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60节
生都在与这种异国情调式的看法作斗争。现在的情况是片面的异国情调式的 兴趣已经过时了,西方开始出现了对中国戏剧的新的创造性的兴趣。
张教授在结束了这个话题后,将发言的内容,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那 就是,现代艺术可以从中国戏剧艺术中汲取什么。最后,他提到了自己对中
国戏剧的愿望:在中国戏剧的剧目中运用新的心理描写方法,中国舞台利用 新的戏剧技术成果。他的发言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丹钦柯在结束语中,
提到了俄罗斯所有伟大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把内容放在第一位。他 说,“正是这个俄罗斯艺术的内容,几百年来拨动着我国诗歌的琴弦,我们
的愿望的心弦——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思念,为美好生 活而斗争。”在“观看梅兰芳的天才的表演的时候,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他还能推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话,那就更好了。”最后,他说:“我 们希望,梅兰芳不是最后一次到我们这里来。”梅兰芳在莫斯科演出期间,
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称得上伟大的戏剧家都在那里,并且都观看了他的演 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苏联戏剧家之外,还有当时正在莫斯科
的戈登·克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艾尔温·皮斯卡托等。尽管其中的一 些人没有参加这个座谈会,但他们都各自留下了自己接触中国戏剧时产生的
印象——有的通过文章,有的通过书信。这种世界戏剧界各方学派代表汇聚 在一起交流碰撞的壮观场景,曾经长时间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瑞典斯德哥
尔摩大学的戏剧教授拉尔斯·克莱贝尔格,按照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虚构 了一个现场的“臆想记录”,写出了对话体剧本《仙子的学生们》,并于一
九八六、一九八八年在波兰和法国分别上演。
四月中旬,梅兰芳离开了苏联,前往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 利等欧洲国家进行戏剧考察。六月,梅兰芳到达英国伦敦,结识了肖伯纳、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杰·马·贝蕾等剧作家。后途经埃及和印度回国。
第四章冬严梅劲
巡回演出
就在梅兰芳漫游于欧洲大地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却在中国的国土上步步 进逼,侵占的铁蹄,由我国的东北踏向了华北平原。
一九三五年五月,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中国破坏“塘沽协定”,向国民党 政府提出拥有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六月九日,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委
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侮津美治郎,签订了满足日本要求的“何 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北平、天津的党部;撤换国
民党河北省主席和北平、天津的市长;撤除驻防河北的中国军队,制止河北 的一切抗日运动等。同时,日军又找借口侵驻察哈尔省。六月二十七日,国
民党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军代表土肥原签订了出卖察哈尔主权的“秦 上协定”;十月二十二日,日本帝国主义指使汉奸在河北省香河县举行暴动,
占据了县城,组织了维持会;十一月,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了所谓的“华北 五省自治运动”;十一月二十五日,汉奸殷汝耕在日军指使下,于北平通县
成立了有二十二个县参加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十二月,国民党为满足 日本帝国主义“华北特殊化”的无理要求,准备于十六日成立“冀察政务委 员会”······
中国人民愤怒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步步进逼,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节节 退让,十二月九日,北京学生六千余人,在坚持白区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冲破了国民党军警的阻挠,涌向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高呼“停 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国民党出动了大批军警,用大刀、皮鞭、水龙袭击游行队伍,打伤一百多人, 逮捕三十多人。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被吓倒,仍然赤手空拳地与武装军警搏
斗。十日,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十六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 在这一天,学生一万多人,又冲破了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再次举行集会游行,
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最后遭到了国民党的镇压,但在各界群 众的压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冲破了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形成了全国爱国运动的新 高潮。
梅兰芳回国后,便积极投身于这一运动中去了。他带着他的两大爱国主 义题材的剧目《抗金兵》和《生死恨》,带着他的剧团,从一个地方走向另 一个地方······
一九三六年二月,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和宝莲高黛拍完《摩登时代》后, 旅行结婚,途经横滨、上海、香港、新加坡、爪哇和巴厘等地。船在上海停
泊两天,卓别林在上海文艺界招待他的宴会上与梅兰芳再次会晤。双手按在 梅兰芳的两肩上,卓别林感慨万分:“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
家的头发都是黑的,您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白了。而您呢,却还找不 出一根白头发,这不是太不公道了吗?”
说这话时他虽然面带笑容,但从他感慨的神情中,可以感觉到他近年的 境遇并不十分顺利。梅兰芳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您比我辛苦,每一部影片
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动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您保重身体。” 晚饭后,梅兰芳陪着卓别林和高黛女士母女,到“大世界”隔壁的共舞
台去看当时流行于上海的连台本戏。在他们就座的花楼前面,摆着有“欢迎
卓别林”字样的花篮。
卓别林看得十分入迷,尤其对武行开打“十二股挡”的套子以及各种跟 斗更感兴趣。
一会儿之后,梅兰芳又陪卓别林夫妇赶到了宁波路新光大戏院,去看马 连良演出的《法门寺》。卓别林夫妇到场时,受到了观众热烈的鼓掌欢迎,
很多人频频挥手致意。然后全场静了下来,继续欣赏马连良在“行路”一场 演唱的大段西皮:“郿邬县在马上心神不定······”卓别林悄悄地坐了下来,
一边细听唱腔和过门,一边用右手在膝上轻轻地试打着节拍,并悄悄地对梅 兰芳说:“中西音乐歌唱,虽然各有风格,但我始终相信,把各种情绪表现
出来的那种力量却是一样的。”
剧终后,卓别林夫妇走上舞台,与马连良相见。卓别林还同马连良合拍 了照片留念。那天,马连良扮演的是知县赵廉,头戴乌纱帽,身着蓝官衣,
而卓别林则一身欧洲式样的便服。望着这两个人的服饰以及两人面对面拱手 作揖的样子,梅兰芳不禁想起一九三○年自己在好莱坞与玛丽·璧克馥合照
的相片。那时,她穿的是西方的古装,而梅兰芳则是袍子马褂的中式便装, 与卓别林和马连良的合影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卓别林还对剧中的丑角贾桂的表演产生了兴趣,想把自己扮成贾桂的样 子,再与马连良合照一像,但因他次日清晨就要乘原轮离沪,时间不允许他
张教授在结束了这个话题后,将发言的内容,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那 就是,现代艺术可以从中国戏剧艺术中汲取什么。最后,他提到了自己对中
国戏剧的愿望:在中国戏剧的剧目中运用新的心理描写方法,中国舞台利用 新的戏剧技术成果。他的发言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丹钦柯在结束语中,
提到了俄罗斯所有伟大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把内容放在第一位。他 说,“正是这个俄罗斯艺术的内容,几百年来拨动着我国诗歌的琴弦,我们
的愿望的心弦——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思念,为美好生 活而斗争。”在“观看梅兰芳的天才的表演的时候,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他还能推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话,那就更好了。”最后,他说:“我 们希望,梅兰芳不是最后一次到我们这里来。”梅兰芳在莫斯科演出期间,
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称得上伟大的戏剧家都在那里,并且都观看了他的演 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苏联戏剧家之外,还有当时正在莫斯科
的戈登·克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艾尔温·皮斯卡托等。尽管其中的一 些人没有参加这个座谈会,但他们都各自留下了自己接触中国戏剧时产生的
印象——有的通过文章,有的通过书信。这种世界戏剧界各方学派代表汇聚 在一起交流碰撞的壮观场景,曾经长时间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瑞典斯德哥
尔摩大学的戏剧教授拉尔斯·克莱贝尔格,按照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虚构 了一个现场的“臆想记录”,写出了对话体剧本《仙子的学生们》,并于一
九八六、一九八八年在波兰和法国分别上演。
四月中旬,梅兰芳离开了苏联,前往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 利等欧洲国家进行戏剧考察。六月,梅兰芳到达英国伦敦,结识了肖伯纳、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杰·马·贝蕾等剧作家。后途经埃及和印度回国。
第四章冬严梅劲
巡回演出
就在梅兰芳漫游于欧洲大地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却在中国的国土上步步 进逼,侵占的铁蹄,由我国的东北踏向了华北平原。
一九三五年五月,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中国破坏“塘沽协定”,向国民党 政府提出拥有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六月九日,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委
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侮津美治郎,签订了满足日本要求的“何 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北平、天津的党部;撤换国
民党河北省主席和北平、天津的市长;撤除驻防河北的中国军队,制止河北 的一切抗日运动等。同时,日军又找借口侵驻察哈尔省。六月二十七日,国
民党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军代表土肥原签订了出卖察哈尔主权的“秦 上协定”;十月二十二日,日本帝国主义指使汉奸在河北省香河县举行暴动,
占据了县城,组织了维持会;十一月,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了所谓的“华北 五省自治运动”;十一月二十五日,汉奸殷汝耕在日军指使下,于北平通县
成立了有二十二个县参加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十二月,国民党为满足 日本帝国主义“华北特殊化”的无理要求,准备于十六日成立“冀察政务委 员会”······
中国人民愤怒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步步进逼,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节节 退让,十二月九日,北京学生六千余人,在坚持白区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冲破了国民党军警的阻挠,涌向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高呼“停 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国民党出动了大批军警,用大刀、皮鞭、水龙袭击游行队伍,打伤一百多人, 逮捕三十多人。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被吓倒,仍然赤手空拳地与武装军警搏
斗。十日,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十六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 在这一天,学生一万多人,又冲破了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再次举行集会游行,
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最后遭到了国民党的镇压,但在各界群 众的压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冲破了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形成了全国爱国运动的新 高潮。
梅兰芳回国后,便积极投身于这一运动中去了。他带着他的两大爱国主 义题材的剧目《抗金兵》和《生死恨》,带着他的剧团,从一个地方走向另 一个地方······
一九三六年二月,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和宝莲高黛拍完《摩登时代》后, 旅行结婚,途经横滨、上海、香港、新加坡、爪哇和巴厘等地。船在上海停
泊两天,卓别林在上海文艺界招待他的宴会上与梅兰芳再次会晤。双手按在 梅兰芳的两肩上,卓别林感慨万分:“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
家的头发都是黑的,您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白了。而您呢,却还找不 出一根白头发,这不是太不公道了吗?”
说这话时他虽然面带笑容,但从他感慨的神情中,可以感觉到他近年的 境遇并不十分顺利。梅兰芳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您比我辛苦,每一部影片
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动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您保重身体。” 晚饭后,梅兰芳陪着卓别林和高黛女士母女,到“大世界”隔壁的共舞
台去看当时流行于上海的连台本戏。在他们就座的花楼前面,摆着有“欢迎
卓别林”字样的花篮。
卓别林看得十分入迷,尤其对武行开打“十二股挡”的套子以及各种跟 斗更感兴趣。
一会儿之后,梅兰芳又陪卓别林夫妇赶到了宁波路新光大戏院,去看马 连良演出的《法门寺》。卓别林夫妇到场时,受到了观众热烈的鼓掌欢迎,
很多人频频挥手致意。然后全场静了下来,继续欣赏马连良在“行路”一场 演唱的大段西皮:“郿邬县在马上心神不定······”卓别林悄悄地坐了下来,
一边细听唱腔和过门,一边用右手在膝上轻轻地试打着节拍,并悄悄地对梅 兰芳说:“中西音乐歌唱,虽然各有风格,但我始终相信,把各种情绪表现
出来的那种力量却是一样的。”
剧终后,卓别林夫妇走上舞台,与马连良相见。卓别林还同马连良合拍 了照片留念。那天,马连良扮演的是知县赵廉,头戴乌纱帽,身着蓝官衣,
而卓别林则一身欧洲式样的便服。望着这两个人的服饰以及两人面对面拱手 作揖的样子,梅兰芳不禁想起一九三○年自己在好莱坞与玛丽·璧克馥合照
的相片。那时,她穿的是西方的古装,而梅兰芳则是袍子马褂的中式便装, 与卓别林和马连良的合影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卓别林还对剧中的丑角贾桂的表演产生了兴趣,想把自己扮成贾桂的样 子,再与马连良合照一像,但因他次日清晨就要乘原轮离沪,时间不允许他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