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66节
这一天,袁隆平目睹盛开的海棠花,更加深深地怀念他所敬爱的周总理。从青年时代起,他便敬佩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愈加敬佩周总理一生为人民付出了无私的爱。他听讲解员说,周总理是中南海睡得最少的领袖之一,他每天工作到天亮。他被外国朋友称为“全天候的总理”。有时总理一连几昼夜不停地工作,没有时间吃饭,工作人员只好在玉米面粥里加一点肉末和青菜,倒进茶缸里,以茶代饭。总理常说,一想到我们死去的那些烈士,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袁隆平走进周总理的客厅,只见一排旧沙发,几把小竹椅,一张白色塑料布盖着的方饭桌,那样简洁,那样朴素。此情此景,使得袁隆平忆起了陈毅元帅说过的一句话: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他想到,敬爱的周总理为我们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周总理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多么难忘的一页啊,十里长街送总理,万民肃立心相随。古今中外,谁有过如此隆重的永别啊!
凝视着西花厅那清纯淡雅的海棠花,袁隆平这位信奉唯物主义的知识分子,居然将总理生前喜爱的海棠花幻化成了一条“来世”的链条,他紧紧抓住了这根链条,如同紧紧抓住了“来世”。他说,倘若人生有来世,倘若上帝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像总理那样“全天候”地工作,“全天候”地侍奉杂交水稻。
平民总理周恩来,他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周总理为中国人民矗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平民科学家袁隆平是周恩来的忠实追随者,他为我们奉献的不仅仅是杂交水稻,也在科技界耸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
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遇上怎样的艰难险阻,无论他获得多么高的荣誉,袁隆平总是坦然面对,总是很切实地把握生命的本质,执著于探秘杂交稻的现实人生。如今他已逾古稀之年,依旧具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旷达情怀。
人们说,袁隆平永远不会老,永远年轻。因为他胸中惟有对杂交稻科研事业的推进,他以为自己仍然在推进杂交水稻事业的中途。杂交水稻的事业将陪伴他终生。
的确,对袁隆平来说,他的事业惟有中途,没有终点。
第三十八章 让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时针指向全球瞩目的这一时刻——
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0)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这一刻,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一刻,使得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刻,是中华民族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这一刻,我国杂交水稻事业服务于世界人民将翻开新的篇章。
消息传来,袁隆平心情异常激动。他说,我们要在杂交水稻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这是我毕生的愿望之一。
他说,中国加入WT0,为杂交水稻“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国际环境。我们的杂交水稻向世界敞开怀抱,我们的杂交水稻将拥有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中国的杂交水稻将更深入、更广泛地融人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
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孟加拉、越南、缅甸、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解决这些国家面临的粮食危机,这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入WT0以后的新形势下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向世界推广杂交水稻,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以拥有万亩稻田的缅甸为例,倘若在该国以推广一半的面积计算,则可以获得平均亩产增加近一倍的巨大经济效益。据悉,袁隆平所带领的科技人员已经在缅甸取得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初步成功,技术上已经毫无障碍。在缅甸发展我国杂交水稻的前景非常乐观。
2001年,据初步测算,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平均每亩单产400.5公斤,与水稻亩产最先进的日本持平。而另一水稻大国印度,平均每亩单产只有290公斤。东南亚大多数水稻种植国与印度的平均产量相差无几。所以,杂交水稻一旦走向世界,其增产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有20多个国家开始引种杂交稻。越南种植杂交稻累计超过10万公顷,印度超过20万公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至2吨稻谷的良好效果。
不久以前,袁隆平对一位记者说,在杂交水稻领域,我们中国有优势,我们有技术、品种和人才的优势,所以在我们国家加入WT0以后,倘若能够正常运作,我们的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总之,加入WT0以后,在杂交水稻领域,有挑战,有机遇,而且机遇将大于挑战。
这位记者在听过袁隆平一番谈话之后,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
风高帆影疾,盛世铸辉煌。世界的大门向我们敞开,我
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新征程就在脚下,只要与时俱进,应对得
当,措施有力,就能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我国杂交水
稻将稳步走向新千年,走向全世界。
在新世纪,世界的农业领域,将会因为袁隆平所创造的
杂交水稻,变得更加光辉灿烂!
……
后记
在新千年的火热的夏季,我们母女俩怀着同样火热的心情, 走近袁隆平。
走近袁隆平,如同翻阅我国一部杂交水稻的历史。袁隆平作为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几十年铸造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袁隆平的名字,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袁隆平的故事屡屡见诸于报端。我们在这本书里,无疑又是讲了许多妇孺皆知的老故事。老故事说了又说,我们依旧说得津津有味儿。不过,能够这样不厌其烦地叙说一遍人们所喜欢的老故事,当说是作者的一痴;读者不厌其烦地愿意听这些老故事,也当说是读者的一痴。这个“痴”字,自然来自于传奇伟人的人格魅力。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院士创造的杂交水稻,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同样,我们创作的这部《袁隆平传》,也是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的精神需求。因为,平民科学家袁隆平以他的业绩,为我们,特别是为青少年一代树起的是一座崇高的人格的丰碑。
如今,袁隆平已是年逾古稀,他的古铜色的雕塑般的脸庞,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的剪影。但是,他的一颗心还是那么清新纯真,那么明净透彻;他的讲话,仍然那样风趣幽默;他的为人,依旧那样亲切随和。
人生是短暂的,仅仅那么七八十年,八九十年,多则百十来年。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自我?我们以为袁隆平院士是一位真正找到自我的人。
试看,中华大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便是一部硕大的书卷,上面记载着华夏儿女向贫困挑战的手迹;那层层稻田里,书写着讲不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整个地球村都有袁隆平的传人,袁隆平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袁先生实践着这样的哲理:
“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同样,我们写作《袁隆平传》,也是洞悉其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我们以为,从事这样的写作,也是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所以说,这是一桩值得庆幸的事业。
我们在写作这部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得到了原党委副书记谢长江的全力支持,得到了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尹华奇、朱运昌等诸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积极帮助和支持,得到了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的鼎力相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此之前,谢长江同志曾两度为袁隆平院士作传:他以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朴实而老练的文风,为把一个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可是,谢先生为了帮助我们再度写作《袁隆平传》一书,以同行相助的情谊,源源不断地寄来大量丰富的资料,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我们再一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对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来说,我们是地道的门外汉。但在这本书里我们不是探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本体,而是力求将一个活生生的“杂交水稻之父”介绍给读者,揭示给读者。所以,由于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有关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轨迹,从而也就难免纰漏百出,还望袁隆平院士本人以及热心的读者多多批评指正。但无论如何,当我们拿起笔来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们感到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在写作和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过程中,我们与袁隆平院士一道经历了千年之交替,我们能够在新千年里,将一位全新的科技伟人介绍给读者,我们可称之为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