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第41节

了两天,又死了一个。这时伯驹想闹也闹不动了,他从感冒转成肺炎。”

  潘素又告诉我们:“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北大医院,站在大门口叫骂:

‘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

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担任北京市卫生局顾问的母亲感叹道:“医院压根儿就不该这个样子。

可是在官本位的制度下,我们的医院就认部长、局长、红卡、蓝卡,不认得

张先生的真正价值。”

  其实,就算把官本位取消了,如果一个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

的话,像张伯驹这样的文人,其社会地位就一定会排在要人,贵人,阔人及

各色成功人士的后面,甚至在末尾。

  张伯驹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悼者无数,挽联无数。我代表

母亲赴会,在人群中被推来搡去,根本无法去贵宾室慰问潘素。萨空了和千

家驹看见了我,一把将我塞进了他们俩个当中,叫我别再乱跑,安心等候开

会。在等候的时间里,三人不禁对张伯驹的逝世,深感痛惜。我心里知道:

萨、千二位在(19)57年是民盟反右的积极分子。

  萨空了说:“伯驹先生是我们民盟的骄傲。说句老实话,把我们现在的

三个部长的作为加在一起,还抵不上张伯驹一个人的贡献。”

  千家驹讲:“这几年,我参加的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很多

人的悼辞上都无一例外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

正的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不久,潘素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据说是当时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

长宋振庭的提名。六十年代初张伯驹在长春,担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

,也是他的安排。那时,他的身份是中共吉林省委书记。这一点,恰恰应验

了父亲生前说的一句话——“你们的才学,靠我们这些民主人士欣赏是没有

用的,要等到中共里面的伯乐去发现,才能发挥出来。”

  张伯驹晚年患白内障,极少出门。闲坐无聊,便回忆起自七岁以来所观

之戏、所演之戏、以及菊苑佚闻。于是,“拉杂写七绝句一百七十七首,更

补注,名《红毹记梦诗注》”⒀。张伯驹还特意说明这本书“其内容不属历

史,无关政治,只为自以遣时。”⒁不想,书流入民间,即获赞誉。1978年

,“诗注”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八十年代初,吴祖光从香港将此书带回。他请我的同事转呈给中国剧协

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庚先生,看看是否可以出版。

  张庚看了,对我的同事说:“这是在用没落的情绪去看戏。这样的书,

怎么能出版呢?”

  直到张伯驹去世后的第四个年头,《红毹记梦诗注》才由宝文堂书局出

版。

  然而,也有让我感到宽慰的事。一次,我参加一个戏曲学术会议,旁边

坐的是京剧名演员袁世海。

  我的学友低声问我:“你认识袁老吗?”我摇摇头。

  学友不管我是否同意,便说:“我来介绍介绍吧。”

  当介绍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的研究员的时候,袁老不过点点头,

很有些冷淡。当介绍到我的父亲叫章伯钧的时候,袁世海的态度大变,变得

热情而恭敬。他握着我的手说:“令尊大人是我们非常景仰敬佩的专家、学
首节 上一节 41/84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下一篇:被埋没的天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