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30节

稻为母本,F1代再与栽培稻多代回交,直至不育性状稳定;

第二,籼稻与粳稻杂交,用湖南省的籼稻无花粉不育材

料同东北或日本的粳稻杂交,再继续进行回交,利用籼稻的

生理不协调来选育雄性不育系;

第三,地理上远距离品种的杂交。

袁隆平力图用这一新的方案打破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僵局。

每年4个月的南繁历程,杂交水稻繁殖了一代又一代,他不厌其烦地回顾与反思。不成功的,立即舍弃;成功的,当然要加倍珍惜。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是一笔财富,属于物质的,也属于精神的;属于伟大祖国的,也是属于袁隆平的。因为袁隆平的名字渐渐地与伟大的祖国融为一体了,袁隆平的新方案带给伟大祖国的将是胜利和成功。
第十四章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挫折不可怕,艰辛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自我,是迷失自我。袁隆平总能够随时调整自我,这使得他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尽管连续几年来,袁隆平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他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事业。

1970年夏季,袁隆平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确立了“此路不通走他路”的思维方式,这更加坚定了他对所制定的新方案的信心,坚定了他寻找野生稻的决心。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杂交高梁的研究便是从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的,因此,水稻也可能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就这样,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很快跳出了单一的用人工培植雄性不育系的圈子。他对他的助手们说:

“要积极进取,勇于突破,不要总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原地转圈圈。”

1970年仲秋季节,袁隆平带领他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一边继续加代繁殖,选育c系统雄性不育材料,一边考察野生水稻资源。

为了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材料,他们常常十天半月穿越在茫茫荒野之中,往往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餐,而且每每是伴着潺潺的泉水或者是清凌凌的溪水而就餐。

大家用随身携带的大号的缸子舀来清泉水,支架在小溪边的鹅卵石上,点燃枯枝败叶,缸子里的水便咕嘟咕嘟地开了起来。这时,袁隆平与他的弟子们一起嚼着干馒头,喝着热乎乎的清泉水,美滋滋地吃起了野餐。袁隆平喜欢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一边野餐,一边谈笑,此时的袁隆平像年轻人一样活泼、调皮。每当与年轻人在一起,他总是洋溢着青春气息。

他们如同一支探险队,在一段时间里,到处寻找雄性不育材料。他们徒步跋涉,但他们的背包里,没有旅行者所必备的那些生活必需品,而是装着一穗又一穗的稻谷。

大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往往最容易引发农业科学家的创新欲望。

他们勘探一天,从荒原回到住所。袁隆平把长袖衬衫的袖子挽起,露出他那古铜色的双臂,他不系胸前的扣子,袒露着同样是古铜色的胸膛。弟子们戏称他们的老师“刚果布”。只听“刚果布”口中哼着小夜曲,弯腰从水盆里掬起水来洗浴。他把掬起的水泼在身上,凉润润的,当第一掬水泼在身上的时候,他为之颤抖。那一掬掬凉润润的水,流过他的躯体,他那消瘦而壮美的躯体,没有畸形,没有伤疤,有的是完美。

夜晚,他还要踏着月色,去他的杂交稻试验田。

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仿佛进入一个绿色世界。此时此刻,什么荣誉地位,什么灯红酒绿,被他统统抛在身后了。那悬挂中天的皓月,使得那一块又一块绿毯般的稻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亦虚亦幻,朦朦胧胧,平添了几分神韵。

他披着月光,走在月光下的小路上,犹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袅袅清风,不时为他送来缕缕稻香,月光似乎把他引入了一种仙境。

这天夜间,他重温了他非常喜欢的辛弃疾的一首词《生查子》:

悠悠万世功,石乞石乞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这首词是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期间写下的。这首词的大意是: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

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

他使得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

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

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

我并非眺望金山,

而是在缅怀大禹。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满腔热情地颂扬了夏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抒发了自己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

通过这首词,袁隆平深刻地体味到了当年的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他对辛弃疾的这首词情有独钟。

我们说,这首800多年以前的古诗词也正是今日袁隆平爱国主义热忱的真实写照。

1970年11月中旬,袁隆平安排李必湖和尹华奇除经营他们的杂交稻试验田外,还要继续寻找野生稻。而后,他独自北上进京查阅资料,并向有关遗传学专家请教几个理论问题。

就在这次进京期间,袁隆平在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一份外文杂志上,获悉一条令他震惊的消息——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新城长友用粳稻品种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以台中65稻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了BT型台中65不育系,用台中65不育系中的部分可育株,用自交稳定育成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但是,由于杂交组合F1优势尚不明显,因而迟迟未能投入生产应用。这样,就为袁隆平的科研事业赢得了时间。

北京之行,使袁隆平感到了形势的严峻,他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他决心要在杂交水稻领域中,抢占世界的制高点,抢在美国和日本的前面,为祖国争光!

他的弟子李必湖和尹华奇在老师的安排下,也分秒必争,寻找野生稻。

其实,海南岛一带,野生稻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分布也很广。当地人称野生稻为假禾。

一天,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来到他们的住地闲聊,李必湖与他聊起了野生稻,并谈到了袁隆平为他们描绘的野生稻形态及其有关知识。冯克珊听了连连说:
首节 上一节 30/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