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第29节

易呈现喜怒哀乐的脸,流露出兴奋之色。时隔数十载的一场戏,说起来有如

品嚼刚刚上市的时新小菜一样,鲜美无比。演出后,章士钊特作打油诗云:

“坐在头排看空城,不知守城是何人。”这两句玩笑诗连同那晚演出的盛况

,令张伯驹陶醉了一辈子。

  他自己亦做诗为记:

  羽扇纶巾饰卧龙,

帐前四将镇威风,

惊人一曲空城计,

直到高天尺五峰。

  任何事情都是盛极必衰。演出后不久,即发生了七七事变。接着,余叔

岩病重。杨小楼病逝。程继先、王凤卿也撒手人寰。用张伯驹自己的话来说

:“所谓京剧至此下了一坡又一坡。⑦”

  我问:“死了几个名演员,就能让京剧滑向下坡?”

  张伯驹点头,口气坚决地说:“是的。中国戏曲靠的就是角儿。”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老师和当代戏曲理论家们,正在讲台上和文章里

宣布:“中国戏曲‘角儿’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的观众看戏,看的是内

容。欣赏的是艺术的整体。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把中国戏曲提高为一门整体

性艺术。”

  在理论上我的老师,当然是正确无比。但五十年的戏剧现像似乎又在为

张伯驹的见解,做着反复的印证。

  张伯驹爱好戏曲的正面作用,是他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专家和名票。而

这个爱好的负面作用,是他当上了戏曲界头号保守派及右派。

  1949年以后,官方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这八字方针是毛泽东定下的。而针对中国戏曲的具体文化政策是:“三并

举”(即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者并重)。我就读期间,文化管理

部门贯彻“三并举”方针,特别强调大编大演新戏。不用说一向对新文艺抱

有好感的周信芳,如鱼得水地推出了《义责王魁》《海瑞罢官》,就是一贯

主张移步不换形的梅兰芳,也以豫剧作底本,调动自己与他人的智慧,上演

了《穆桂英挂帅》。

  我喜欢听旧戏。单是一出《玉堂春》,梅派的,程派的,或是张君秋唱

的,或是赵燕侠演的,都好。这么一个根本算不上深刻博大的戏,居然能让

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欣赏。这些不同流派的角儿能以各自的艺术处理与

舞台细节,共同传递出一个含冤负屈的青楼女子的内心情感。它正如张伯驹

所言:“这些角儿的本事,实在是太大了。”

  我也喜欢看新戏,尤其爱看余叔岩高足李少春的新戏,如《野猪林》。

可我每每向张伯驹提及这些新戏,他都摇头,一脸的鄙薄之色。其实,我所

看的许多传统京戏,也是经过“推陈出新”的。故我常问张伯驹一些老戏是

怎么个演法。这时他的兴致便来了,不厌其烦地说,细致入微地讲。一句唱

词,老谭当初是怎么唱的,余叔岩是怎么处理的,他为什么这样处理……我

在惊叹他的热情与记忆的同时,便不由得想起在课堂上老师给张伯驹下的“

保守派里的顽固派”的判定。我觉得如此判定,也恰当,也不恰当。他的确

保守,保守到顽固的程度。可是他的保守与顽固,与其说是思想的,不如说

是艺术的。他的保守顽固,是来自长期的艺术熏染和高度的鉴赏水准。要知

道,中国戏曲是以远离生活之法去表现生活的。这种表现性质注定它将形式

美、高级的美,置放于艺术的核心。它的魅力也全在于此。而魅力产生的本
首节 上一节 29/84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下一篇:被埋没的天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