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第42节
者。他对我们戏曲界的贡献是我们这些演员所不及的……”
顿时,我心里明白了:袁世海是把章伯钧当成了张伯驹。而这样的错认
,是我后来常碰到的。每遇此情景,我都听到许多令人感动的话。
张伯驹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和我一起看望潘素。潘素见到我们,
特别高兴。说清晨起来,就听见喜鹊叫了。
那时,北京正在搞政策落实。潘素指着两件造型独特、工艺复杂的硬木
雕花古旧家具,说:“这是抄家退还的东西。算是落实政策了。不过,在退
赔的时候,人家还问:‘你认领它们,有什么证据吗?’我也发火了,说:
‘请你去打听打听,除了张伯驹之外,谁家还有这样的东西?’”
母亲问潘素今后有什么打算。
她说:“我想搬到其他地方去住,把这所宅院搞成伯驹的纪念馆。”母
亲非常支持她的想法。两个老人越谈越投机。
我坐在一边沉思: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张伯驹的这所私人宅院都应该
开辟为纪念馆。但在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有关方面是不会批准的。
尽管公认张伯驹是爱国的,却不会像某个受宠作家,其作品大部已被历史淘
洗,其故居却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张伯驹是中国第一收藏家,但他
已不可能像现在的某些文化商人,在家中摆满藏品,搞成私人博物馆。因为
张伯驹早把天下绝品统统捐了出去。
有人说:收藏古董,好似留意和观赏月色,古往今来的月色。可如今,
收藏不再是个单纯爱好,它还是个一夜致富的行当。于是,张伯驹的价值便
更多地体现在献宝上了。我不这样看。他的一生,比捐献的文物生动得多;
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我和他相处,感受到的是人的气息和光泽。而这
,才是永恒之物。张伯驹绝非如今天某些人所评价的——仅仅是个把“平复
帖”“游春图”捐了出去的有爱国心的大收藏家。博雅通脱的他,在新社会
是很有些孤独和落伍的。然而他的孤独和落伍,要透过时间才能说明其含义
。他在时代里消磨,但却由时间保存,不像某些人是在时代里称雄,却被时
间湮没。张伯驹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他正以这样的特殊的经历,演示了一
个“人”的主题,一个中国文人的模样和心情。
在潘素去世后,我便再没有去过什刹海,更没有勇气去叩响后海南沿(
今)26号的小门。
后来,听我的一个朋友说:北京东城灯市口附近有一家很不错的文物小
店,是张伯驹孙辈开的。
最近,听我的一个同事说:北京西城黄城根附近有一家江浙风味的餐馆
。里面装修得像书斋,摆设似徐文长故居。去就餐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介绍
说,老板是张伯驹的孙辈。
这两条信息,我无法判断真假,却令我想起潘素对我说的私房话:“我
的孩子都很聪明,可惜了,没能读太多的书。女儿的琴弹得好,也没能坚持
下去。人哪,要有一技之长,才可安身立命;无论世事怎么变,心里也是踏
实的。”
她的话,令我长久地记忆。我想:张伯驹夫妇把数亿元的私人财富给了
国家,却把一个文人的清贫留给了后代。应该说,后辈们在精神上继承了张
伯驹夫妇的遗产,他们不依附于权势,凭一己之力去营造自己的生活。
2002年4—6月于守愚斋
注释:
注释①
顿时,我心里明白了:袁世海是把章伯钧当成了张伯驹。而这样的错认
,是我后来常碰到的。每遇此情景,我都听到许多令人感动的话。
张伯驹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和我一起看望潘素。潘素见到我们,
特别高兴。说清晨起来,就听见喜鹊叫了。
那时,北京正在搞政策落实。潘素指着两件造型独特、工艺复杂的硬木
雕花古旧家具,说:“这是抄家退还的东西。算是落实政策了。不过,在退
赔的时候,人家还问:‘你认领它们,有什么证据吗?’我也发火了,说:
‘请你去打听打听,除了张伯驹之外,谁家还有这样的东西?’”
母亲问潘素今后有什么打算。
她说:“我想搬到其他地方去住,把这所宅院搞成伯驹的纪念馆。”母
亲非常支持她的想法。两个老人越谈越投机。
我坐在一边沉思: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张伯驹的这所私人宅院都应该
开辟为纪念馆。但在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有关方面是不会批准的。
尽管公认张伯驹是爱国的,却不会像某个受宠作家,其作品大部已被历史淘
洗,其故居却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张伯驹是中国第一收藏家,但他
已不可能像现在的某些文化商人,在家中摆满藏品,搞成私人博物馆。因为
张伯驹早把天下绝品统统捐了出去。
有人说:收藏古董,好似留意和观赏月色,古往今来的月色。可如今,
收藏不再是个单纯爱好,它还是个一夜致富的行当。于是,张伯驹的价值便
更多地体现在献宝上了。我不这样看。他的一生,比捐献的文物生动得多;
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我和他相处,感受到的是人的气息和光泽。而这
,才是永恒之物。张伯驹绝非如今天某些人所评价的——仅仅是个把“平复
帖”“游春图”捐了出去的有爱国心的大收藏家。博雅通脱的他,在新社会
是很有些孤独和落伍的。然而他的孤独和落伍,要透过时间才能说明其含义
。他在时代里消磨,但却由时间保存,不像某些人是在时代里称雄,却被时
间湮没。张伯驹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他正以这样的特殊的经历,演示了一
个“人”的主题,一个中国文人的模样和心情。
在潘素去世后,我便再没有去过什刹海,更没有勇气去叩响后海南沿(
今)26号的小门。
后来,听我的一个朋友说:北京东城灯市口附近有一家很不错的文物小
店,是张伯驹孙辈开的。
最近,听我的一个同事说:北京西城黄城根附近有一家江浙风味的餐馆
。里面装修得像书斋,摆设似徐文长故居。去就餐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介绍
说,老板是张伯驹的孙辈。
这两条信息,我无法判断真假,却令我想起潘素对我说的私房话:“我
的孩子都很聪明,可惜了,没能读太多的书。女儿的琴弹得好,也没能坚持
下去。人哪,要有一技之长,才可安身立命;无论世事怎么变,心里也是踏
实的。”
她的话,令我长久地记忆。我想:张伯驹夫妇把数亿元的私人财富给了
国家,却把一个文人的清贫留给了后代。应该说,后辈们在精神上继承了张
伯驹夫妇的遗产,他们不依附于权势,凭一己之力去营造自己的生活。
2002年4—6月于守愚斋
注释:
注释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