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81节
几乎都是赵明诚在书市上千方百计。讨价还价地花钱买来的。
为了得到这些珍贵的书籍字画,赵明诚和李清照曾经有一年多连肉也舍不得吃,
衣服也不敢添置,李清照更是把她所有的首饰几乎都卖完了。这十间大房子的收藏
可以说是从他们的生命里割下来的,与他们是血肉相连的,更是他们为人处世品格
的结晶。
望着这两所库房,他们在良心上是感到骄傲的。
这也是他们唯一可以骄傲的地方。曾经有过的宰相之子的高位,并没有使他们
忘乎所以,仗势欺人、巧取豪夺,是他们所不屑的。他们硬是从不多的收入中,挤
出了这十间大屋的收藏,其中饱含着他们多少的辛苦,是无法与人说道的。
这十间的收藏,也是他们夫妇拒绝了重返京城的诱惑后才建起来的。
早在七年前,赵明诚三十一岁、李清照二十八岁那年,徽宗皇帝已经批准了赵
挺之遗孀秦国夫人的奏请,将赵挺之死后受蔡京诬陷而夺去的封号、官职都还给了
赵挺之,并追赠司徒。
赵明诚母亲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反复上诉,终于有了结果,她觉得可以为丈夫
讨回一点公道了,也为赵家争得了荣誉,使得山东诸城赵氏的族谱上千秋万代地记
下了赵挺之是大宋丞相这一不可更改的、铁打的事实。同时也为三个儿子重新复出,
铺平了道路。这位意志坚强的妇女,一生中唯一无法做成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她
的小儿子赵明诚生下一男半女。此外,她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都实现了。
果然,到第二年,赵明诚的大哥赵存诚首先复官,虽然没能回复到原先的官职
卫尉卿,但也担任了秘书少监。
不久,二哥思诚也进了馆阁任职。
老夫人多次寄信青州,要求明诚带着妻子返京,争取获得一官半职。信中多次
提到世态炎凉,趁着母亲还在世,以前丞相遗孀的名份,还能为他争取一二,因为
皇上多年来对赵挺之死后所遭遇的不幸,还有些牵挂之情,通过朝中一些旧日的朋
友帮忙,还能有希望为明诚谋到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位置。
母亲在信中说,转眼不过五六年的时间,朝野上下似乎都忘记了曾经有过一个
赵丞相,人事更迭,面目全非了。母亲劝明诚早日返京,她写道:“总不见得吾儿
要终老乡间吧?荒僻之地,非麟儿所栖。如今你二位兄长俱以得其所便,赵家门庭
再显光辉,母亲除你之外,再无挂虑,等到你们夫妇得以安顿后,母亲可以无愧地
面对你父亲了。望吾儿速速打定主意,即刻返回京师,免我远念。”
赵明诚和李清照观信后沉默良久,他们对母亲几年来楔而不舍的努力非常地敬
佩,老母亲不顾冷讽热嘲,坚持不懈地上书请求为丈夫正名,平反昭雪,终于达到
了目的,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可是赵明诚毫无复出之意。一是他习惯了乡间的生活,和淳朴的乡民在一起,
受到他们真诚的礼遇,强过在京里当官,终日处在人事矛盾复杂的纠纷中。二是他
一生唯一的煌煌巨著《金石录》已经初具模型,需要专心致志地全力以赴,非有多
年的时间潜心著作不可。
但是真正不想回去的原因,是无法说明的。
赵明诚始终不能从他绝嗣的自卑中抬起头来,躲在乡下,整个庄园他是主人,
没有人敢对此说长道短,而且清照特别能体谅他的这点苦衷,从他离家出走归来后,
再也没有涉及到这件事的一点影子。
李清照好像从来不知道丈夫有暗疾,夫妇之间年龄虽长,但是夫妻间的感情还
是像当初新婚时那样难分难舍的,赵明诚一方面感激清照,一方面也乐于沉缅在这
种日复一日的爱情的依恋中。
他害怕回到京城,或者可以说是自甘麻醉于这种夫妇自我封闭的感情现状中,
为了得到这些珍贵的书籍字画,赵明诚和李清照曾经有一年多连肉也舍不得吃,
衣服也不敢添置,李清照更是把她所有的首饰几乎都卖完了。这十间大房子的收藏
可以说是从他们的生命里割下来的,与他们是血肉相连的,更是他们为人处世品格
的结晶。
望着这两所库房,他们在良心上是感到骄傲的。
这也是他们唯一可以骄傲的地方。曾经有过的宰相之子的高位,并没有使他们
忘乎所以,仗势欺人、巧取豪夺,是他们所不屑的。他们硬是从不多的收入中,挤
出了这十间大屋的收藏,其中饱含着他们多少的辛苦,是无法与人说道的。
这十间的收藏,也是他们夫妇拒绝了重返京城的诱惑后才建起来的。
早在七年前,赵明诚三十一岁、李清照二十八岁那年,徽宗皇帝已经批准了赵
挺之遗孀秦国夫人的奏请,将赵挺之死后受蔡京诬陷而夺去的封号、官职都还给了
赵挺之,并追赠司徒。
赵明诚母亲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反复上诉,终于有了结果,她觉得可以为丈夫
讨回一点公道了,也为赵家争得了荣誉,使得山东诸城赵氏的族谱上千秋万代地记
下了赵挺之是大宋丞相这一不可更改的、铁打的事实。同时也为三个儿子重新复出,
铺平了道路。这位意志坚强的妇女,一生中唯一无法做成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她
的小儿子赵明诚生下一男半女。此外,她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都实现了。
果然,到第二年,赵明诚的大哥赵存诚首先复官,虽然没能回复到原先的官职
卫尉卿,但也担任了秘书少监。
不久,二哥思诚也进了馆阁任职。
老夫人多次寄信青州,要求明诚带着妻子返京,争取获得一官半职。信中多次
提到世态炎凉,趁着母亲还在世,以前丞相遗孀的名份,还能为他争取一二,因为
皇上多年来对赵挺之死后所遭遇的不幸,还有些牵挂之情,通过朝中一些旧日的朋
友帮忙,还能有希望为明诚谋到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位置。
母亲在信中说,转眼不过五六年的时间,朝野上下似乎都忘记了曾经有过一个
赵丞相,人事更迭,面目全非了。母亲劝明诚早日返京,她写道:“总不见得吾儿
要终老乡间吧?荒僻之地,非麟儿所栖。如今你二位兄长俱以得其所便,赵家门庭
再显光辉,母亲除你之外,再无挂虑,等到你们夫妇得以安顿后,母亲可以无愧地
面对你父亲了。望吾儿速速打定主意,即刻返回京师,免我远念。”
赵明诚和李清照观信后沉默良久,他们对母亲几年来楔而不舍的努力非常地敬
佩,老母亲不顾冷讽热嘲,坚持不懈地上书请求为丈夫正名,平反昭雪,终于达到
了目的,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可是赵明诚毫无复出之意。一是他习惯了乡间的生活,和淳朴的乡民在一起,
受到他们真诚的礼遇,强过在京里当官,终日处在人事矛盾复杂的纠纷中。二是他
一生唯一的煌煌巨著《金石录》已经初具模型,需要专心致志地全力以赴,非有多
年的时间潜心著作不可。
但是真正不想回去的原因,是无法说明的。
赵明诚始终不能从他绝嗣的自卑中抬起头来,躲在乡下,整个庄园他是主人,
没有人敢对此说长道短,而且清照特别能体谅他的这点苦衷,从他离家出走归来后,
再也没有涉及到这件事的一点影子。
李清照好像从来不知道丈夫有暗疾,夫妇之间年龄虽长,但是夫妻间的感情还
是像当初新婚时那样难分难舍的,赵明诚一方面感激清照,一方面也乐于沉缅在这
种日复一日的爱情的依恋中。
他害怕回到京城,或者可以说是自甘麻醉于这种夫妇自我封闭的感情现状中,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