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45节
如果说,上述这些评论,是美国戏剧理论界对于中国戏剧艺术魅力的肯 定的话,那么,梅兰芳所接受的美国两所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博士学位,则是
这个国度赠予梅兰芳个人的最高荣誉。
由于梅兰芳这次访美演出的主要接洽人,不是商界的大事、也不是艺术 界的同仁,而是学术界的司徒雷登博士,这无形中赋予美国学术界一种责任,
即他们承担着将梅兰芳的艺术介绍给美国社会的天然使命。
他们没有辜负司徒雷登的重托。梅兰芳一直受到了他们的另眼看待。许 多知名学者和教授都亲临剧场看戏,并鼓励他们的学生——学戏剧的,学美
术的,学音乐的,学舞蹈的,学文学的······都去观看,以便明了和欣赏东方 文化的原理和精华。
梅兰芳所到之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旧金山大学和夏威夷大 学等学校的校长或教授们都分别为他举行了欢迎会或座谈会。司徒雷登最好
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海本先生,在梅兰芳还未到之前,就开展了不 断的宣传工作;到了以后,又常常前来指导,并一直请梅兰芳到他们大学里
去演戏,或去参观大学里的设备。后来因为时间安排不过来,没有去成。梅 兰芳为此而一直懊侮,回国后还常常觉得过意不去呢!
大学教授贝尔格德斯博士是一位负有盛名的戏剧导演,也是一位著名光 学建筑家。一天,他在特为梅兰芳一行人举行的茶会上,回顾了欧美戏剧在
布景方面的演变历史,称赞中国戏曲不要布景的高明。他说:“这些年欧美 演剧,对布景非常讲究,不过有时于演员颇有损处,并且因为过于讲究,就
时时感到困难,所以现在常想把布景免去,或者使它越简单越好。现在改良 起来,美国演剧自以为够简单了,哪知看了梅君演戏,才知道中国剧原来根
本就不要布景。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并且实在是艺术组织最高的地方。”
茶会结束后,他又领着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一进屋,人们就被吸引住了。 墙上挂的,案上摆的,地上铺的,全是光学和建筑学方面的图案。在一一详
细他讲解了每一张图纸后,他还给人们看了他所设计的两张剧场图案——预 备献给一九二三年芝加哥美术博览会的新建筑。
这两个剧场,一个准备建在米什干湖的湖底,用玻璃通道导入,由浅入 深。剧场里配置各种颜色的灯光,人们一走进剧场,就会产生处身于海底水
晶宫般的情趣。另一个准备建在湖面上,使观众可以划着小艇任意在湖上来 往荡漾着看戏,充满着悠闲自由的味道。而且,无论是湖底还是湖面剧场,
都有池座、包厢等,设备非常完满。
梅兰芳以及同来的人,简直被这奢华而美妙的未来剧场设计图迷住了。 作为芝加哥博览会关于戏剧方面的筹备主任,贝尔格德斯先生邀请梅兰
芳在博览会举行期间,来演几天戏。他还幻想着要编一出极其特别的戏,有 着使人意想不到的场面和布景,以及来自不同国别的名角。梅兰芳当然是被
约来充当主角的。 梅兰芳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另一位著名的光学家威尔佛雷德,一直在研究剧场内舞台灯光的各种各 样的支配方法,近来则专注于光线和人的情绪、神经方面的联系。他的最新
研究成果表明,不必借重戏剧表演,也不必用舞台布景来衬托,仅光线本身, 就可以感动人的情绪,刺激人的神经,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类感情。
一天,他约梅兰芳等人去看他的新发明。一走进他的工作室,就看见星 罗棋布,到处都是机器。在他的操纵下,光线变得光怪陆离,奇妙异常。并
且,随着灯光的无穷变化,人们忽悲,忽喜,忽惊,忽惧,一时间百感交集。 齐如山在《梅兰芳游美记》中描述了这种种光线的变化,十分生动,他
说:“或如井底静水,或如鼎内沸汤,或如万花堆锦,或如群美戏波。忽如 小雨蒙蒙,忽如微风习习,忽如无边落木,忽如不尽长江,忽如老僧入定,
忽如怒狮奋吼。忽而白浪滔滔,忽而卿云霭霭,忽而雷惊电掣,忽而风静云 闲。忽如平芜万里,忽如绝壁千寻,忽如云马行空,忽如群鸿戏海,忽如深
山大泽,忽如空谷幽泉,忽如地动山摇,忽如风平浪静,忽如身入云端,忽 如身藏海底,忽而惊心动魄,忽而心旷神怡。幕上之光线屡更,观客之心神
亦随之屡变,诚光学之大观也!” 芝加哥美术博物院院长劳弗博士特请梅兰芳到博物院参观。到达之后,
院长一边亲自陪同浏览,一边盛赞梅兰芳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功绩。他说:“大 致博物院的性质都是为沟通各处的文化而设的。本博物院也是抱着这个宗旨
做法,所以对各处与文化有关系的美术出品,都尽力搜求,对东亚的文化, 尤其注意,但是费了二十几年的长时期,用了几千万的巨款,所生的效果,
还不及梅君在这里演两个星期的戏大!”
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波摩那学院决定授予梅兰芳荣誉博士学应。 那是在洛杉矶演出期间发生的事。演出快结束时,波摩那学院院长查里
斯·埃德蒙兹博士和凯梅斯·杜坎博士找到了他们的学生、齐如山的好友司 徒宽,对他说,前一阶段,纽约、芝加哥等地报刊上的文章,对于中国戏曲
以及梅兰芳的艺术,都大加赞赏,充分肯定其文学上艺术上的价值。梅先生 来此地演出后,我们学院众多教授都去看了,有的看了许多次,发现果然和
舆论界所报导的一样;而且梅兰芳的长处,还有许多报刊中没有报导出来的, 真是名不虚传。我们商量了一下,想由本院赠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荣誉学位,
你能否前去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司徒宽受此委托,找到了齐如山。齐如山立即和他一道,来到梅兰芳的 房间,征求他的同意。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梅兰芳一时犹豫起来:“贵校
的美意,我感激不尽,但是我实在不敢当。”司徒宽上前一步,侃侃陈词:
“梅先生这次来美国演戏,宣传东方艺术,联络中美感情,沟通世界文化。 这样伟大的功业,几十年还没有过,所以本院才动议,把这个荣誉赠予梅先
生。梅先生不敢当,谁敢当呢?”一席话说得梅兰芳无法推辞,齐如山也在 旁边竭力鼓吹,于是。便这样议定了。
从司徒宽那里得到确定答复后,院长召开了学校全体董事和教授大会, 提出此议,得到了一致赞成。于是,院长亲临旅馆通知梅兰芳,六月十六日
为本校应届学生毕业日,赠予梅兰芳荣誉学位的典礼,即在那天举行。
但是,梅兰芳已预订了六月六日赴夏威夷的船票。 院长感到为难:“本院授衔仪式历来是极其正规的。如果本人不到场,
就不能赠予,这是学院的规矩。今年春天,本院准备赠予施肇基法学博士名 誉,但因为他前往欧洲,无法亲到,就取消了动议。”
这个国度赠予梅兰芳个人的最高荣誉。
由于梅兰芳这次访美演出的主要接洽人,不是商界的大事、也不是艺术 界的同仁,而是学术界的司徒雷登博士,这无形中赋予美国学术界一种责任,
即他们承担着将梅兰芳的艺术介绍给美国社会的天然使命。
他们没有辜负司徒雷登的重托。梅兰芳一直受到了他们的另眼看待。许 多知名学者和教授都亲临剧场看戏,并鼓励他们的学生——学戏剧的,学美
术的,学音乐的,学舞蹈的,学文学的······都去观看,以便明了和欣赏东方 文化的原理和精华。
梅兰芳所到之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旧金山大学和夏威夷大 学等学校的校长或教授们都分别为他举行了欢迎会或座谈会。司徒雷登最好
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海本先生,在梅兰芳还未到之前,就开展了不 断的宣传工作;到了以后,又常常前来指导,并一直请梅兰芳到他们大学里
去演戏,或去参观大学里的设备。后来因为时间安排不过来,没有去成。梅 兰芳为此而一直懊侮,回国后还常常觉得过意不去呢!
大学教授贝尔格德斯博士是一位负有盛名的戏剧导演,也是一位著名光 学建筑家。一天,他在特为梅兰芳一行人举行的茶会上,回顾了欧美戏剧在
布景方面的演变历史,称赞中国戏曲不要布景的高明。他说:“这些年欧美 演剧,对布景非常讲究,不过有时于演员颇有损处,并且因为过于讲究,就
时时感到困难,所以现在常想把布景免去,或者使它越简单越好。现在改良 起来,美国演剧自以为够简单了,哪知看了梅君演戏,才知道中国剧原来根
本就不要布景。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并且实在是艺术组织最高的地方。”
茶会结束后,他又领着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一进屋,人们就被吸引住了。 墙上挂的,案上摆的,地上铺的,全是光学和建筑学方面的图案。在一一详
细他讲解了每一张图纸后,他还给人们看了他所设计的两张剧场图案——预 备献给一九二三年芝加哥美术博览会的新建筑。
这两个剧场,一个准备建在米什干湖的湖底,用玻璃通道导入,由浅入 深。剧场里配置各种颜色的灯光,人们一走进剧场,就会产生处身于海底水
晶宫般的情趣。另一个准备建在湖面上,使观众可以划着小艇任意在湖上来 往荡漾着看戏,充满着悠闲自由的味道。而且,无论是湖底还是湖面剧场,
都有池座、包厢等,设备非常完满。
梅兰芳以及同来的人,简直被这奢华而美妙的未来剧场设计图迷住了。 作为芝加哥博览会关于戏剧方面的筹备主任,贝尔格德斯先生邀请梅兰
芳在博览会举行期间,来演几天戏。他还幻想着要编一出极其特别的戏,有 着使人意想不到的场面和布景,以及来自不同国别的名角。梅兰芳当然是被
约来充当主角的。 梅兰芳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另一位著名的光学家威尔佛雷德,一直在研究剧场内舞台灯光的各种各 样的支配方法,近来则专注于光线和人的情绪、神经方面的联系。他的最新
研究成果表明,不必借重戏剧表演,也不必用舞台布景来衬托,仅光线本身, 就可以感动人的情绪,刺激人的神经,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类感情。
一天,他约梅兰芳等人去看他的新发明。一走进他的工作室,就看见星 罗棋布,到处都是机器。在他的操纵下,光线变得光怪陆离,奇妙异常。并
且,随着灯光的无穷变化,人们忽悲,忽喜,忽惊,忽惧,一时间百感交集。 齐如山在《梅兰芳游美记》中描述了这种种光线的变化,十分生动,他
说:“或如井底静水,或如鼎内沸汤,或如万花堆锦,或如群美戏波。忽如 小雨蒙蒙,忽如微风习习,忽如无边落木,忽如不尽长江,忽如老僧入定,
忽如怒狮奋吼。忽而白浪滔滔,忽而卿云霭霭,忽而雷惊电掣,忽而风静云 闲。忽如平芜万里,忽如绝壁千寻,忽如云马行空,忽如群鸿戏海,忽如深
山大泽,忽如空谷幽泉,忽如地动山摇,忽如风平浪静,忽如身入云端,忽 如身藏海底,忽而惊心动魄,忽而心旷神怡。幕上之光线屡更,观客之心神
亦随之屡变,诚光学之大观也!” 芝加哥美术博物院院长劳弗博士特请梅兰芳到博物院参观。到达之后,
院长一边亲自陪同浏览,一边盛赞梅兰芳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功绩。他说:“大 致博物院的性质都是为沟通各处的文化而设的。本博物院也是抱着这个宗旨
做法,所以对各处与文化有关系的美术出品,都尽力搜求,对东亚的文化, 尤其注意,但是费了二十几年的长时期,用了几千万的巨款,所生的效果,
还不及梅君在这里演两个星期的戏大!”
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波摩那学院决定授予梅兰芳荣誉博士学应。 那是在洛杉矶演出期间发生的事。演出快结束时,波摩那学院院长查里
斯·埃德蒙兹博士和凯梅斯·杜坎博士找到了他们的学生、齐如山的好友司 徒宽,对他说,前一阶段,纽约、芝加哥等地报刊上的文章,对于中国戏曲
以及梅兰芳的艺术,都大加赞赏,充分肯定其文学上艺术上的价值。梅先生 来此地演出后,我们学院众多教授都去看了,有的看了许多次,发现果然和
舆论界所报导的一样;而且梅兰芳的长处,还有许多报刊中没有报导出来的, 真是名不虚传。我们商量了一下,想由本院赠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荣誉学位,
你能否前去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司徒宽受此委托,找到了齐如山。齐如山立即和他一道,来到梅兰芳的 房间,征求他的同意。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梅兰芳一时犹豫起来:“贵校
的美意,我感激不尽,但是我实在不敢当。”司徒宽上前一步,侃侃陈词:
“梅先生这次来美国演戏,宣传东方艺术,联络中美感情,沟通世界文化。 这样伟大的功业,几十年还没有过,所以本院才动议,把这个荣誉赠予梅先
生。梅先生不敢当,谁敢当呢?”一席话说得梅兰芳无法推辞,齐如山也在 旁边竭力鼓吹,于是。便这样议定了。
从司徒宽那里得到确定答复后,院长召开了学校全体董事和教授大会, 提出此议,得到了一致赞成。于是,院长亲临旅馆通知梅兰芳,六月十六日
为本校应届学生毕业日,赠予梅兰芳荣誉学位的典礼,即在那天举行。
但是,梅兰芳已预订了六月六日赴夏威夷的船票。 院长感到为难:“本院授衔仪式历来是极其正规的。如果本人不到场,
就不能赠予,这是学院的规矩。今年春天,本院准备赠予施肇基法学博士名 誉,但因为他前往欧洲,无法亲到,就取消了动议。”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