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65节
“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最高兴。”
记者:“您日思夜梦的东西就是杂交稻吗?”
袁:“是的,100%不育系在1973年搞成了,我特别高兴。
“邓小平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听了特别高兴。
“‘文化大革命’中要批斗我,我的夫人说:‘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搞杂交稻’,我特别高兴。
“‘文化大革命’中工作组搞试验田说要抓革命,促生产,选了好几块田都不如意,最后选中了我的试验田,我逃过了劫难,能够在田里做实验,我特别高兴。那年我36岁,我一边积肥,一边唱歌。”
记者:“在科研领域,失败的例子很多,您是一个成功者,您认为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袁:“啊,失败的很多啊,90%,的都失败了。
“搞科研首先要有研究方向。我的水稻杂交理论来自实践,我是在实践中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直到1972年仍有常规育种权威反对我的方法,可是我做了对比实验,确认水稻杂交有明显优势。
“此外,要成功,知识是必备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和罗孝和一起搞杂交稻,杂交稻的草多谷少,当时的军代表来参观,有人说,又不是喂牛,试验失败了。罗孝和也很丧气,头也不敢抬起。开会时,我勇敢地站起来说: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证明了水稻有杂种优势,谷多还是草多是技术问题。军代表立即表示支持,罗孝和说:‘袁先生你比我高一筹啊。’所以说,坚持真理还必须有胆量。
“灵感也很重要。灵感应当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升华了的产物,这种升华往往要外界刺激一下,思想火花一现,你要抓住,不要放过它。”
记者:“‘不放过它’,您是指记下来,立即做,还是……”
袁:“我是立即做,比如1961年我选了一个好的水稻品种,心里非常高兴,希望品种成功,可是收割时却大失所望。我有一次坐在田埂上想,水稻可能有个杂种。灵感一出现,我立即去做,去寻找,去实验。”
记者:“灵感是不是一种有根据的形象思维?”
袁:“优良的水稻品种就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有高度,有体力。水稻形态好,生命力强,就有杂种优势。这是我日思夜梦的。我到南京江苏省农科院看见那里一片水稻的株叶形态,立即觉得这就是我追求的理想形态,便断定这种形态可能高产,现在我们正是在培育推广这种形态。当然,关于形态的理论相当复杂。”
记者:“成功有机遇的因素吗?”
袁:“有。‘文化大革命’中,工作组是“太上皇”。那一年我36岁,开始在试验田集肥,经过‘牛棚’时,“牛鬼蛇神”组长——一位体育老师,他对我说:‘明天你就归我管,床都给你安排好了。’工作组已经告诉“牛鬼蛇神”组长再写个标签:
‘反动学术权威袁隆平’,可是工作组在斗我之前要新账、老账一起算,寻找材料时发现了一份公函,这是一份国家科委发给单位的公函,公函要求支持我的杂交水稻试验。而国家科委的伯乐们是看到了我发表在一个科研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这个杂志是《科学通报》1966年第4期。这是最后一期啊,好险!随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就是机遇。”
袁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仍在回忆着……
记者:“您发现了杂交水稻,是不是到了今天,感觉发现人才和当年发现杂交水稻一样困难?”
袁:“杂交稻要靠人,人有素质的问题,有没有培养前途,首先是德。有的人想发财升官,是搞不出成绩的;有的人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水平可以提高。所以,搞农业科技首先是德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心有许多人,外单位8万、10万年薪请他去,他不去,这就是人才。”
记者:“您是一位成功者,您认为成才之路有什么规律?”
袁:“我的思想比较超脱。代数乘法中的负数乘负数得正数现在都想不明白。平面几何的三等分已知角、化圆为方不可能,我也没有弄清。这一次我和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一起领奖,我就和他讨论过。农业发展到高精尖的时候要靠量化来完成,数学是不可以少的。我对吴文俊先生说:‘数学是科学之母。’吴文俊先生对我说:‘农业是数学之父。’”
袁老笑起来,又接着回忆:
“我读书凭爱好、凭兴趣,我对地理、化学、外语有兴趣。我不喜欢三角函数sin、cos。中学时我有位同班同学数学好,他帮我学数学,我教他学游泳,现在他也是院士。
“读大学时,学校对我的评价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说罢,袁老站起来大笑。他用右手不停地摸着自己的头,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我的办公桌乱七八糟。开始时,记者来了我有点怕,因为太乱。后来我发现爱因斯坦的办公桌比我的还乱。”
说着,袁老又开怀大笑。
“我最怕戴紧箍咒,中学在教会学校只做过一次礼拜。当年我读书时有段时间实行五分制,不喜欢的功课我奉行‘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现在中学教育搞填鸭式不好,中学是基础,不应要求千篇一律,学生有几门功课是特长就行了。现在英文教育光教文法,听不懂是没有用的。学外语要有天分,我从小随父母迁徙到处跑,就有语言天分。比如外语的卷舌音像俄语TOBAPVⅢ,我发得准确。还要有听的辨别力。在菲律宾听那里的同行讲英语和在缅甸、日本听那里的同行说英语,发音是不同的。你应当能够和他们交流,这是实际能力。”
记者:“您是一位科学家,追求中充满哲理,您是不是爱好哲学?”
袁:“是的,毛主席的‘两论’——《矛盾论》、
《实践论》我很喜欢,‘两论’对于我的思想方法有影响、有作用。当然我也研究,比如‘两论’中提出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我觉得李达——他参加过建党,是哲学家,他还当过武汉大学的校长, 他说得好,认识是经过感性——悟性——理性的。哲学思想很难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两论’很好,当然现在读起来就不同了,我有了人生的、科研的经验,会有新的看法。我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两论’。搞科研读点哲学是有好处的。我在年轻时学习李森科的时候,觉得他有主观唯心论,之后才敢于冲破经典遗传学关于‘白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理论。”
最后,记者问袁老,“您的业余爱好是游泳还有拉小提琴吧?”老人很高兴、很率真地低声告诉记者:
“琴是过去年轻时拉,现在中央台要我出国拉琴,我大吃一惊:不行。我是搞科研的啊,游泳我还行吧。娱乐呢,几个朋友打打麻将,输了钻桌子,有时间晚上你来看。”
健谈的袁隆平,在一个小时内,开怀大笑十多次。记者李池陶似乎还有许多问题,袁老也意犹未尽,但是记者看到袁老那样忙碌,实在不忍心多耽搁他。临近中午,记者只好依依告别了这位可亲可敬的科技伟人。
第三十七章 海棠花开的时候
袁隆平小时候随母亲在庭院乘凉时,最爱看那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母亲曾告诉他,天上的每颗星星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儿时,他怀着孩童的好奇心,总是凝望着星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
袁隆平少年时代的梦想实现了,当历史的长河推进到1999 年的10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我国天文学家当年发现的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终于在太空中寻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星座。
然而,如今的袁隆平对此却看得很平淡,他说,闪光是暂时的,平淡是永久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物,其更多的时间还是由平淡和平凡所构成的。
的确,平淡之中蕴含着伟大,平凡之中孕育着辉煌。
自信,乐观,却是豪气冲天,这便是袁隆平的心态。
如今的袁隆平把自己比做一株水稻,他说,我原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
袁隆平以做平民科学家而自豪,所以,他非常敬仰被人民誉为平民总理的周恩来。
记得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袁隆平借一次开会之机,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中南海西花厅。这里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王府西花园的一部分。据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选择西花厅作为自己的居所有两个原因:一是院中有个翘首端庄的不染亭,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再就是院中有一棵清纯淡雅的海棠花吸引了他。所以,周总理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院落,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6年。
记者:“您日思夜梦的东西就是杂交稻吗?”
袁:“是的,100%不育系在1973年搞成了,我特别高兴。
“邓小平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听了特别高兴。
“‘文化大革命’中要批斗我,我的夫人说:‘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搞杂交稻’,我特别高兴。
“‘文化大革命’中工作组搞试验田说要抓革命,促生产,选了好几块田都不如意,最后选中了我的试验田,我逃过了劫难,能够在田里做实验,我特别高兴。那年我36岁,我一边积肥,一边唱歌。”
记者:“在科研领域,失败的例子很多,您是一个成功者,您认为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袁:“啊,失败的很多啊,90%,的都失败了。
“搞科研首先要有研究方向。我的水稻杂交理论来自实践,我是在实践中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直到1972年仍有常规育种权威反对我的方法,可是我做了对比实验,确认水稻杂交有明显优势。
“此外,要成功,知识是必备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和罗孝和一起搞杂交稻,杂交稻的草多谷少,当时的军代表来参观,有人说,又不是喂牛,试验失败了。罗孝和也很丧气,头也不敢抬起。开会时,我勇敢地站起来说: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证明了水稻有杂种优势,谷多还是草多是技术问题。军代表立即表示支持,罗孝和说:‘袁先生你比我高一筹啊。’所以说,坚持真理还必须有胆量。
“灵感也很重要。灵感应当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升华了的产物,这种升华往往要外界刺激一下,思想火花一现,你要抓住,不要放过它。”
记者:“‘不放过它’,您是指记下来,立即做,还是……”
袁:“我是立即做,比如1961年我选了一个好的水稻品种,心里非常高兴,希望品种成功,可是收割时却大失所望。我有一次坐在田埂上想,水稻可能有个杂种。灵感一出现,我立即去做,去寻找,去实验。”
记者:“灵感是不是一种有根据的形象思维?”
袁:“优良的水稻品种就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有高度,有体力。水稻形态好,生命力强,就有杂种优势。这是我日思夜梦的。我到南京江苏省农科院看见那里一片水稻的株叶形态,立即觉得这就是我追求的理想形态,便断定这种形态可能高产,现在我们正是在培育推广这种形态。当然,关于形态的理论相当复杂。”
记者:“成功有机遇的因素吗?”
袁:“有。‘文化大革命’中,工作组是“太上皇”。那一年我36岁,开始在试验田集肥,经过‘牛棚’时,“牛鬼蛇神”组长——一位体育老师,他对我说:‘明天你就归我管,床都给你安排好了。’工作组已经告诉“牛鬼蛇神”组长再写个标签:
‘反动学术权威袁隆平’,可是工作组在斗我之前要新账、老账一起算,寻找材料时发现了一份公函,这是一份国家科委发给单位的公函,公函要求支持我的杂交水稻试验。而国家科委的伯乐们是看到了我发表在一个科研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这个杂志是《科学通报》1966年第4期。这是最后一期啊,好险!随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就是机遇。”
袁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仍在回忆着……
记者:“您发现了杂交水稻,是不是到了今天,感觉发现人才和当年发现杂交水稻一样困难?”
袁:“杂交稻要靠人,人有素质的问题,有没有培养前途,首先是德。有的人想发财升官,是搞不出成绩的;有的人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水平可以提高。所以,搞农业科技首先是德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心有许多人,外单位8万、10万年薪请他去,他不去,这就是人才。”
记者:“您是一位成功者,您认为成才之路有什么规律?”
袁:“我的思想比较超脱。代数乘法中的负数乘负数得正数现在都想不明白。平面几何的三等分已知角、化圆为方不可能,我也没有弄清。这一次我和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一起领奖,我就和他讨论过。农业发展到高精尖的时候要靠量化来完成,数学是不可以少的。我对吴文俊先生说:‘数学是科学之母。’吴文俊先生对我说:‘农业是数学之父。’”
袁老笑起来,又接着回忆:
“我读书凭爱好、凭兴趣,我对地理、化学、外语有兴趣。我不喜欢三角函数sin、cos。中学时我有位同班同学数学好,他帮我学数学,我教他学游泳,现在他也是院士。
“读大学时,学校对我的评价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说罢,袁老站起来大笑。他用右手不停地摸着自己的头,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我的办公桌乱七八糟。开始时,记者来了我有点怕,因为太乱。后来我发现爱因斯坦的办公桌比我的还乱。”
说着,袁老又开怀大笑。
“我最怕戴紧箍咒,中学在教会学校只做过一次礼拜。当年我读书时有段时间实行五分制,不喜欢的功课我奉行‘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现在中学教育搞填鸭式不好,中学是基础,不应要求千篇一律,学生有几门功课是特长就行了。现在英文教育光教文法,听不懂是没有用的。学外语要有天分,我从小随父母迁徙到处跑,就有语言天分。比如外语的卷舌音像俄语TOBAPVⅢ,我发得准确。还要有听的辨别力。在菲律宾听那里的同行讲英语和在缅甸、日本听那里的同行说英语,发音是不同的。你应当能够和他们交流,这是实际能力。”
记者:“您是一位科学家,追求中充满哲理,您是不是爱好哲学?”
袁:“是的,毛主席的‘两论’——《矛盾论》、
《实践论》我很喜欢,‘两论’对于我的思想方法有影响、有作用。当然我也研究,比如‘两论’中提出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我觉得李达——他参加过建党,是哲学家,他还当过武汉大学的校长, 他说得好,认识是经过感性——悟性——理性的。哲学思想很难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两论’很好,当然现在读起来就不同了,我有了人生的、科研的经验,会有新的看法。我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两论’。搞科研读点哲学是有好处的。我在年轻时学习李森科的时候,觉得他有主观唯心论,之后才敢于冲破经典遗传学关于‘白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理论。”
最后,记者问袁老,“您的业余爱好是游泳还有拉小提琴吧?”老人很高兴、很率真地低声告诉记者:
“琴是过去年轻时拉,现在中央台要我出国拉琴,我大吃一惊:不行。我是搞科研的啊,游泳我还行吧。娱乐呢,几个朋友打打麻将,输了钻桌子,有时间晚上你来看。”
健谈的袁隆平,在一个小时内,开怀大笑十多次。记者李池陶似乎还有许多问题,袁老也意犹未尽,但是记者看到袁老那样忙碌,实在不忍心多耽搁他。临近中午,记者只好依依告别了这位可亲可敬的科技伟人。
第三十七章 海棠花开的时候
袁隆平小时候随母亲在庭院乘凉时,最爱看那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母亲曾告诉他,天上的每颗星星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儿时,他怀着孩童的好奇心,总是凝望着星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
袁隆平少年时代的梦想实现了,当历史的长河推进到1999 年的10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我国天文学家当年发现的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终于在太空中寻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星座。
然而,如今的袁隆平对此却看得很平淡,他说,闪光是暂时的,平淡是永久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物,其更多的时间还是由平淡和平凡所构成的。
的确,平淡之中蕴含着伟大,平凡之中孕育着辉煌。
自信,乐观,却是豪气冲天,这便是袁隆平的心态。
如今的袁隆平把自己比做一株水稻,他说,我原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
袁隆平以做平民科学家而自豪,所以,他非常敬仰被人民誉为平民总理的周恩来。
记得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袁隆平借一次开会之机,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中南海西花厅。这里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王府西花园的一部分。据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选择西花厅作为自己的居所有两个原因:一是院中有个翘首端庄的不染亭,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再就是院中有一棵清纯淡雅的海棠花吸引了他。所以,周总理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院落,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