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73节

事!不过,让这个古老的剧种更好的为新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却是一个 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以为,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造与技术改造最好不要混为一

谈。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他保留下来,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 考虑,再行修改,这样才不会发生错误。”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移步而

不换形”的主张。他说:“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几千年的传统,因 此我们修改起来,就更得慎重些。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人家看不出一点痕

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 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十一月三日,这篇访问记以《移步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的题目发 表在当天的《进步日报》上,谁知在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士认为,

梅兰芳先生在京剧改革上主张“移步不换形’,是在宣传改良主义的观点, 与京剧革命的精神极不相容。北京方面已组织人写出了几篇批评文章,马上

就要见诸于报端。梅兰芳得知这一消息后,紧张得几夜都没睡好觉。他弄不 明白自己关于京剧的一番纯技术性的改革意见,何以成了改良主义的宣传;

他不懂得,自己这番可以说是与政治无关的谈话,何以触犯了那么多的首都 文化界的名人,甚至自己多少年的老朋友也写了批判文章······这件事情很快

便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知道了,他立即制止了批判文章的见 报,一面及时地发出了指示:梅兰芳是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对他的批评一定

要慎重。于是,有关的批判材料从北京转到了中共天津市委那里,请市委书 记黄敬和市委文教部长黄松龄妥善处理。于是,受上级领导的委托,阿英在

梅兰芳演出的空隙时间里,来到了梅兰芳的住处,向这位戏剧界的领袖人物 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上、文化上和观念上的解释、启发和说服工作。

梅兰芳演出完毕,即将离开天津的前一天,天津剧协出面,专门为梅兰 芳组织了一个关于旧剧改革的座谈会。会上,梅兰芳进行了重点发言:关于

剧本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我在来天津之初,曾发表过“移步不换形”的意 见。后来,和田汉、阿英、阿甲、马少波诸先生研究的结果,使我认识到,

我原来的那种意见是不对的。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形式与内容不可 分割,内容决定形式,“移步必然换形”。这是我最近学习的一个进步······

当时在座的目击者,事后曾回忆起那天座谈会上的情形:发言时的梅兰 芳沉着稳重,谈吐大方,说话声音就像舞台上的唱腔、道白一样,字正腔圆,

娓娓动听。发言完毕,阿英带头鼓起掌来,其他人也随之鼓掌。梅兰芳站起

身来,向大家频频点头致意。 很难说这件事情带给梅兰芳心灵的真正启示是什么,尽管从此以后,我

们就没能再听到过他对于戏曲艺术的改革、发展,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的考 虑和见解,尽管他对自己毕生所从事的戏曲表演事业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

和看法。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梅兰芳努力修正着自身的一切,以适应这 个翻天覆地般变化着的新时代。

不久,伴随着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热潮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阶级成分 的划分和原有关系、位置的颠倒,使梅兰芳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剧

团内部来说,龙套敢于坐着与老板对话了,“谁养活谁”的问题开始被人们 普遍地思考,名伶在梨园的“人格神”的位置逐渐动摇了;而社会上的变动

更为显而易见,一个个工厂的管理者成了工人兄弟,一座座商店被合并、兼 营,剧团怎么办?就在梅兰芳犹豫、彷徨、无从取舍的当口上,国务院及时

地下达了对于几位名伶的特殊保护政策。其中之一是,允许梅兰芳保留他的 私营剧团。这在当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为了对政府的这种优待政策进行回报,梅兰芳在剧团的管理方面也做了 一些相应的制度改革。减少开支,压低票价;对原有演职人员的薪金发放,

按照营业的实际收入进行机动性的伸缩;并且本着精简节约的原则,配角演 员就地取材,不再从外地约请大批人马来沪,以节省经费······

一九五○年五月,文化部戏曲改革局召开旧剧改编审查会议。商定旧剧 审改工作,确定以消除旧剧本三大毒素为原则,并将三大毒素具体划定为三

个方面:一、宣传压迫人民封建奴役的野蛮恐怖行为及愚弄人民的封建迷信 等;二、宣传民族歧视、征服及民族投降主义;三、宣传淫秽、奸杀及对劳

动人民的丑化、侮辱等。这一年的十一月下旬,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 国戏曲工作会议,两千多名来自各个省的戏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梅兰芳在

大会上的发言中说:“自我演戏以来,这是第一次看到戏曲工作受到如此的 重视。这不止我一人,在座的都十分感动。”会议期间,梅兰芳白天参加讨

论,晚上在大众剧场进行观摩演出。

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六日——农历除夕,梅兰芳剧团为怀仁堂晚会演出, 和中央首长一起欢度春节,演出的剧目是《金山寺·断桥》。

第二天是农历元旦,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继续在怀仁堂演出。梅兰芳在台 下看戏时碰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幽默地对梅兰芳说:“除夕看老一辈艺

术家,元旦看青年一代,你来看戏,一定很高兴吧。”后来又在休息室碰到 了毛泽东主席。回到家里,梅兰芳刚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笑着对老伴说:

“今天在休息室里见到了毛主席,他含笑对我说:昨天看了《金山寺·断桥》, 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穿白,头顶一个红绣球。”接着,

梅兰芳感叹起来:“毛主席看戏可真仔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 的扮相。的确,我是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推陈出新

三月上旬,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梅兰芳全家搬回北京,在护国寺一 号定居。一回到北京、梅兰芳马上就和马少波、罗合如投入到戏曲研究院的

筹建工作中去了。为了庆祝戏曲研究院的成立,梅兰芳特意去荣宝斋订裱空 白宣纸册页,分送给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请求题词。毛主席

送来的亲笔题词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了”‘中国戏曲研究 院”的门原字。周恩来送来的亲笔题词是:“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

者均不可缺一。”

毛泽东的题词送来后,细心的梅兰芳发现所用纸张不是原来送去的册 页,就问送题词的人:“我们的纸,大概不好,所以换了?”那人连忙解释:

“主席写的时候,我在旁边。第一次是写在原来的册页上,写完了,不惬意, 就另换纸写,又不满意。这是第三张。”他还说:“主席给人题词,常常写

几张,然后从中挑一张。”

梅兰芳感慨起来:“从写字这件事,可以推想出毛主席处理党和国家大 事是如何反复思考,谋定而动。我们必须学习他老人家这种认真负责,一丝

不苟的精神。”接着,他以画家的内行眼光,欣赏起毛主席的书法来。几年 之后,他对这幅题词还是念念不忘。在一九五九年十八期的《戏剧报》上,
首节 上一节 73/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