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89节
字提到:“在新党员中还有一些科学家、教授和演员。其中有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所长夏鼐和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陶宏、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
七月上旬,毛泽东主席知道了梅兰芳入党的消息后非常重视,亲自打电 话作了具体指示,体现了毛主席对梅兰芳的关怀和爱护,也体现了党对待艺 术家的政策精神。
正如梅兰芳在他入党宣誓大会上所说的那样,为了纪念自己加入中国共 产党的难忘日子,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梅兰芳排演了解放
以后第一出,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从早年就喜爱穆桂英这个人物,在不断演出中更和这个角色结下 了深厚的感情。穆桂英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仅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就保留
着多出以穆桂英为主角的剧目。像梅兰芳过去经常演出的《穆柯寨》、《枪 挑穆天王》、《辕门斩子》、《大破洪州》等,演绎的都是有关穆桂英的故
事。 在这些故事中,穆桂英是北宋边关守将杨继业的孙媳。她在年轻时,曾
大破天门阵,为北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杨家将在抗辽战争中,几乎全家 人都为国捐躯。可是,由于朝廷奸佞当道,杨家却长期得不到信任。后来,
穆桂英不得不随祖母佘太君辞朝归里退隐家乡达二十多年。不久,西夏又来 挑衅,边关告急,宋王传旨在广场比武选帅。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和儿子杨
文广离家参加比武。杨文广当场劈死奸臣王强的儿子王伦,夺得帅印。宋王 见他姐弟年幼,就命穆桂英挂帅。穆桂英看见帅印,触动前情,不愿出征。
后经佘太君劝勉,她才为了祖国的利益而以大局为重、捐弃私忿,慷慨誓师, 接印出征。
早在一九五三年,豫剧“四大名旦”之一马金凤初次到上海演出时,剧 目就是《挂帅》。梅兰芳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私下买了戏票,先后一共观摩
了四场演出。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到后台去向她表示祝贺,并约 请她到马斯南路家中一叙。
当马金凤来到梅宅后,梅兰芳向她谈起了自己对穆桂英这个角色的感 情。他说:“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说来也巧,一九一三年我首次来沪
时,演出的剧目有《穆柯寨》,扮演的也是穆桂英,第二年在上海又演出《大 破洪州》,扮演的还是穆桂英。我对穆桂英很有感情,但我没有演过老穆桂
英。这次看了您的四场《挂帅》,真正感到豫剧是一个有发展的剧种,蕴藏 着许多我所要学习的东西。”接着,梅兰芳与马金凤又就一些有关穆桂英的
艺术形象、化装、服饰等方面的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
从那时起,梅兰芳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即在适当的时候,将豫剧《挂帅》 移植过来,改编成京剧。
一九五八年,马金凤带着这出戏又进京演出,梅兰芳也前往观剧。像前 几次一样,梅兰芳一下子就被戏中的穆桂英吸引住了。特别是当马金凤怀抱
令旗、点将出征之际,借助于几大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演唱,把年届花甲之龄 的穆桂英沉郁豪迈、忠心耿耿保卫家国的苍凉气概宣泄得淋漓尽致。坐在台
下的观众,无不动容······然而,当梅兰芳想为建国十周年献上一台新戏时, 摆在案头上的剧本却是《龙女牧羊》。这出戏如果放在平时,应该还算是个
不错的剧目,但在今天,在举国欢庆建国十周年的当儿,却显得有些不够分 量。梅兰芳委婉而含蓄地将自己的意思向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马少
波同志提了出来,谁知马少波的意见和他的一样!马少波是我国戏曲改革运 动的开拓者之一。他一九三二年主编《天外》文学半月刊,开始了文学生涯。
一九三七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 八年以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长、胶东文化协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秘书长、戏 曲改进局总支书记、中国戏曲研究院总支书兼副院长、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
兼副院长等职。一九五七年曾获国际舞蹈协会功勋奖章。戏剧理论著作甚丰, 剧作也多次获奖。代表作有京剧《木兰从军》、《闯王进京》、《关羽之死》、
《白云鄂搏》、《正气歌》、《明镜记》、《宝烛记》、《宝剑归鞘》,昆 曲《西厢记》,话剧《岳云》等。作为一名剧作家和党的政治工作者,马少
波对京剧并不陌生,还在幼年时他就曾在北京大量观剧,看了当时余叔岩、 杨小楼等等一批名角的表演,而对整个国家政治大气候的把握,就更加在行
了。于是,他开始为梅兰芳寻找起合适的剧本来。
一天,马少波将一个油印的新剧本递到了梅兰芳手中。梅兰芳接过来一 看,不由得眼前一亮。豫剧《穆桂英挂帅》,马金凤的本子。改编它,正是
自己心里埋藏了多少年的愿望啊!
正如马少波所说,这出戏里的穆桂英年过半百,正适合于梅兰芳扮演; 而这出戏内积极的思想意义,也极符合国家和人民眼下的心思······对梅兰芳
来说,穆桂英那种不计个人恩怨、为国为民勇挑重担,以及那种老当益壮、 重振旗鼓的精神与自己现在的心气儿也极为合拍。
“正合我意!”梅兰芳怀着感激的心情,一口应承下来。 马少波随即行动起来,他请两位女编剧陆静岩、袁韵宜担任了豫剧剧本
的改编工作,并请曾给田汉和欧阳予倩的剧本排过戏的中国京剧院的“福将”
郑亦秋担任导演。初稿完成后,马少波又根据京剧的特点以及梅兰芳各方面 的条件等,对剧本进行了逐字逐句、一丝不苟的修改和丰富。当定稿交到梅
兰芳手里时,他十分满意。
“就照这个排!”梅院长下达了命令。 舞台上的改编工作开始了。改编的原则,梅兰芳是很明确的,他曾再三
强调:“要根据京剧的特点和风格来加以变动和修改,决不能不经过自己的 融化而生搬硬套地去摹仿。我要尝试用京剧的程式和表演手法来表现穆桂英
的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我虽然演了几十年的穆桂英,但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次 准备排练的新剧目,我已六十开外,要演好中年穆桂英的英姿,肯定会遇到
不少的困难,但是我有信心要移植成功,虚心向豫剧学习。”
还像多少年前一样,当剧本完成后,与这出戏有关的全部人员就坐到了 一起,开始策划戏中的重点场子,唱、念、做、打各种身段的安排,主演应
工的行当、扮相,以及大段唱腔、板式、武打动作的设计。
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会儿之后,梅兰芳剧团的元老徐兰沉开始发 言了。他先提了几个建议,人们连声称赞。接着,他又对全剧的整体框架做
出了设计:“戏最后边儿,得加武打。前边是文戏,后边加上武打,就齐全 了······”在老一辈观众看来,“文武带打”的戏看着最过瘾,所以,这样安
七月上旬,毛泽东主席知道了梅兰芳入党的消息后非常重视,亲自打电 话作了具体指示,体现了毛主席对梅兰芳的关怀和爱护,也体现了党对待艺 术家的政策精神。
正如梅兰芳在他入党宣誓大会上所说的那样,为了纪念自己加入中国共 产党的难忘日子,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梅兰芳排演了解放
以后第一出,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从早年就喜爱穆桂英这个人物,在不断演出中更和这个角色结下 了深厚的感情。穆桂英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仅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就保留
着多出以穆桂英为主角的剧目。像梅兰芳过去经常演出的《穆柯寨》、《枪 挑穆天王》、《辕门斩子》、《大破洪州》等,演绎的都是有关穆桂英的故
事。 在这些故事中,穆桂英是北宋边关守将杨继业的孙媳。她在年轻时,曾
大破天门阵,为北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杨家将在抗辽战争中,几乎全家 人都为国捐躯。可是,由于朝廷奸佞当道,杨家却长期得不到信任。后来,
穆桂英不得不随祖母佘太君辞朝归里退隐家乡达二十多年。不久,西夏又来 挑衅,边关告急,宋王传旨在广场比武选帅。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和儿子杨
文广离家参加比武。杨文广当场劈死奸臣王强的儿子王伦,夺得帅印。宋王 见他姐弟年幼,就命穆桂英挂帅。穆桂英看见帅印,触动前情,不愿出征。
后经佘太君劝勉,她才为了祖国的利益而以大局为重、捐弃私忿,慷慨誓师, 接印出征。
早在一九五三年,豫剧“四大名旦”之一马金凤初次到上海演出时,剧 目就是《挂帅》。梅兰芳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私下买了戏票,先后一共观摩
了四场演出。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到后台去向她表示祝贺,并约 请她到马斯南路家中一叙。
当马金凤来到梅宅后,梅兰芳向她谈起了自己对穆桂英这个角色的感 情。他说:“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说来也巧,一九一三年我首次来沪
时,演出的剧目有《穆柯寨》,扮演的也是穆桂英,第二年在上海又演出《大 破洪州》,扮演的还是穆桂英。我对穆桂英很有感情,但我没有演过老穆桂
英。这次看了您的四场《挂帅》,真正感到豫剧是一个有发展的剧种,蕴藏 着许多我所要学习的东西。”接着,梅兰芳与马金凤又就一些有关穆桂英的
艺术形象、化装、服饰等方面的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
从那时起,梅兰芳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即在适当的时候,将豫剧《挂帅》 移植过来,改编成京剧。
一九五八年,马金凤带着这出戏又进京演出,梅兰芳也前往观剧。像前 几次一样,梅兰芳一下子就被戏中的穆桂英吸引住了。特别是当马金凤怀抱
令旗、点将出征之际,借助于几大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演唱,把年届花甲之龄 的穆桂英沉郁豪迈、忠心耿耿保卫家国的苍凉气概宣泄得淋漓尽致。坐在台
下的观众,无不动容······然而,当梅兰芳想为建国十周年献上一台新戏时, 摆在案头上的剧本却是《龙女牧羊》。这出戏如果放在平时,应该还算是个
不错的剧目,但在今天,在举国欢庆建国十周年的当儿,却显得有些不够分 量。梅兰芳委婉而含蓄地将自己的意思向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马少
波同志提了出来,谁知马少波的意见和他的一样!马少波是我国戏曲改革运 动的开拓者之一。他一九三二年主编《天外》文学半月刊,开始了文学生涯。
一九三七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 八年以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长、胶东文化协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秘书长、戏 曲改进局总支书记、中国戏曲研究院总支书兼副院长、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
兼副院长等职。一九五七年曾获国际舞蹈协会功勋奖章。戏剧理论著作甚丰, 剧作也多次获奖。代表作有京剧《木兰从军》、《闯王进京》、《关羽之死》、
《白云鄂搏》、《正气歌》、《明镜记》、《宝烛记》、《宝剑归鞘》,昆 曲《西厢记》,话剧《岳云》等。作为一名剧作家和党的政治工作者,马少
波对京剧并不陌生,还在幼年时他就曾在北京大量观剧,看了当时余叔岩、 杨小楼等等一批名角的表演,而对整个国家政治大气候的把握,就更加在行
了。于是,他开始为梅兰芳寻找起合适的剧本来。
一天,马少波将一个油印的新剧本递到了梅兰芳手中。梅兰芳接过来一 看,不由得眼前一亮。豫剧《穆桂英挂帅》,马金凤的本子。改编它,正是
自己心里埋藏了多少年的愿望啊!
正如马少波所说,这出戏里的穆桂英年过半百,正适合于梅兰芳扮演; 而这出戏内积极的思想意义,也极符合国家和人民眼下的心思······对梅兰芳
来说,穆桂英那种不计个人恩怨、为国为民勇挑重担,以及那种老当益壮、 重振旗鼓的精神与自己现在的心气儿也极为合拍。
“正合我意!”梅兰芳怀着感激的心情,一口应承下来。 马少波随即行动起来,他请两位女编剧陆静岩、袁韵宜担任了豫剧剧本
的改编工作,并请曾给田汉和欧阳予倩的剧本排过戏的中国京剧院的“福将”
郑亦秋担任导演。初稿完成后,马少波又根据京剧的特点以及梅兰芳各方面 的条件等,对剧本进行了逐字逐句、一丝不苟的修改和丰富。当定稿交到梅
兰芳手里时,他十分满意。
“就照这个排!”梅院长下达了命令。 舞台上的改编工作开始了。改编的原则,梅兰芳是很明确的,他曾再三
强调:“要根据京剧的特点和风格来加以变动和修改,决不能不经过自己的 融化而生搬硬套地去摹仿。我要尝试用京剧的程式和表演手法来表现穆桂英
的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我虽然演了几十年的穆桂英,但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次 准备排练的新剧目,我已六十开外,要演好中年穆桂英的英姿,肯定会遇到
不少的困难,但是我有信心要移植成功,虚心向豫剧学习。”
还像多少年前一样,当剧本完成后,与这出戏有关的全部人员就坐到了 一起,开始策划戏中的重点场子,唱、念、做、打各种身段的安排,主演应
工的行当、扮相,以及大段唱腔、板式、武打动作的设计。
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会儿之后,梅兰芳剧团的元老徐兰沉开始发 言了。他先提了几个建议,人们连声称赞。接着,他又对全剧的整体框架做
出了设计:“戏最后边儿,得加武打。前边是文戏,后边加上武打,就齐全 了······”在老一辈观众看来,“文武带打”的戏看着最过瘾,所以,这样安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