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31节
“野生稻嘛,我们这里称之为假禾,有的,这里遍野都是。”
“那么,我们可以从野生稻丛中找到雄性不育材料吗?”
“试试看吧!”
就在1970年11月23日的上午,冯克珊与李必湖一同来到一座铁路大桥旁的一块沼泽地,沼泽地中生长着成片的杂草。只见两只野兔卧在草丛中,若无其事地啃噬着鲜嫩嫩的绿草。当他们走过去时,那两只野兔一前一后地跑掉了。李必湖和冯克珊沿着野兔遁跑的方向看去,他们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巧的是这片野生稻正值扬花抽穗的旺盛期,生殖性状很容易识别。李必湖跟随他的老师袁隆平辨别雄性不育株已有6年的历史了,他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仔细辨别,一丝不苟地审视着这一株株花开正盛的野生稻。李必湖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它分蘖成三个稻穗,只见这三个正在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泽浅黄,不开裂散粉。当李必湖断定这是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后,他二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比金子更珍贵的野生雄性不育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用衣服包住,带到试验田里,同广矮3784 栽植在一起。同时,李必湖给正在北京作理论探讨的袁老师发去了一封报喜的电报。
袁隆平在北京得知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时,欣喜异常。如同他劳作在夏日酷暑下的稻田里,正值灼热难耐之际,忽然迎面吹来一股清凉的风,拂拭着他的肌肤,熨帖着他的心灵。那种无比幸福的感觉,融进了他的血液,渗入了他的周身,这种幸福的感觉从此几乎追随了他的后半生。
袁隆平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
当他来到南红农场时,恰好是次日的清晨,他来不及休息,使与李必湖一起,踏着晶莹的露珠,穿过迷蒙的雾霭,走近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在蓝天碧水连结的地方,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袁隆平分别采集了3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 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后,他激动得大声叫好:
“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两年以来,袁隆平以寻觅野生雄性不育株为事业。为了它,他天南地北地长途跋涉;为了它,他朝朝暮暮,不眠不休。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好一个“野败”,总算找到你了。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终于找到你了。
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我朝思暮想的
“野败”,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归宿。
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看着他的“野败”。那“野败” 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野败’是怎样降临人间的呢?”
人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询问袁隆平。
袁隆平稍加思索地回答说:
“它是一粒野生的种子,不知哪一类候鸟将它吞进肚里,用它分泌的胃液将其雄性抹去了,而保留了它的雌性,并把它排出体外。命运使得这两粒种子在这美丽的原野落地生根,是李必湖和冯克珊的伟大发现,赋予了它生命的崭新意义。”
是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将因它而辉煌,将因它的发现而建立千古功勋。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自然与人原本是有诸多机缘的。黄河遇到了李白,才会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词章;那“野败”遇见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杂交水稻的收获。
袁隆平熟记母亲素日常说的一句话:
“上帝给我们的不会很多。”
的确,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画家狄斯尼一只小老鼠,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第十五章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
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入室不久的弟子罗孝和接着袁先生的话也对美国人作出了回答:“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深知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是千百万乃至亿万人的事业,靠他自己搞不行,靠少数人搞也不行。所以,近年来他带领的这支杂交水稻科研队伍日渐扩大,许多人慕名而来,罗孝和便是其中的一个。
罗孝和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湖南省农学院。罗孝和原是湖南省农科院派到海南一家农场繁育杂交玉米的,当他听到袁隆平正在南红农场繁育杂交水稻的消息后,便慕名找到袁隆平,下面便是他二人的一段对话:
袁:“听说你是搞杂交玉米的,为啥要改行搞杂交水稻?”
罗:“水稻是我家乡的主要栽培作物,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精通地里的每一样活计,尤其是精于水稻的栽培,父亲栽培的水稻是全村收成最好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农业寄予了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寄予了深厚感情。”
袁:“那么,你自幼在家中也很喜欢干农活吗?”
罗:“我自幼在家中很喜欢干农活,插秧、拔草,什么活都干。小时候,一放学就往地里跑,拔水田里的稗子和野草,一直拔得我家水田里不见一根稗子和野草。”
袁:“看来你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是这样吗?”
罗:“是的。人们都说,我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干农活是最累的活计。可是,农活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以为,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床,干活累了,躺在这张大床上睡个大觉,四周还有草虫为我奏乐,真是很美哟!所以,我中学毕业以后,报考农学院,立志学农。其实,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的土地情结。”
袁隆平与罗孝和的对话很投机,很高兴。
1971年3月,罗孝和正式成为袁隆平的助手,他是袁隆平取得事业成功的得力助手和名副其实的业务骨干。
罗孝和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博览遗传学书籍,人们称他为 “书呆子”。他痴迷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是一位在杂交水稻领域中走得很远的人。袁隆平说:
“呆有什么不好,古人说,人而不呆,不可以为友;人而不痴,不可以为友;人而呆痴,以其有深爱也;人而不呆不痴,则其无深爱也。情之最浓者,为痴。一片痴情,往往会创造出感天动地的光辉业绩。”
在袁隆平的心里,罗孝和的痴,正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地方。
“那么,我们可以从野生稻丛中找到雄性不育材料吗?”
“试试看吧!”
就在1970年11月23日的上午,冯克珊与李必湖一同来到一座铁路大桥旁的一块沼泽地,沼泽地中生长着成片的杂草。只见两只野兔卧在草丛中,若无其事地啃噬着鲜嫩嫩的绿草。当他们走过去时,那两只野兔一前一后地跑掉了。李必湖和冯克珊沿着野兔遁跑的方向看去,他们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巧的是这片野生稻正值扬花抽穗的旺盛期,生殖性状很容易识别。李必湖跟随他的老师袁隆平辨别雄性不育株已有6年的历史了,他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仔细辨别,一丝不苟地审视着这一株株花开正盛的野生稻。李必湖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它分蘖成三个稻穗,只见这三个正在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泽浅黄,不开裂散粉。当李必湖断定这是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后,他二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比金子更珍贵的野生雄性不育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用衣服包住,带到试验田里,同广矮3784 栽植在一起。同时,李必湖给正在北京作理论探讨的袁老师发去了一封报喜的电报。
袁隆平在北京得知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时,欣喜异常。如同他劳作在夏日酷暑下的稻田里,正值灼热难耐之际,忽然迎面吹来一股清凉的风,拂拭着他的肌肤,熨帖着他的心灵。那种无比幸福的感觉,融进了他的血液,渗入了他的周身,这种幸福的感觉从此几乎追随了他的后半生。
袁隆平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
当他来到南红农场时,恰好是次日的清晨,他来不及休息,使与李必湖一起,踏着晶莹的露珠,穿过迷蒙的雾霭,走近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在蓝天碧水连结的地方,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袁隆平分别采集了3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 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后,他激动得大声叫好:
“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两年以来,袁隆平以寻觅野生雄性不育株为事业。为了它,他天南地北地长途跋涉;为了它,他朝朝暮暮,不眠不休。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好一个“野败”,总算找到你了。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终于找到你了。
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我朝思暮想的
“野败”,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归宿。
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看着他的“野败”。那“野败” 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野败’是怎样降临人间的呢?”
人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询问袁隆平。
袁隆平稍加思索地回答说:
“它是一粒野生的种子,不知哪一类候鸟将它吞进肚里,用它分泌的胃液将其雄性抹去了,而保留了它的雌性,并把它排出体外。命运使得这两粒种子在这美丽的原野落地生根,是李必湖和冯克珊的伟大发现,赋予了它生命的崭新意义。”
是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将因它而辉煌,将因它的发现而建立千古功勋。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自然与人原本是有诸多机缘的。黄河遇到了李白,才会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词章;那“野败”遇见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杂交水稻的收获。
袁隆平熟记母亲素日常说的一句话:
“上帝给我们的不会很多。”
的确,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画家狄斯尼一只小老鼠,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第十五章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
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入室不久的弟子罗孝和接着袁先生的话也对美国人作出了回答:“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深知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是千百万乃至亿万人的事业,靠他自己搞不行,靠少数人搞也不行。所以,近年来他带领的这支杂交水稻科研队伍日渐扩大,许多人慕名而来,罗孝和便是其中的一个。
罗孝和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湖南省农学院。罗孝和原是湖南省农科院派到海南一家农场繁育杂交玉米的,当他听到袁隆平正在南红农场繁育杂交水稻的消息后,便慕名找到袁隆平,下面便是他二人的一段对话:
袁:“听说你是搞杂交玉米的,为啥要改行搞杂交水稻?”
罗:“水稻是我家乡的主要栽培作物,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精通地里的每一样活计,尤其是精于水稻的栽培,父亲栽培的水稻是全村收成最好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农业寄予了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寄予了深厚感情。”
袁:“那么,你自幼在家中也很喜欢干农活吗?”
罗:“我自幼在家中很喜欢干农活,插秧、拔草,什么活都干。小时候,一放学就往地里跑,拔水田里的稗子和野草,一直拔得我家水田里不见一根稗子和野草。”
袁:“看来你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是这样吗?”
罗:“是的。人们都说,我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干农活是最累的活计。可是,农活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以为,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床,干活累了,躺在这张大床上睡个大觉,四周还有草虫为我奏乐,真是很美哟!所以,我中学毕业以后,报考农学院,立志学农。其实,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的土地情结。”
袁隆平与罗孝和的对话很投机,很高兴。
1971年3月,罗孝和正式成为袁隆平的助手,他是袁隆平取得事业成功的得力助手和名副其实的业务骨干。
罗孝和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博览遗传学书籍,人们称他为 “书呆子”。他痴迷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是一位在杂交水稻领域中走得很远的人。袁隆平说:
“呆有什么不好,古人说,人而不呆,不可以为友;人而不痴,不可以为友;人而呆痴,以其有深爱也;人而不呆不痴,则其无深爱也。情之最浓者,为痴。一片痴情,往往会创造出感天动地的光辉业绩。”
在袁隆平的心里,罗孝和的痴,正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