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87节
说到这里,他从文集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给了梅兰芳:“这是她拍的
《天鹅湖》的镜头,我离开莫斯科到北京来时,她特别嘱咐我将这张照片送 给您。”
对于拍电影,梅兰芳并不陌生。自一九二○年开始,梅兰芳在国内、在 日本、在美国、在苏联,进行过多次水银灯下的艰苦劳作。一九五二年春天,
文化部决定为梅兰芳拍摄一部大型彩色舞台记录片,把他的舞台形象和表演 技巧记录下来,以总结他数十年的表演经验和介绍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一
九五三年初,电影局送来了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的具体方案。 接着,又经过了一年多的修改,终于在一九五四年的七月份,定下了具体的
拍摄方案。整个影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包括介绍梅兰芳的生平及《抗金兵》、
《霸王别姬·巡营》和《宇宙锋》;下集包括《贵妃醉酒》、《洛神》和《断 桥》。影片于十月份开机试拍,一九五五年二月正式开拍,历经十个月的密
切合作,北京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的拍摄任 务。
然而,对于全景电影,梅兰芳别说拍摄,甚至连听说过也没有。但他还 是积极地应承了下来。
第二天,苏联摄影队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方面的同志一起来到了梅兰芳的 寓所,拍摄梅兰芳的日常生活部分。拍摄内容包括,四合院内外两院的寓所
建筑,内院里作为梅兰芳卧室和内客厅的七间北房,东西作为饭厅和家属们 卧室的三间厢房,以及三面环绕的走廊。接着,梅兰芳进入了镜头设计:梅
兰芳在庭院中间的梨树下,指点他的学生杜近芳和女儿梅葆玥做趟马的身 段,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站在旁边,姜妙香、徐兰沅这两位与梅兰芳共事了
一生的老朋友,则坐在藤椅上观看着他们练功······
第三天,拍摄梅兰芳在北房客厅里与亲友们聚谈的镜头。梅兰芳事先约 好了李少春、袁世海以及常在一起研究戏曲艺术的几位朋友,还特地把乌兰
诺娃送给他的照片挂在阁扇中间的柱子上。拍摄时,几位朋友在客厅内,或 坐或立,或在吸烟。梅兰芳从卧室走出来,和大家握手招呼后,就指着柱子
上乌兰诺娃的照片,介绍给他们看,大家围过来欣赏照片上的舞姿。接下来, 则是他们一段有关拍摄全景电影的对话。
第四、第五天,拍摄了《霸王别姬》中的“舞剑”一场戏。开拍后,比 较顺利,每个镜头只拍了一次就完成了。
一九六○年年初,《宝镜》里有关中国部分的影片被送到了北京。梅兰 芳不仅满意地看到了自己的形象,而且还以内行的眼光,欣赏着影片中那一
组组镜头的剪接:开始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愚公移山》的动画,然后就转 到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群众干劲冲天地参加劳动的场面和水库落成后万众
欢腾庆祝的实况;接着,表现了我国人民劳动后的休息和文化生活,其中有 些镜头,如颐和园内一只小船穿过桥洞;汽车向前门大街疾驶等很有立体感,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令梅兰芳印象最深的是,李少春的一段《闹天宫》武打和群猴腾跃翻跳 的场面,十分生动活泼。而梅兰芳自己的生活片段——在客厅里会见挚友的
镜头,面貌神情相当清晰,人与建筑的尺寸也与真的相仿。而《霸王别姬》 中舞剑的镜头更是色彩鲜明······
一九五九年的春天,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夏衍向梅兰芳 建议说,《游园惊梦》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精彩的折子,
如果由俞振飞和梅兰芳合拍一部彩色戏曲片的话,是能够表达作者笔下精心 塑造的杜丽娘、柳梦梅这两个人物的。一边说着,夏衍一边还向梅兰芳介绍
了近几年来我国在彩色影片摄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梅兰芳不禁跃跃欲 试。
对于能与俞振飞合作拍片,梅兰芳也十分高兴。俞振飞为著名昆曲小生, 有“江南俞王”之称。其父俞粟庐,对昆曲有精深的研究,人称“江南曲圣”,
有《粟庐曲谱》等著作传世,俞振飞自幼受到乃父熏陶,六岁时即能完整地 唱下昆曲曲牌,二十年代初即蜚声沪上,成为昆、乱不挡的难得小生人才。
由于他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又善于将诗词书画的意趣融化到舞台艺术里去, 创造了一系列儒雅秀逸、超群绝俗的艺术形象,独标高格。梅兰芳与俞振飞
是老朋友了,早在二十年代初,二人就建立了友谊。一九三三年梅兰芳迁居 上海后,慕俞派唱腔之名,曾向俞振飞学习昆曲戏出,俞还曾为之吹笛伴奏,
同年二人即同台公演了《游园惊梦》。四十年代以后,二人又曾多次合作。 欢度了建国十周年的国庆节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人和梅兰芳、俞振
飞、言慧珠等主要演员坐到了一起,商谈了初步的拍摄计划。梅兰芳提到自 己一九五五年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片的事,但担心自己现在的
面部化装,在舞台上演戏还不致显出老态,到电影里就恐怕难以藏拙了。北 京电影厂厂长汪洋笑了:“我们这几年对拍摄彩色戏曲片的化装及洗印的技
术方面大有进步,这次一定能够使你满意。”坐在一旁的青年化装师也笑着
表态:“我一定尽力而为。” 十一月十三日下午,梅兰芳等有关演员来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游
园惊梦》摄制组的成立会。导演许柯向大家漫谈了电影分镜头剧本的意图。 这次,他打算用故事片的手法来拍摄《游园惊梦》,但又尽量保存舞台上的 优美表演。
化装果然是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试装时,梅兰芳改变 了过去拍电影时由自己化装,电影厂的化装师从旁指点协助的办法,而直接
由电影化装师操作。试拍了几个镜头后,坐在一边旁观的人们觉得似乎盾毛 画得太细,眉眼之间的红彩也显得轻了些。看样片时,毛病更加显露无遗:
脸上的油彩太浅,痣也比较明显。眉毛太细,并有高低不平之感······再度试 装时,化装方面大有进步了。痣平了,红彩加重后显得厚实了,头面插戴减
少后,看上去也比第一次好。素红色的斗篷较为古雅,给人以画中人的感觉。
粉红、湖色的包头纱也显得比较柔和。第三次试装,是一个用面部模型来进 行塑形化装的尝试。先将塑料做成的薄片,贴在梅兰芳的鼻间,正好挡住了
痣,接着,又在眼窝及额上都贴上了塑料片并涂抹乳胶,外面又涂上一层特 殊的胶,以隔离最上面的油彩。化装完成后,面部确实因为弥补了缺陷而变
得美丽了,然而,面部肌肉也被绷紧,从而使面部活动受到了限制。《游园 惊梦》这出戏,主要依靠内心表演,如果面部肌肉不能活动自如,就等于取
消了演员的表演武器。于是,这种化装方法被淘汰了。
最后的一致结论是,以第二次试装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加工。放弃塑形, 化装色彩要浓些,以便与服装头饰相称。按照这个意见化装后,梅兰芳款款
《天鹅湖》的镜头,我离开莫斯科到北京来时,她特别嘱咐我将这张照片送 给您。”
对于拍电影,梅兰芳并不陌生。自一九二○年开始,梅兰芳在国内、在 日本、在美国、在苏联,进行过多次水银灯下的艰苦劳作。一九五二年春天,
文化部决定为梅兰芳拍摄一部大型彩色舞台记录片,把他的舞台形象和表演 技巧记录下来,以总结他数十年的表演经验和介绍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一
九五三年初,电影局送来了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的具体方案。 接着,又经过了一年多的修改,终于在一九五四年的七月份,定下了具体的
拍摄方案。整个影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包括介绍梅兰芳的生平及《抗金兵》、
《霸王别姬·巡营》和《宇宙锋》;下集包括《贵妃醉酒》、《洛神》和《断 桥》。影片于十月份开机试拍,一九五五年二月正式开拍,历经十个月的密
切合作,北京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的拍摄任 务。
然而,对于全景电影,梅兰芳别说拍摄,甚至连听说过也没有。但他还 是积极地应承了下来。
第二天,苏联摄影队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方面的同志一起来到了梅兰芳的 寓所,拍摄梅兰芳的日常生活部分。拍摄内容包括,四合院内外两院的寓所
建筑,内院里作为梅兰芳卧室和内客厅的七间北房,东西作为饭厅和家属们 卧室的三间厢房,以及三面环绕的走廊。接着,梅兰芳进入了镜头设计:梅
兰芳在庭院中间的梨树下,指点他的学生杜近芳和女儿梅葆玥做趟马的身 段,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站在旁边,姜妙香、徐兰沅这两位与梅兰芳共事了
一生的老朋友,则坐在藤椅上观看着他们练功······
第三天,拍摄梅兰芳在北房客厅里与亲友们聚谈的镜头。梅兰芳事先约 好了李少春、袁世海以及常在一起研究戏曲艺术的几位朋友,还特地把乌兰
诺娃送给他的照片挂在阁扇中间的柱子上。拍摄时,几位朋友在客厅内,或 坐或立,或在吸烟。梅兰芳从卧室走出来,和大家握手招呼后,就指着柱子
上乌兰诺娃的照片,介绍给他们看,大家围过来欣赏照片上的舞姿。接下来, 则是他们一段有关拍摄全景电影的对话。
第四、第五天,拍摄了《霸王别姬》中的“舞剑”一场戏。开拍后,比 较顺利,每个镜头只拍了一次就完成了。
一九六○年年初,《宝镜》里有关中国部分的影片被送到了北京。梅兰 芳不仅满意地看到了自己的形象,而且还以内行的眼光,欣赏着影片中那一
组组镜头的剪接:开始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愚公移山》的动画,然后就转 到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群众干劲冲天地参加劳动的场面和水库落成后万众
欢腾庆祝的实况;接着,表现了我国人民劳动后的休息和文化生活,其中有 些镜头,如颐和园内一只小船穿过桥洞;汽车向前门大街疾驶等很有立体感,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令梅兰芳印象最深的是,李少春的一段《闹天宫》武打和群猴腾跃翻跳 的场面,十分生动活泼。而梅兰芳自己的生活片段——在客厅里会见挚友的
镜头,面貌神情相当清晰,人与建筑的尺寸也与真的相仿。而《霸王别姬》 中舞剑的镜头更是色彩鲜明······
一九五九年的春天,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夏衍向梅兰芳 建议说,《游园惊梦》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精彩的折子,
如果由俞振飞和梅兰芳合拍一部彩色戏曲片的话,是能够表达作者笔下精心 塑造的杜丽娘、柳梦梅这两个人物的。一边说着,夏衍一边还向梅兰芳介绍
了近几年来我国在彩色影片摄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梅兰芳不禁跃跃欲 试。
对于能与俞振飞合作拍片,梅兰芳也十分高兴。俞振飞为著名昆曲小生, 有“江南俞王”之称。其父俞粟庐,对昆曲有精深的研究,人称“江南曲圣”,
有《粟庐曲谱》等著作传世,俞振飞自幼受到乃父熏陶,六岁时即能完整地 唱下昆曲曲牌,二十年代初即蜚声沪上,成为昆、乱不挡的难得小生人才。
由于他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又善于将诗词书画的意趣融化到舞台艺术里去, 创造了一系列儒雅秀逸、超群绝俗的艺术形象,独标高格。梅兰芳与俞振飞
是老朋友了,早在二十年代初,二人就建立了友谊。一九三三年梅兰芳迁居 上海后,慕俞派唱腔之名,曾向俞振飞学习昆曲戏出,俞还曾为之吹笛伴奏,
同年二人即同台公演了《游园惊梦》。四十年代以后,二人又曾多次合作。 欢度了建国十周年的国庆节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人和梅兰芳、俞振
飞、言慧珠等主要演员坐到了一起,商谈了初步的拍摄计划。梅兰芳提到自 己一九五五年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片的事,但担心自己现在的
面部化装,在舞台上演戏还不致显出老态,到电影里就恐怕难以藏拙了。北 京电影厂厂长汪洋笑了:“我们这几年对拍摄彩色戏曲片的化装及洗印的技
术方面大有进步,这次一定能够使你满意。”坐在一旁的青年化装师也笑着
表态:“我一定尽力而为。” 十一月十三日下午,梅兰芳等有关演员来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游
园惊梦》摄制组的成立会。导演许柯向大家漫谈了电影分镜头剧本的意图。 这次,他打算用故事片的手法来拍摄《游园惊梦》,但又尽量保存舞台上的 优美表演。
化装果然是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试装时,梅兰芳改变 了过去拍电影时由自己化装,电影厂的化装师从旁指点协助的办法,而直接
由电影化装师操作。试拍了几个镜头后,坐在一边旁观的人们觉得似乎盾毛 画得太细,眉眼之间的红彩也显得轻了些。看样片时,毛病更加显露无遗:
脸上的油彩太浅,痣也比较明显。眉毛太细,并有高低不平之感······再度试 装时,化装方面大有进步了。痣平了,红彩加重后显得厚实了,头面插戴减
少后,看上去也比第一次好。素红色的斗篷较为古雅,给人以画中人的感觉。
粉红、湖色的包头纱也显得比较柔和。第三次试装,是一个用面部模型来进 行塑形化装的尝试。先将塑料做成的薄片,贴在梅兰芳的鼻间,正好挡住了
痣,接着,又在眼窝及额上都贴上了塑料片并涂抹乳胶,外面又涂上一层特 殊的胶,以隔离最上面的油彩。化装完成后,面部确实因为弥补了缺陷而变
得美丽了,然而,面部肌肉也被绷紧,从而使面部活动受到了限制。《游园 惊梦》这出戏,主要依靠内心表演,如果面部肌肉不能活动自如,就等于取
消了演员的表演武器。于是,这种化装方法被淘汰了。
最后的一致结论是,以第二次试装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加工。放弃塑形, 化装色彩要浓些,以便与服装头饰相称。按照这个意见化装后,梅兰芳款款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