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8节
“正当织女在机房哭泣之时,他的6位姐姐悄悄来到机房。姐姐们知道七妹的心事,便七嘴八舌地帮她想了一个主意,要她织出一幅仙境图样的锦缎,待七月七与牛郎相会时交到牛郎手里,让他将图样带回,在地上铺开这幅锦缎,地面上就会按照锦缎的景色,变幻出一个‘人间仙境’来,牛郎与儿女便居住其间,这样,他们就免受徭役之苦了。
“从那一天起,织女按照姐姐们的嘱托,昼夜编织那幅‘人间仙境’的锦缎。在七月初五那天,这幅精美的锦缎织成了,织女长长地舒了口气。她又用了一天时间进行整理,一幅她心目中的‘人间仙境’活生生地展现在面前。
“相会的时刻到了,织女紧紧地抱着那幅锦缎,走向鹊桥。只见云水在桥下翻滚,无数只喜鹊在桥身聚集。牛郎担着一双儿女正向桥上走来,织女快步向牛郎跑去。二人桥上相见,先是相拥痛哭,继而急急倾诉,知心话儿说也说不完。眼看分离的时刻到了,二郎神大声呵斥牛郎离去,织女这才把锦缎拿出递给牛郎。可是牛郎早被吓得战战兢兢,还没有接住,那锦缎就被一阵清风吹下了九重天。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进出万道金光,地面便出现了这人间仙境……”
母亲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声。接着,日军的轰炸机结队而来,一阵狂轰滥炸过后,桃园镇变成了一片火海,哭叫声响成一片。二毛不顾母亲的劝阻,跟随着老船工向桃园镇跑去。只见街上一片狼藉,死尸遍地,残垣处处,火光冲天。这残酷的现实与“桃源仙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久,母亲因惊吓过度,提前产下了她的第五个儿子隆湘,乳名五毛。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就在1939年的农历除夕之夜,不足满月的小五毛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随全家人一起,乘坐一条小木船,走沅水,入洞庭,逆流而上,逃往重庆……
临行前,桃园镇的小伙伴们赶来为二毛送行。
桃园镇的孩子们跟二毛这个逃难来的“小侉子”早已成为好友,他们教会他玩一种纸牌。那纸牌里有鸡,有老鹰,还有木棒和标枪。两个人玩,每人先抓五张牌,两个人同时出牌,如果一方出的是鸡,另一方出的是鹰,出鹰的一方便赢了对方,因为鹰可以吃鸡,那只鸡牌就归了赢家;倘若一方出的是虫,另一方出的是木棒,木棒牌便归了出虫牌的一方,因为虫子可以蛀坏木棒……这古老的游戏,蕴涵着物物相克的古老哲学。几个月下来,小伙伴们玩得亲亲热热。当二毛一家要离开时,小伙伴们难过极了,他们抱着二毛哭得很厉害,二毛的爸爸便骗他们说: “孩子们不要哭,过几天二毛就会回来的。”
谁知,二毛再次有缘回到桃园已是40年以后了。那时的小伙伴们早已认不出他了。
第三章 雾都重庆的年少时光
汹涌澎湃的长江,滚滚向东流。
寒冬的长江上空,低沉沉,灰蒙蒙的。袁兴烈一家七口人乘坐木船,逆流而上。
人所共知,行船走下水省时省力,有风无风,挂不挂帆,都顺流而下,
“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就是这种情景。逆水而上,则费时费力,困难重重。有时遇上浪涌,撑一篙,还要倒退三尺。几乎一路上都需要纤夫拉纤。
一路上,懂事的二毛与老船工聊天,老船工们苦中取乐,说:“二毛,唱支歌吧!”
二毛回答说“好啊”,于是,二毛站立船头,放开稚嫩的嗓子,大模大样地哼起当年流行的纤夫曲:
“吆哎吼,吆哎吼,大家一起用力拉!……”
善良的母亲看着纤夫肩上的道道伤痕,一声不响地回到船舱,拆了小五毛的小花被,给纤夫缝了条宽宽的纤绳套,又找了丈夫的旧布鞋,送给那位年长的纤夫。
老纤夫感激地说:
“我们弄船人吃的就是这碗饭,哪一个弄船人的肩上、脚上不是血痕加血痕、老茧叠老茧啊!”
老纤夫们用力拉着纤绳,吃力地在行进……
隆冬季节,江面上浮着碎冰,纤夫们穿着单薄的破衣衫,裸露的腿上,冻得起了紫红色的冻疮。因为冬季江水变浅,船只好走江心,这样一来,纤绳就不够长,船驶入急流时,纤夫们不得不跳进冰冷的江水中拉船,有时甚至用肩、用背推着船行。那可怜的纤夫,把生命之力张扬到极致。
二毛站立船头,怀着崇敬的心情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岸上的纤夫。这时,小他四岁的四毛走过来同他说话,他顾不得理睬,四毛一怒之下,便将二毛哥哥推下船去。二毛虽然在桃源学会了游泳,但在湍急而冰冷的江水中却难以施展,只有拼命挣扎。老船工见状,不顾天寒水冷,纵身跳入江水,凭着他极好的水性,将二毛托出水面。二毛得救了,一家人感激老船工。他们忙着为二毛和老船工换衣服、取暖,四毛吓得哭了。就是从那时候起,二毛下定决心要学会在大江大河中游泳,长大要像老船工那样,遇险救人……
低沉的天空,朦朦胧胧的雾霭笼罩着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这座山城。这座背靠青山、面向大江的山城,远远近近的景物显得模模糊糊,似乎被水浸泡过一般,湿漉漉的。不知在江上颠簸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袁兴烈一家七口终于到达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后方——重庆。
重庆这个城市与水有缘,浩浩荡荡的长江,流经到这里就变得水平岸阔。贴着这座层层叠叠的山城,长江拐了几个大弯,与嘉陵江一会合,就使得重庆有了一种得水独厚的感觉。
袁隆平在重庆生活了8年,大大小小搬了好几次家,搬来搬去竟都是在水边,如同孙悟空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心。
无论长江岸边还是嘉陵江岸边,都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茶灶。贫苦的市民用砖头垒起一口老虎灶,支起几只瓦罐似的水壶,取的是灶头后面的江水,只要花上一个铜板,便能买上一壶开水。少年袁隆平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便是为母亲去茶灶买一壶开水,一家人饮茶冲凉便全靠这壶水了。
尽管中华大地燃烧着抗日战争的烽火,但这座被称做陪都的重庆还是很繁荣的。
当年重庆的繁荣,当然是与两条江水分不开的。是水的流通引来了舟楫,发展了水上运输。水上运输不仅运费低,而且因为江水夹在大山峡谷之间,这在战争年代比陆地运输更为安全一些。袁隆平记得,在离他家不远处,一年四季都有载着瓜果蔬菜和粮食的船只往来。若是买菜买粮,只需走下临水码头就可以买到。每隔三五天,母亲还可在码头买到鲜艳的花束。
袁隆平的母亲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女性,她天生喜爱花卉,也喜欢插花艺术。
这位知识渊博的母亲曾熟读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关于插花的论著。面对那娇艳的花束,她读给孩子们听:
夫花有喜怒寤寐晓夕。浴花者得其候,乃为膏雨。淡云
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号连雨,烈焰浓寒,花之夕
也。唇檀烘目,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
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
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
当年,袁家租住的房屋面积很小,母亲常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母亲总是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特别是母亲的插花,让整齐的小房间熠熠生辉。
母亲每逢从码头回来,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一开春,母亲便开始插花,最早是黄色的迎春花,而后便是白色的丁香花,接着是紫色的野蔷薇,红色的野玫瑰……秋天是金色的野菊花,冬天,母亲还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袁隆平小时候在嘉陵江学游泳,常从江边捡些好看的河流石带回家来,因为母亲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河流石。母亲端详着花纹各异的河流石,对二毛说:
“二毛,这些好看的河流石,多少万年以前,它们也许有棱有角,有锋有芒,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们也曾为改造大自然立下不朽功劳——用它们锋利的尖角开挖河道,用它们的身躯加固河床。那尖锋曾是我们祖先挑战大自然的工具。总之,它们曾是改天换地的先驱……
“一颗小小的石子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世间,决不可苟且偷生。作为一个人,能够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变得更美好;作为一个人,能够去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理想。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挥那种创造力,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呢?”二毛若有所思地问妈妈。妈妈告诉他:
“小时候,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了,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一天,二毛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们都说这是一块天然钻石。二毛欢天喜地地跑回家里,拿给妈妈看。妈妈摇摇头说:
“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
“那钻石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毛问妈妈。
妈妈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