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52节
“哀家等一会儿便派人去问一问西太后,看一看明日是否起程。两位王爷不必担心,粮草短缺,让地方上供应不就行了。有荣侍卫的三千精兵护驾,地方上的泼妇刁民能掀什么大浪?”
两位王爷一听,便明白东太后根本就不知道昨天夜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心里不免有些怜悯这位太后了,虽贵为东太后,却从来无权过问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也无人向她禀报,她只是皇宫里的摆设罢了。这位敦厚、贤淑的太后,天生就不是块争权夺利的料子,她只能得到人的尊重,并不能得到人的看重。两位王爷见东太后这里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便跪安了。
回去以后,天已微暗,雨也停了,西太后那里还没有任何动静。两位王爷坐也坐不住,吃也吃不下,他们真闹不明白西太后今天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不能这样等下去,坐以待毙吧。
两位王爷决定去拜见西太后。
西太后睡了一天,这会儿醒困了,她懒洋洋地倚在软榻上,让宫女给她修指甲,她正思考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主子吉祥。”
安德海在门外喊了一声,西太后明白,安德海一定是有事找她。她手轻轻一摆,几个宫女知趣地退了下去。
“小安子,让你办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原来,今天早上,西太后便让安德海去荣禄那儿查一查刺客的身份,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蛛丝马迹,若能确认是载垣和端华派来的人干的,就马上逮捕两位王爷,但必须要查到确凿的证据,单凭猜测是不行的。安德海先到了东太后那里,禀报一下今天暂不上路,只推说雨大路滑不便行路,他马上又折转身子找到。
了荣禄。荣禄悄悄地告诉他,刺客名叫韩宝,乃端华手下的人,但仅凭一支毒镖,端华是不会认账的。荣禄与安德海一商议,还是欲建议西太后暂时不要声张,等回到京城后再从长计议。
“回主子,奴才早已把事情办妥了。”
“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西太后平时早已把安德海看成心腹之人,她最讨厌小安子说话不爽快,吞吞吐吐的。贵为太后的她怎能了解安德海的心理,安德海虽也明白西太后器重他,但西太后的脾气喜怒无常,高兴起来称小安子是“弟弟”,不高兴时手一摆“跪安吧”。更让小安子害怕的是西太后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每逢这种情况,安德海便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此时,他见西太后和颜悦色的,胆子也大了些来。
“主子,荣侍卫已查明刺客叫韩宝,乃是端华手下的人,但这刺客是作了以身相拼准备的,他身上除了自行了断的一支毒镖外,其他没留下任何标志。主子若是责问郑亲王,想必他矢口否认,问主子你凭什么一口咬定刺客是他的人,无凭无据,治服不了他,反而打草惊蛇。”
西太后一听说是端华手下的人,气得直咬牙。虽然她也猜想到是端华又来害她,但这之前只是猜想而已,并未确认,此时安德海肯定地告诉他昨夜之事幕后指挥是郑亲王,她不由得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她狠狠地说:
“什么他矢口否认,他死到临头还敢嘴硬吗?我让他今夜见阎王。”
一听这话,安德海可真急了,他觉得荣禄说的有道理,回銮路上,保护圣驾是当务之急,不宜发生流血事件。安德海心里暗暗想:
“女人家,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做事不顾后果。”
可他是不敢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他还是婉言相劝:
“主子,何劳你大驾,依奴才之见,且忍一忍,等到了京城自会有恭王爷出面,收拾他们。”
西太后觉得安德海之言也很有道理,便点了点头。她把腿一伸,伸到了安德海的面前。
“小安子,给我捏捏腿。”
安德海不敢怠慢,用他那双温暖的男性的大手在西太后的腿上轻轻地捏着。西太后双目紧闭,有一种似上天宇的惬意,她的嘴角边流露出一丝微笑,这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全被安德海看在眼里。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也笑了。
“启禀太后,怡亲王、郑亲王求见。”
一位太监在门外向西太后喊了一声,西太后正在惬意之时,美梦忽然被人打断,不由得十分不快活。再者,两位王爷晚夜已摆明想要她的命,还有什么见面的必要,她脱口而出:
“不见。”
“扎。”
“慢着。”
西太后又唤回了太监,因为,她分明地感觉到安德海用力捏了她一把,她知道小安子有话可说。安德海俯在她的耳边,悄悄地说:
“主子,小不忍则乱大谋,依奴才之见,还是招见为好,先稳住他们,路上不便起事端,平安抵达京城,再收拾他们也不晚。望主子三思。”
安德海一席话果然有效。西太后点头称是,她打了个手势,让安德海从侧面赶快退下,说了句:
“有请两位王爷。”
门外候着的太监高喊一声:
“太后有旨,郑亲王、怡亲王晋见。”
端华与载垣低着头,进门便跪安:
“太后吉祥。”
西太后阴沉着脸,从鼻子里往外哼了一句:
“起来吧。”
“扎。”
三个人面面相觑,尴尬了好一会儿,还是端华先开了口:
“太后,看来明日有转晴之征兆,若明日不雨,可否上路?”
西太后尽量稳住自己的情绪,她牢记安德海的劝谏,“小不忍则乱大谋”,尽可能保持常态。她淡淡地笑了一下:
“今日早上,哀家忽感身体不适,现在好多了,明日不论下雨还是不下雨,都启程,早早赶到京城。”
载垣见西太后并未提及昨夜之事,他心里有点纳闷,难道刺客没来行刺?若来行刺,西太后断然不会那么镇定,若无其事的。载垣正在沉吟之际,西太后又发话了:
“回銮路上,你们护驾有功,这些日子,千辛万苦的,两位王爷也累了,等回到京城,奏明皇上,让皇上下旨重重赏赐你们。今晚天色已晚,跪安吧。”
一听这话,两位王爷放心了,看来,西太后并未觉察他们之动机,两个人连忙退下。两位王爷刚走,安德海从侧门进来了:
“主子,你打算怎么赏赐他们啊?”
西太后与安德海会心一笑,安德海悄悄地关上了房门,西太后又进入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境界之中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西太后有些倦容,她让宫女给她精心打扮了一番。这一打扮,显得西太后既凝重又端庄,风韵犹在,又日含哀怨,活脱脱一个年轻的寡妇,让人一看就怜惜。
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龙銮终于进了京。皇上、两宫太后在荣禄的严密保卫下,从京城西北门经过,恭亲王奕沂率诸大臣早已在门外跪迎龙銮。两宫太后口谕“免礼平身”。恭亲王等人谢恩后,随同龙銮进了城,大臣们尾随其后。
载垣、端华回顾环视了一下,见城外住满了军队,而且军容十分严整,士兵们皆跪伏迎銮,日呼万岁,人群中不时传来悲拗的哭声,有的大臣们也在抹眼泪。载垣、端华一见此情景,也有些思念先帝,禁不住落了些泪。约摸两个时辰,龙銮才进了皇宫,载垣、端华等大臣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官邸,与家人团聚去了。载垣亲眼看见恭亲王奕昕并没陪同皇上及两宫太后入宫,而且径直回了恭王府,他心底的一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鬼子六哟,本王爷谅你也没那么大能耐,你远在京城,虽然前些日子承德奔丧,你也未见到那妖婆,哭了一场便回了京,实际上,朝政已不在皇上手里,小皇上还是个孩子,他能治理好国家吗?还得看我们八位赞襄大臣唱主角。”
载垣一路得意洋洋回到了亲王府,一家老小出门恭迎,他一手抱起三岁的小儿子,一手拉着六岁的小女儿的手,妻妾成群,共享天伦之乐,好不快哉。
端华并没有直接回亲王府,他多长了一个心眼,因为,他进京时发觉西太后与恭亲王虽没打照面,但好像是事先约好了似的,配合十分默契。按常礼推算,恭亲王与两宫太后是一家人,一家人一年多没见面了,而且,其间又死了亲哥哥,这会儿见到寡嫂,应该悲悲伤伤,哭哭泣泣才对,可他们好像没什么大的反应,难道他们曾经见过不成?端华越想,疑心就越重,他绕道而行,到了一个远房亲戚家里。这位远房亲戚有个邻居的女儿在恭王府,是恭亲王福晋的贴身女仆,当年,还是端华把那女孩介绍到恭王府的,此时,他想从那女孩口中打探一点消息。
远房亲戚一见亲王亲临寒舍,便知一定有事,也没敢声张,
好酒好菜款待之后,端华便让远房亲戚把他的邻居请到家中。端华给了那邻居100两银子,让他马上谎称得了急病,把他女儿弄来家。不消两个时辰,在恭王府做女仆的那个女孩便赶来了,她一见父亲好好的,而是郑亲王躲在屋里,便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恭王府平日待她不薄,她不愿离间两位王爷,便如实说来:
“恭亲王今个早上茶饭不思,他想到先帝一去不复返,便泪如雨下,悲痛不已。可福晋劝慰王爷,她说皇上和两宫太后一路颠簸,千辛万苦才到了京城,王爷可不要一见面就哭哭啼啼的,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的,先让皇上和皇太后歇几天,以后有话慢慢说。”
听了这位女仆的话,端华才放下心来,他又塞给女仆50两银子,要她守口如瓶。女仆当即表示誓死只字不提。端华这才放心回到亲王府,和亲人团聚。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九、辛酉政变
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共同决定,杀肃顺,捉拿载垣、端华等,把两宫太后推向政治舞台。righ
皇上及两宫太后平安地回到了皇宫,经过几天的调养、休息,西太后竟很快脱去了倦容,脸色红润了起来。她已十拿九稳自己能战胜对手,正式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所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总把笑容挂在脸上。安德海毕竟是旁观者清。
“主子,先帝驾崩未过百忌,主子应悲伤之态极甚才对。”
西太后白了安德海一眼,但又觉得小安子的话也是为了自己好,便也没说什么。她特意让宫女给她涂了个大黑眼圈,也尽量在人前挤出几滴眼泪来,以示悲悼先帝。
而东太后与西太后截然不同,她自从龙銮进了京城,眼泪就一直没干,回到皇宫,睹物思人,悲痛不已。她想起了先帝在世之日,早年的恩恩爱爱、甜甜蜜蜜,而今物空人去,长夜独衾,不免内心深处十分悲凉。她又想到小皇上冲龄即位,八大臣专横跋扈,西太后太露锋芒,咄咄逼人,又不禁黯然神伤,不消几天,她便整个地变了个人,31岁的少妇看上去就像是50岁的老太太,憔悴不堪。这日,安德海来请安,见到瘦弱不堪的东太后,不禁暗暗吃惊:东太后、西太后,处境不同,心情不同,一个地,一个天也。
安德海回到储秀宫,把东太后的憔悴面容形容了一番,慈禧听后微微一笑:
“那边还真是有情有意之人,等我歇过乏来,便去看她。”
慈禧嘴上这么说,而实际上并没马上去看望东太后慈安。她养足了精神,想好了主意,才款款到了坤宁宫,以看望东太后为名,前来商议垂帘听政之大事。
“姐姐,想我们在承德之时,因为董元醇上书‘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一事,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大做文章,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甚至大殿之上,惊骇皇上,吓得皇上哇哇大哭。如今他们回到京城,若迷惑众大臣,再勾结外国人来共同对付咱们,还有咱们姐妹的好日子吗?”
东太后本来就讨厌肃顺这个人,她觉得肃顺侍才自傲,目空一切,欺负弱小,有恃无恐,现在被西太后一撺掇,她也同意除掉肃顺,但具体实施计划,还得恭亲王和西太后拿主意。当夜,两宫太后便请恭亲王人宫密谈,自然,西太后派了心腹太监安德海前往恭王府请恭亲王奕沂。
话说安德海连夜到了恭王府,恭亲王已早早休息。听家丁来
报安德海求见,恭亲王心中便有了谱,一定是两宫太后有事相商。恭亲王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最后,他确认肃顺等八大臣把持朝政,对他恭亲王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本来,咸丰驾崩之前,托孤于八位大臣,赞襄幼主,恭亲王就很不快活,他觉得咸丰这位皇兄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但毕竟是兄弟,手足之情甚笃,他虽然心中有气,却也不好发作,如今肃顺之徒借“赞襄”之名,目无他恭亲王,甚至热河奔丧期间,还公然阻挠恭亲王与两宫太后相见。而敌对的另一方,是两宫太后,其实,代表人物是西太后,比起肃顺来,西太后的政治资本少之又少,她毕竟是女流之辈,又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如果自己目前能扶西太后一把,把这个女人推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将来对自己势必有用。女人总归比男人好对付。
恭亲王主意已定,这便穿上朝服,出来见安德海。安德海一见恭亲王,便来了个单腿安。恭亲王忙问:
“安公公深夜至此,必有要事,请安公公快快讲来。”
安德海小眼珠一转,悄悄地说:
“此处不宜声张,奴才这一来便是请王爷速速进宫,再作商议。”
恭亲王有点犹豫了,这深更半夜的,两位皇嫂是新寡之人,万一被人发现,百口莫辩。安德海见恭亲王有些迟疑,便催促道:
“王爷快请,两位主子正在宫中候着呢。”
恭亲王向来十分讲究礼节,这会儿被安德海催的连这些礼节都不顾了,二更天秘密进了皇宫。
东太后正坐在坤宁宫的大殿里等着。西太后这会儿也到了坤宁宫,她坐不住,站一会儿,走动一会儿。从她焦急不堪的眉宇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太后更急于见恭亲王,她急于登上大清的政治舞台。
“为臣拜见太后。”
恭亲王奕昕刚跨进门坎,便请了个双腿安。因为这不是在大殿之上,所以东太后连忙让座:
“老六,一家人不必拘礼,快坐下。”
东太后慈安一见奕昕,又忍不住两眼涟涟,她沉浸在怀念先帝的痛苦之中,便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还是西太后先开了口,她要比东太后理智多了。
“老六,肃顺、载垣、端华等人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把持朝政,根本不把咱们一家人放在眼里。回銮路上,他们三番五次地加害于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
东太后并不知西太后所说的“三番五次加害于我们”指的是什么,但她从感觉上说,肃顺之流十分猖獗,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于是,她也跟着帮腔:
“是呀,六弟你不知,我们孤儿寡母的有多凄惨,大殿之上,肃顺大吵大闹,惊动圣驾,吓得皇上尿了我一身,不是我大声呵斥,他肃顺有可能动起手来。”
恭亲王奕昕越听越气,两位皇嫂在热河竟如此之孤苦无依,他做小叔子的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他忿忿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两位王爷一听,便明白东太后根本就不知道昨天夜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心里不免有些怜悯这位太后了,虽贵为东太后,却从来无权过问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也无人向她禀报,她只是皇宫里的摆设罢了。这位敦厚、贤淑的太后,天生就不是块争权夺利的料子,她只能得到人的尊重,并不能得到人的看重。两位王爷见东太后这里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便跪安了。
回去以后,天已微暗,雨也停了,西太后那里还没有任何动静。两位王爷坐也坐不住,吃也吃不下,他们真闹不明白西太后今天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不能这样等下去,坐以待毙吧。
两位王爷决定去拜见西太后。
西太后睡了一天,这会儿醒困了,她懒洋洋地倚在软榻上,让宫女给她修指甲,她正思考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主子吉祥。”
安德海在门外喊了一声,西太后明白,安德海一定是有事找她。她手轻轻一摆,几个宫女知趣地退了下去。
“小安子,让你办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原来,今天早上,西太后便让安德海去荣禄那儿查一查刺客的身份,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蛛丝马迹,若能确认是载垣和端华派来的人干的,就马上逮捕两位王爷,但必须要查到确凿的证据,单凭猜测是不行的。安德海先到了东太后那里,禀报一下今天暂不上路,只推说雨大路滑不便行路,他马上又折转身子找到。
了荣禄。荣禄悄悄地告诉他,刺客名叫韩宝,乃端华手下的人,但仅凭一支毒镖,端华是不会认账的。荣禄与安德海一商议,还是欲建议西太后暂时不要声张,等回到京城后再从长计议。
“回主子,奴才早已把事情办妥了。”
“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西太后平时早已把安德海看成心腹之人,她最讨厌小安子说话不爽快,吞吞吐吐的。贵为太后的她怎能了解安德海的心理,安德海虽也明白西太后器重他,但西太后的脾气喜怒无常,高兴起来称小安子是“弟弟”,不高兴时手一摆“跪安吧”。更让小安子害怕的是西太后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每逢这种情况,安德海便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此时,他见西太后和颜悦色的,胆子也大了些来。
“主子,荣侍卫已查明刺客叫韩宝,乃是端华手下的人,但这刺客是作了以身相拼准备的,他身上除了自行了断的一支毒镖外,其他没留下任何标志。主子若是责问郑亲王,想必他矢口否认,问主子你凭什么一口咬定刺客是他的人,无凭无据,治服不了他,反而打草惊蛇。”
西太后一听说是端华手下的人,气得直咬牙。虽然她也猜想到是端华又来害她,但这之前只是猜想而已,并未确认,此时安德海肯定地告诉他昨夜之事幕后指挥是郑亲王,她不由得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她狠狠地说:
“什么他矢口否认,他死到临头还敢嘴硬吗?我让他今夜见阎王。”
一听这话,安德海可真急了,他觉得荣禄说的有道理,回銮路上,保护圣驾是当务之急,不宜发生流血事件。安德海心里暗暗想:
“女人家,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做事不顾后果。”
可他是不敢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他还是婉言相劝:
“主子,何劳你大驾,依奴才之见,且忍一忍,等到了京城自会有恭王爷出面,收拾他们。”
西太后觉得安德海之言也很有道理,便点了点头。她把腿一伸,伸到了安德海的面前。
“小安子,给我捏捏腿。”
安德海不敢怠慢,用他那双温暖的男性的大手在西太后的腿上轻轻地捏着。西太后双目紧闭,有一种似上天宇的惬意,她的嘴角边流露出一丝微笑,这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全被安德海看在眼里。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也笑了。
“启禀太后,怡亲王、郑亲王求见。”
一位太监在门外向西太后喊了一声,西太后正在惬意之时,美梦忽然被人打断,不由得十分不快活。再者,两位王爷晚夜已摆明想要她的命,还有什么见面的必要,她脱口而出:
“不见。”
“扎。”
“慢着。”
西太后又唤回了太监,因为,她分明地感觉到安德海用力捏了她一把,她知道小安子有话可说。安德海俯在她的耳边,悄悄地说:
“主子,小不忍则乱大谋,依奴才之见,还是招见为好,先稳住他们,路上不便起事端,平安抵达京城,再收拾他们也不晚。望主子三思。”
安德海一席话果然有效。西太后点头称是,她打了个手势,让安德海从侧面赶快退下,说了句:
“有请两位王爷。”
门外候着的太监高喊一声:
“太后有旨,郑亲王、怡亲王晋见。”
端华与载垣低着头,进门便跪安:
“太后吉祥。”
西太后阴沉着脸,从鼻子里往外哼了一句:
“起来吧。”
“扎。”
三个人面面相觑,尴尬了好一会儿,还是端华先开了口:
“太后,看来明日有转晴之征兆,若明日不雨,可否上路?”
西太后尽量稳住自己的情绪,她牢记安德海的劝谏,“小不忍则乱大谋”,尽可能保持常态。她淡淡地笑了一下:
“今日早上,哀家忽感身体不适,现在好多了,明日不论下雨还是不下雨,都启程,早早赶到京城。”
载垣见西太后并未提及昨夜之事,他心里有点纳闷,难道刺客没来行刺?若来行刺,西太后断然不会那么镇定,若无其事的。载垣正在沉吟之际,西太后又发话了:
“回銮路上,你们护驾有功,这些日子,千辛万苦的,两位王爷也累了,等回到京城,奏明皇上,让皇上下旨重重赏赐你们。今晚天色已晚,跪安吧。”
一听这话,两位王爷放心了,看来,西太后并未觉察他们之动机,两个人连忙退下。两位王爷刚走,安德海从侧门进来了:
“主子,你打算怎么赏赐他们啊?”
西太后与安德海会心一笑,安德海悄悄地关上了房门,西太后又进入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境界之中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西太后有些倦容,她让宫女给她精心打扮了一番。这一打扮,显得西太后既凝重又端庄,风韵犹在,又日含哀怨,活脱脱一个年轻的寡妇,让人一看就怜惜。
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龙銮终于进了京。皇上、两宫太后在荣禄的严密保卫下,从京城西北门经过,恭亲王奕沂率诸大臣早已在门外跪迎龙銮。两宫太后口谕“免礼平身”。恭亲王等人谢恩后,随同龙銮进了城,大臣们尾随其后。
载垣、端华回顾环视了一下,见城外住满了军队,而且军容十分严整,士兵们皆跪伏迎銮,日呼万岁,人群中不时传来悲拗的哭声,有的大臣们也在抹眼泪。载垣、端华一见此情景,也有些思念先帝,禁不住落了些泪。约摸两个时辰,龙銮才进了皇宫,载垣、端华等大臣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官邸,与家人团聚去了。载垣亲眼看见恭亲王奕昕并没陪同皇上及两宫太后入宫,而且径直回了恭王府,他心底的一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鬼子六哟,本王爷谅你也没那么大能耐,你远在京城,虽然前些日子承德奔丧,你也未见到那妖婆,哭了一场便回了京,实际上,朝政已不在皇上手里,小皇上还是个孩子,他能治理好国家吗?还得看我们八位赞襄大臣唱主角。”
载垣一路得意洋洋回到了亲王府,一家老小出门恭迎,他一手抱起三岁的小儿子,一手拉着六岁的小女儿的手,妻妾成群,共享天伦之乐,好不快哉。
端华并没有直接回亲王府,他多长了一个心眼,因为,他进京时发觉西太后与恭亲王虽没打照面,但好像是事先约好了似的,配合十分默契。按常礼推算,恭亲王与两宫太后是一家人,一家人一年多没见面了,而且,其间又死了亲哥哥,这会儿见到寡嫂,应该悲悲伤伤,哭哭泣泣才对,可他们好像没什么大的反应,难道他们曾经见过不成?端华越想,疑心就越重,他绕道而行,到了一个远房亲戚家里。这位远房亲戚有个邻居的女儿在恭王府,是恭亲王福晋的贴身女仆,当年,还是端华把那女孩介绍到恭王府的,此时,他想从那女孩口中打探一点消息。
远房亲戚一见亲王亲临寒舍,便知一定有事,也没敢声张,
好酒好菜款待之后,端华便让远房亲戚把他的邻居请到家中。端华给了那邻居100两银子,让他马上谎称得了急病,把他女儿弄来家。不消两个时辰,在恭王府做女仆的那个女孩便赶来了,她一见父亲好好的,而是郑亲王躲在屋里,便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恭王府平日待她不薄,她不愿离间两位王爷,便如实说来:
“恭亲王今个早上茶饭不思,他想到先帝一去不复返,便泪如雨下,悲痛不已。可福晋劝慰王爷,她说皇上和两宫太后一路颠簸,千辛万苦才到了京城,王爷可不要一见面就哭哭啼啼的,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的,先让皇上和皇太后歇几天,以后有话慢慢说。”
听了这位女仆的话,端华才放下心来,他又塞给女仆50两银子,要她守口如瓶。女仆当即表示誓死只字不提。端华这才放心回到亲王府,和亲人团聚。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九、辛酉政变
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共同决定,杀肃顺,捉拿载垣、端华等,把两宫太后推向政治舞台。righ
皇上及两宫太后平安地回到了皇宫,经过几天的调养、休息,西太后竟很快脱去了倦容,脸色红润了起来。她已十拿九稳自己能战胜对手,正式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所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总把笑容挂在脸上。安德海毕竟是旁观者清。
“主子,先帝驾崩未过百忌,主子应悲伤之态极甚才对。”
西太后白了安德海一眼,但又觉得小安子的话也是为了自己好,便也没说什么。她特意让宫女给她涂了个大黑眼圈,也尽量在人前挤出几滴眼泪来,以示悲悼先帝。
而东太后与西太后截然不同,她自从龙銮进了京城,眼泪就一直没干,回到皇宫,睹物思人,悲痛不已。她想起了先帝在世之日,早年的恩恩爱爱、甜甜蜜蜜,而今物空人去,长夜独衾,不免内心深处十分悲凉。她又想到小皇上冲龄即位,八大臣专横跋扈,西太后太露锋芒,咄咄逼人,又不禁黯然神伤,不消几天,她便整个地变了个人,31岁的少妇看上去就像是50岁的老太太,憔悴不堪。这日,安德海来请安,见到瘦弱不堪的东太后,不禁暗暗吃惊:东太后、西太后,处境不同,心情不同,一个地,一个天也。
安德海回到储秀宫,把东太后的憔悴面容形容了一番,慈禧听后微微一笑:
“那边还真是有情有意之人,等我歇过乏来,便去看她。”
慈禧嘴上这么说,而实际上并没马上去看望东太后慈安。她养足了精神,想好了主意,才款款到了坤宁宫,以看望东太后为名,前来商议垂帘听政之大事。
“姐姐,想我们在承德之时,因为董元醇上书‘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一事,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大做文章,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甚至大殿之上,惊骇皇上,吓得皇上哇哇大哭。如今他们回到京城,若迷惑众大臣,再勾结外国人来共同对付咱们,还有咱们姐妹的好日子吗?”
东太后本来就讨厌肃顺这个人,她觉得肃顺侍才自傲,目空一切,欺负弱小,有恃无恐,现在被西太后一撺掇,她也同意除掉肃顺,但具体实施计划,还得恭亲王和西太后拿主意。当夜,两宫太后便请恭亲王人宫密谈,自然,西太后派了心腹太监安德海前往恭王府请恭亲王奕沂。
话说安德海连夜到了恭王府,恭亲王已早早休息。听家丁来
报安德海求见,恭亲王心中便有了谱,一定是两宫太后有事相商。恭亲王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最后,他确认肃顺等八大臣把持朝政,对他恭亲王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本来,咸丰驾崩之前,托孤于八位大臣,赞襄幼主,恭亲王就很不快活,他觉得咸丰这位皇兄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但毕竟是兄弟,手足之情甚笃,他虽然心中有气,却也不好发作,如今肃顺之徒借“赞襄”之名,目无他恭亲王,甚至热河奔丧期间,还公然阻挠恭亲王与两宫太后相见。而敌对的另一方,是两宫太后,其实,代表人物是西太后,比起肃顺来,西太后的政治资本少之又少,她毕竟是女流之辈,又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如果自己目前能扶西太后一把,把这个女人推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将来对自己势必有用。女人总归比男人好对付。
恭亲王主意已定,这便穿上朝服,出来见安德海。安德海一见恭亲王,便来了个单腿安。恭亲王忙问:
“安公公深夜至此,必有要事,请安公公快快讲来。”
安德海小眼珠一转,悄悄地说:
“此处不宜声张,奴才这一来便是请王爷速速进宫,再作商议。”
恭亲王有点犹豫了,这深更半夜的,两位皇嫂是新寡之人,万一被人发现,百口莫辩。安德海见恭亲王有些迟疑,便催促道:
“王爷快请,两位主子正在宫中候着呢。”
恭亲王向来十分讲究礼节,这会儿被安德海催的连这些礼节都不顾了,二更天秘密进了皇宫。
东太后正坐在坤宁宫的大殿里等着。西太后这会儿也到了坤宁宫,她坐不住,站一会儿,走动一会儿。从她焦急不堪的眉宇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太后更急于见恭亲王,她急于登上大清的政治舞台。
“为臣拜见太后。”
恭亲王奕昕刚跨进门坎,便请了个双腿安。因为这不是在大殿之上,所以东太后连忙让座:
“老六,一家人不必拘礼,快坐下。”
东太后慈安一见奕昕,又忍不住两眼涟涟,她沉浸在怀念先帝的痛苦之中,便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还是西太后先开了口,她要比东太后理智多了。
“老六,肃顺、载垣、端华等人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把持朝政,根本不把咱们一家人放在眼里。回銮路上,他们三番五次地加害于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
东太后并不知西太后所说的“三番五次加害于我们”指的是什么,但她从感觉上说,肃顺之流十分猖獗,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于是,她也跟着帮腔:
“是呀,六弟你不知,我们孤儿寡母的有多凄惨,大殿之上,肃顺大吵大闹,惊动圣驾,吓得皇上尿了我一身,不是我大声呵斥,他肃顺有可能动起手来。”
恭亲王奕昕越听越气,两位皇嫂在热河竟如此之孤苦无依,他做小叔子的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他忿忿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