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57节
予倩、徐悲鸿、田汉等艺术宿将,共同参与演出剧目的审定,以及演出人员 的选择等事情。
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一切准备就绪的梅兰芳,登上了苏联特地派 来迎接他的“北方号”轮船,直奔海参崴,然后,转乘西伯利亚特别快车前 往莫斯科。
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苏联方面进行了积极而热情的准备。他们专门组织 了一个接待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中有莫斯科第一艺术剧院院长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丹钦柯剧院院长聂米洛维奇·丹钦柯,梅耶荷德剧院院长梅耶荷德, 卡美丽剧院院长泰伊洛夫,电影导演爱森斯坦,以及剧作家特莱杰亚考夫等
著名文艺界人士。
经过了二十来天的旅途生活,梅兰芳于三月十二日到达了莫斯科。接待 梅兰芳委员会的委员们,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外交人民委员会、戏剧家协会
代表数十人以及数千名观众到车站迎接。
次日,梅兰芳去红场敬谒列宁墓。他准备了一个花圈,花圈的缎带上, 上款书“敬献列宁先生”,下款书“梅兰芳鞠躬”。下午,梅兰芳还专门到
高尔基大街的一家美术品商店,买了一尊列宁的半身雕像,准备带回国后放 在家中经常瞻仰,以作为这次访苏演出的纪念。
按照原定计划,梅兰芳应在莫斯科表演五场,列宁格勒表演三场,但因 观众购票空前踊跃,经苏方要求,将梅兰芳在莫斯科的演出增至六场,在列
宁格勒的演出增至八场。最后,苏联对外友好协会又请他在莫斯科大剧院加 演了一场,作为临别纪念。这样,梅兰芳在苏联一共演出了十五场。
整个演出期间,梅兰芳受到了苏联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结束时, 观众都要“叫帘”多次。最后一场,梅兰芳被掌声请出谢幕达十八次之多。
这种情形在该剧院的舞台演出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还有一些群众聚 集在剧院门口,等待着他卸装后出来,以便一睹他的面容。这种时候常常需
要警察来维持秩序,才能使他从容地登上汽车返回旅馆。那些日子里,甚至 马路上的小孩,看见衣冠整洁的中国人走过,都会朝着他喊一声“梅兰芳”······
随着演出的进行,苏联的剧评家们也发表了许多文章。文章对演出进行 了细致而具体的评论,高度评价了梅兰芳个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强调了他
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称他为“中国京剧改革者”,“永 远是勇敢的、真正的革新者,而同时又继承了过去伟大的传统”等等。《工
人与戏剧》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演出,应被
视为苏中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新里程碑。” 在苏联逗留的一个半月里,除了演戏之外,梅兰芳还游览参观了工厂、
学校以及一些名胜古迹,并得以观摩许多苏联著名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的 演出。
他曾在莫斯科大剧院看过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乌兰诺娃演出的 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及欧朗斯基的芭蕾舞剧《三个胖人》;在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剧院观看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在丹钦柯剧院观 看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在第一艺术剧院观看契诃夫的话剧《樱桃园》
以及其他剧作家的作品《恐惧》和《杜尔宾的时代》;在第二艺术剧院观看 话剧《钟表匠和鸡》;在梅耶荷德剧院观看小仲马话剧《茶花女》;在卡美
丽剧院观看话剧《埃及之夜》和《乔弗莱——乔弗拉》。
在列宁格勒演出期间,梅兰芳曾应邀观摩大歌剧院柴可夫斯基的《胡桃 夹子》;小歌剧院萧斯塔科维齐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佩斯夫人》;也曾到
话剧剧院观看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小话剧剧院的《为生命祈祷者》以 及儿童剧院的木偶戏等。
与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的友谊和合作,是梅兰芳访苏演出期间的 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爱森斯坦以导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而著称于世界影坛。在这部影片 中,他完善、发挥了蒙太奇技术的魅力,给人们崭新的美和力的享受,从而
成为这一手法的奠基人和倡导者,并由此而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爱森斯坦十分喜爱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戏曲艺术。早在一九三○年他 应邀前往美国好莱坞派拉蒙公司拍片子时,就曾从查理·卓别林那里,得知
了梅兰芳这位伟大的中国艺术家的卓越成就。
梅兰芳在赴苏联演出途中候车时,从一份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
《时事新报》上,无意中看到了一篇苏联文艺界人士就梅兰芳赴苏演出答记 者问的报导,其中就有爱森斯坦的两段谈话。
爱森斯坦说:“四百年来中国戏剧的现实主义,比日本的歌舞伎旧剧较 为纯粹些,所以它影响苏俄现代戏剧的潜能性很大,不过,很明显的我们并
不期待要摹仿梅兰芳氏的风格。”
记者问:“苏俄戏剧家对梅兰芳虽然这样深切的注意,但是寻常观众的 态度又怎么样呢?他们能否欣赏梅氏的创作?”
爱森斯坦答:“语言问题并不能隔阂苏俄观众对梅兰芳所感的兴趣。格 鲁吉亚国家剧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其余像犹太、亚
美尼亚、白俄罗斯的戏剧,在这两大城市里,也并没有发生语言上的困难。” 因为这两段谈话,梅兰芳一下子就记住了爱森斯坦的名字。爱森斯坦虽
然没有亲眼看到过中国戏曲,但是他对中国艺术的重视和在观念上的理解使
梅兰芳深受感动。 为了欢迎梅兰芳的到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出版了《梅兰芳和中国戏剧》
一书。书中收集了四篇文章:苏联汉学家王希理的《中国舞台上的伟大艺术 家梅兰芳》、爱森斯坦的《梨园仙子》、剧作家特莱杰亚考夫的《五亿观众》
和中国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的《京剧艺术概观》。
爱森斯坦题目为《梨园仙子》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梅兰芳的声望远 远超越了中国的疆域:你在旧金山每个华裔知识分子家里,在纽约唐人街的
店铺里,在柏林时新的中国餐馆里,在墨西哥约卡坦州的酒馆里——在凡是 有一颗记得祖国的中国人的心在跳动的地方,你都能发现他的肖像或侧身
像。梅兰芳遐迩闻名。你到处都会发现他遵循中国戏剧的传统在他表演的那 些著名舞剧中所塑造的雕像般姿态的照片。但是梅兰芳不仅在他的同胞中享
有盛名,他那伟大的艺术也征服了其他国家具有不同传统的人民的心灵。头 一位把这位伟大的中国艺术家的卓越成就讲给我听的人是卓别林。”
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一切准备就绪的梅兰芳,登上了苏联特地派 来迎接他的“北方号”轮船,直奔海参崴,然后,转乘西伯利亚特别快车前 往莫斯科。
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苏联方面进行了积极而热情的准备。他们专门组织 了一个接待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中有莫斯科第一艺术剧院院长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丹钦柯剧院院长聂米洛维奇·丹钦柯,梅耶荷德剧院院长梅耶荷德, 卡美丽剧院院长泰伊洛夫,电影导演爱森斯坦,以及剧作家特莱杰亚考夫等
著名文艺界人士。
经过了二十来天的旅途生活,梅兰芳于三月十二日到达了莫斯科。接待 梅兰芳委员会的委员们,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外交人民委员会、戏剧家协会
代表数十人以及数千名观众到车站迎接。
次日,梅兰芳去红场敬谒列宁墓。他准备了一个花圈,花圈的缎带上, 上款书“敬献列宁先生”,下款书“梅兰芳鞠躬”。下午,梅兰芳还专门到
高尔基大街的一家美术品商店,买了一尊列宁的半身雕像,准备带回国后放 在家中经常瞻仰,以作为这次访苏演出的纪念。
按照原定计划,梅兰芳应在莫斯科表演五场,列宁格勒表演三场,但因 观众购票空前踊跃,经苏方要求,将梅兰芳在莫斯科的演出增至六场,在列
宁格勒的演出增至八场。最后,苏联对外友好协会又请他在莫斯科大剧院加 演了一场,作为临别纪念。这样,梅兰芳在苏联一共演出了十五场。
整个演出期间,梅兰芳受到了苏联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结束时, 观众都要“叫帘”多次。最后一场,梅兰芳被掌声请出谢幕达十八次之多。
这种情形在该剧院的舞台演出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还有一些群众聚 集在剧院门口,等待着他卸装后出来,以便一睹他的面容。这种时候常常需
要警察来维持秩序,才能使他从容地登上汽车返回旅馆。那些日子里,甚至 马路上的小孩,看见衣冠整洁的中国人走过,都会朝着他喊一声“梅兰芳”······
随着演出的进行,苏联的剧评家们也发表了许多文章。文章对演出进行 了细致而具体的评论,高度评价了梅兰芳个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强调了他
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称他为“中国京剧改革者”,“永 远是勇敢的、真正的革新者,而同时又继承了过去伟大的传统”等等。《工
人与戏剧》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演出,应被
视为苏中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新里程碑。” 在苏联逗留的一个半月里,除了演戏之外,梅兰芳还游览参观了工厂、
学校以及一些名胜古迹,并得以观摩许多苏联著名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的 演出。
他曾在莫斯科大剧院看过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乌兰诺娃演出的 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及欧朗斯基的芭蕾舞剧《三个胖人》;在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剧院观看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在丹钦柯剧院观 看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在第一艺术剧院观看契诃夫的话剧《樱桃园》
以及其他剧作家的作品《恐惧》和《杜尔宾的时代》;在第二艺术剧院观看 话剧《钟表匠和鸡》;在梅耶荷德剧院观看小仲马话剧《茶花女》;在卡美
丽剧院观看话剧《埃及之夜》和《乔弗莱——乔弗拉》。
在列宁格勒演出期间,梅兰芳曾应邀观摩大歌剧院柴可夫斯基的《胡桃 夹子》;小歌剧院萧斯塔科维齐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佩斯夫人》;也曾到
话剧剧院观看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小话剧剧院的《为生命祈祷者》以 及儿童剧院的木偶戏等。
与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的友谊和合作,是梅兰芳访苏演出期间的 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爱森斯坦以导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而著称于世界影坛。在这部影片 中,他完善、发挥了蒙太奇技术的魅力,给人们崭新的美和力的享受,从而
成为这一手法的奠基人和倡导者,并由此而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爱森斯坦十分喜爱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戏曲艺术。早在一九三○年他 应邀前往美国好莱坞派拉蒙公司拍片子时,就曾从查理·卓别林那里,得知
了梅兰芳这位伟大的中国艺术家的卓越成就。
梅兰芳在赴苏联演出途中候车时,从一份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
《时事新报》上,无意中看到了一篇苏联文艺界人士就梅兰芳赴苏演出答记 者问的报导,其中就有爱森斯坦的两段谈话。
爱森斯坦说:“四百年来中国戏剧的现实主义,比日本的歌舞伎旧剧较 为纯粹些,所以它影响苏俄现代戏剧的潜能性很大,不过,很明显的我们并
不期待要摹仿梅兰芳氏的风格。”
记者问:“苏俄戏剧家对梅兰芳虽然这样深切的注意,但是寻常观众的 态度又怎么样呢?他们能否欣赏梅氏的创作?”
爱森斯坦答:“语言问题并不能隔阂苏俄观众对梅兰芳所感的兴趣。格 鲁吉亚国家剧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其余像犹太、亚
美尼亚、白俄罗斯的戏剧,在这两大城市里,也并没有发生语言上的困难。” 因为这两段谈话,梅兰芳一下子就记住了爱森斯坦的名字。爱森斯坦虽
然没有亲眼看到过中国戏曲,但是他对中国艺术的重视和在观念上的理解使
梅兰芳深受感动。 为了欢迎梅兰芳的到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出版了《梅兰芳和中国戏剧》
一书。书中收集了四篇文章:苏联汉学家王希理的《中国舞台上的伟大艺术 家梅兰芳》、爱森斯坦的《梨园仙子》、剧作家特莱杰亚考夫的《五亿观众》
和中国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的《京剧艺术概观》。
爱森斯坦题目为《梨园仙子》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梅兰芳的声望远 远超越了中国的疆域:你在旧金山每个华裔知识分子家里,在纽约唐人街的
店铺里,在柏林时新的中国餐馆里,在墨西哥约卡坦州的酒馆里——在凡是 有一颗记得祖国的中国人的心在跳动的地方,你都能发现他的肖像或侧身
像。梅兰芳遐迩闻名。你到处都会发现他遵循中国戏剧的传统在他表演的那 些著名舞剧中所塑造的雕像般姿态的照片。但是梅兰芳不仅在他的同胞中享
有盛名,他那伟大的艺术也征服了其他国家具有不同传统的人民的心灵。头 一位把这位伟大的中国艺术家的卓越成就讲给我听的人是卓别林。”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