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45节
的文章,人人欲一读为快。
早有蔡京府上的密探将《洛阳名园记》进于蔡京面前,并报告说,京里读李格
非文章,对蔡太守在京任尚书时广修私宅也议论纷纷。李格非此文目的是在于影射
蔡太守。就算不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用心还是反对蔡京。说不定徽宗
皇帝贬蔡京的官,正是受了这类文章的影响呢。
蔡京最是嫉贤妒能的小人,心肠又促狭刁钻,读了李格非的文章,更是被其灼
灼才华惊倒,满心地不舒服,以至将李格非三字牢牢记在心中,总有一日必给予报
复而后快之。只是蔡京目前被贬官,只得先忍下这口气再说。暗中加紧与大太监童
贯联络,以图早日回京。
再有一事,是朝廷复用元佑党人,招苏轼从流放的海南儋州北上返京。
当时在朝为相的是韩忠彦,曾布为宰辅。韩忠彦是李格非老师、三朝元老魏国
公韩琦之子,忠良之后。这年李格非亦提点京东路刑狱。
李格非一日接门上通报,说是原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前河中知府晁补之来
访。李格非一听已经退隐归田的晁无咎从山东巨野老家来京,定是有极其重要的事
情,连忙出迎。
原来晁补之接到苏东坡的来信,说在海角天涯流放时健康每况愈下,此次返京
后又不知圣上意向如何,恐怕自己时日无多,希望能和故人一聚。所以晁补之连夜
赶赴京城,等待与相别多年的苏公一聚。据说秦少游也从广西贬谪处奉召还京,正
在归途之中;听说黄庭坚不久也能从四川回京。这样,苏门四学士还能作白首一聚。
晁补之被李格非留在府中,款待多日。晁补之细读李清照词作,在京中大为赞
扬,李清照受到苏门四学士之一、当代大文豪晁补之的夸奖,名声更加响亮。
然而伴随苏东坡进京的是一个噩耗——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在返京途中,死于广西藤州境内的光华驿亭,终年五十一
岁。
黄庭坚返京的提议也受到反对派的阻挠而停止,他一直到死都不能返回京都。
李格非在家中设宴款待苏东坡,可惜秦少游的死讯刚到,使本来快乐的聚会变
成了对往事和故人的无限怀念,充满了凄凉与伤感。加上苏公千里跋涉,刚到京城,
精神还未恢复,又被发往常州任大守,相聚又成相别。
苏公明显地衰老了,六十四岁的人看上去像七八十岁的衰老模样,回想苏公当
年的风采,令人不忍目睹。
酒后,苏东坡与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格非在竹林间小亭小坐,初夏的溶
溶月色透过竹林洒落下来,晁补之说起李格非长女李清照的绝代才华,但苏公已大
有倦意,无复当年爱才如命的情怀。
苏东坡听了李格非背诵女儿的几首词作,默然无语,良久道:
“子瞻老矣。”
其声之哀,令人悱恻。
第二天苏公临别前,请李清照出来一见。
看到青春焕发的少女,苏公心头自是一番沉痛,想到当年在黄州时还有满怀的
意气,写下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转眼自己已到大江东
去、浪淘尽的残年了,而一代新人正不管前人地恣情生长起来。
李清照恭请苏大人留字,苏东坡笑道:
“如今轮到我做江郎了,垂暮之人,哪能再为新词。录旧词一首留念吧,我一
生在黄州作词最好,只是如今不能再录那些意气飞扬之词了。”
苏东坡提笔写下《定风波》一首:
定风波
早有蔡京府上的密探将《洛阳名园记》进于蔡京面前,并报告说,京里读李格
非文章,对蔡太守在京任尚书时广修私宅也议论纷纷。李格非此文目的是在于影射
蔡太守。就算不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用心还是反对蔡京。说不定徽宗
皇帝贬蔡京的官,正是受了这类文章的影响呢。
蔡京最是嫉贤妒能的小人,心肠又促狭刁钻,读了李格非的文章,更是被其灼
灼才华惊倒,满心地不舒服,以至将李格非三字牢牢记在心中,总有一日必给予报
复而后快之。只是蔡京目前被贬官,只得先忍下这口气再说。暗中加紧与大太监童
贯联络,以图早日回京。
再有一事,是朝廷复用元佑党人,招苏轼从流放的海南儋州北上返京。
当时在朝为相的是韩忠彦,曾布为宰辅。韩忠彦是李格非老师、三朝元老魏国
公韩琦之子,忠良之后。这年李格非亦提点京东路刑狱。
李格非一日接门上通报,说是原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前河中知府晁补之来
访。李格非一听已经退隐归田的晁无咎从山东巨野老家来京,定是有极其重要的事
情,连忙出迎。
原来晁补之接到苏东坡的来信,说在海角天涯流放时健康每况愈下,此次返京
后又不知圣上意向如何,恐怕自己时日无多,希望能和故人一聚。所以晁补之连夜
赶赴京城,等待与相别多年的苏公一聚。据说秦少游也从广西贬谪处奉召还京,正
在归途之中;听说黄庭坚不久也能从四川回京。这样,苏门四学士还能作白首一聚。
晁补之被李格非留在府中,款待多日。晁补之细读李清照词作,在京中大为赞
扬,李清照受到苏门四学士之一、当代大文豪晁补之的夸奖,名声更加响亮。
然而伴随苏东坡进京的是一个噩耗——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在返京途中,死于广西藤州境内的光华驿亭,终年五十一
岁。
黄庭坚返京的提议也受到反对派的阻挠而停止,他一直到死都不能返回京都。
李格非在家中设宴款待苏东坡,可惜秦少游的死讯刚到,使本来快乐的聚会变
成了对往事和故人的无限怀念,充满了凄凉与伤感。加上苏公千里跋涉,刚到京城,
精神还未恢复,又被发往常州任大守,相聚又成相别。
苏公明显地衰老了,六十四岁的人看上去像七八十岁的衰老模样,回想苏公当
年的风采,令人不忍目睹。
酒后,苏东坡与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格非在竹林间小亭小坐,初夏的溶
溶月色透过竹林洒落下来,晁补之说起李格非长女李清照的绝代才华,但苏公已大
有倦意,无复当年爱才如命的情怀。
苏东坡听了李格非背诵女儿的几首词作,默然无语,良久道:
“子瞻老矣。”
其声之哀,令人悱恻。
第二天苏公临别前,请李清照出来一见。
看到青春焕发的少女,苏公心头自是一番沉痛,想到当年在黄州时还有满怀的
意气,写下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转眼自己已到大江东
去、浪淘尽的残年了,而一代新人正不管前人地恣情生长起来。
李清照恭请苏大人留字,苏东坡笑道:
“如今轮到我做江郎了,垂暮之人,哪能再为新词。录旧词一首留念吧,我一
生在黄州作词最好,只是如今不能再录那些意气飞扬之词了。”
苏东坡提笔写下《定风波》一首:
定风波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