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第43节
张伯驹(1898—1982)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
南项城人。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幼年入私塾,后就读天津新
学书院。1916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曾在曹锟、吴佩孚
、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因不满军阀混战,1927年起投身
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
实业银行经理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
词。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
、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
职。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
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
运动。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
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
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
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
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1956
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他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
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
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2年2月
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一生醉
心于古代文物,1956年与夫人潘素将其收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
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
《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顽《千字文》
等珍贵书画捐献国家。在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期间,积极征购古代文
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著有《丛碧词》
,《春游词》,《秋碧词》,《零中词》,《无名词》,《断续词》,《诗
钟分咏》,《丛碧词话》,《丛碧书画录》,《乱弹音韵辑要》,《宋词韵
与京剧韵》,《红毹记梦诗注》,《洪宪记事诗注》,《续洪宪记事诗补注
》,《张伯驹潘素书画集》,《张伯驹词集》,《中国书法》,《京剧音韵
》,《中国楹联话》,《素月楼联语》,《春游琐谈》等。
注释②
关于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在《续洪宪记事诗补注》一书中曾着这样写道
:“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
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又有谓:一谓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
三为余,四为张学良。
注释③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江苏武进人,祖籍安徽。6岁读私塾,
喜爱绘画。1905年入绳正学堂。1909年赴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布景画
传习所习西洋画。1912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
任院长。1919年赴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5年
任江苏教育会美术研究会会长。1931年—1940年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
、印尼、新加坡举办画展。讲授中国绘画。1942年被日军逮捕,解送上海。
1952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任南
京艺术学院院长。1979年任院长。1884年任名誉院长,当选为全国政协常
南项城人。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幼年入私塾,后就读天津新
学书院。1916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曾在曹锟、吴佩孚
、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因不满军阀混战,1927年起投身
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
实业银行经理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
词。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
、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
职。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
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
运动。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
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
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
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
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1956
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他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
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
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2年2月
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一生醉
心于古代文物,1956年与夫人潘素将其收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
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
《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顽《千字文》
等珍贵书画捐献国家。在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期间,积极征购古代文
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著有《丛碧词》
,《春游词》,《秋碧词》,《零中词》,《无名词》,《断续词》,《诗
钟分咏》,《丛碧词话》,《丛碧书画录》,《乱弹音韵辑要》,《宋词韵
与京剧韵》,《红毹记梦诗注》,《洪宪记事诗注》,《续洪宪记事诗补注
》,《张伯驹潘素书画集》,《张伯驹词集》,《中国书法》,《京剧音韵
》,《中国楹联话》,《素月楼联语》,《春游琐谈》等。
注释②
关于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在《续洪宪记事诗补注》一书中曾着这样写道
:“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
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又有谓:一谓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
三为余,四为张学良。
注释③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江苏武进人,祖籍安徽。6岁读私塾,
喜爱绘画。1905年入绳正学堂。1909年赴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布景画
传习所习西洋画。1912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
任院长。1919年赴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5年
任江苏教育会美术研究会会长。1931年—1940年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
、印尼、新加坡举办画展。讲授中国绘画。1942年被日军逮捕,解送上海。
1952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任南
京艺术学院院长。1979年任院长。1884年任名誉院长,当选为全国政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