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61节
第二,我已经70岁了,我现在是优质早籼稻和超级杂交稻两个国家科研项目的首席专家,国家给我科研经费。按规定,70 岁后我很可能就不能担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了,也就是说,没有科研经费了。但70岁后我还是要从事科研,有了上市公司,我就有资金,就可以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记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当天,股票就上升20多元,您本人也成了亿万富翁。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此您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
袁隆平: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在“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叫“臭老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由“臭老九”变成了“老大哥”,这是对知识分子的大解放,也是给知识分子精神上最大的鼓舞。财富是由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出来的,但随着人类的发展,脑力劳动者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智力、脑力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隆平高科”股票上市后,股票一天涨了20多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分子的价值越来越高。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要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要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记者:“隆平高科”上市后,有的报纸说,你的名字值580 万元,有的说,据有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你的名字这个品牌值1008.9亿元。你对这些报道怎么看?
袁隆平:我对金钱的态度是:人要有钱,因为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获得。有了钱,就要用,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要用在正当处,既不挥霍浪费,也不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国家给我的待遇很高,我还有一些其他收入,如美国有个公司每年给我 1.5万美元的顾问费。算来,一共给了11万多美元的顾问费了,折合人民币近100万元。这些钱,我自己一分也没有要,都拿来做了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青年科研基金。我们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许多青年科研工作者,有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申请到国家的研究项目,就没有科研经费。为了帮助他们开展科研,我就从青年科研基金里拿钱支持他们搞科研,每个课题一年一两万元,多的给过3万元。
我对名利看得很淡薄。有的人几千元一套的服装,上千元一双的皮鞋,吃山珍海味,我不反对人家吃,但我喜欢穿得朴素,吃得平常。我这一生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记者:袁院士,经过“隆平高科”的组建、上市,以及我们已看到的这支股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您现在对知识的作用是不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袁隆平:从世界的发展情况看,知识,特别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只有发展高精尖技术,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我现在体会得越来越深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依靠的就是这种力量。它是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本。
记者:您作为我国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大家很关心您下一步还有些什么打算?
袁隆平: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现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在湖南取得了18个百亩片、4个千亩片平均亩产700多公斤的成果,最高的达到870公斤。按国家的要求,要在2005年前达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我现在正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从袁隆平与记者的一番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袁隆平是一位极具平民意识的科技伟人。他以全部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践。30多年来他也曾有过一些苦恼和无奈,为的是囊中羞涩。所以,他并不鄙视金钱,他还是想拥有一笔财富,但他绝不以财富为目的,只不过是希望经济搭台,科研唱戏。最终,还是为了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光辉未来。
当有人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
“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第三十四章 荣誉的巅峰
袁隆平的名字,象征着一长串金光闪闪的重量级的奖章——
1981年,获我国首届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让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
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饥饿奖”;
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
1996年,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大奖”;
1997年,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袁隆平的母校——西南农业大学在建校50周年之际,张榜公布了他们的老校友袁隆平获得的上述一系列荣誉。
2000年的年终岁尾,就在世纪交替的前夕,袁隆平应邀回到母校,参加母校50周年校庆。
袁隆平在校庆大会上,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新老校友宣告:我们所培育并推广的杂交水稻面积已经达到2.3亿亩,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而杂交稻谷的产量则接近我国稻谷产量的六成。他说:
“‘2l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命题。
“我们的回答是: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
这时,西南农业大学的大礼堂里,爆发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几千名校友聆听了袁隆平院士作的《我国发展杂交水稻的几个阶段》的精彩报告。最后,他向“师弟师妹”们传授了自己的 “成才经”,他说:
“科研事业是创新的事业,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只有面对权威敢于质疑,才能够创新,才能够有所突破……”
几千名校友继续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接着说下去:
“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灵感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突破口。但是,我们要知道,灵感从来只青睐那些付出艰苦努力的探索者,不能指望躺在床上就能获得灵感,也不要指望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就能获得灵感……”
就在这次袁隆平返校后不久,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消息称:
自7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以来,我国水稻亩产量比原来
提高两成左右,每年可多产粮食数百亿公斤。目前,我国水
稻种植面积是4.6亿亩,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2.3亿亩,
而杂交稻的产量则占了我国稻谷产量的58%。
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和
北方一部分地区。其中东北地区1.1亿亩的粳稻由于杂交优势
不强,至今仍以常规稻为主;太湖流域还有1亿多亩的粳稻和
早籼稻,也属常规稻;其余约2.3亿亩已全部换成了杂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