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92节

亲朋,无不为先生真挚的情意所感动。我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勤奋学习, 决不辜负先生的栽培。”

沈小梅在《忆梅兰芳老师》一文中回忆:“那是一九五三年,一个偶然 的机会,梅老师听我唱了一段《西施》以后,非常喜欢我,就收我做了徒弟。

这对我——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来说,该是多么高兴和荣幸啊!一九五三、 一九五四两年,他在上海歇夏,每天吃过午饭就抽一两个小时教我戏。不管

天气多么炎热,梅老师汗如雨注,却从未间断过一天。他教会了我《贵妃醉 酒》、《霸王别姬》、《凤还巢》、《宇宙锋》、《奇双会》等戏······

“梅老师对我的教导,又何止于艺术方面呢。起初,我学会了几出梅派 戏,有人劝我到职业剧团去,他不同意,教导我不能追逐名利,而把我介绍

到江苏省京剧团来。他的意思是,到国家的剧团来,可以更多地受到党的教 育,同时,在艺术上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而在后来剧团要抽我和别的同志

到职业剧团去辅导时,我一时想不通,曾去找梅老师,梅老师又给了我很好 的教育。他说,这是工作需要,应该去,这也是学习人家优点、锻炼自己的

好机会。梅老师对我们青年戏剧工作者是多么关怀啊!”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程砚秋、张君秋、杜近芳、沈小梅······哪一 位梅兰芳的入室弟子的心头,不铭记着老师对他们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然而他对于分布在全国各省的地方戏曲,在 借鉴、学习的同时,也给予了无私的关心和支持。

早在一九二○年,山东省军阀督办张宗昌为其母祝寿,请梅兰芳来济南 演出,同时搬来了淄博地区的地方戏肘鼓子(现称五音戏)与京剧同台演出。

肘鼓子演员鲜樱桃演《王小赶脚》,梅兰芳演《游龙戏风》。梅兰芳没有看 过肘鼓子,当鲜樱桃上场时,他早就提前化好了装,站在门帘后面看。看到

精彩处,竟不由得拍手叫好。演出结束后,梅兰芳主动找到鲜樱桃切磋技艺, 赞扬他骑驴、抱包袱的动作优美动人,并当场向他请教,两人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

一九三二年前后,鲜樱桃第一次进京演出,梅兰芳又主动前往,观看演 出,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刚在梅兰芳的客厅里坐下,梅兰芳就迫不及待地热

情称赞道:“你演的农村妇女很逼真,很有生活气息,你的表演浑身是戏。

《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抱包袱的动作那么形象、优美。”不等鲜樱桃回 答,梅兰芳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是怎么体会的?你骑驴的动作那么

自然,你骑过毛驴没有?演《安安送米》你怎么作的彩(指掉眼泪)?”看 到梅兰芳如此谦虚好学,鲜樱桃十分感动,就向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角色

的分析和体会,并当场表演了一些极为精彩的身段,梅兰芳则跟在他身后, 亦步亦趋地模仿着。

当梅兰芳向鲜樱桃征求他对自己演出的意见时,鲜樱桃也诚恳地说:“您 在《天女散花》中的一些表演,我已用到五音戏《张四姐落凡》里了,这使

我们的表演有了长进。”同时,他又坦率地指出:“天女往肩后落绸子应该 先团起来再扔出去,显得利落也不容易失扬。”梅兰芳高兴地说:“你提得

好!以后我就这样演!”随即从里屋拿出了旦角头饰插戴用的两只凤钗,一 把宝剑,塞到了鲜樱桃手里:“小兄弟,咱们学艺的人,最喜欢这样的礼物,

现奉上供演出用,也作个纪念。”

后来,因演出期间,票价定得过低,鲜樱桃剧团往返路费发生了困难。 梅兰芳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送去了部分路费和几件戏衣。再后来,

当梅兰芳听说五音戏又一次面临不景气的局面时,便通过济南的老朋友,给 鲜樱桃送去了一百块大洋,帮助剧团摆脱了困境······

在福建省有一位名旦郑奕奏,十一岁时因家贫卖身戏班学艺,十三岁便 登台演出,十六岁己崭露头角,后被誉为“福建的梅兰芳”。他主演的《黛

玉葬花》、《晴受补裘》、《孟姜女》等戏曾轰动一时,被百代、高亭、联 声等唱片公司多次灌成唱片,畅销海内外。梅兰芳在三十年代时,就经常通

过唱片欣赏郑奕奏的演唱艺术,极为赞赏,但始终没有机会和他见面。

一九五三年,在一次政府组织的宴会上,梅兰芳向周恩来总理提起:“听 说福建也有一个梅兰芳”。总理好奇地问:“他叫什么名字?”梅兰芳肯定

地回答:“郑奕奏。他走红时,为戏班老板挣得银圆无数,但一到人老珠黄, 便浪迹闽北山区,串乡走村以教戏度日。”梅兰芳的一席话,引起总理的高

度重视,他立即亲自向福建省文化局赴京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询问郑奕奏的下 落,并指示要发挥这位才华卓越的老艺人的作用。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

福建省文化局立即派专人到闽北古田县山区将郑奕奏接回福州,请他担任了 福建省实验闽剧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国政协第二届全委会

在北京召开,梅兰芳、郑奕奏这两位从未谋面的老朋友,终于在会上见面了。 两人互吐了仰慕之情。郑奕奏还代表福建人民,对党中央、周总理以及梅兰

芳的关心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会后,梅兰芳邀请郑奕奏到家中做客。席间, 郑奕奏乘兴演唱了闽剧《茉莉花》小调,并送给梅兰芳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梅兰芳当场赋诗一首,并题写在照片背面:

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 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梅兰芳还以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

身分,向郑奕奏提出了“认真总结闽剧的传统艺术,注意培养青年接班人” 的希望和要求······

还是在一九五二年的全国戏曲会演期间,淮剧著名演员筱文艳率江苏淮 剧团进京演出。梅兰芳观看了筱文艳演出的《女审》。散戏后,主动到后台

慰问,筱文艳恭敬地请梅兰芳提意见。梅兰芳和蔼可亲地说道:“你们是用 大嗓唱,可要注意口形······”筱文艳立即意识到,这是极其难得的艺术指点,

自己过去在演唱时从未留意过口形问题,满以为嘴上用劲吐字就会清楚······ 从北京回去后,筱文艳开始注意口形的美,经常照着镜子练唱,逐渐克

服了缺点。一九六○年《女审》拍成了电影,筱文艳看样片时,特别注意了 自己的口形。暗想,若不是梅兰芳先生早给我提出这个意见的话,恐怕口形

会在银幕上留下一个很大的缺陷。 也是在这次全国戏曲会演期间,梅兰芳第一次见到了评剧演员新凤霞。

在那个座谈会上,梅兰芳热情地赞扬道:“凤霞演的《刘巧儿》真好,富有 创造性。”后来,看完新凤霞演出的《打狗劝夫》后,梅兰芳还同田汉等同

志一起,到后台祝贺她演出成功。并鼓励她:“这出戏是唱工戏。你唱得有 人物,唱腔好听,咬字清楚,虽是古装戏,但很有生活气息。”

一九五三年,吴祖光主持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影片,新凤霞也得以 随着丈夫到电影厂或梅兰芳家中看拍电影,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梅

兰芳。看到新风霞经常向梅兰芳请教问题,许姬传就向梅兰芳建议:“凤霞 戏演得好,梅先生又这么喜欢她,收一个评剧演员徒弟吧。”梅夫人福芝芳
首节 上一节 92/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