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5节
军需处长身子微微颤了,向赵勇敬了个礼,转身走了出去。脚步沉沉的。
方书记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浮肿的双腿一软,就跪在了赵勇脚下,放声大哭起来。
赵勇腾地火了,骂道;你这是干球什么嘛?
方书记抹了一把眼泪,站起来,连声喊道:谢谢了,谢谢了啊。
赵勇转过身去,眼睛盯着窗外,久久没有回头。窗外的树叶已经绿了,熬过了一冬的生命似乎正在悄悄地复苏了。
三伯看看方书记,站起身。方书记会意,低低的声音说:赵司令,我们回去了。
赵勇闷声对三伯道:老秦啊,回去代表问乡亲们好,把这个灾年过去,我赵勇要到苍山县去看望乡亲们。这五十万斤粮食,实在是不多啊,可是我赵勇就只有这一点能力了,让乡亲们咬咬牙吧。说着就转过身来,已经是满脸的泪了。
三伯凄然一笑,你已经尽力了。我听人讲,你家乡的人来求你,你一斤粮食也没给啊。
赵勇眼睛上红,泪又落下来,长叹一声:我这个官,不是为家乡当的啊。你们快走吧,不然我冷静下来会后悔的。
赵勇病逝于1982年,时年七十九岁。他至死也没有到苍山县来看看。
五十万斤粮食,对于几十万人口的苍山县,无异是杯水车薪。但是,它毕竟救下了几十万人的生命。那个瘦成豆牙菜似的军需处长,同时还调拨了三十万斤饲料。军需处长亲自押解着这批粮食,和方书记一同到苍山县。走到县里,把粮食卸了,军需处长眼睛潮潮地说:我回去了。
方书记和三伯跟军需处长握握手,目光哀哀地着着军需处长远远地去了。
后来听说那个军需处长在“文革”中被人整死,罪名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倒卖军用粮食和饲料。他到底也没有出这一切都是赵勇的指示。而且这批调拨粮就没有赵勇的签字,或者那个精明的军需处长当时就想到了最后的结局,竟没有让赵勇留下一点痕迹。
五十万斤军粮和三十万斤饲料运到了苍山县,县委星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大伯和几个地委领导也被请来,大伯听了方书记的汇报,就苦笑道:粮食是你们苍山县搞来的,可是你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别的县挨饿啊。全局一盘棋嘛。
方书记点点头道:当然。
于是,重新划拨这五十万斤粮食和三十万斤饲料,最后分到苍山县头上,只剩五万斤粮食和三万斤饲料。后来有人感慨他说,苍山县在那个时候献出了四十五万斤粮食和二十六万斤饲料,近乎贡献出了几千个生命啊。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是一个处在极致,超越了界限,不近乎人情,近乎于愚蠢的故事,今天读来并不会使人快乐,让人听后有一种难言的悲怆,让人听后会永远感到今人的低下,我不得不在这个气壮山河的数字后边提及另一个让我气短的数字。1993年,苍山县工农业总产值,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而这一年,苍山县对希望工程的捐款,却平均每人不到一角钱。而这一年的公款吃喝费用,却平均每人一百六十元。我富裕了的苍山啊,远远地走出了饥饿贫困的阴影,脱去了上布的衣着,换上现代的西装革履,却如何竟站在了一个十分弱小和蒙昧的人格水平上了。仓廪实而知礼仪。我几次想起这个古老的历史命题,果然是这样吗?我深深地困惑了。
大伯带着那四十五万斤粮食和二十六万斤饲料走了,只剩下了苍山县委一班人仍在连夜研究余剩的粮食和饲料如何划分。
方书记想了想说:县委县政府和各区乡的干部都划出去,一份也没有,谁有意见,让他来找我。说罢,他那浮肿的眼睛,四下扫视着会场,扫视着那一个个脸上全是菜色的干部们。
会场上一片寂静,只听到一片沉重的喘息声。
窗外,早春的寒风扑打着窗子,发出尖尖的啸声,揪得人心紧。
方书记艰难地笑笑:散会。
1960年至1961年,县委和各公社的干部们没有吃一点额外的粮食,是否绝对,至今苍山县的老百姓都这么说。西山公社的党委秘书刘春华的老婆玉秀,是刘家村的妇女队长,到公社开会时,因为惦记丈夫,就把自己早上的口粮--两个菜饼子省下,给刘春华带来了。刘春华咽得下去嘛。
玉秀看着丈夫,转身流着眼泪走了。刘春华的老娘和不满一岁的儿子,就是那一年饿死的。刘春华却硬是从每月已经减到了20斤的口粮里,每月都省出几斤,给了村里的五保户张寡妇。张寡妇由此又活到1976年。临死前,她仍喊着刘春华的名字。是时,县办公室主任刘春华正在戴着高帽被红卫兵押着批斗呢。
1989年,任县委书记的刘春华,因为贪污公款三十八万元,被判刑二十年,给他送过菜饼子的玉秀,在县煤建公司当副经理,也因受贿索贿被判刑七年。据报上披露,刘春华家的一间空房子里,堆满了成箱的罐头,高级营养品,成条成捆的高级香烟和成箱的名酒。一个为了解决工作的临时工,为了转正,家里的房子拆掉变卖了,给玉秀送了礼。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我曾去狱中采访过刘春华,他不认识我,我讲了他当年的事迹,他突然埋下头,无声地哭了。两肩颤抖着,像两片寒风中的枯叶。我发现刘春华的头发已经白了,我一阵恍惚。想象不出当年那个每月从嘴里省出几斤粮食的刘春华是什么样子的。
狱中的控视室里,不时有风悠悠地吹过。我抬头看看,是那扇小铁窗开着呢。几根锈蚀的铁条威严地竖着,让人感觉思维在这里会变得单调乏味。我再看看刘春华那一头白发,知道这个老人将在这里度过他的晚年了。我希望他能对我讲点什么,或者说,我暗暗希望着他能对那个年代再说些什么。
刘春华突然抬起头,挥挥手,无力地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想讲。说罢,就转身回号子去了。我起身盯着他那有些驼背的身形,恍惚间似看到一片精神的废墟。这似乎不应该是刘春华一个人的变节,一个人的异化,而是一种当代文明对生态愚昧意义上的可悲的认同与回归。我不禁心中一阵慨叹。昔日的光荣已经成了嘲弄。文明的精神已经被这种回归打得落荒而逃了,苍山县已经开始容忍邪恶,已经无视暴虐,那一度辉煌的精神已经被撕成了碎片,任大大小小的刘春华们搓捏着和践踏着。
这似乎不是刘春华一个人性格的转变,背景竟是相当的深刻。深刻得让人心中滴血。
那天,苍山县委宴请了我这个记者。我是被一群政府官员拥簇着进了一家豪华的饭店的。我记得那天上了许多我没听说过的菜,鸡鸭鱼蛋都被做成了我很少见过的表情和姿态端上了桌子。五粮液和外国洋酒也前呼后拥地挤上了桌案。我看看那些红光满面的官员们,我估计如果再发生什么荒年,他们是绝不会在吃上出问题的。我那天喝得多了些,席间去小解。路过后堂的时候,见到两个老乡正在拉泔水,整盒的米饭和肉食就呼呼地倒进了泔水桶了。其中一个年长一点的老乡把一些整盘的米饭和馒头倒进了一只门袋中,我问他这样分开做什么用。他笑道:拿回去让家里人吃呢。
我好奇地问:现在吃的还紧张吗?
老乡苦苦一笑:我是那年月饿怕了,见着这糟蹋东西,心疼哩。
我怔怔地看着他…
老乡自嘲地笑笑:我这人没出息哩,没出息。
采访完了刘春华,我离开了苍山县。路两边盖起了一排排的商店和饮食店,一些招客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站在路边拦截着来往的车辆。我听说这一带卖淫的事情很多,还常常发生抢劫的案件。这些商业建筑的后面是田野,田野里麦浪滚滚,我打开车窗,深呼吸着浓郁的麦香。我竟嗅出了一种腐烂的气味,我闭上眼睛,车子已经走出苍山县很远,我暗暗叮嘱我不要回头去看,但我还是忍不住回头去看了,当我扭过眼睛的那一刹那,我不禁热泪盈眶了。
我蒙蒙的泪眼中,似乎看到了一片昨天的废墟,我耳边传来路边酒店中放出的摇滚的强劲音乐。是一个时下很是走红的歌星在呼嚎着。我突然想到,也许就在这种现代人醉生梦死的喧嚣中呼嚎中,昨天的废墟才显得雄浑,那是辽阔,那是久远,那是高贵而悲壮的光芒,那是一片由骇俗的美引起的久久震撼的遗址。
(选自《北京文学 》1995年第10期)
-----------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返回 夢遠書城 my285.com
序:他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缪俊杰
袁隆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初,当袁隆平被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领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时,这位博士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郑重地向各国专家介绍说: “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90年代,当袁隆平站在美国罗德岛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的领奖台上时,美国前总统顾问、农业部部长助理帕尔伯格教授则称赞袁隆平:
“他的研究成果击退了饥饿的威胁,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袁隆平。
这位曾经在湘西一所农校里当了多年穷教员的农业科技人员,曾几何时,成了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成了中国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之一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世纪之交的喜庆日子里,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证书和奖金;有关权威机构还把天上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几亿、几十亿人当中,有几个人获此殊荣!伟哉,壮哉,幸哉,袁隆平!
为这样一位人物树碑立传,理所当然。摆在我面前的是河北传记文学家祁淑英和她的女儿魏晓雯合著的传记文学作品《袁隆平传》。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科学家传记,我为它的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
几年前,也曾有人为袁隆平作传。为一个杰出人物出版多部传记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世界上写拿破仑的传记有100多部,写爱因斯坦的传记也很多。只要各有特色,读者就不会感到多余,反而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传主的经历和性格,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祁淑英、魏晓雯合著的《袁隆平传》,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广大读者展现了袁隆平这位高大(隆)而平凡(平)的人物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发现这个幼小的心灵对大自然充满幻想,对绿色世界怀有一份爱心,便十分珍爱他的童心,逐渐培养他的兴趣。袁隆平少年时期,多难的祖国正受到日本的入侵,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举,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他开始懂事时,他意识到人生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他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学农,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他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处,都会生根发芽。袁隆平的性格中有其平和的一面,又很富于挑战性。他具有非凡的创新胆略,敢为天下先。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对外国人的权威观点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他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科学选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广大群众一样挨饿,但他却以非凡的勇气向威胁着人类的“饥饿恶魔”挑战。他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他相信,走过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就会迎来春天的曙光。他相信,穿行在磨难之中,他的智慧就会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经历了太多曲折,但他坚持“杂交水稻”项目的科学研究,与他的助手一起,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百折不挠地攀登前行,就像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达到了“光辉的顶点”。袁隆平人格之可贵,在于他是以他的创造勇气来从事自己的事业,又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成就。他始终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拒绝做官,把自己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他效仿爱因斯坦,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始终安于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上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而在为人上却脚踏实地、忠厚诚实,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对家庭、爱情的执著,同他对科学的执著是一样的。因此,他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我们从祁淑英、魏晓雯的《袁隆平传》中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袁隆平。作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都写得有声有色,人物性格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祁淑英同志是出版事业家,也是一位在传记文学创作上很有功力的作家。有的图书评论家在谈及祁淑英的传记文学创作特点时指出:她在传记文学创作中,不是用一般的写传记的手法平铺直叙,而是截取独特的闪光点,每每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又执著追求的科学家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展示给读者。她将传主写得如诗如画,如曲如歌。读祁淑英笔下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同听一首生命之诗的朗诵,如同欣赏一曲事业之歌的吟唱……我赞同这种评价。近些年她从事人物传记特别是科学家传记创作,她的《钱学森》、《钱三强》、
《邓稼先》等科学家传记出版后,在社会上和广大青少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好评。鲁迅说过: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但曾几何时,歌星、影星、电视主持人以及大款们的传记作品充斥着我国的图书市场。他们的传记不是不可以出版,但是,许多青少年以他们为偶像并趋之若鹜,就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此,诸多有识之士曾大声疾呼,要多为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特别是要为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树碑立传。可喜的是,目前已有一批科学家的传记相继问世。尽管这些作品不如明星之类的传记畅销,但是,我以为这些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祁、魏合著的这部《袁隆平传》即将出版,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向亲爱的读者推荐这部为“杂文水稻之父”立传的文学传记作品。我同祁淑英同志认识多年,有些业务来往,对她在出版事业上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文学创作上执著追求、富于创造的精神,深感钦佩。读后有感,撰写此文,如蒙不弃,权作为序。
2002年1月于北京
第一章 妈妈讲的故事
1930年9月1日,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季节,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
新生儿是华静女士与袁兴烈先生所生的第二个男孩。
为了纪念次子降生于北平,袁兴烈先生按照袁氏家族“隆” 字的排辈,为其取名隆平,乳名二毛。
小二毛和母亲在协和医院生活了7天以后,袁兴烈接妻儿出院。回家的路上,袁先生特意安排人力车穿过天安门广场。可以说,小二毛来到人世间,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可能首先看到的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新生儿举行的一次洗礼。
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是伟大祖国的瑰宝,是政治风云际会的场所,也是民族风情的画廊;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蕴的集中体现。它实在是一部奇书,一部面向宇宙默默打开的奇书。它写满神秘,它给人类社会留下的是清晰可见的无限想象的空间。袁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每当步人天安门广场,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总会受到爱国主义的感召。这一天,作为父辈,袁先生有意将自己心灵的感召传递给幼子,传递给子孙后代。
袁氏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青竹板坡。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曾任广东文昌县县令。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早期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在冯玉祥第二集团军任上校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在袁隆平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为人正直,讲究礼仪,严肃寡言,非常执著。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高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与时任校长的袁兴烈先生恋爱成婚。当他们的长子隆津出生以后,她便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这位贤良的知识女性,非常喜欢哲学,喜欢读英文版尼采的哲学著作,喜欢尼采的文字,喜欢尼采的激情。她说,尼采的所有文字都被激情的火烧得通红,烧得灼灼逼人。在尼采的作品里,绝对找不到语言的泡沫。
幼小的二毛,听母亲讲尼采,似懂非懂,直到长大后,他才读懂了母亲,读懂了尼采。
这位五个孩子的母亲非常注意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注意开发孩子们的智商。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位贤淑的母亲将她那渊博的知识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又用这些故事来培养孩子们的美好情操。
在袁隆平的记忆中,每逢夏日夜晚,母亲就带他们兄弟在庭院中乘凉。他喜欢扑捉萤火虫,把一只只萤火虫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便变得通体光闪闪的,晶莹剔透,煞是好看。会讲故事的母亲,看着二毛手中装有萤火虫的火柴盒,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母亲说: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方书记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浮肿的双腿一软,就跪在了赵勇脚下,放声大哭起来。
赵勇腾地火了,骂道;你这是干球什么嘛?
方书记抹了一把眼泪,站起来,连声喊道:谢谢了,谢谢了啊。
赵勇转过身去,眼睛盯着窗外,久久没有回头。窗外的树叶已经绿了,熬过了一冬的生命似乎正在悄悄地复苏了。
三伯看看方书记,站起身。方书记会意,低低的声音说:赵司令,我们回去了。
赵勇闷声对三伯道:老秦啊,回去代表问乡亲们好,把这个灾年过去,我赵勇要到苍山县去看望乡亲们。这五十万斤粮食,实在是不多啊,可是我赵勇就只有这一点能力了,让乡亲们咬咬牙吧。说着就转过身来,已经是满脸的泪了。
三伯凄然一笑,你已经尽力了。我听人讲,你家乡的人来求你,你一斤粮食也没给啊。
赵勇眼睛上红,泪又落下来,长叹一声:我这个官,不是为家乡当的啊。你们快走吧,不然我冷静下来会后悔的。
赵勇病逝于1982年,时年七十九岁。他至死也没有到苍山县来看看。
五十万斤粮食,对于几十万人口的苍山县,无异是杯水车薪。但是,它毕竟救下了几十万人的生命。那个瘦成豆牙菜似的军需处长,同时还调拨了三十万斤饲料。军需处长亲自押解着这批粮食,和方书记一同到苍山县。走到县里,把粮食卸了,军需处长眼睛潮潮地说:我回去了。
方书记和三伯跟军需处长握握手,目光哀哀地着着军需处长远远地去了。
后来听说那个军需处长在“文革”中被人整死,罪名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倒卖军用粮食和饲料。他到底也没有出这一切都是赵勇的指示。而且这批调拨粮就没有赵勇的签字,或者那个精明的军需处长当时就想到了最后的结局,竟没有让赵勇留下一点痕迹。
五十万斤军粮和三十万斤饲料运到了苍山县,县委星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大伯和几个地委领导也被请来,大伯听了方书记的汇报,就苦笑道:粮食是你们苍山县搞来的,可是你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别的县挨饿啊。全局一盘棋嘛。
方书记点点头道:当然。
于是,重新划拨这五十万斤粮食和三十万斤饲料,最后分到苍山县头上,只剩五万斤粮食和三万斤饲料。后来有人感慨他说,苍山县在那个时候献出了四十五万斤粮食和二十六万斤饲料,近乎贡献出了几千个生命啊。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是一个处在极致,超越了界限,不近乎人情,近乎于愚蠢的故事,今天读来并不会使人快乐,让人听后有一种难言的悲怆,让人听后会永远感到今人的低下,我不得不在这个气壮山河的数字后边提及另一个让我气短的数字。1993年,苍山县工农业总产值,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而这一年,苍山县对希望工程的捐款,却平均每人不到一角钱。而这一年的公款吃喝费用,却平均每人一百六十元。我富裕了的苍山啊,远远地走出了饥饿贫困的阴影,脱去了上布的衣着,换上现代的西装革履,却如何竟站在了一个十分弱小和蒙昧的人格水平上了。仓廪实而知礼仪。我几次想起这个古老的历史命题,果然是这样吗?我深深地困惑了。
大伯带着那四十五万斤粮食和二十六万斤饲料走了,只剩下了苍山县委一班人仍在连夜研究余剩的粮食和饲料如何划分。
方书记想了想说:县委县政府和各区乡的干部都划出去,一份也没有,谁有意见,让他来找我。说罢,他那浮肿的眼睛,四下扫视着会场,扫视着那一个个脸上全是菜色的干部们。
会场上一片寂静,只听到一片沉重的喘息声。
窗外,早春的寒风扑打着窗子,发出尖尖的啸声,揪得人心紧。
方书记艰难地笑笑:散会。
1960年至1961年,县委和各公社的干部们没有吃一点额外的粮食,是否绝对,至今苍山县的老百姓都这么说。西山公社的党委秘书刘春华的老婆玉秀,是刘家村的妇女队长,到公社开会时,因为惦记丈夫,就把自己早上的口粮--两个菜饼子省下,给刘春华带来了。刘春华咽得下去嘛。
玉秀看着丈夫,转身流着眼泪走了。刘春华的老娘和不满一岁的儿子,就是那一年饿死的。刘春华却硬是从每月已经减到了20斤的口粮里,每月都省出几斤,给了村里的五保户张寡妇。张寡妇由此又活到1976年。临死前,她仍喊着刘春华的名字。是时,县办公室主任刘春华正在戴着高帽被红卫兵押着批斗呢。
1989年,任县委书记的刘春华,因为贪污公款三十八万元,被判刑二十年,给他送过菜饼子的玉秀,在县煤建公司当副经理,也因受贿索贿被判刑七年。据报上披露,刘春华家的一间空房子里,堆满了成箱的罐头,高级营养品,成条成捆的高级香烟和成箱的名酒。一个为了解决工作的临时工,为了转正,家里的房子拆掉变卖了,给玉秀送了礼。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我曾去狱中采访过刘春华,他不认识我,我讲了他当年的事迹,他突然埋下头,无声地哭了。两肩颤抖着,像两片寒风中的枯叶。我发现刘春华的头发已经白了,我一阵恍惚。想象不出当年那个每月从嘴里省出几斤粮食的刘春华是什么样子的。
狱中的控视室里,不时有风悠悠地吹过。我抬头看看,是那扇小铁窗开着呢。几根锈蚀的铁条威严地竖着,让人感觉思维在这里会变得单调乏味。我再看看刘春华那一头白发,知道这个老人将在这里度过他的晚年了。我希望他能对我讲点什么,或者说,我暗暗希望着他能对那个年代再说些什么。
刘春华突然抬起头,挥挥手,无力地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想讲。说罢,就转身回号子去了。我起身盯着他那有些驼背的身形,恍惚间似看到一片精神的废墟。这似乎不应该是刘春华一个人的变节,一个人的异化,而是一种当代文明对生态愚昧意义上的可悲的认同与回归。我不禁心中一阵慨叹。昔日的光荣已经成了嘲弄。文明的精神已经被这种回归打得落荒而逃了,苍山县已经开始容忍邪恶,已经无视暴虐,那一度辉煌的精神已经被撕成了碎片,任大大小小的刘春华们搓捏着和践踏着。
这似乎不是刘春华一个人性格的转变,背景竟是相当的深刻。深刻得让人心中滴血。
那天,苍山县委宴请了我这个记者。我是被一群政府官员拥簇着进了一家豪华的饭店的。我记得那天上了许多我没听说过的菜,鸡鸭鱼蛋都被做成了我很少见过的表情和姿态端上了桌子。五粮液和外国洋酒也前呼后拥地挤上了桌案。我看看那些红光满面的官员们,我估计如果再发生什么荒年,他们是绝不会在吃上出问题的。我那天喝得多了些,席间去小解。路过后堂的时候,见到两个老乡正在拉泔水,整盒的米饭和肉食就呼呼地倒进了泔水桶了。其中一个年长一点的老乡把一些整盘的米饭和馒头倒进了一只门袋中,我问他这样分开做什么用。他笑道:拿回去让家里人吃呢。
我好奇地问:现在吃的还紧张吗?
老乡苦苦一笑:我是那年月饿怕了,见着这糟蹋东西,心疼哩。
我怔怔地看着他…
老乡自嘲地笑笑:我这人没出息哩,没出息。
采访完了刘春华,我离开了苍山县。路两边盖起了一排排的商店和饮食店,一些招客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站在路边拦截着来往的车辆。我听说这一带卖淫的事情很多,还常常发生抢劫的案件。这些商业建筑的后面是田野,田野里麦浪滚滚,我打开车窗,深呼吸着浓郁的麦香。我竟嗅出了一种腐烂的气味,我闭上眼睛,车子已经走出苍山县很远,我暗暗叮嘱我不要回头去看,但我还是忍不住回头去看了,当我扭过眼睛的那一刹那,我不禁热泪盈眶了。
我蒙蒙的泪眼中,似乎看到了一片昨天的废墟,我耳边传来路边酒店中放出的摇滚的强劲音乐。是一个时下很是走红的歌星在呼嚎着。我突然想到,也许就在这种现代人醉生梦死的喧嚣中呼嚎中,昨天的废墟才显得雄浑,那是辽阔,那是久远,那是高贵而悲壮的光芒,那是一片由骇俗的美引起的久久震撼的遗址。
(选自《北京文学 》1995年第10期)
-----------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返回 夢遠書城 my285.com
序:他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缪俊杰
袁隆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初,当袁隆平被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领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时,这位博士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郑重地向各国专家介绍说: “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90年代,当袁隆平站在美国罗德岛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的领奖台上时,美国前总统顾问、农业部部长助理帕尔伯格教授则称赞袁隆平:
“他的研究成果击退了饥饿的威胁,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袁隆平。
这位曾经在湘西一所农校里当了多年穷教员的农业科技人员,曾几何时,成了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成了中国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之一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世纪之交的喜庆日子里,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证书和奖金;有关权威机构还把天上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几亿、几十亿人当中,有几个人获此殊荣!伟哉,壮哉,幸哉,袁隆平!
为这样一位人物树碑立传,理所当然。摆在我面前的是河北传记文学家祁淑英和她的女儿魏晓雯合著的传记文学作品《袁隆平传》。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科学家传记,我为它的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
几年前,也曾有人为袁隆平作传。为一个杰出人物出版多部传记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世界上写拿破仑的传记有100多部,写爱因斯坦的传记也很多。只要各有特色,读者就不会感到多余,反而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传主的经历和性格,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祁淑英、魏晓雯合著的《袁隆平传》,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广大读者展现了袁隆平这位高大(隆)而平凡(平)的人物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发现这个幼小的心灵对大自然充满幻想,对绿色世界怀有一份爱心,便十分珍爱他的童心,逐渐培养他的兴趣。袁隆平少年时期,多难的祖国正受到日本的入侵,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举,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他开始懂事时,他意识到人生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他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学农,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他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处,都会生根发芽。袁隆平的性格中有其平和的一面,又很富于挑战性。他具有非凡的创新胆略,敢为天下先。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对外国人的权威观点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他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科学选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广大群众一样挨饿,但他却以非凡的勇气向威胁着人类的“饥饿恶魔”挑战。他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他相信,走过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就会迎来春天的曙光。他相信,穿行在磨难之中,他的智慧就会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经历了太多曲折,但他坚持“杂交水稻”项目的科学研究,与他的助手一起,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百折不挠地攀登前行,就像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达到了“光辉的顶点”。袁隆平人格之可贵,在于他是以他的创造勇气来从事自己的事业,又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成就。他始终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拒绝做官,把自己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他效仿爱因斯坦,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始终安于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上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而在为人上却脚踏实地、忠厚诚实,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对家庭、爱情的执著,同他对科学的执著是一样的。因此,他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我们从祁淑英、魏晓雯的《袁隆平传》中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袁隆平。作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都写得有声有色,人物性格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祁淑英同志是出版事业家,也是一位在传记文学创作上很有功力的作家。有的图书评论家在谈及祁淑英的传记文学创作特点时指出:她在传记文学创作中,不是用一般的写传记的手法平铺直叙,而是截取独特的闪光点,每每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又执著追求的科学家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展示给读者。她将传主写得如诗如画,如曲如歌。读祁淑英笔下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同听一首生命之诗的朗诵,如同欣赏一曲事业之歌的吟唱……我赞同这种评价。近些年她从事人物传记特别是科学家传记创作,她的《钱学森》、《钱三强》、
《邓稼先》等科学家传记出版后,在社会上和广大青少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好评。鲁迅说过: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但曾几何时,歌星、影星、电视主持人以及大款们的传记作品充斥着我国的图书市场。他们的传记不是不可以出版,但是,许多青少年以他们为偶像并趋之若鹜,就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此,诸多有识之士曾大声疾呼,要多为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特别是要为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树碑立传。可喜的是,目前已有一批科学家的传记相继问世。尽管这些作品不如明星之类的传记畅销,但是,我以为这些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祁、魏合著的这部《袁隆平传》即将出版,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向亲爱的读者推荐这部为“杂文水稻之父”立传的文学传记作品。我同祁淑英同志认识多年,有些业务来往,对她在出版事业上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文学创作上执著追求、富于创造的精神,深感钦佩。读后有感,撰写此文,如蒙不弃,权作为序。
2002年1月于北京
第一章 妈妈讲的故事
1930年9月1日,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季节,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
新生儿是华静女士与袁兴烈先生所生的第二个男孩。
为了纪念次子降生于北平,袁兴烈先生按照袁氏家族“隆” 字的排辈,为其取名隆平,乳名二毛。
小二毛和母亲在协和医院生活了7天以后,袁兴烈接妻儿出院。回家的路上,袁先生特意安排人力车穿过天安门广场。可以说,小二毛来到人世间,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可能首先看到的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新生儿举行的一次洗礼。
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是伟大祖国的瑰宝,是政治风云际会的场所,也是民族风情的画廊;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蕴的集中体现。它实在是一部奇书,一部面向宇宙默默打开的奇书。它写满神秘,它给人类社会留下的是清晰可见的无限想象的空间。袁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每当步人天安门广场,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总会受到爱国主义的感召。这一天,作为父辈,袁先生有意将自己心灵的感召传递给幼子,传递给子孙后代。
袁氏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青竹板坡。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曾任广东文昌县县令。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早期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在冯玉祥第二集团军任上校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在袁隆平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为人正直,讲究礼仪,严肃寡言,非常执著。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高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与时任校长的袁兴烈先生恋爱成婚。当他们的长子隆津出生以后,她便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这位贤良的知识女性,非常喜欢哲学,喜欢读英文版尼采的哲学著作,喜欢尼采的文字,喜欢尼采的激情。她说,尼采的所有文字都被激情的火烧得通红,烧得灼灼逼人。在尼采的作品里,绝对找不到语言的泡沫。
幼小的二毛,听母亲讲尼采,似懂非懂,直到长大后,他才读懂了母亲,读懂了尼采。
这位五个孩子的母亲非常注意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注意开发孩子们的智商。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位贤淑的母亲将她那渊博的知识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又用这些故事来培养孩子们的美好情操。
在袁隆平的记忆中,每逢夏日夜晚,母亲就带他们兄弟在庭院中乘凉。他喜欢扑捉萤火虫,把一只只萤火虫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便变得通体光闪闪的,晶莹剔透,煞是好看。会讲故事的母亲,看着二毛手中装有萤火虫的火柴盒,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母亲说: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