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44节

与此同时,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也撰写文章,对于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

家。袁隆平的科研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

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因为袁先生所创造

的“绿色神话”将有希望解决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

斯瓦米纳森博士在担任印度农业部部长期间,曾与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小麦专家博洛格合作,在印度推广早矮秆水稻和高产矮秆小麦,使世界第一次绿色革命在南亚地区取得了辉煌成果。他辞去印度农业部部长职务后,担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在世界农业科技学者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斯瓦米纳森博士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誉为“绿色神话”。他倡导各国水稻专家重视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引种中国的杂交水稻。

美国最具权威性的《科学》杂志向全球介绍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刊发了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的消息,并登载了袁隆平通过亚种间杂交和形态改变而培养出来的杂交水稻株形照片。

美国是很重视利用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玉米、杂交高粱都是美国首先搞成的。他们获悉中国杂交稻研究成功的消息后不久,于1979年进行试种,效果良好。一位美国农业科学家参观了“袁氏杂交水稻”以后,打了个响指,赞叹道:这简直是袁氏绝唱!

1980年,美国最早与中国种子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最早提出将“袁氏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为适应全球杂交稻热的新形势,1980年9月到1981年9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在湖南农业科学院主办了两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来自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水稻专家赶往长沙市东郊的马坡岭,参加杂交稻培训班。袁隆平任主讲教师,他经营的杂交稻田就是这个培训班的实习课堂。

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是,袁隆平的授课竟然是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开始的。他用流利的英语说道:

“恩格斯告诉我们:

‘物质的任何有限存在形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他把话锋一转说道:

“人们曾经把‘水稻白花授粉’的习性看成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而我们则依据自然规律将它改变为杂交作物……

“众所周知,大自然是极其复杂的,可是,当我们用现代科学对它揭密以后,谁能想到,它竟是用最简单的法则构成的。构成一个事物,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按照一种模式来复制,大自然所用的正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大自然却用它创造出了种种奇迹,创造出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崇拜自然,又要鼓起征服自然的勇气……”

袁隆平的讲课,总是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他说: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我们不曾卑微,因为在人类生长的生命之链中,我们承先启后,正从无限走向无限;我们也不曾骄傲,因为在人类创造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很长……”

一位外国学者说:

“听袁先生讲课,总觉得有一股不可遏制的科学冲动,有对新鲜事物的灵敏嗅觉兼之深沉的思考,有乐而不疲的创新欲望。从哲学的层面看,袁先生对科学的贡献超越了创建杂交水稻本身,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样有借鉴意义。”

还有一位外国学者称赞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中国的愚公敢移山,精卫敢填海,夸父敢追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民族。在袁隆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优秀子孙的良好品格。袁先生所创建的杂交水稻,当说是中华民族开掘出的新的瑰宝。”

的确,袁隆平的事迹,向全世界证实了勤劳勇敢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在发展中国农业科学的事业和探索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创造了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第二十三章 杂交水稻之父


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植杂交水稻。他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发展中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植杂交水稻;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

袁隆平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79年春天,他应邀参加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是国际上最权威的水稻专门研究机构。它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

这次研讨会有200多位学者参加。中国科学院应邀组织了一个由4人参加的专家小组,袁隆平便是这个专家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个专家小组准备宣读的论文是袁隆平用英文撰写的,题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按照研讨会的规定,每个专家组由两人登台发言,其中一人宣读论文,一人现场答辩。中国专家组推举袁隆平宣读论文,推举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林世成答辩。但因为林先生对杂交水稻不熟悉,只好由林先生宣读论文,由袁隆平作现场答辩。

会议开始后,第一组由美国一位专家宣读论文,由日本的著名学术权威新城长友先生进行答辩。新城长友早在1968年便搞成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但因始终没有解决制种技术问题和 F1代杂种优势问题而搁浅。但新城长友先生在学术上的创举意义是重大的。所以,他们的首席发言无疑是很成功的。

接着,当林世成先生宣读完袁隆平撰写的那篇论文以后,便由袁隆平进行答辩。

日本专家新城长友率先提问,他说:“请问袁隆平先生,按你们论文中提供的表格,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的异交结实率是相当高的,你们是怎样达到这样的高水准的呢?”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本不育系与父本的花期准时相遇,再施以人工辅助办法,施行人工‘赶粉’。”

“请问袁先生,‘赶粉’是什么意思?”一位澳大利亚学者问道。

袁隆平微微一笑,回答说:“‘赶粉’是我们中国人创出来的词汇。它的意思就是在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扬花期的午间,人们拿一根竹竿,横向推动父本的茎秆,使稻穗大幅度摇摆,抖动雄蕊,使雄花粉四处飘散,这样,可以使母本雌蕊充分受精,从而提高结实率。我们中国人便形象地用‘赶粉’两个字概括了这一整套操作。”

“袁先生的回答很有情趣。想想看,一粒粒小小的雄花粉,用人工的办法引它随风飘飞,当它如意地飘落到雌蕊柱头时,它们便会结出可爱的果实。那该是多么有趣的景致啊!”新城长友幽默而风趣的话语,引来满堂笑声和掌声。他接着问,在我们的实验中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不育母本总有包颈现象,请问袁先生,你们是否遇见了同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

“是的。我们也遇见了同样的问题。我们目前所找到的办法是喷施‘920’(赤霉素),刺激‘母稻’抽穗。”

因为当年杂交稻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既不够普及,又不够深入,所以这次关于杂交稻的学术话题就显得不那么活跃,因而答辩很快结束了。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袁隆平回答了诸多外国学者的提问以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982年的初秋季节。

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科技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行。

这一天,报告大厅的数百个座位座无虚席。

这是袁隆平第三次登上杂交水稻的最高殿堂进行演讲。
首节 上一节 44/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