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7节
相传,这个桃园镇就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在其著名散文《桃花源记》中所记叙的“仙境”,这里景色绝美,无与伦比。
桃园镇坐落在湘西北距“桃源”不远的地方。走出桃园镇,便有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地穿行在桃林与竹丛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提着竹篮在湖边洗菜的少女,农家的炊烟,丝丝袅袅。团团片片,直上青天……这一幅幅天然图画,对于自幼在大城市长大的袁隆平来说,真是又新奇又美妙。所以,他很快便爱上了桃园镇的一切。
袁隆平一家人毕竟是来自文化发达的楚地,古文造诣很深的父亲感慨地吟诵着他所景仰的中国诗文的百代之祖屈原的一段千古绝唱: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余旦济乎江、湘。
父亲吟罢屈原的这首诗,告诉儿女们:
“屈原在诗中说的是他在一个多难的黎明来到湘楚。我们是在两千年后,因多难的祖国遭到日军入侵而来到了屈原落难时流浪过的沅水之滨。我们此时此地重温屈原的诗句,倾听他那哀叹,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一向乐观向上的母亲华静却是随遇而安。
身处嫘祖的故乡,妈妈给他们讲述了嫘祖娘娘的故事:
“古代,我们的祖先原本穿兽皮,披树叶。自从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布,我们人类才告别了原始的穿着,人类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嫘祖的故乡在湖南衡山的云毓山。一天,嫘祖上山采药,惊喜地发现许多白白胖胖的虫子(野蚕)在吐丝织茧。嫘祖想:这不就是‘天虫’吗?于是她的灵感来了,她想,如果人们把这些‘天虫’养在家中,要它们天天吐丝,再用它们吐的丝织成布,穿在身上,岂不好看些?岂不舒服些?
“就这样,嫘祖发明了养蚕织布。
“后来,嫘祖与轩辕黄帝结为夫妇,她经常随黄帝出游,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一方面,他们夫妇是为了民族的‘大一统,大文化’的理想;另一方面,嫘祖在出游中,
‘教民育蚕制丝,织成布匹,以供衣服’。于是,养蚕织布的技术很快传遍神州大地。所以,后人把嫘祖奉为‘蚕神’来祭祀,还把衡山的一座山峰称为‘嫘祖峰’。
“远在商周时代,我们中国就能织出华美的丝绸和五彩缤纷的锦缎。早在公元前,我们国家的丝绸技术便传到了西方。到了唐代,我国的丝绸业已经很发达了。6世纪初,波斯帝国曾派专使来我国学习养蚕和纺纱织布的技术。我国的丝绸制造技术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希腊和罗马。所以,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嫘祖因为对人类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所以有许多关于她的传说流传在民间。人们说嫘祖是追日的夸父和填海的精卫生下的女儿,所以,嫘祖身上具有父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母亲艰苦卓绝的精神。她曾经跟燧人氏学取火,随母亲参加填海工程。据说,她还曾带着自己纺出的五色丝线与发明星象历法的酋长竞选部落首领。”
二毛听完母亲的讲述,赞叹地说:
“嫘祖对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们后人应该学习嫘祖这种敢想敢闯的精神。”
二毛的话,备受母亲的夸奖。同样听故事,但二毛的脑海中却生出了如梦如幻的遐想。
桃园的春天景色宜人。桃花潭水绿绿的,岸边的小草青青的。桃花开了,玉兰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钟情于大自然的二毛。二毛用一颗童心,深深感悟着多姿多彩的美好春光。
二毛最爱桃园的那片桃林。早晨的露珠停在朵朵鲜红的桃花上面,穿彩衣的蝴蝶停在上面,辛勤的蜜蜂停在上面,因为桃花太美了,太香了。那枝桠交错的树干、鹅黄嫩绿的叶片所呈现出的伟岸和活力,与桃花的鲜美相互映衬,美妙动人。那清澈的桃花溪水从桃花林中缓缓穿过,流向一眼望不到边的桃林深处。桃林里鸣啭着动听的鸟语,尽管二毛听不懂它们说了些什么,但他觉得那些有灵性的鸟儿在争相演讲,它们演讲的每一句都像是说给二毛听的,因为二毛知道那是世界上最圣洁的语言。
清晨,来桃花潭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水桶,小瓦盆,红陶罐,在早霞的映照下,那水桶,那瓦盆,那陶罐,伴着一串串水珠,闪闪放光。
桃园的临时住所在二毛的记忆中也是很美的,房前有一条石径,弯弯曲曲地通向那美丽的潭水。每天早晨,大毛和二毛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潭中取两桶水回家,供全家人饮用。那潭水碧绿如玉,甜美如蜜。当地人说,桃花潭边有一眼很大的清泉,水温冬暖夏凉,不枯不涌。那泉水注入潭中,潭水便格外清醇。这泉水养育了桃园一方热土,浇灌了潭畔一行行桃林,这里结出的桃子又红又大,异常甜美。
桃园里成片的马尾松,郁郁葱葱的斑竹林,挺拔、高大。一行行桃花树,红艳艳的桃花,争奇斗艳,构成了桃花园繁花似锦的小世界。据说,这里的桃花树没有人专门去修剪,它们却悄悄地占领了这广袤的红土地,然后释放出和红土地同样颜色的花朵。红艳艳的桃花,在蒙蒙烟雨中绽放着,燃烧着,团团簇簇,层层叠叠,炽热而庄严。是一种什么力量创造了这杰出的人间美景?少年袁隆平被这人间奇迹折服了,为此陶醉了。
桃园的潭水清碧如镜,四周不仅有桃林,还有几株合抱的垂柳。夏季里,人们在垂柳下乘凉,在潭边垂钓。白天,这湖水是男人的澡堂;夜晚,便成了女人的浴池。从早到晚,男人们,女人们,轮番在潭里潭外打闹嬉戏。这里是天上人间,也是这乱世中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二毛在桃园的溪水中学习游泳。他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溪水中的鱼群。他时而躺在水面上仰望蓝天,时而潜入水底追逐游鱼,他以为自己也是一条快乐的鱼儿。
他在岸边石缝间捉螃蟹,螃蟹那坚硬的长夹,夹住了他的小手。尽管他疼痛难忍,但没有懊恼,因为他从这小小生灵的举止中,学会了拼搏和刚强。
二毛自幼爱好音乐,他的乐感好于常人。当年流行的歌曲,他听过一遍便会吟唱。他在桃园竹林里,自己制作了第一根竹笛。他模仿北斗的指法,在一根长长的竹节上,钻开了7个音孔。他在桃花溪旁静静地吹奏,引来了成群的鸟儿停在他身旁的树枝上,大放歌喉;成群的鱼儿也游过来了,兴奋地摇头摆尾,似乎在表示它们是他最忠实的听众。
二毛尤其喜欢桃园里那些欢快的小鸟。他喜欢静听小鸟的歌唱,他以为小鸟的歌唱充满了吉祥。小鸟扇动着准备腾飞的翅膀,启迪着他翱翔的愿望。可是,当他看到一双双小鸟在枝头协同筑巢的情景时,心中便多了几分惆怅。因为,在他的心里,既容纳了桃园的美景,也留下了战争使他一家人流离失所的苦恼。
二毛在桃园最为伤心的事,是他时常看到当地的孩子们与那些可爱的鸟儿为敌,不是用弹弓射,就是爬到树上去掏窝。看着孩子们将那些羽翼未丰的雏鸟掏出来,鸟妈妈飞来飞去惨叫着,二毛心疼得流出了眼泪。
桃园的夜晚静悄悄的,村里的媳妇和小姑娘们,挎着竹篮,提着水桶,三三两两来到潭边,潭水立即荡起了圈圈涟漪。待月亮升起来,水朦胧,树朦胧,鸟朦胧,村姑们便脱去衣服,进入潭中。于是,小男孩便听到了姑娘们的悄语声,泼水声,追逐声,还有那银铃般的笑声,整个桃园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二毛的记忆中,那桃林环抱的潭水,就像是一根奇大的琴弦,在桃花园中任姑娘们弹拨。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那是满怀激情的倾诉,那激情伴着桃花的芳香,伴着竹林里黄鹂鸟和布谷鸟的啼鸣,谱写成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章。
在二毛的记忆中,桃园镇夏天的夜晚是多姿多彩的。二毛爱看缀满繁星的天空和草丛中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那如期而至的小精灵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小二毛和他的小伙伴们每个人备好了一只玻璃瓶子,像在汉口时那样,轻手轻脚地捉了许许多多的萤火虫。这时,那装满萤火虫的玻璃瓶,就变成了一只忽明忽暗的灯笼。他和小伙伴们找到一个最黑暗的角落,那只闪烁着淡绿色光芒的灯笼就更亮了,于是,这亮晶晶的小灯笼,便将他们带人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此时,二毛忆起了妈妈给他讲过的那个“千里送京娘”的美丽故事,便突然醒悟,将那些小精灵全放飞了。
这时,二毛想到了爱讲故事的母亲,他找到了在桃花溪边乘凉的母亲,央求母亲给他讲故事。母亲触景生情,为孩子们背诵了苏轼的一首词《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妈妈告诉他们,苏轼这首词描写的是仲春时节,红色的杏花落了,青青的小杏结在枝头。燕子在暖风中轻飞,碧澄的溪水,在农家屋前屋后环绕。春风徐徐吹来,柳絮越吹越少。青草铺满了原野,一直延伸到天涯海角。
此时,母亲深情地说:“战争是残酷的,但祖国的山河是美好的,祖国处处有芳草。”
母亲指着那美丽的桃花潭继续说下去:
“我们曾经住过的长城脚下的北平是美丽的,长江畔的汉口是美丽的,这桃花潭也是美丽的。这里有桃花岩,有桃花溪,正如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样,这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夹岸花卉,十里红艳,桃花溪水由南向北……村庄毗连,鸡鸣犬吠,田畴碧绿,山花如火,燃亮桃花溪,燃亮绿色原野。这里还有一个神秘的秦人古洞,人们称之为 ‘桃源仙境’、‘世外桃源’。”
妈妈讲到此处,好奇的二毛问妈妈:“这神奇的‘桃源仙境’是怎样来的呢?”
爱讲故事的妈妈点了点头,接着又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她说:
“要问这神奇的仙境是怎样来的,还得从我给你们讲过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织女星私自下凡,与人间的牛郎成婚。想不到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那王母娘娘霸道得很哪,他派二郎神硬是拆散了这一对夫妻。牛郎用扁担和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宫与王母娘娘讲理,可是,王母娘娘蛮不讲理,把织女和牛郎分隔在茫茫银河两岸,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夜间一家团聚。
“王母娘娘还罚织女天天去做苦工,要她在机房里没日没夜地织锦缎。织女手里织着锦缎,心里惦记着在人间受苦的牛郎和一双儿女,每日以泪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