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第30节

身,就露出了滑向衰微的趋势。张伯驹要抗拒和阻止这个趋势。故尔,他的

顽固与保守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度维护和深度痴迷。也正是这种

维护的态度和痴迷的精神,让张伯驹在(19)57年栽了跟斗。

  在1957年4月25日中央各大报纸,均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19)57年4月24日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闭幕。文化部副

部长钱俊瑞和刘芝明、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在会上作了报告。他们都

强调在剧目工作上要大大放手的精神,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听了非常振奋。

  “钱俊瑞指出,现在仍有许多干部怕‘放’。他认为,怕坏戏多起来、

怕艺人闹乱子、怕不好做工作、怕观众受害,这‘四怕’是多余的;他要求

大家‘放!放!放!除四怕!’他说,坏戏可以演,大家可以研究并展开讨

论,这样它可以成为提高群众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好题材。他还强调戏曲

干部应当刻苦钻研,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学会分辨香花、毒草和化毒

草为有用之花的本领。

  “刘芝明在报告中主张挖掘戏曲传统的范围要更广泛、更深入;在戏曲

之外,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方面都要这样做。

  “周扬对国内目前形势和变化作了分析。他揭发了戏曲工作中的官僚主

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并且作了尖锐的批评。他建议,过去文化部所禁

止的26个剧目无妨拿来上演,请群众发表意见。

  “在戏曲剧目工作方面,周扬归纳了十六字:‘全面挖掘、分批整理、

结合演出、重点加工’。他说,这些工作一定要紧密依靠艺人和群众,坚决

反对用行政命令和压服的工作作风。

  “周扬认为,‘戏改’这个名词已成过去,因为戏曲工作者都成为社会

主义文艺工作者,新剧目也大量出现,舞台面貌已经改观,除了一部分遗产

还没有整理以外,还要‘改’到何时?‘戏改’工作,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任

务了。⑧”

  周扬等人的这番话,在别人听来不过是领导发出的新指示、文艺政策的

新调整。但传到张伯驹耳朵里,那就变成了强大的驱动器和兴奋剂。因为早

在五十年代初,他就联合齐白石、梅兰芳、程砚秋等近百名艺术家,以父亲

、罗隆基、张云川等民主人士为赞助人,上书中央,要求纠正文化领导部门

鄙视传统艺术的倾向,成立京剧、书画组织,以发扬国粹。现在终于从中共

意识形态主管那里听到了“终止戏曲改革、维护文化遗产”的口令,张伯驹

欣喜若狂。在“发扬国粹、保护遗产”的大旗下,他要挺身而出,率先垂范

,他要主动工作,自觉承担。为了发掘传统剧目,张伯驹把老艺人组织起来

,成立了“老艺人演出委员会”,筹划每周演出一次。为了研究老戏,他又

发起成立了“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会。”他联络其他专家和艺术家,开办

戏曲讲座,举行义演。

  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粹在于表演,而表演的艺术精粹在于技术、技法和技

巧。而这些高度技艺的东西,只存活在具体的剧目中。它实在不像西方的舞

台艺术能够拆解为元素或提炼为一种成分,并独立出来。张伯驹眼瞅着一些

包藏着高招绝技的传统剧目,因内容落后、思想反动或被查禁、或被淘洗,

而忧心如焚。张伯驹目睹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因从事教学不再演出,而愤

愤不平。现在好了,在官方“尊重遗产”的政策精神下,技术含金量高的传

统剧目有了重见天日之机。张伯驹在这个时刻推出了老戏《宁武关》⑨《祥

梅寺》⑩。他的选择戏的标准,当然是纯艺术的,甚至是纯技术的、纯形式

的。张伯驹曾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只要是艺术作品,它的鉴赏评判标准只
首节 上一节 30/84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下一篇:被埋没的天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