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90节

排,不仅止剧团中众多的武行演员有了施展的天地,而且也是一种在观众那 里讨巧的传统做法。

但郑亦秋却有些坐不住了:《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的核心是挂帅。穆桂 英从不肯挂帅到肯于挂帅,全部矛盾已经解决。后面如果再加开打,势必成

为画蛇添足。但他知道,梅兰芳从不采取反驳别人意见的态度,于是,先让 大家又东拉西扯了一会儿,然后才将话题又引回来:“梅先生的武功底子谁

都知道,要是在最后露上一露,观众一准满意。咱们现在想想梅先生应该怎 么打,好不好?”

在具体的路数设计中,人们逐渐发现,没有一个套路是合适的。最后, 郑亦秋将球踢给了梅兰芳:“如果您只是打一套‘小快枪’,而武行打得挺

冲,一来于戏无补,”他把头转向大家:“二来倒把梅先生给‘压’了,是 不?”

梅兰芳笑容可掬地一锤定音:“亦秋说的有理,咱们就按亦秋的办。” 在排练之前,梅兰芳先就穆桂英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

在《我怎样排演穆桂英挂帅》一文中说到:“过去,我只是以刀马旦的姿态 塑造了她的青年形象,而这出戏里的穆桂英却是从一个饱经忧患、退隐闲居

的家庭妇女,一变而成为统帅三军的大元帅,由思想消极而转到行为积极。

从她半百年龄和抑郁心情来讲,在未挂帅以前,应该先以青衣姿态出现。像 这样扮演身兼两种截然不同行当的龟色,我还是初次尝试。”

梅兰芳认为,以刀马旦应工穆桂英,是为了突出穆桂英当年为了保卫祖 国而大破天门阵的英雄气概;而以青衣应工穆桂英,则是为了衬托穆桂英因

奸佞当道而退隐家园成为家庭妇女的忧患意识。在后来挂帅出征时,穆桂英 恢复了刀马旦形象,正是这一民间女英雄浩然正气和博大胸怀的形象化写 照。

豫剧《穆桂英挂帅》以气势取胜,主演马金凤在以前的场次中,逐渐积 蓄力量,一直到最后“出征”一场才全部喷发出来。连续几个大段大段的唱

腔,将穆桂英的万端感慨,淋漓尽致她发泄了出来。

而京剧则最容易在“接印”前后“出戏”。从“不肯接印”到“肯于接 印”,中间就是一个过程,就有它发生发展的层次和脉络,就可以大作文章。

于是,梅兰芳决定,将这出戏的重心前移,移至“接印”一场。

然而,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一过程呢?用唱吧,按京剧的常规,这种地 方是最容易“起唱”的,但是,安排一段大家都唱惯了的成套唱腔,似乎显

得有些陈旧;而自己的嗓子对大段的唱腔,也有不胜其劳之感;再说,“接 印”时如果大唱特唱,“出征”时还唱不唱?

用舞蹈来表现当是最为巧妙的方式。舞蹈,不仅是中国戏曲表演的重要 手段,也是梅兰芳戏曲演出最重要的表现语汇之一。那么,在什么地方舞蹈

最合适呢?梅兰芳紧盯着眼前的几句唱词:

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 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 难道我就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

按照惯例,舞蹈插在第三句之后比较合适——三句连续的唱词,将情绪 已经铺垫到一定程度,再加舞蹈就显得不那么突兀,而舞蹈完毕时,再用第

四句唱将表演回归到唱段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豫剧中的这句唱 不利于舞蹈的加入,“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振奋”了还怎么闹情绪?

梅兰芳试着移动唱词,看如何拼接组合才能找到舞蹈表现的最佳契机。 当把第一句与第三句调换了一下时,他发现,契机出现了。被改过的唱词顺

序是: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 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 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

难道我就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正好形成了一 个恰如其分的转折空间,为梅兰芳的舞蹈动作提供了表演的机会。

最后一步,是舞蹈身段的设计。舞些什么呢?中国京剧院的许多老人提 出了建议,有人说可以参照一下《铁笼山》中的姜维观阵动作,也有人提出

梆子《回荆州》中赵云“揉肚子”的身段可以借鉴。回到家中,梅兰芳又连 续数晚将自己的几名早年弟子召来,让他们分别表演了“风雨雷电”、“奎

星夺斗”、“加官进爵”等舞蹈身段,最后,又特别参考了停演多年的“关 平捧印”中的动作······

入夜,梅兰芳翻来覆去,难以成眠,干脆起身,站在客厅的大镜子前, 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合适的表演身段。看来,青衣行当中已没有合适的身段

来表现穆桂英复杂的内心世界了,梅兰芳想到了武生锣鼓经中的“九锤半”, 它是无台词的表演动作所专用,规定情境正是剧中人物在思想混乱时的思考

和犹豫。那么动作呢?谭鑫培的,李寿山的,钱金福的,老一辈演员的表演 片段一幕一幕地在梅兰芳眼前闪过,最后,定格在杨小楼的动作上。梅兰芳

心里一喜,忙将杨小楼的身段演化为青衣的动作,伴随着“九锤半”的锣鼓 点,徐徐做出······表演取得了意外的效果。排演的艰辛带来了演出的成功。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 场首演。一连几场,场场爆满,观众们沸腾了,热烈的反响从四面八方汇来,

使梅兰芳应接不暇。

当然,下功夫最多的地方,也是观众叫好声最多的地方。 导演郑亦秋是这样评价梅兰芳的这段表演的:“梅兰芳同志这段戏表演

处理得非常好······目送佘太君下场后,双手微弹水袖,面上顿时光彩焕发, 表现出这位女元帅不甘蛰伏,重执兵符的内心喜悦。

“唱到‘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这两句时, 梅兰芳同志的表演是凛然屹立,使我们觉察到她的心弦跳动,外弛内张,静

中有动。等唱到‘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后,水袖挥动,转身从台右后方, 走到台左的前方。两手翻袖,左右挥动,表现跃马疆场的动作,两手在面部

一晃,感到自己不似当年青春时代了。再静一下,从台左起,撩起水袖,坚 定地走到台右,表示年事虽高,英武尚在,决心出战。继之左右一看,想到

旧日部将多已凋零,有些感慨。”

接下来的表演,老资格的顾曲家景孤血曾在一篇观摩文章里进行过更为 绘声绘色的描绘。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的《北京晚报》

上,也就是梅兰芳演出后的第二天,题目是《一个人演满台》。他是这样描 述的:

在梅兰芳唱完第三句后,“台上气氛突变,随着打击乐的音响提高,顿 时把人引入一种‘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里面,使人人感到风云变色,山

雨欲来。我们再看梅兰芳,变了!他完全变了!他虽然仍是梳着大头,穿着 蓝花帔,可是已经变成一位‘姽婳将军,!他那眉头由敛而舒,面容由嗔作
首节 上一节 90/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