜瑞、王喜秀、小穆子、林树森、麒麟童,演出的剧目有《战蒲关》、

《六月雪》、《二进宫》、《五花洞》等。除了演出之外,这时梅兰芳最热 衷的,是观摩前辈同行的表演。

他每天总是不等开锣就到,一直看到散戏才走。舞台的下场门前,胡琴 座后,是梅兰芳的固定座位。开始是为了自身的耳目娱乐,然后则是进一步

评判每一个演员唱腔和身段的优劣得失。再往后,梅兰芳开始模仿舞台上那 优美的一招一式、一哭一笑,力图把它们化为自己的演技和能力。这些观摩

成为他终生受益的基础训练。

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在老生行中,谭鑫培、汪桂芬、孙 菊仙三位逞一时之盛,继之而起的是汪笑侬、刘鸿声、王凤卿等人;在旦行

中最为知名的是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三位,后起的路三宝、田桂凤、杨 小朵、龚云甫等也名震一时;净行中出色的有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刘

永春、裘桂仙等;丑行中风行的是罗寿山、张占福等。梅兰芳大量观摩了他 们的演出,受益匪浅。其中,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与谭鑫培配戏的是

黄润甫、金秀山、龚云甫等人。

谭鑫培是程长庚之后、辛亥革命以前在皮黄生行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 最大的表演艺术家,为“新老生三鼎甲”的扛鼎人物。他师承程长庚、余三

胜,勤学苦练,兼收并蓄,练成一条宽亮甜润的好嗓子,横竖宽窄,运用自 如,抑扬顿挫,变化得法,获得“云遮月”的美誉。他当时为伶界大王,影

响卓著,剧界有“无腔不学谭”之称。代表剧目有《李陵碑》、《卖马》、

《定军山》、《打渔杀家》、《状元谱》、《战太平》、《天雷报》、《空 城记》、《琼林宴》、《四郎探母》、《捉放曹》、《八大锤》、《乌龙院》、

《洪羊洞》、《南天门》、《宁武关》等。 梅兰芳看的是谭鑫培晚年的戏,这时他的嗓子比过去高了一个调,较前

更为婉转动听。梅兰芳后来在《谭鑫培唱腔集·序》中,曾称赞谭鑫培晚年 的唱腔“完全表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艺术修养,诸如发音的凝练、口齿的伶

俐及气口运用的巧妙等等,都是令人惊佩的。”

梅兰芳注意到,谭鑫培的嗓音条件,高亢峭拔不如老三派,也不如同辈

中的杨月楼、汪桂芬、孙菊仙等人。但他在唱腔上,却能避开皮黄传统老生 唱腔单纯追求高音大嗓的做法,也能从时尚的翻高音、拉长腔、唱悲调中摆

脱出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将老生唱腔花腔化,在唱腔的曲折婉转、回 荡抑扬上下功夫,从而创造了老生唱腔中的〔闪板〕和〔耍板〕技巧,以及

许多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花腔与巧腔。
首节 上一节 5/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