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63节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们的卓越成就,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

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

要贡献。这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民

族。我们相信,两位院士的感人业绩,必将对我国科技工作

者特别是年轻科学家努力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产

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我们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其他奖

励,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

的良好气氛,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我国

的科技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袁隆平从江泽民主席手中接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证书以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我作为农业科技战线的一位老兵,能代表我国广大的科

技工作者,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最高科技奖,感到无

比光荣,这是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怀。回

想我们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每一步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巨大支持,江泽民总书记多次亲切地接见我,还亲自到我们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来视察,今天他又亲手把获奖证书颁发给我。李鹏、朱镕基两任总理都曾拔出专款支持杂交水稻研究。我们湖南省的历届领导都对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心与支持。各地党委、政府,各级有关部门,社会方方面面和广大群众,也都对这项研究予以多方支持和帮助。杂交水稻研究是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对一直关心和帮助杂交水稻研究的领导和同志们,我是非常感谢的……

科学研究无止境,杂交水稻研究是我永恒的事业、毕生的追求。现在我还有两个最大的心愿,第一个心愿是抓紧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尽快取得圆满成功。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所育成的第一阶段超级杂交稻在大面积多点示范中亩产达700公斤以上,每亩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150公斤。我们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育成大面积亩产 800公斤、米质优良和抗性强的超级杂交稻。我向朱总理保证过,5年达标,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今年是打基础的第一年,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我的第二个心愿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造福其他国家和人民。我始终认为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我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文俊院士在他的讲话中,除了赞扬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中的突出成绩以外,还饶有兴趣地说:

“袁隆平院士看似一双在大田里捏惯了泥土和稻穗的大手,却能拨弄精美的小提琴的琴弦;看似如农夫般笨拙的嘴巴,却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天晚上,在国务院举办的庆功晚会上,袁隆平手拿小提琴,登上舞台为科技界的同行们,深情地拉了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又献上了一首《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音乐,从手指问,从琴弦上缓缓流淌。一曲终了,人们带着惊异的表情,热烈地为他鼓掌,他的科技界的朋友们,似乎从晚会的舞台上,看到了一位充满浪漫色彩的袁隆平。

生命的华章,书写着袁隆平岁月的风采。或许,袁隆平应该引以自豪;或许,他应该引以自慰。命运将他引向了一次隆重的世纪盛会。刚刚跨入2l世纪的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以他在杂交水稻科研方面的杰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和重奖。以他古稀高龄、卓越的风采展示于世人,当说,这是他此生受到的最高礼遇,是他荣誉的巅峰。然而,漫漫旅途,使他领悟到,一个人生命最恒久的境界,依旧是拼搏和奉献……
 
第三十五章 冬天里的春天


袁隆平无论参加多么重要的会议,只要他一回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往往顾不得回家就直奔稻田,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他永远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全身心地扑在杂交水稻上,从而大大地缩短了科研周期。

就在这次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他从北京直飞海南三亚,当天下午就到试验基地,检查土壤情况,观察和测算稻穗,丈量植株的高度……

“忆君心似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继续突破他自己创立的三系法育种和两系法育种的模式,提出了杂交水稻的三系法、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从品种间到亚种问再到远缘杂种优势的构想,并且育成超级杂交稻,走向了全世界。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带领他的助手们继续进行田间试验。袁隆平的助手朱运昌说:

“在科研事业中,往往老年人容易保守。可是,袁先生却不然。他已是老年人了,但他的学术思想永远年轻,他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总是敢于打破常规,不停地往前走。”

如今,科研资金充裕了,他们在海南三亚荔枝沟租用当地的农田建起了自己的育种基地。2000年冬天,他们在湖南杀了一头自己养的猪,制成腊肉,运到荔枝沟,用来改善生活。

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一道,在几十亩试验田周围砌上了齐腰高的围墙,用来防牛羊。但是,为防麻雀、鼠害,仍然需要日夜守候在田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儿轮流值班,白天手持一根竹竿,驱赶麻雀;夜晚则拿一只手电筒,驱赶田鼠。

袁隆平下水田干活,有时穿一双长筒胶鞋,有时嫌穿长筒鞋不随脚,干活不方便,便干脆打赤脚。当地农民都知道,那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稻田劳作,他在解决天底下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既重视育种,又重视栽培。他向当地一位又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农民请教水稻栽培的知识。他相信,老农民那刀刻般的皱纹里,蕴含着数代人精心耕作的经验。他把农民的栽培方法加以综合提高,总结了如下三点新的栽培方法:

第一,插秧时将基肥一次性用足,且以有机肥料为主。

第二,单本稀植。这与合理密植的栽培方法大相径庭。为什么要搞单本稀植?袁先生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他认为以单株为中心,采光好,且内耗消失了,可以保证根系发达,多分蘖。

第三,保持土壤的沼泽状态,不搞大水漫灌,长期不泅水。袁先生认为水稻在后期洇水状态下生存,根系便会出现惰性。倘若长期保持不洇水,迫使根系向下发展,便可充分吸收土壤养分。

就在2001年春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朱运昌在荔枝沟育种基地,用上述方法试种了2亩杂交稻。他在北京参加授奖大会期间,几次把电话打到荔枝沟,询问那2亩稻田什么时候进水,什么时候出水。授奖完毕,他从北京直飞三亚,当天下午便赶去田问观察那2亩杂交稻的长势。荔枝沟生长的稻谷正值扬花灌浆季节,他一会儿钻进稻田,仔细测算植株分蘖情况,一会儿拨开穗子,测算子粒数目。

这天傍晚,他找到朱运昌,笑眯眯地说:

“朱子,好兆头啊,你侍奉的那两亩地我测算过了,单株分蘖,少的50根,多的70多根;每穗结子300多粒。”

朱运昌听了袁隆平一番话,惊诧地想:袁先生好厉害呀,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测算,他刚从北京庆功归来,便走到我前边了。

朱运昌惊诧不语,袁隆平以为他的助手担心他糟蹋了株苗,连忙笑嘻嘻地解释说:

“朱子,你放心,那稻穗我没敢多拨,只拨了5个穗子,不至于影响你计算单产吧?”

“哪里,哪里,我是惊诧袁先生刚从北京回来便得到了测算数据,我还没来得及测算,袁先生倒走在我前边了!”

“嘻嘻!兵贵神速嘛!”袁隆平与他的助手相处,总是那样亲切、随和。

2001年春季,荔枝沟的2亩试验田增产7%。返回长沙以后,他们在贺家山试验基地使用这种新栽培技术种植的两亩两系杂交早稻,平均亩产550.75公斤,比普通两系亚种间杂交早稻增产10.5%。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民终其一生的作息规律,也是袁隆平的作息规律。

太阳出来便下地干活,与稻田打交道。袁隆平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如平地、耕田、播种、灌溉、插秧、锄草、施肥、收割… …不同的杂交组合,有不同的生产过程,也就有了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劳作方式。最原始的农业劳动,最危险的喷洒农药,最紧急的抢收抢种,他都冲在前面。

每当走近稻田,他心中便会涌起万种柔情。他对待水稻,像是柔情似水的情人,又像是温柔和蔼的母亲。在这个物质欲望越来越膨胀的年代,似乎世界也变得世俗化了。袁隆平面对碧绿的稻田,总是暗暗地告诫自己:坚守事业,坚守做人的尊严。袁隆平就这样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面对碧绿的稻田,守住了这个世界给他的一切光荣。
首节 上一节 63/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