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55节

杰作惊人《十字坡》”。作为一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艺术最突出的 特点是精、气、神的完美统一。以往的武戏往往重技艺,重程式,而盖叫天

却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与精神境界的展现。盖派艺术还十分讲究造型美 与动态美。无论扮相、动作、步法、身段、舞蹈、开打,他都恪守着六朝古

籍《世说新语》标举的中国传统审美境界里的标准行为姿态:“立如松、坐 如钟、卧如弓、行如风”,使舞台形象凭添了一种强烈的雕塑美和韵律感。

梅兰芳到沪以后,盖叫天已由在天津等地的散唱状态回归上海,这段时 间里,基本上是在彩头班中担任主演。其扮演的角色为《西游记》中的孙悟

空,《楚江恨》里的项羽,《劈山救母》中的沉香等。当时剧场的习惯是, 每周只有星期日的白天演出“骨子老戏”(即传统戏),盖叫天每逢这一天,

便刻意展示其后来成为盖派代表作的《武松》等剧。即使在连台本戏《西游 记》的表演中,盖叫天也与当时那种单靠机关布景或者“化学把子”的做法

不同,他注重人物造型,动作细腻灵巧,与另一位以粗犷雄浑风格见长的猴

戏扮演者郑法祥恰成对比。 对盖叫天的表演,梅兰芳每每总是赞不绝口:“有人说他学李春来,其

实论功夫,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呢。”“(盖叫天)开打的干净利落,谁 也比不上的。”

京剧而外,梅兰芳还注意到了越剧,欣赏它清新、素雅、委婉、飘逸、 平和、细腻的整体风格。对它一面请来昆曲名家帮助演员丰富身段语汇、掌

握形体设计的外部技术,一面请来话剧导演,帮助演员把握人物心理体验、 创造角色形象的改革方法也十分赞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更何况是一个最善于兼收并蓄的内行。梅兰 芳逐渐悟出了“海派京剧”不同于“京派”的一些特点。

首先,和喜欢闭着眼睛听戏,非要听出个“绕梁三日”不可的北京观众 不同,上海观众更喜欢瞪着眼睛看戏,而且非要看出个“来龙去脉”。因而,

适应这种需要,海派京剧十分注重戏剧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完整性。其次,海 派京剧在原来写意虚拟的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基础上,既保持了抽象程式的

基础,又增设了道具、布景,甚至是机关布景,使上海人生存环境中“务实” 的特性在戏剧舞台上也有充分的体现。第三,为更多吸引现代都市不同层次

的京剧观众,海派艺术在唱念方面更为追求明白、通俗,一听就懂,进一步 去除了北方京剧案头文字的痕迹,而代之以入耳难忘的口头语言。第四,适

应着大都市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节奏和观众的心理节奏,海派艺术更加讲究 情节紧凑,高潮迭起,节奏明快,演出场面热烈火爆。第五,第六······

梅兰芳用心地记录着他所能领略到的海派京剧的每一点长处,渴望着能 将这些长处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艺术中去。

《生死恨》

一九三三年,梅兰芳参与改编并上演了历史剧《生死恨》。

《生死恨》表现的是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北宋女子韩玉娘被金人掳去 为奴,并把她配给一位男俘程鹏举。她劝鹏举逃回故国投军,鹏举反疑心她

的建议是金人设的圈套。当金酋盘诘他时,他故意说了实话,韩玉娘因此遭 受到痛殴。直等到他们互明心迹之后,程鹏举才明白了韩玉娘的一片真心。

玉娘想尽办法,不惜牺牲自己,帮助鹏举逃离了虎口。后来鹏举果然不负所 期,跟随宗泽立了军功,并在烽火中辗转找到了玉娘。但是,这时的玉娘已

经病入膏盲,患难夫妻只来得及做临终前的诀别。

在《生死恨》这部传奇作品中,梅兰芳通过对韩玉娘这个普通中国妇女 苦难遭遇的描写,寄托了当时整个民族所遭受到的乱离之痛。外敌入侵,国

土破碎,人民颠沛流离。韩玉娘的悲剧,已脱出了一般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 故事的窠臼,而融入了更为深刻的国破家亡的寓意。“思悠悠,恨悠悠,故

国明月在哪一州?”剧中主人公这种深长的故国之思,绝不仅仅属于剧中人, 它同时属于剧作家和表演者。

根据齐如山先生以明代传奇为依托改编而成的《易鞋记》剧本,梅兰芳 等人进行了再改编。其原则,一是如梅兰芳所说:“意在描写俘虏的惨痛遭

遇,激发斗志,要摆脱大团圆旧套,改为悲剧。”二是因为齐本有三十多场 之长,不够紧凑,无法适应上海观众的审美习惯,因而进行了压缩和删节。

许姬传先拟了一个剧名《生死梦》,姚玉芙认为《生死恨》更有力,大 家都赞成他的意见,就将剧名定为《生死恨》。对前面的场子主要是删改,

直到《纺织夜诉》一场以下,才开始新编。 这场戏先由徐兰沅、王少卿设计唱腔,再由许姬传根据这些唱腔、板式、

句数填写台词。梅兰芳强调指出:“我的意思是,这场的唱腔,重在感情, 不要花哨。这样,韩玉娘的形象就高大而有分量了。”

三天之后,徐兰沅先生大功告成。他说:“这一场,我想了这样的板式:

〔二黄导板〕、〔散板〕、〔回龙〕、〔慢板〕、 〔原板〕,以后入梦,醒 后,唱两句〔散板〕,下接见赵寻的场子。”“您看怎么样?”许姬传问梅

兰芳。梅兰芳回答:“我和徐大爷商量过才决定的。这一场是‘戏核’,是 表达韩玉娘爱国思想和宽广胸怀的主要场子,词意要悲壮,但不能低沉,要

有乐观的远景。”接着又说:“〔导板〕后的〔散板],不能超过四句,〔慢 板]也不宜过长,多种板式造句时要注意节奏,你是懂得音韵声腔的,平仄

阴阳的搭配要和谐又要抒情。”

根据他们的意见,许姬传一边哼,一边写,填词时尽量避免水词,并适 当地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词汇。几经修改后,交了卷。

又过了一个星期,编剧小组成员集中到了梅宅,开始讨论这出戏的场景、 唱腔、服装和道具。梅兰芳首先发言:“这场戏必须从场景灯光上烘托出韩

玉娘的凄凉身世,我打算穿富贵衣(青褶子上缀以象征贫寒的各色绸子补丁, 青衣很少使用),用纺车道具及深色后幕,一盏油灯,桌围、椅披都用素蓝 缎。”

徐兰沅接着把设计好了的场景唱腔叙述了一遍,大家听后,都认为凝练 稳重,新颖别致。

那天,在梅宅的“梅花诗屋”里就坐的,除了承华社的骨干外,还有几

位梅兰芳的老朋友,他们也参与了意见。例如原板末一句的唱词:“要把那 众番兵一刀一个,斩尽杀绝,到此时方称了心肠。”本来是十字句式,梅兰

芳觉得要垛起来唱才有气势,于是便请胡伯平先生临时代为修改。

李释戡先生则认为用江阳辙很恰当。他说,宽亮的嗓子用张口音,既能 使远近的观众都听到,又能表达一种苍凉感慨的意境。
首节 上一节 55/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