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第21节

能力。一个人即使聘请再好的老师,若无这些条件,是学不了画的。但是艺

术和其他门类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不能传授的。她(指潘素)当老师

,仅仅是向你讲解一些绘画的规则、技法罢了。拿作诗填词来说,也是一样

。老师只能讲些格律音韵,或者告诉你,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至于能否画

出一张好画、写出一首好诗,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要看他的修养、悟性和

创造力。”

  我与张氏夫妇混熟了。潘素不让我称她为先生,于是,我一口一个地喊

着:潘姨,潘姨。说来,中国的称呼也怪。人的称谓变了,人的关系跟着也

就变了。我和潘素是融洽的,而我和潘姨是亲热的。除了授课,我们还说闲

话;后来,除了说闲话,我们还说私房话。潘姨说我不仅懂画,而且懂事,

她喜欢懂事的女孩儿。

  在张伯驹面前,我保持着敬重,但不再拘谨。我渐渐发现,在授课之后

张先生时不时地要和我闲聊一阵子,谈棋、谈诗、谈字、谈戏,其中尤喜谈

戏。孟小冬的名字、余叔岩的故事,我都是从他嘴里知道的。他是河南口音

,标准中州韵,话又说得极专业,很多地方我听不大懂。可我从不打断他的

话头,也不发问,更不会对他说:我听不懂。我自己常纳闷儿,一位饱学之

士,怎么能和一个毛丫头聊天呢?琢磨来,琢磨去,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在

“三面红旗”“大跃进”“政治挂帅”、“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时

代烈焰之中,还有我这样一个女学生跑到冷落的宅院,去听被时人冷落的老

话、旧话、无用之话。这情景多多少少也能牵动出他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出

身,修养,禀赋,学识,品行,爱好,趣味等诸多因素在他身上融合而成的

文化自豪,使其自觉不自觉地要充任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而后者的成分可能

更多些。

  渐渐地,我看出这对夫妇相处,是完全以张伯驹为轴心的。一位与之相

熟识的老中医告诉我,潘素对张伯驹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好,什么都依从他,

特别是在收藏方面。解放后张先生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而此

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而所担

任的北京棋艺社理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

,北京古琴会理事,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总

部文教委员等等,皆为虚职,并无实惠。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

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家里家外维持在一条不低的水

平线上,就够她操心费劲的。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

底儿”中掏点出来,以为贴补。今非昔比,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

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

,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

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

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一个晴朗的周日,我向潘素学习“浅绛”。画得正起劲,张伯驹把妻子

叫出去,耳语几句。没过多久,张伯驹又进来,又看看我俩。不大功夫,张

伯驹再进来,再看看我俩。如此往复数次。

  我问:“潘姨,张伯伯有事吗?”

  “就是有事,他才这个样子。”

  “那您和张伯伯去办事吧。今天我就学到这里,告辞了。”

  潘素笑道:“什么事呀,是你张伯伯叫我们吃饭去。”

  正说着,张伯驹又进来。潘素边看表,边对他说:“刚十点多,还早。
首节 上一节 21/84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下一篇:被埋没的天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