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58节

在迎接梅兰芳到来的人群里,爱森斯坦见到了梅兰芳,并指挥着摄影师 们,摄录了车站上苏联人民欢迎梅兰芳一行人的热烈场面。

到莫斯科后,在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为梅兰芳等人举行的招待宴会上,梅

兰芳又见到了爱森斯坦。饭后,主人放电影招待他们。这时,爱森斯坦和梅 兰芳坐到了一起。

首先放映的是梅兰芳一行到达莫斯科车站时的一段新闻记录片。接着, 放映了苏联名片《恰巴耶夫》,也即《夏伯阳》。

放映前,爱森斯坦特地向梅兰芳作了介绍:“这是苏联很成功的一部影 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戏剧性强,人物性格也鲜明可爱,你看了一定会喜 欢。”

果然,《恰巴耶夫》的第一个镜头就深深地吸引了梅兰芳的注意。而最 后的结局,更是出乎意料之外。当梅兰芳看到一半时,以为最后的结尾,应

该以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的恰巴耶夫把敌人扫荡干净,“奏凯还朝”的欢乐 场面来结束。然而恰恰相反,恰巴耶夫送走了政委之后,和战士们在一起说

说唱唱,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狡猾的敌人却趁他们熟睡之际,突然冲进 来偷营劫寨。从梦中惊醒的战士们虽然顽强地应战,但寡不敌众,负了伤的

恰巴耶夫在乌拉河上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阵亡。最后,恰巴耶夫的部下带兵赶 到,歼灭了敌人,为他们的师长报了仇。

梅兰芳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激动地对爱森斯坦说:“我以前看苏联电影 比较少,想不到你们的进步如此之快,拿这部电影来说,不仅故事内容动人

心魄,编剧、导演、演员的技巧也都极好,它从头到尾把我们整个带进戏里 去了。虽然,我们很不愿意看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英雄战死沙场,但影片却并

未给人以悲观的感觉。”

爱森斯坦告诉梅兰芳,这是苏联革命后培养起来的两位同名的年轻艺术 家瓦西里耶夫合作编导的,前不久刚刚荣获苏联举办的世界电影节的头等

奖。说着,他还把在场的恰巴耶夫的扮演者巴保其金和其他几位电影演员介 绍给了梅兰芳,并与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梅兰芳发现,爱森斯坦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朋友。 看过梅兰芳在莫斯科音乐厅里演出的几场戏后,爱森斯坦找到了梅兰芳

说:“我想请您拍一段有声电影,目的是为了发行到苏联各地,放映给没有 看见过您的苏联人民看。剧目我想拍《虹霓关》里东方氏和王伯党对枪歌舞

那场,因为这一场的舞蹈性比较强。”

等梅兰芳同意之后,他又妥善地安排了开拍的日期,最后笑着说:“现 在我们是好朋友,等到拍电影的时候,你可不要恨我呀!”梅兰芳也笑了起

来:“何至于如此?”爱森斯坦解释道:“你不知道,演员和导演,在摄影 棚里,常常因为工作上意见不合,有时会变得跟仇人一般哩!”

在莫斯科的演出活动于三月二十八日结束。二十九日晚上,梅兰芳一行 来到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爱森斯坦正等在门口。

开拍之前,爱森斯坦重复了他的目的:“这次拍电影,我打算忠实地介 绍中国戏剧的特点。”梅兰芳说:“拍电影应该服从导演,我们就听您的指 挥吧!”

因为拍的是有声电影,事先需要试音。而录音筒是悬挂在空中的,乐器 的震动率有高低强弱之分,所以乐队的位置就不能像舞台演戏时那样集中在

一起。像单皮鼓、大锣的位置就要远一些,而胡琴的位置则要近一些。

在布置灯光位置时,剧作家特列杰亚柯夫提议:梅兰芳和爱森斯坦这一 次的合作,是值得纪念的事,应该摄影留念。梅兰芳就和爱森斯坦站在带门

帘的绣花幕前演区里照了像,又请特列杰亚柯夫加入进来,三人合影。

正式开拍时已接近午夜。爱森斯坦处理镜头的方法,比梅兰芳在美国拍

《刺虎》时又复杂了许多。镜头的角度、远近,变换频繁,拍了停,停了拍, 斟酌布置的时间耗费得相当长,再加上录音、画面有时也出问题,不时地重

拍,四五个钟头下来,演员们逐渐地有些支持不住了。拍最后一个镜头时, 因录音发生故障,一连拍了两次,爱森斯坦还是不满意,要求重拍第三次。

人们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打鼓的鼓师已经把紫檀板收进套子里去。 梅兰芳更是疲劳不堪。旦角的头部化装,需要将水纱网子勒在头部,很不舒

服。在舞台上坚持两个来小时还勉强凑合,像这样没有限度地延长时间,梅 兰芳也感到有些受不了了。

就在梅兰芳感到异常疲倦,想要赶快卸装休息时,爱森斯坦走到他的面 前,亲切而诚恳他说:“梅先生,我希望您再劝大家坚持一下,拍完这个镜

头就圆满完工了。这虽然是一出戏的片段,但我并没有拿它当新闻片来拍, 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来处理的。”

听了他的话,梅兰芳为他诚挚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所感动,立 刻振作起来:“您看好镜头,马上再开始拍摄,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把它拍好 为止。”

最后一个镜头终于拍完了。梅兰芳卸装时,爱森斯坦笑着走了过来:“前 天我对您说的话,现在证实了吧!我相信在这几个小时之内,您剧团的艺术

家们一定在骂我了。”梅兰芳也笑了起来:“刚才我的确有这个意思,现在 仔细想一想,觉得您这样做是对的,因为等到上了银幕以后,看出毛病就后 悔不及了。”

爱森斯坦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在这短短一天的合作中,我已感到你 是一位谦逊的善纳忠言的演员,你如投身电影界,也必定是一位出色的电影

演员。”这时,一位苏联摄影师在一旁机敏地拍下了一张照片,把这一幕动 人的情形记录了下来。

随后,两人又就电影和戏剧之间的关系问题交流了一些看法。临别前, 爱森斯坦将他的一本美学著作赠给梅兰芳留念。那是他一九三一年在英国电

影刊物《特写镜头》第八卷第三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电影造型的原则》的 论文,写于他拍摄《墨西哥万岁》那一时期。爱森斯坦在其著作扉页上的赠 词是:

谨将我论述造型这一问题的文章 赠给最伟大的造型大师梅兰芳博士 谢·米·爱森斯坦

一九三五年于莫斯科梅兰芳十分珍视他同爱森斯坦等朋友之间这种友好 合作的情谊。直到五十年代末期,他还曾多次对人谈起这段往事:“我们相

聚的日子,只不过短短的一个多月,而我们的友谊和我对他们的怀念,却是 深厚绵长,永恒无穷的。”

戏剧家的聚会

四月十四日,梅兰芳假座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苏联文艺界人士开了 一天座谈会,请他们提出对中国戏剧的看法与批评。座谈会由聂米洛维奇·丹

钦柯主持,他首先发言,热情称赞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度成就:“对于我们 来说,最珍贵的是看到了中国舞台艺术最鲜明、最理想的体现,也就是中国
首节 上一节 58/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