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64节


有人劝他,都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在家张张嘴,到地里转转,也就算了,何必还那样黑汁白汗地干活?他笑微微地说: “劳动创造了人类,我可不能不劳动。想想看,不劳动便会使我回到爬行时代,说不定还会长出尾巴来呢!”

他的谈吐总是那样幽默诙谐。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

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这一质疑,袁隆平毅然向更高的峰巅——选育超级杂交稻发起冲击!他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选育成功,亩产800公斤,米质达到部颁二级,可抵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为460公斤,但随着已经培育成功的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的亩产量可比现在提高150公斤左右。袁隆平预计,当超级杂交稻的种植面积达到2亿亩时,我国每年可增产稻谷600多亿公斤,届时杂交稻在我国粮食产量中的比重还会增大。

在新千年里,袁隆平以他神奇的大手笔还在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篇章。

年逾古稀的袁隆平,其研究成果总是一项接着一项,创造的绿色神话一个接着一个。30多年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里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72岁,这个数字向人们昭示,袁隆平已经人到老年,但在科学研究中,他却是炉火纯青。这是青少年时代才华的积淀。青少年时代的才华如同一条暗河,在地下流淌,这条暗河一旦找到它的突破口,便会喷涌而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的曲折和磨难造就了袁隆平这位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

格林童话《寿命》一篇中说,“人生七十”,前30年快快乐乐,是属于自己的,这段时间,身体健康,旅途顺畅;紧接着便是驴子的18年,这18年,重担压身,驮东西养活别人;再往后,是狗的12年,靠别人养活;最后,则是猴子的10年,活得抓耳挠腮,很不自在。可是,人们说,袁隆平的一生几乎全部是驴子的一生,重担始终压身,始终负载,甘愿养活别人。

袁隆平的确显得老了,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还有手上那厚厚的老茧,这一切都向人们诉说着此生的艰辛。然而,这一切艰辛已经化做了辉煌的业绩。他原本可以颐养天年了,但他依旧不停地为自己确立未来的目标。当他出现在杂交水稻面前时,那拼搏的神采依旧不减当年。

袁隆平喜欢春天的播种,喜欢夏季的劳作,也喜欢秋天的收获。秋天来了,那绿色的稻田渐渐地变成了美丽的金黄色。他尤其喜欢海南岛荔枝沟的春天。荔枝沟的春天,在袁隆平的心目中,是斑斓多姿的又一个“秋天”,每当那和煦的春风吹来时,在荔枝沟演出的“无声的戏剧”,便到了最好看的部分,到了出现意外惊喜的时刻——全国各协作单位从分布在三亚各地的试验田里频频送来杂交水稻取得新突破的好消息……

人们说,一个人的一生,也如同大自然的四季。少年时代,象征着播种希望的春天;青年时代,则象征着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进入收获的秋季;那么老年时代,似乎就是人生的严冬季节了。然而,在袁隆平的生命旅途中,永远没有冬天,永远是明媚的春天。
 
第三十六章 获奖后的谈话


2001年3月的一个上午,就在袁隆平获奖一个月以后,湖南省《湘声报》的记者李池陶在海南三亚荔枝沟采访了袁隆平。

袁隆平骑着一辆小摩托从田问劳动归来,换下套鞋,招呼记者进了房间。他的房间陈设依旧那样简单,一个方桌,一张木床,一张木沙发。

记者与袁隆平一同落座以后,开门见山地说:

“请袁院士谈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

“感受。”袁隆平非常敏捷地接过话题,然后返身进里问屋拿出一包烟,开始谈感受——

“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是对全体科技人员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的肯定,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人员的关怀。

“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过去我们是‘臭老九’,是低人一等的,每次运动都逃不脱。这次没‘戳起’,下次又‘戳起’。”

(“戳起”是地方话,意思是抓住。)

袁老回忆过去,神态有些凝重。他重又点燃一支烟:

“后来 ‘臭老九’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老大,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因为原来是在底层的。现在党和国家重视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居功,应当发奋努力,在有生之年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这一辈子将永远研究杂交水稻,争取出更大的成果。”

“总而言之,获奖鼓舞很大,压力也很大。省委、省政府又号召向我学习,我更加感到有包袱。今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特别注意,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是怕对不起省委、省政府。”

袁老不停地抽烟,表情很严肃。

记者问:

“您不要说有包袱,您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袁老变得很高兴、很开朗,吐出一口浓烟,笑着说:

“我为湖南人民做了点好事,是吧?”

少顷,袁老又回忆得奖的情况——

“在授奖会上,我提出了超级杂交稻亩产要过800公斤,杂交稻要走向世界。这是当着总书记和总理,还有那么多部长和全国的科技界同行们表的态,我一定要完成啊,所以感到压力很大。

“授奖仪式结束后,温家宝副总理走过来和我握手说:

‘你那两个心愿一定会实现。’他是管农业的副总理。两个心愿就是超级杂交稻亩产800公斤和杂交稻走向世界。”

记者看到此时袁老表情很凝重,想起了昨晚袁老在三亚湾游泳时开心的笑容。

“昨天您游泳的姿态很美,在风浪中前进得很潇洒。”

“是吗?我昨天游泳还可以吧。”

接着他还是很严肃。

“即使我完不成这两个任务,也一定要培养青年人完成这两个任务。我过了古稀,老骥伏枥啊.今年我到海南特别高兴,因为我发现了新的希望。刚才你们在田间也看到了朱运昌经营的稻田,我非常高兴。老朱,他是大器晚成啊。”说着,袁老开怀大笑。

“朱运昌今年已经63岁,新育成的几个品种长势良好,老朱一直在田间守望着这片稻田——放水拔草,数着穗数、粒数,记录各种数据。

“我对老朱说了,亩产过了800公斤,我个人送一台摩托车给他。我是真的希望他出成果,我个人的钱也可以奖励科研。公家的钱——总理、省长都批了科研经费——只能用在科研上,我一分都不乱用,不搞旅游,不搞基建。个别人不是为科研而出差,我不给他报销而是扣他的工资。”

记者:“您认为您一生最值得高兴的事是什么?”

袁老脱口说:
首节 上一节 64/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