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59节
文化贡献给全人类文化的最精美、最完善的东西。
“中国戏剧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体现 了自己民族的艺术······我从未想到过,舞台艺术可以运用这样杰出的技巧,
可以把深刻的含意和精练的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
接着,剧作家谢·特莱杰亚考夫就梅兰芳剧团这次演出的意义进行了阐 述。他认为,梅兰芳剧团的演出,对于在西方特别盛行的对中国艺术持“异
国情调”的看法,打开了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缺口。它也结束了另一个臆造, 很令人不愉快的臆造——那就是说,中国戏剧从头到尾都是程式化的。
他指出,中国戏剧的前途就在现实主义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积累之中。 背负如此沉重的历史沉积,中国戏剧自有它的困难。但是,在这些五光十色
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意盎然的脉搏,它会打破任何的僵化。
······中国戏剧文学水平很高,甚至从题材方面来说也很接近莎士比亚。 他觉得,这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可能性,有一些新的途径,使像梅兰芳博士
这样的大师,可以发挥自己惊人的才能。
著名导演弗·梅耶荷德联系到俄国戏剧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直率他说:
“我们有很多人谈到舞台上面部表情的表演,谈到眼睛和嘴的表演。最近很 多人又谈到动作的表演,语言和动作的协调。但是我们忘记了主要的一点—
—这是梅博士提醒了我们的,那就是手······我们还有很多人谈到所谓演出的 节奏结构。但是,谁要是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就会为这位天才的舞台大师,
就会为他的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梅耶荷德之后,音乐理论家莫·格涅欣着重从音乐方面对中国戏剧的曲 调结构和乐队构成的特色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印象。
接下来发言的,是阿·泰依洛夫。在他的发言中,第一次将中国戏剧作 为一个体系来进行论述。他指出:“所有流行的对中国戏剧的看法,如说这
是一种程式化的戏剧,如说这个戏剧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布景,就是象征性 的动作——所有这些都只是这个巨大体系中的琐细的小事。这个体系的实质
完全在另一点上。
“我想,我们看到了确定不移的一点:这是一种从人民古老文化中发展 起来的戏剧,是不断慎重细心地完善着自己体系的戏剧,是一个走向综合性
的戏剧,而这种综合性戏剧具有极不寻常的有机性。
“当舞台上梅兰芳博士的手势转化为舞蹈,舞蹈转化为言语,言语转化 为吟唱,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戏剧的有机性的特点。
“在梅兰芳的戏剧中,最有趣的是,那些我们称之为程式化的表现因素, 只不过是为了有机而完整地、恰当地体现整个演出的内在结构的必不可少的
形式罢了。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爱森斯坦以他那独到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 戏剧和日本戏剧,对中国戏剧和西方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以及中国戏剧程式
化和个性化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他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
样,我自己原来的看法是,日本戏剧和中国戏剧没什么区别。现在我清清楚 楚地看见了这个区别。这个区别使我想到艺术史上存在于希腊和罗马之间的
那种深刻的原则性的差异。我愿意把中国戏剧艺术比做兴盛时期的希腊艺 术,而把日本戏剧比做发展时期的罗马艺术。我想,我们大家都感觉到,在
罗马艺术中,有一种机械化和数学式的简化的沉积层,这使它和希腊的本性 和特点截然不同。罗马人和希腊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像美国人和
欧洲人的关系那样。
“而中国戏剧所具有的那种杰出的生气和有机性,使它与其他戏剧那种 机械化的、数学式的成分完全不同。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发现和 感觉。
“第二个鲜明而令人惊喜的感觉在于这样一点。我们一直尊重莎士比亚 时代。我们经常想象着这个杰出时代的戏剧。那时演出常用假定性的方法,
表现夜间的场面对舞台上有时也不暗下来,但是,演员却可以充分把夜晚的 感觉传达出来。我们在梅兰芳的戏剧中也看到了这一点。《虹霓关》中的一
场戏表现得特别鲜明。
“······应当说,我们在中国戏剧中所看到的,与(莎士比亚时期的)马 洛和维布斯特传给我们的很相似。这种戏剧类型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有趣的发
展阶段,这在舞台上很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由一种戏剧原则向另一种戏剧 原则的过渡,向着一种生气勃勃的运动,向着每一个形象的独立自主性的过
渡,就是戏剧领域中运动的综合。”
爱森斯坦怀着惊喜的心情,谈到了梅兰芳的表演中程式和个性的完美统 一。他说:“我们看到,他怎样完成一系列的手法,一系列几乎是像组成般
地不可缺少的运动。于是我们明白,这是对一些经过特别深思熟虑才得到的 完美组合的完全固定的表达方式。······可是,从一场戏到一场戏,梅兰芳却
在用对人物性格的生动而出色的展示来丰富和充实着这些传统。因此,梅兰 芳博士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这种对形象和性格的令人惊异的掌 握。
“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梅兰芳的技巧,那么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特点: 在梅兰芳博士的表演中,这两种对立面都被引导到极限的程度。概括达到了
象征、符号的地步,而具体的表演又体现着表演者的个性特征。”
在谈到对中国戏剧的建议时,爱森斯坦强调指出:“我很怕被视为一个 反对者,但我个人觉得,艺术领域中的现代化——也包括技术领域,是这个
戏剧应该极力加以避免的。······我想,人类的戏剧文化,完全可以保留这个 戏剧现有的极其完美的形式,而不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最后的发言者是张彭春教授。他首先代表梅兰芳向大家表示感谢,接着, 他简述了西方对中国文化进行评价的三个阶段。
他认为,对中国戏剧片面性的看法流行于十八世纪。当时有一些中国作 品的片断开始传入欧洲。其中一个片断为伏尔泰所看到,于是他写了《赵氏
孤儿》一剧。当然,是作了很大改动的。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对中国戏剧开 始出现异国情调式的兴趣。这种兴趣也出现在美国和日本。张教授说,他一
“中国戏剧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体现 了自己民族的艺术······我从未想到过,舞台艺术可以运用这样杰出的技巧,
可以把深刻的含意和精练的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
接着,剧作家谢·特莱杰亚考夫就梅兰芳剧团这次演出的意义进行了阐 述。他认为,梅兰芳剧团的演出,对于在西方特别盛行的对中国艺术持“异
国情调”的看法,打开了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缺口。它也结束了另一个臆造, 很令人不愉快的臆造——那就是说,中国戏剧从头到尾都是程式化的。
他指出,中国戏剧的前途就在现实主义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积累之中。 背负如此沉重的历史沉积,中国戏剧自有它的困难。但是,在这些五光十色
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意盎然的脉搏,它会打破任何的僵化。
······中国戏剧文学水平很高,甚至从题材方面来说也很接近莎士比亚。 他觉得,这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可能性,有一些新的途径,使像梅兰芳博士
这样的大师,可以发挥自己惊人的才能。
著名导演弗·梅耶荷德联系到俄国戏剧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直率他说:
“我们有很多人谈到舞台上面部表情的表演,谈到眼睛和嘴的表演。最近很 多人又谈到动作的表演,语言和动作的协调。但是我们忘记了主要的一点—
—这是梅博士提醒了我们的,那就是手······我们还有很多人谈到所谓演出的 节奏结构。但是,谁要是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就会为这位天才的舞台大师,
就会为他的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梅耶荷德之后,音乐理论家莫·格涅欣着重从音乐方面对中国戏剧的曲 调结构和乐队构成的特色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印象。
接下来发言的,是阿·泰依洛夫。在他的发言中,第一次将中国戏剧作 为一个体系来进行论述。他指出:“所有流行的对中国戏剧的看法,如说这
是一种程式化的戏剧,如说这个戏剧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布景,就是象征性 的动作——所有这些都只是这个巨大体系中的琐细的小事。这个体系的实质
完全在另一点上。
“我想,我们看到了确定不移的一点:这是一种从人民古老文化中发展 起来的戏剧,是不断慎重细心地完善着自己体系的戏剧,是一个走向综合性
的戏剧,而这种综合性戏剧具有极不寻常的有机性。
“当舞台上梅兰芳博士的手势转化为舞蹈,舞蹈转化为言语,言语转化 为吟唱,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戏剧的有机性的特点。
“在梅兰芳的戏剧中,最有趣的是,那些我们称之为程式化的表现因素, 只不过是为了有机而完整地、恰当地体现整个演出的内在结构的必不可少的
形式罢了。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爱森斯坦以他那独到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 戏剧和日本戏剧,对中国戏剧和西方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以及中国戏剧程式
化和个性化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他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
样,我自己原来的看法是,日本戏剧和中国戏剧没什么区别。现在我清清楚 楚地看见了这个区别。这个区别使我想到艺术史上存在于希腊和罗马之间的
那种深刻的原则性的差异。我愿意把中国戏剧艺术比做兴盛时期的希腊艺 术,而把日本戏剧比做发展时期的罗马艺术。我想,我们大家都感觉到,在
罗马艺术中,有一种机械化和数学式的简化的沉积层,这使它和希腊的本性 和特点截然不同。罗马人和希腊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像美国人和
欧洲人的关系那样。
“而中国戏剧所具有的那种杰出的生气和有机性,使它与其他戏剧那种 机械化的、数学式的成分完全不同。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发现和 感觉。
“第二个鲜明而令人惊喜的感觉在于这样一点。我们一直尊重莎士比亚 时代。我们经常想象着这个杰出时代的戏剧。那时演出常用假定性的方法,
表现夜间的场面对舞台上有时也不暗下来,但是,演员却可以充分把夜晚的 感觉传达出来。我们在梅兰芳的戏剧中也看到了这一点。《虹霓关》中的一
场戏表现得特别鲜明。
“······应当说,我们在中国戏剧中所看到的,与(莎士比亚时期的)马 洛和维布斯特传给我们的很相似。这种戏剧类型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有趣的发
展阶段,这在舞台上很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由一种戏剧原则向另一种戏剧 原则的过渡,向着一种生气勃勃的运动,向着每一个形象的独立自主性的过
渡,就是戏剧领域中运动的综合。”
爱森斯坦怀着惊喜的心情,谈到了梅兰芳的表演中程式和个性的完美统 一。他说:“我们看到,他怎样完成一系列的手法,一系列几乎是像组成般
地不可缺少的运动。于是我们明白,这是对一些经过特别深思熟虑才得到的 完美组合的完全固定的表达方式。······可是,从一场戏到一场戏,梅兰芳却
在用对人物性格的生动而出色的展示来丰富和充实着这些传统。因此,梅兰 芳博士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这种对形象和性格的令人惊异的掌 握。
“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梅兰芳的技巧,那么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特点: 在梅兰芳博士的表演中,这两种对立面都被引导到极限的程度。概括达到了
象征、符号的地步,而具体的表演又体现着表演者的个性特征。”
在谈到对中国戏剧的建议时,爱森斯坦强调指出:“我很怕被视为一个 反对者,但我个人觉得,艺术领域中的现代化——也包括技术领域,是这个
戏剧应该极力加以避免的。······我想,人类的戏剧文化,完全可以保留这个 戏剧现有的极其完美的形式,而不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最后的发言者是张彭春教授。他首先代表梅兰芳向大家表示感谢,接着, 他简述了西方对中国文化进行评价的三个阶段。
他认为,对中国戏剧片面性的看法流行于十八世纪。当时有一些中国作 品的片断开始传入欧洲。其中一个片断为伏尔泰所看到,于是他写了《赵氏
孤儿》一剧。当然,是作了很大改动的。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对中国戏剧开 始出现异国情调式的兴趣。这种兴趣也出现在美国和日本。张教授说,他一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