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47节

时,也须制定超高产育种研究计划。特别是杂交水稻,从产

量育种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是杂种优势利用,能把

形态改良同生理机能的提高密切而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物

学产量和经济系数都得到提高,既可增“源”,又可扩

“库”,这就比一般的形态育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袁隆平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选育超高产组合的4条途径,其重点是培育“核质杂种”。袁隆平总是不断提出新的科研课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

“创新是贯穿袁隆平院士科研活动的一条主线,强烈的创新意识,非凡的创新胆略,执著的创新精神,独特的创新风范,是袁先生获得成功的要诀。”

袁隆平认为,现在的籼型不育系,也是一种“核质杂种”,是一种野生稻的胞质和栽培稻的胞核互作型的“核质杂种”。这种“核质杂种”表现出雄性不育和有卡颈等“负效应”。

袁隆平提出了他的新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负”必有“正”,如果将籼稻的细胞核导入进化程度较高的粳稻细胞质中,育成粳质籼核的“核质杂种”,就可能出现“正效应”。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

袁隆平根据超高产育种的要求,又果断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到更大的研究领域中去探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只有采用新的育种材料和选用新的育种方法,才能在产量上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对这一新的设想,通过育种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一些试验材料中看到一些苗头,但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袁隆平并不因此而泄气。他在回顾这一段探索历程时,谦逊地说:

“我的有些设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设想的正确与否全靠实践检验!”

“核质杂种”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使袁隆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没有按照理论设想产生出“正效应”的“核质杂种” 呢?如果产生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这正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是“核质杂种”的设想不科学吗?袁隆平也无法轻易否定。

“三系”杂交稻进行“三系”配套的艰难历程,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想,自己当年对水稻“三系”的设想,也是符合科学的,但把设想变为现实,却是那么艰难!前6年培育的南广粘不育材料,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保持系,而无法实现 “三系”配套。只有神奇的新材料“野败”被发现以后,才打开了突破口,而后只用了3年时间,便实现了“三系”配套。这就充分证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超高产“核质杂种”的产生,也必然要经历反复探索的过程。

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这一年,国家科委将“两系法品种问和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以及“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课题。袁隆平担任“863-101-01”专题组组长,并亲自主持了

“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袁隆平牵头组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以一个科学家的过人胆识和丰富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育种理论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等一系列新品种相继研究成功。

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局面。

人们感慨地说,在杂交水稻处于迷茫或转折时期,袁先生总能够提出正确的思路,令同行们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对此解释说:

“这就是袁先生胆识过人之处。面对困难,袁先生毫不退缩,总是善于抓住关键,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突破困难,做出理论设计,再到实践中寻求答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直至获得成功,这就是袁先生成功的秘诀。”

袁隆平在自己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

山外青山楼外楼,

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

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首诗表达了袁隆平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

有人说,袁先生那聪颖的大脑中,似乎潜藏着一座巨大的水稻宝藏,对这座宝藏的开采,似乎无尽无休。

袁隆平说:

“人类本身便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体共有1万多亿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互相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其特殊分工,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他说: “最神秘的要数我们人类的大脑,它使人们有喜怒哀乐,还能够思维,能够理解,能够想像,能够创新。”“人类是大自然生命的高级阶段,所以人类有义务把某些处于低级阶段的生命例如我们研究的对象——水稻,向高级阶段推进,再推进!”
 
第二十五章 群星璀璨


年复一年,布谷鸟飞去飞来,一茬又一茬年轻人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杂交水稻事业也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发展。

袁隆平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所以,他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认为只要年轻人继续干下去,杂交水稻事业的青春将会永在。

袁隆平坚持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选拔和培养人才。早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还刚刚起步的时候,他感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就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了李必湖与尹华奇两名学生当助手。当时,正处于 “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学文化、学知识被视为“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可袁隆平顶住了滚滚逆流,从“水稻雄性不育” 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自己带头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还鼓励助手李必湖、尹华奇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对助手们说: “红,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专,就是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为了帮助助手学好英语,他挤出晚上的时间给他们上辅导课,持之以恒,从不问断。有一次,爱人邓哲患急病,他与尹华奇送邓哲去怀化住院,当晚赶回安江农校后,小尹考虑到老师旅途劳累,劝老师早点休息。可是袁隆平仍然坚持给他补了一个小时的英语课,才去休息。袁隆平对小尹说:

“制度是自己定的,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外语是无法学好的!”

他注重教授弟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常将一些好书介绍给他的弟子们。这些好书,有遗传学、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有文史哲方面的名著。他说:

“好书如同太阳,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有人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患。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以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之中的大境界了。”

袁隆平对他的助手们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在科研上,他不尚空谈,不搞花架子,而是讲求实效,要求多出成果。他总是为助手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杂交水稻“三系”刚刚配套,他就将身边最早的两名得力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分作两批送进了农业大学深造。两名助手大学毕业后又重返育种和教学岗位,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当条件成熟时,袁隆平又先后多次派他们去美国,帮助美国解决了杂交稻制种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了美方的赞誉。现在李必湖已是研究员,担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兼任学校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尹华奇也是研究员,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内的技术中坚。他的助手们深有感慨地说:

“没有袁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培养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袁隆平拥有一颗童心。他乐观开朗,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幽默。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的经历和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年轻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

他说起天文知识、地理知识来也兴趣盎然。

他在单位举行的联欢会上跳踢踏舞,引得年轻人捧腹大笑。

他忧国忧民,是一位心怀古今天下事的感时伤世者,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长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使得他善于团结人,善于操着很重的湘音,激情而幽默地侃侃而谈,许多科研助手都是他的忠实听众。
首节 上一节 47/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