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第29节
易呈现喜怒哀乐的脸,流露出兴奋之色。时隔数十载的一场戏,说起来有如
品嚼刚刚上市的时新小菜一样,鲜美无比。演出后,章士钊特作打油诗云:
“坐在头排看空城,不知守城是何人。”这两句玩笑诗连同那晚演出的盛况
,令张伯驹陶醉了一辈子。
他自己亦做诗为记:
羽扇纶巾饰卧龙,
帐前四将镇威风,
惊人一曲空城计,
直到高天尺五峰。
任何事情都是盛极必衰。演出后不久,即发生了七七事变。接着,余叔
岩病重。杨小楼病逝。程继先、王凤卿也撒手人寰。用张伯驹自己的话来说
:“所谓京剧至此下了一坡又一坡。⑦”
我问:“死了几个名演员,就能让京剧滑向下坡?”
张伯驹点头,口气坚决地说:“是的。中国戏曲靠的就是角儿。”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老师和当代戏曲理论家们,正在讲台上和文章里
宣布:“中国戏曲‘角儿’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的观众看戏,看的是内
容。欣赏的是艺术的整体。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把中国戏曲提高为一门整体
性艺术。”
在理论上我的老师,当然是正确无比。但五十年的戏剧现像似乎又在为
张伯驹的见解,做着反复的印证。
张伯驹爱好戏曲的正面作用,是他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专家和名票。而
这个爱好的负面作用,是他当上了戏曲界头号保守派及右派。
1949年以后,官方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这八字方针是毛泽东定下的。而针对中国戏曲的具体文化政策是:“三并
举”(即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者并重)。我就读期间,文化管理
部门贯彻“三并举”方针,特别强调大编大演新戏。不用说一向对新文艺抱
有好感的周信芳,如鱼得水地推出了《义责王魁》《海瑞罢官》,就是一贯
主张移步不换形的梅兰芳,也以豫剧作底本,调动自己与他人的智慧,上演
了《穆桂英挂帅》。
我喜欢听旧戏。单是一出《玉堂春》,梅派的,程派的,或是张君秋唱
的,或是赵燕侠演的,都好。这么一个根本算不上深刻博大的戏,居然能让
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欣赏。这些不同流派的角儿能以各自的艺术处理与
舞台细节,共同传递出一个含冤负屈的青楼女子的内心情感。它正如张伯驹
所言:“这些角儿的本事,实在是太大了。”
我也喜欢看新戏,尤其爱看余叔岩高足李少春的新戏,如《野猪林》。
可我每每向张伯驹提及这些新戏,他都摇头,一脸的鄙薄之色。其实,我所
看的许多传统京戏,也是经过“推陈出新”的。故我常问张伯驹一些老戏是
怎么个演法。这时他的兴致便来了,不厌其烦地说,细致入微地讲。一句唱
词,老谭当初是怎么唱的,余叔岩是怎么处理的,他为什么这样处理……我
在惊叹他的热情与记忆的同时,便不由得想起在课堂上老师给张伯驹下的“
保守派里的顽固派”的判定。我觉得如此判定,也恰当,也不恰当。他的确
保守,保守到顽固的程度。可是他的保守与顽固,与其说是思想的,不如说
是艺术的。他的保守顽固,是来自长期的艺术熏染和高度的鉴赏水准。要知
道,中国戏曲是以远离生活之法去表现生活的。这种表现性质注定它将形式
美、高级的美,置放于艺术的核心。它的魅力也全在于此。而魅力产生的本
品嚼刚刚上市的时新小菜一样,鲜美无比。演出后,章士钊特作打油诗云:
“坐在头排看空城,不知守城是何人。”这两句玩笑诗连同那晚演出的盛况
,令张伯驹陶醉了一辈子。
他自己亦做诗为记:
羽扇纶巾饰卧龙,
帐前四将镇威风,
惊人一曲空城计,
直到高天尺五峰。
任何事情都是盛极必衰。演出后不久,即发生了七七事变。接着,余叔
岩病重。杨小楼病逝。程继先、王凤卿也撒手人寰。用张伯驹自己的话来说
:“所谓京剧至此下了一坡又一坡。⑦”
我问:“死了几个名演员,就能让京剧滑向下坡?”
张伯驹点头,口气坚决地说:“是的。中国戏曲靠的就是角儿。”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老师和当代戏曲理论家们,正在讲台上和文章里
宣布:“中国戏曲‘角儿’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的观众看戏,看的是内
容。欣赏的是艺术的整体。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把中国戏曲提高为一门整体
性艺术。”
在理论上我的老师,当然是正确无比。但五十年的戏剧现像似乎又在为
张伯驹的见解,做着反复的印证。
张伯驹爱好戏曲的正面作用,是他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专家和名票。而
这个爱好的负面作用,是他当上了戏曲界头号保守派及右派。
1949年以后,官方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这八字方针是毛泽东定下的。而针对中国戏曲的具体文化政策是:“三并
举”(即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者并重)。我就读期间,文化管理
部门贯彻“三并举”方针,特别强调大编大演新戏。不用说一向对新文艺抱
有好感的周信芳,如鱼得水地推出了《义责王魁》《海瑞罢官》,就是一贯
主张移步不换形的梅兰芳,也以豫剧作底本,调动自己与他人的智慧,上演
了《穆桂英挂帅》。
我喜欢听旧戏。单是一出《玉堂春》,梅派的,程派的,或是张君秋唱
的,或是赵燕侠演的,都好。这么一个根本算不上深刻博大的戏,居然能让
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欣赏。这些不同流派的角儿能以各自的艺术处理与
舞台细节,共同传递出一个含冤负屈的青楼女子的内心情感。它正如张伯驹
所言:“这些角儿的本事,实在是太大了。”
我也喜欢看新戏,尤其爱看余叔岩高足李少春的新戏,如《野猪林》。
可我每每向张伯驹提及这些新戏,他都摇头,一脸的鄙薄之色。其实,我所
看的许多传统京戏,也是经过“推陈出新”的。故我常问张伯驹一些老戏是
怎么个演法。这时他的兴致便来了,不厌其烦地说,细致入微地讲。一句唱
词,老谭当初是怎么唱的,余叔岩是怎么处理的,他为什么这样处理……我
在惊叹他的热情与记忆的同时,便不由得想起在课堂上老师给张伯驹下的“
保守派里的顽固派”的判定。我觉得如此判定,也恰当,也不恰当。他的确
保守,保守到顽固的程度。可是他的保守与顽固,与其说是思想的,不如说
是艺术的。他的保守顽固,是来自长期的艺术熏染和高度的鉴赏水准。要知
道,中国戏曲是以远离生活之法去表现生活的。这种表现性质注定它将形式
美、高级的美,置放于艺术的核心。它的魅力也全在于此。而魅力产生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