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56节
记者说:“骑单车要注意安全啊。”
“没问题。”
“不买一台摩托下田?”
袁院士对骑摩托下田很感兴趣,笑着说:
“呵,是的,买一台摩托下田好些呵。”
“路不平,袁老师骑车要注意,今年——”
“今年71岁了,我是1930年出生的,你看我老了吗?”
“袁老师心态不老。”
袁院士停下来,很认真地说:“听雷洁琼讲,‘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我是小弟弟。”
“‘多来兮’是什么意思?”
袁院士说:“‘很多’的意思吧,活到80岁的人很多呢!”
说着,袁院士推着单车紧跑几步,跨上单车上了公路。
这是一条简易的公路,大约3米来宽,偶有摩托车驶过,便会扬起一团灰尘。行约500米,袁院士将单车停在路边,下田。
这一片稻田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育种基地,约60 亩,稻田被齐腰高的围墙围住。田埂和水沟边也稀稀落落地摆着一溜单车,研究人员都是一律骑单车下田。
袁院士越过一条水沟,走到他的助手朱运昌的试验田前细数着谷穗上的粒数,脸上露出了笑容。数谷穗的时候,袁院士不戴眼镜,坐在田埂上,左手小心地护着谷穗,右手一粒一粒地拔着。数完后同朱老师交谈,用一个二指宽的小计算机反复计算。然后开怀大笑说,理论上这个品种的杂交早稻达到了999公斤,按80%,折算,接近800公斤,栽培技术如果跟上去,前景会很好。朱老师又报了几个数字,袁院士不语,搜索着记忆说:“不对,你拿记录来看。”朱老师已经63岁,戴着眼镜,微胖。他跑到田的另一头,拿来记录,一看,
“哦,还是袁老师记忆准确。”袁院士又蹲在田间笑眯眯地望着这片将要成熟的稻子,说:
“要告诉家里立即准备在湖南试种。”朱老师回答说已经布置了。朱老师告诉记者:这里所有的问题,袁先生都在田头解决,不再开任何会议,这已是几十年的惯例。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里的资深研究人员都称袁隆平院士为“袁先生”,青年人称袁院士为“袁老师”。
袁院士走进另一丘田,这里的杂交稻课题组负责人是一位博士,姓曹。曹博士很年轻,晒得很黑,戴一顶草帽,背一个书包,包内是一摞笔记本和书。袁院士点燃烟,很认真地回答曹博士的提问。
试验区的高处有一丘田,稻子还未扬花,这是研究栽培技术的。袁院士翻译了美国的一份技术资料,又写了自己的意见,交给一位“老把式”执行。这位“老把式”60年代曾是袁院士的学生,在县农业局退休后,又重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新的栽培技术的试验。此处种植技术与传统方法不同,田很干了才浇水,袁院士蹲下来抓起一把土捏紧,仔细地观察土壤的水分。
跨过一条水沟,袁院士高兴地指着一个在田间工作的青年,对记者说:
“他曾是一个最小的书记——村团支部书记。小书记也是书记啊,实验田干得好啊。”指导了这位青年后,袁院士和记者一前一后地走在尺来宽的田埂上,他说:
“现在的青年生活好多了,10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三部单车。过去我要三年才能买一部单车。我1974年才买了一辆五羊牌单车,凤凰牌单车要180元,太贵。一年后才攒钱买了一块手表,再过了一年才又买了一台缝纫机。”
这时,一位负责人飞快地跑过来递过一个手机,高喊: “袁先生,国外有人要找你。”大约是日本的一个组织要给袁院士授奖,袁院士站在田埂上接过手机,说4月份你们再来吧,现在水稻正抽穗,我没有时间呀!
远处有记者正在摄影,隔很远拍摄,一点也没有干扰袁院士的工作。下田时,袁院士曾说: “我是搞研究的,不能当演员啊。”
每到一块田,袁院士都要看水稻的长势,与负责人谈这块田的水稻父本、母本的栽培情况等等。
11:40左右,袁隆平院士走上田埂,一边抽烟,一边检查抽水的情况。之后踩着单车回到住地。此时,试验田内的同志陆续回来,都是一律地穿长统套鞋,戴草帽,骑单车往回赶。这时候三亚的太阳已经把公路晒成一片白色,阳光晒得皮肤发热。
12:10,厨房内的一位大嫂将一条收拾好的小鱼、一碗豆腐、一碟花生米和一碗米饭送到袁院士房内,袁院士自己把这些半成品下锅做好后,开始吃中饭。他不吃肥肉,很喜吹吃花生米。
中饭后与几位专家交流上午收集的情况。
下午3:30,袁院士下楼,欣赏司机买回的一台咖啡色小
摩托。袁院士发动摩托,笑得非常开心,骑着摩托下田。
晚6:30,袁院士骑摩托从田间回来吃晚饭。育种中心的
三餐饭非常简单,记者看到公布的上个月伙食账平均每餐为
1.81元。
晚7:30,袁院士与几位助手一边散步一边谈话,他走得
很快。
晚8:00左右,与几位老专家打麻将,输家在桌子下钻
一圈。
麻将散后,袁院士独自在卧室内看书写作。
这时候三亚荔枝沟非常安静,海风很柔和,山野田地沉
浸在黑夜之中,只有育种基地的不少房间闪着灯光。
袁隆平的肠胃不好,患有过敏性肠炎,吃大锅饭有困难,便自己做饭炒菜。他总是重复地说,清茶淡饭对我最相宜。每顿饭前他都吃一点花生米,边做饭,边用手拣来一粒粒花生米不停地往嘴里送。他总是重复地说,这是边吃边做两不误,很节省时问。
原来,一个世界级科学家的生存需要就是这么简单。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如同骆驼与沙漠,骏马与草原,鸟与树林,彼此相互依存,相互组合。哪里有杂交水稻科研的新课题,哪里就有袁隆平。湖南的冬天不能生长杂交水稻,那么,他便到海南岛去寻找冬天里的春天。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30多个春秋的南来北往,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的征途中,行程何止八千里路!他所遭受的磨难,与他取得的成就比起来,只不过是征程上的些许 “尘”与“土”罢了!
第三十一 走近“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