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15节
袁隆平以一个农业科学家的良知,深深地思索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思索着自己怎样做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他想到伟大的祖国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秦汉、盛唐的辉煌,有过宋代的绮丽,有过元明的强盛。可是,自晚清以来,中华民族却受尽了列强的蹂躏与屈辱。
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昔日的玄奘,历经九劫十八难到天竺取经;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卧薪尝胆,使自己无愧于更为久远的历史!
返回学校以后,袁隆平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新闻:英、美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据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学说,已经研制出了遗传学分子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久,他又从一家学报上获悉:遗传学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杂交高梁、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被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论吸引的袁隆平,决心按照他们的理论,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新的探索。
他的做法是:特殊培植一些表现优异的植株,待秋季将优良种子筛选出来,第二年播种后,观察其表现,并依次找出具有遗传优异性状的植株,经过人工去雄,再进行杂交。或者将混生在稻海里的雄性不育系的材料选择出来,备做来年试验。
夏季是水稻扬花的季节,袁隆平依然劳作在似火的骄阳下。他整天哈着腰,将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一株株、一穗穗地辨认出来,其艰辛可想而知。
我国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就是忘我劳动,在劳动中,他们几乎忘却了自己。袁隆平似乎已经被磨炼成了这样一个忘却自己的纯朴农民。“烈日炎炎似火烧”,他变得汗霜满衣,皮肤黝黑。常年扎在水田里不怕吃苦的农民都交口称赞袁老师“干活太实在”。因为袁隆平常常是头顶烈日,一头扎在稻田里,久久不肯出来。很多农民惊叹地说:
“袁老师,你跟我们吃这份苦,到底为什么?”
他到底为什么?
他为了探究水稻生存的秘密,为了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为了向饥饿挑战。
简单、大度、乐观、奉献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这种智慧的生活,会培养出气度恢弘、性格坚强的人。校方不必给袁隆平规定什么制度,他会自觉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水稻不会说话,或者说人们听不懂水稻的语言,但是,水稻与袁隆平却可以无声地交流。每当微风拂过,所有的水稻便相应相和,翩翩起舞,在田问沙沙作响,他以为那正是天地宇宙中最和谐的交响乐曲。
他那记录杂交水稻的图纸上,各种标记,各种颜色,各种符号,在他看来,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画。
秋收季节,他抚摩着那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感悟到了一个个滋润而饱满的生命。他似乎更喜欢用心灵与那一粒粒可爱的种子对话,这似乎充溢着辛酸和神秘的味道。
当年,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在我国遗传学理论中还占据着统治地位,某些有偏见的学者,嘲笑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是搞“伪科学”。为此,袁隆平怀着强烈的探索知识、探索真理的愿望,赶赴北京,向北京农业大学的著名教授、著名遗传学家鲍文奎去求教。他走进鲍文奎教授的宅舍,顾不得寒暄,便开门见山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李森科关于遗传学的著作中,空洞的哲学概念太多,用理性代替实践,他机械地把辩证法搬到生物学上来,是不是有点机械唯物论?”
鲍文奎教授很赞赏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并且肯定了这位年轻人的独特见解。这位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早有深入研究的遗传学家,在这位诚实的年轻人面前,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坦率。他说:
“李森科在某些方面不仅表现了机械唯物论,有些东西还表现了他的主观唯心论。对于任何学说都需要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高山不弃寸土,大海不厌细流,实事求是才是做学问的态度。”
袁隆平聆听着鲍教授的教诲,连连点头称是。鲍教授问他:
“看来你对遗传学的研究很深人,你为什么要这样深人地研究遗传学呢?”
“我正在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试图利用杂交优势使水稻种植达到高产。”
鲍教授赞同地点点头,而后,又意味深长地告诫年轻人说: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然,这是指人性而言;可是,对于白花授粉的水稻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搞杂交水稻,改变水稻固有的本性,其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年轻人,你要有冲破重重困难的思想准备啊!”
袁隆平依旧虔诚地点点头。接着,老教授转变话题,说:
“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进程的事业,也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年轻人,我好羡慕你啊!”
听了鲍文奎教授的一番教诲,袁隆平深受感动。“学,然后知不足。”他带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告别了老教授,匆忙赶回安江农校,更加坚定、更加专心致志地继续从事他所钟爱的杂交水稻事业。
返回安江农校的一个黄昏,袁隆平在幽幽浮动的梦境里,看到在白雾蒙蒙、水天相连的地方,飞来一只洁白的鸟儿,鸟儿飞经的天空中,飘落下来一粒粒稻谷,那一粒粒圆润润的稻种,播入了灌满春水的稻田里。
不久,秧苗出水了,长高了,拔节、抽穗了……那一株株雄性不育系的株苗呈现在眼前了……
后来,那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是那么惬意,那么惊喜!
他醒了,原来这是一个梦,是一个非常美、非常美的梦!
第八章 他永远的伴侣
江南的雨,总是没遮没拦地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地落在橘子树上,落在苦楝树上。
雨中的袁隆平,头戴一顶斗笠,斗笠被打出扑扑的响声。破旧的斗笠漏水了,他只好取来田头放着的那把黄油纸伞,张开伞向雨中走去。
雨天,人们纷纷从田间返回家。可是,袁隆平却打了雨伞急匆匆奔向他的试验田,他要在雨中观察秧苗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他撑着雨伞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望着雨滴一点一点地打在一株株稻棵上,打在正在扬花的稻穗上。
这时,北面不远处的江面上,快乐的鸭子在江面上游动、潜水,时而仰起脖子吞食着水中的捕获物。他问鸭子:
“这该是你们最快乐的时光吧!”但鸭子不会说话,只是“嘎,嘎,嘎”地欢叫着,像是对他的回答。
夕阳西下,鸭子在江水里拍着翅膀,
“嘎,嘎,嘎”地呼叫着邀伴归窝了……
小燕子一双双,一对对,擦着江面,在细雨斜风里箭一般地穿梭……
好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生活原本如此美好!
他以一双双快活的小燕子作为自己的对照物,想到自己却是孑身一人。他周围的同事总是催促他说,若有合适的,就早些成婚吧,都30多岁的人了,工作一天回到宿舍,空荡荡的,冷锅冷灶的,衣服、被子没人帮你缝,脏了没人帮你洗,让人看着觉得怪心疼的。可袁隆平对自己的婚事总是不着急,他说,忙啥? 单身一个人不是很自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