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43节

以上是我近期的日程安排,让你知道,以免惦念。到北

京后,再告诉你我的住址,以便有急事耐,好及时联系。匆

此。

顺祝

近好!

隆平

1986.3.9夜于长沙

袁隆平在其事业成功之后,常常因为过去对家人,特别是对妻子的关心不够而深感内疚。为结婚时因经济拮据没有给妻子买一件新婚礼物而懊悔;为攻关10年,因科研太忙连新春佳节也很少回家团聚而惭愧。成名之后,他总想着要在行动上有所补偿。1985年5月赴菲律宾的前夕,他从北京特地托人给妻子捎了点衣服回来。他在信中写道:

在京给你买了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两黑一深蓝)。这

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

你选择。这些东西我托人带回长沙,待回国后再带来安江。

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们全靠你当家和照顾。我经常在

想,有你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这的确是我和全家的福气。

希你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加强营养和加紧治病。余再谈。

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份心灵的牵挂,都是一份对爱妻超越时空的契约。尽管岁月改变,但他与邓哲相爱的心曲,始终应和着美好世界的节拍!
第二十二章 绿色神话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迅速扩大。到1983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开始突破1亿亩。就连科技含量很高的杂交制种技术也已经从科技人员的手里推广到了寻常百姓家。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三系”杂交稻成为了千百万农民的生财之道。

袁隆平带领杂交水稻这支大军开创了一片又一片新天地。

许多国际友人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 “东方魔稻”。

“东方魔稻”,这一神话般的奇迹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出现,使得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泱泱大国,将要走出“吃粮定量”的低谷,30余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也将被改变,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股“绿色风暴”。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专家、学者赶来湖南贺家山、海南岛南红农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美国一位叫唐·帕尔伯格的农业科学家,在参观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经营的杂交稻田后,写了一篇题为《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的文章。文章中写道:

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饥饿始终是一个重

要问题。这个国家拥有世界1/4的人口。虽然有严格的计划

生育政策,但人口每年仍以1.3%的速度增长着。人均耕地

只有1/4英亩,只有美国人均耕地的1/8。所以,凡探索发

起一场人类所期待的、旨在使世界人民的营养更丰富的运

动,以及任何一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必须把中国考虑在

内。

使得这位美国学者惊叹不已的是:

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种植杂交水稻……目前在中国杂交水

稻的产量已经超过常规稻的20%。这是他们在为满足数以百

万计的中国人的粮食需求问题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这项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

1964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在中国湖南(这正是毛泽

东的故乡所在地),袁隆平开展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目的

是要为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培育出一种杂交品种……

我们去参观了稻田,其时水稻正开始抽穗,长得齐腰

高,欣欣向荣,郁郁葱葱,叶片挺直,就像无数菠萝叶伸展

开来一样。不言而喻,这又将是一次丰收。

这位美国学者对于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

袁隆平给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样也就等于降低

了人口增长率。他的研究成果击退了饥饿的威胁。袁正引导

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还给极少数人上了难能可

贵的一课——东方农业科学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它的发源地

西方各国。
首节 上一节 43/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