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48节


他对弟子们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你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爱着脚下的土地,你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着,顶天而立地。”他说:

“我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那么一天,四位工匠凑到一块儿,决定每人出一副对联,说说自己的行当。

“铁匠首先开口,他说:‘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木匠说:‘一把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刻字匠说: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剃头匠说:

‘新世界从头做起,旧观念一手推开。横批是:头顶功夫。’

“听听,他们的话多么有气魄,多么豪迈,他们对自己的行当是多么热爱。”

袁隆平待人平和与宽容。他崇尚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他常教诲身边的弟子们说:

“任何事物要维系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使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稳定地发展自己。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便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威胁。”

他说:

“一个人倘若争取事业的成功,必须懂得宽容大度。极端的境地,使人丧失理智,失去对事物的冷静思考,往往使人滑人荒唐的失败的泥坑。”

“早在几千年之前,孑L子就提倡像曾参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说, “人这一生啊,不可能至善至美,但倘若你能时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接近真理,那便是人生的幸福境地。”

在科研事业中,他倡导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崇尚人才的优化组合。他说:

“我国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魏公子列传》,完全可以当做一部人才学,而且,其中阐述的某些观念还是很超前的。

“司马迁笔下的魏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此来投奔他的人很多。他主张,人无论贵贱、尊卑、贫富,也无论长幼,只要有本事,就可以为同一事业去共同奋斗。他将看大门的、杀猪的与豪富共同组成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

“魏公子特别看中政绩,不看官衔。诸如,侯赢,小吏也;朱亥,布衣也。可以说,他们都无显赫的地位可言,可是他们出的点子就是管用,事情在他们手下能够办成功,这就是人才。

“我很赞同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中阐述的观点,我不大赞同当前流行的‘说你中时,不中也中;说你不中时,中也不中’的用人格言。在我看来,你有科研成果,你有业绩,便是中;否则,便是不中。”

袁隆平的得力助手罗孝和说:

“袁先生在科研事业中,没有门户之见,从来都是搞‘五湖四海’,我便是他搞‘五湖四海’ 的受益者之一。”

袁隆平每当提到罗孝和,更是赞不绝口。他称赞罗孝和在科研中态度谦虚,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说,小智慧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所以,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是谦虚的,不应该是狂妄傲慢的。要干成一番事业,需要极清醒的头脑、极坚韧的自制力和极淡泊的心境。

罗孝和原是一位农家子弟,从播种、插秧、中耕、施肥到收回盘中的稻米,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他都随父亲干过。所以,他对水稻的感情异常深厚,说起水稻来,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罗孝和从不小看碗中那白灿灿的米粒,他以为那是父辈的辛勤汗水凝成的,那里包含着父辈从耕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近乎相濡以沫的感情。所以,罗孝和在培育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总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孝和培育“三超稻”时,只增产稻草不增产稻谷的经历,在他内心深处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他横下一条心,重新更换组合。他压缩“二九南A”不育系,扩大 “’V20A”、“珍汕97A”;恢复系则用“LR26'’代替“LR24” 和“LR66l”,从而培育出了“威优6号”和“汕优6号”。经过更换组合以后培育出来的这两个新品种,抗性好、生育期短,优势非常明显,很快被湘北湖区稻农认可,并在那里稳固地扎了根,最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组合。

与此同时,罗孝和还协助袁隆平育成粳稻不育系“黎明”,给辽宁配出粳稻杂交组合“黎优57”,80年代种植面积数百万亩,这一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981年,籼型杂交稻获 “国家特等发明奖”。

80年代,罗孝和协助袁隆平进行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两系法杂交稻是袁隆平与罗孝和首创,与三系法杂交稻相比,具有配组自由、种子生产程序简化、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但技术难度很大。这项研究于1987年被列入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全国10多个省区在海南岛南红育种基地协作攻关。在艰难的开创工作中,罗孝和是袁隆平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他时常是24小时守候在稻田中,观察稻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这期间,他曾突然接到家中的急电:

父病危,速归。

留还是归?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袁隆平和诸多同事倾向他归,而他自己却坚持留了下来,继续他的科学试验。

几天以后,他接到了家中第二封电报:

父病逝。

罗孝和放下电文,泪水挂满双颊。他给家中发去一纸电文:

待我试验成功,家祭慈父,以忠报孝。

这天夜间,罗孝和怀着悲痛的心情,身披月光向海边走去。海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蒿草。他看到海南的蒿草,便想起家乡山坡上、田埂里、道路两旁生长着的蒿草,它们年年月月生长繁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初夏季节,父亲总是割下许多蒿草,晒干后,编成草绳,在夏季的夜晚,点燃草绳,驱赶蚊蝇。

在他的家乡有许多种蒿草,大多以气味命名。例如香蒿,顾名思义,香蒿的叶子发出浓浓的香味。他家的墙角里,父亲种植了几株高大的香蒿,每当夏天的夜晚,在庭院里乘凉时,他坐在父亲身边,觉得吸入鼻腔、渗入胸怀的都是浓浓的香蒿的味道,真是畅快极了,充满了温馨的天伦之乐。

苦艾蒿是一味中药,有清凉解暑的功效。每年端午节,慈祥的父亲采来大把大把的苦艾,插在门框上,等到苦艾晒干,父亲又精心地把干艾收起来。待阴历除夕,老人家把苦艾叶放进木盆里,冲一盆热水,要儿子洗澡,说是可以洗去一年的尘垢,保佑来年不生病。

罗孝和的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豁达大度。他老人家说过,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可贵,是以奉献为标志的;一个人是否被人尊重,是以能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为前提的。正如水稻的生长,其根系向地下延伸,吸取营养,是为了稻株向上生长,而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结出稻谷。结实的株苗,是有益于人类而受人类尊重的;而那些疯长的稗草则是被人们鄙视而加以铲除的。所以,一个人在获取生活必需品之际,养成大公无私为他人做贡献的品格,是可贵的……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老父亲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地在罗孝和的耳边回响。他眼含热泪向着咆哮的大海,向着朗朗的明月,深深地鞠躬,愿父亲那纯洁高尚的灵魂,升向苍穹,融入大海!

罗孝和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育成全国第一个实用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它具有优质、多抗、高配合力、广亲和的特性。“培矮64s”的诞生,打破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地区局限性,改变了当年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不稳的艰难局面,“培矮64S”的育成为籼型两系杂交稻的育成和优势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不久,“培矮64S”被全国十多个省(区)用来配制强优组合,并成为全国应用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

袁隆平不愧为伯乐,当他自己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热诚地推荐罗孝和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袁隆平在呈报表上为罗孝和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

罗孝和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奋战了30年,为杂交水稻
首节 上一节 48/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