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60节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 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喜欢给人讲述少年时代母亲给他讲过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葛朗台的故事,他说:

“葛朗台不爱人间美妙的音乐,只喜欢听金币的响声。为了积聚金币,他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后来,在死神的威逼下,他不得不将2000万法郎的遗产留给独养女欧也妮。临终前他一再叮嘱女儿好生照看这笔金钱,将来到天国向他交账。”

“对老葛朗台来说,金钱如同枷锁,紧紧套在他的脖颈上。”袁隆平风趣地说,

“金钱有时与大麻、海洛因并没有什么区别。”

毫无疑问,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某种欲望的,例如食欲、物欲乃至色欲,都是人类生存的理由。然而,袁隆平却以道德的名义,否定某些欲望。有人曾与袁隆平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了某些欲望,你何所求,又何昕为呢?”

袁隆平说:

“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欲望不能一概否定,清教徒的思想也是我们反对的,但我们反对的是那些无节制的私欲。” 他还说:

“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维护尊严,获得自由。”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湖南省农科院院长田际榕,总经理是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彭海华,袁隆平为名誉董事长。其中两大股东,湖南省农科院占有55%的股份,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公司经审查批准注册后,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申请发行股票,并获得了批准。

当初,某些人有了这一动意之后去找袁老商量,袁老非常坦率地说:

“上市公司的事儿我完全不会介入,我哪里有精力去搞这些?杂交水稻和股票完全是两码子事儿。”

党中央发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号召以后,各行各业群起响应。党中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该不该走向市场,怎样走向市场,人们总是争论不休。

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杂交水稻事业的一系列问题被提了出来。袁隆平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同志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这一天,负责杂交水稻推广工作的同志们又争了起来:

“……如今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市场,咱们杂交水稻也该进入市场。”

“我们之所以研究杂交水稻,是为了使农民受益,不是为了赚钱!”

“进入市场也是为了使农民受益。”

“……”

像开了锅似的,大家争论得很激烈。

这次争论虽没有结果,但是袁隆平却从大家的发言中开阔了思路,有了“前卫”意识。

一开头,袁隆平不愿意别人使用他的名字,后来,经过这番争论,加之有关领导登门说服,他再三考虑,终于勉强同意了。袁隆平说,他同意“卖”名基于如下两点:

其一,有利于杂交水稻打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

其二,科研经费能够得到保障。

30年来,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袁隆平。为此,他将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每年给他的1.5万美元的顾问费捐赠给杂交稻基金会。

据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袁隆平签订了有偿使用姓名权的协议,袁隆平本人以380万元折股250万股,占公司股本的5%,以自然人的方式作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袁隆平表示,他将全部所得用于科研,他本人分文不取。

社会各界对袁隆平“卖名”褒贬不一——

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说:“这是首创,是名牌效应。”

而科技界的一些人士则认为科学家应该安于自己的位置。

袁隆平对社会各界的回答是:“我对名利是非常超脱的,我的钱够花够用。我得了8项国际奖,而奖金我却分文未取。”

袁隆平一向不想用自己的名字去赚钱,但以“袁隆平’’的名字做品牌创办股份公司,就可以融集社会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同事们再三督促与鼓励下,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创立,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零的突破。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有知识、技术、产业三大优势,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将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使高精尖的科研事业受益,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粮食问题做出新的贡献。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 “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

洞庭湖北岸的湖北省武汉大学教授张廷璧拥有红桃K集团 10%的股份;洞庭湖南岸的湖南省农科院的袁隆平院士则因“隆平高科”股票上市,从而成为知识和资本完美结合的又一典范。

对于知识应在企业中占据多少份额,张廷璧头脑清醒地说:

“很多人都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个人以为10%至15%比较合适。在知识和资本的结合中,知识的投入是研究成果,合作不成可以转移;而企业的投人则是实物和资本,倘若运作不当,其结果将可能是血本无归。因此,知识和资本两者所担当的风险是不同的。再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依次为生产费用、技术研究费用、销售费用,如果企业支付给科研人员的份额过多,就不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如果科研成果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就不能转化为商品,从而造成更大的浪费。”

对于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现象,张廷璧说:

“主要是科研成果要价过高。很多科研机构在与企业洽谈合作时,都要求占有控股权,却没有想到搞科研的人并不懂得经营和管理,其结果可想而知。”

张廷璧教授摆脱旧模式,树立新观念,顺应改革潮流,率先跨入了市场经济;袁隆平则及时调整了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路,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了迈向市场经济的步伐。

这一天,《环球时报》记者吴兴华拨通了袁隆平的电话——

记者:袁院士,以前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袁隆平”三个字会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名字?

袁隆平:我本来是坚决不同意以我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名字的。但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呢?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这样做有利于我国独立地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近年来,杂交水稻在我国周边几个国家试种、示范,增产效果非常好,一般增产30%至50%,在有的国家增产l倍。要在国外发展杂交稻就要有资金。对此,外国有许多公司愿意投资,但利润分成他们要得大头,我们得小头,所以我不愿意。以我的名字冠名的公司上市,更容易筹集资金,我们就可以独立地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
首节 上一节 60/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