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54节

尽管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然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的国民党政权则迟迟按兵不动,并于五月三十一日,派熊斌与日本侵略者代

表冈村宁茨在塘沽签订了卖国协定。其中规定日军驻守“长城线”;划冀东、 察北、绥东为“非武装区”,日军可以“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式以行视察”。

这一协定实际上承认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为日军占领区,冀察和平津完全处 于日军的监视之下。

这一协定签订后,日军更加有恃无恐。一批又一批北方难民仓皇南下, 流离失所,不知何处可以为家。眼见得北归无望,梅兰芳只好让妻子返回北

平,将几个孩子全部接了出来。全家在上海的马斯南路(后改思南路)定居。

入秋不久,上海昆曲票友赈灾义演,想通过许姬传的关系,约请梅兰芳 参加,梅兰芳欣然同意了。剧目定的是《雷峰塔·断桥》、《金雀记·乔醋》 等。

事情定下来后,梅兰芳找到许姬传说:“这几出戏我都会,但我想演得 更好些。记得南方有一位老先生叫丁兰荪,我想跟他再学学《断桥》、《乔 醋》的身段。”

过了两天,丁老先生在许姬传、许伯遒的陪同下,来到了马斯南路的梅 宅。

一见了老先生到了,梅兰芳急忙从客厅里迎了出来。一边握着丁先生的 手,一边将他让到沙发上,又赶紧倒了一杯茶送到丁先生的手上:“最近要

唱《断桥》、《乔醋》,以前教我昆曲的先生乔惠兰也是南方人,现在想跟 您再学一身着灰布大褂,面呈菜色的丁先生停了一会儿,期期艾艾地说:“我

哪里敢替伶界大王踏戏(昆班术语,排身段的意思)。教字不敢当,我们研 究研究。”

许姬传在一旁安慰老人:“您先喝杯茶,休息一下再说。” 十五分钟后,丁老先生素身表演了《断桥》。他口内念着锣经,先做【山

坡羊】的身段,出场以“急急风”上,走至台口做出身子往前一扑的样子, 开唱:“顿然间,阿呀鸳鸯折颈。”这句节奏很快,丁先生解释说,白娘子

吃了败仗,所以是非常狼狈的样子。接下来,“奴薄命孤鸾照命”的唱段, 节奏就缓慢下来了,显出精神委顿的神气。

踏完这支曲子,梅兰芳说:“您累了,今天就学到这里,明天还要请您 来。”说完,梅兰芳要用汽车送他回去,他坚决不肯,就代他雇了一辆黄包

车,亲自预付了车钱。又拿了一张十元的钞票,塞到丁先生的手里:“不成 敬意,您留着买点心吃。”

回到客厅,许姬传问:“丁先生的玩意儿怎么样?”梅兰芳高兴地说:

“细致极了,眼神、手势都好。”他想了一下,又发表了一点感想:“齐如 山先生的著作里说旦角一定要用兰花指,显得纤纤玉手,柔软好看,今天丁

先生的挑眉身段,是一个五指张开的手势,非常美妙。这个身段我还是第一 次看到呢,真是兴奋极了。”

接下来的许多天,梅兰芳都是在观摩丁先生的表演中度过的,直到演出 开始。

演《乔醋》那天,许姬传到场晚了一些时候。在座位上没有找到丁先生, 猛然间,却发现他在距下场门十排座左右的大墙边上站着,正聚精会神地看

戏呢。许姬传悄悄地走过去,站在他身后,没有惊动他。 这时的舞台上,梅兰芳正穿着红帔出场,唱【江头金桂】这支曲子。一

曲唱完后,许姬传拍了拍丁先生的肩膀,他连忙回过头来打招呼。

“您教的身段,他用了没有?”许姬传问。 丁先生笑着说:“都用了,但是他又消化了,并不一定是在某句某个腔

上,但非常合拍,真是了不起。”当梅兰芳唱到“太亏心短行。你还要语惺 惺”时,丁先生不由地用苏州话称赞起来:“面孔浪格表情好极哉,实足做

到了‘乔’字。”

就这样,在北方都市特殊的文化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梅兰芳,以及他所代 表的卓越的京派艺术的旋律,飘出了“四合院”,荡过了“皇城根”,越过

了黄河,跨过了长江,在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大上海的“石库门”、“弹 格路”上重新弹奏起来。

上海,近代中国城市基因发育最充分的大都市,逐渐在梅兰芳面前展露 出了它内在而深层的性格。中西杂处,人事多变,开风气之先。作为近代中

国第一批被开放的口岸城市,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化都市,其开放性和 锐意进取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为打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

区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更表现在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艺术的吸纳接收 上。

梅兰芳以如饥似渴的心情,吸收并消化着他所接触到的一切艺术精华。 除了必要的演出、编戏、拍戏,以及和俞振飞、许伯遒等昆曲专家研究昆山

腔水磨调和橄榄腔的唱法外,梅兰芳最大的乐趣,就是对于所谓“海派艺术” 的琢磨了。

他常常去看少年时和自己同在喜连成班带艺坐科的伙伴周信芳的戏。 周信芳七岁时,便以“七龄童”的艺名在杭州天仙茶园露演《黄金台》,

观者倍加赞赏。随后,为小孟七在《铁莲花》剧中配演娃娃生,戏中他滑雪 时竟做了一个“吊毛”的身段,台下彩声四起。从十一岁开始,周信芳受到

著名艺人郑长春、王鸿寿和李春来的青睐,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喜华社和满春 班,在杭州、汉口、上海等地演出,后又参加了春仙班,奔走于苏州、镇江、

芜湖等地。从十三岁开始,他以“麒麟童”的艺名到南京、天津、烟台等地 演出。在这段时间里,他多次与王鸿寿、孙菊仙、林颦卿、李春来、余叔岩

等著名前辈演员同台表演,博采众长,学习并吸取了他们的艺术经验,为唱、 念、做、打各项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他在艺术道路上迈开大步向前奔跑之时,年仅十五岁的他“倒仓” 了。致命的打击使他一度陷入了苦闷和悲观之中。然而,他没有气馁,在嘶

哑的嗓音基础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麒派”唱腔, 积累了一批具有“麒派”艺术特色的经典剧目如《路遥知马力》、《投军别

窑》、《凤凰山》、《独木关》、《打严嵩》、《乌龙院》、《萧何月下追 韩信》、《徐策跑城》、《斩经堂》等。一时间,上海观众中曾出现了“满

城学唱萧承相,万人争看薛将军”的动人景象。

这时的周信芳,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已经以“麒派”领袖的身分在上 海立住了脚跟,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的连台本戏《六国封相》、

《文素臣》等,以及他自抗战以来编演的《王莽篡位》、《洪承畴》、《董 小宛》等反对投降卖国、宣扬爱国主义的历史剧,都是梅兰芳经常观摩的剧 目。

梅兰芳也喜欢去看盖叫天的戏。盖叫天有“南派武生泰斗”之称,武戏 惊人。著名戏剧家田汉后来曾赠他一副对联,说他是:“英名盖世《三岔口》,
首节 上一节 54/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