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66节
不一会儿,乡邻们拜祭活动结束了,李莲英一算,这一个月来的开销总账且不算,单是留饭一项,就花了5000两银子,而汤庄子乡邻送的礼,加上“汤包子”送的200两银子,一共才600多两银子,真是收的礼还不足开销的一个零头。李莲英连忙跑到灵棚里,找到正在装模作样哀痛不已的安德海。
“安公公,小的已初步算了一下账,附近村庄乡邻一共送了600多两银子,连一个月来开销的零头还不足。”
安德海漫不经心地答道:
“小李子,急什么?亏你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从来红白喜事不贴钱,你倒给忘了。我根本就没指望乡邻们送几个礼,他们能拿出几两银子就不错了。我没告诉过你吗,大鱼还没进网哩。”
李莲英明白了,他真佩服安德海的“稳坐钓鱼台”的风度。
等乡邻们纷纷离去以后,时知县到了,他让几个家丁抬着十匹白绫子、16匹白绸子、18匹白缎子,一古脑儿全放在候客棚门前。候客棚里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好一个大方的时知县,你可玩苦了我们,你一年才几个俸禄,整整一年扎住你的脖子不吃也不喝,你也买不来这么多的绸缎绫子。你这一带头上礼,不是把众人往火坑里推吗?”
直隶总督李鸿章此时心中吃了个定心丸:
“区区小数,何足挂齿,这些绸缎绫子比起李某人的5000两银子,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李鸿章正在得意时,突然听到李莲英扯着嗓门高叫道:
“南皮知县时大人拜祭安老夫人,进礼银1200两,绸16匹、缎18匹、凌子十匹。”
李莲英唯恐众人没听清楚,再次高叫了一遍,吓得众人直吐舌头:
“我的妈呀,这位时知县看来是疯了,连家底子都端出来上礼了。”
只见时知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大家,大有挑战之神态。安德海在灵棚里听得清清楚楚,他十分满意地笑了一下,暗自想道:
“好小子,表现得不错,除了那十块大元宝如数归还,时知县至少贴进去2000两银子,这下可真把他给挖空了。既然这小子识时务,也不能亏待他,等过些时候回京城后,在西太后面前替他美言几句,让他干个什么知府,甚至巡抚什么的,不出一年,保管他全部都能捞回来。”
时知县上了礼,接着便是其他乡邻县的知县上礼,他们也都与时知县的礼差不多。有的人聪明一些,本来就准备了较丰厚的礼,他们原打算见机行事,随大流走,既不吃亏,也不会得罪安德海。也有的人事先并未准备这么多,便先到李莲英那儿上了个账,答应明日一定将银子送来。这些先上账的人不敢在此多逗留,他们立刻返身回府取银子,生怕多耽搁一会儿引起安德海的反感。
剩下还没上礼的那些人,多数是军机大臣或一些巡抚、总督们。这些人谁也不愿意带这个头,他们十分清楚,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时知县尚且出手如此大方,他们这些二品显赫人物,至少也要出一万两银子。这可真把他们给难住了,谁也没带这么多银子来,他们原来大多数只准备5000两左右的银子,没想到时知县突然来这么一手,他们只好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跟着走。
还好,他们多数人都带来了随员,这时,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秘密商谈了一会儿,他们决定让随从们快马加鞭,到附近州县去借银子。大多数人让随从们多借一点来,有备无患嘛。
随从们纷纷借钱去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此时虽然内心里焦急不安,但表面上他显得十分镇定。老奸巨猾的李鸿章早已暗中派人去别处借钱。本来李鸿章准备了5000两白银,无奈被南皮县的时知县全给搅乱了,别说这一回一万两白银挡不下来,恐怕就是两万两白银也拿不出手。
李鸿章一跺脚,心一横,他决定送白绸30匹、白缎30匹、白绫子30匹、白银二万五千两。
李鸿章心想:反正是“逼上梁山”了,现在拿出来的再多他也不怕,反正这银子也不是自己辛辛苦苦从自己牙缝里省下来的,全是当官这些年从老百姓手里“拿”来的。就当两年没向老百姓“拿”,等事情过后,再从民间多“拿”一些就是了。
要做好人就做到底,买个安德海的欢心,等安德海发丧以后,回到京城里,他一定会在西太后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说不
定这直隶的总督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军机处首席大臣,再封个什么公爵、侯爵当当,岂不美哉。
主意一定,李鸿章便沉住了气,豁出去了。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这一回,李鸿章一定要使四座皆惊,安德海眉开眼笑。
打发出去借钱的随从们都已经陆续回来了,这些军机大臣们再也憋不住了,你一万两白银、我一万两白银,纷纷上了礼。他们表面上拜祭安老夫人时恭恭敬敬、悲悲切切,而一个个心里直骂时知县。白花花的银子全留在了安家,他们忍不住一阵阵地心疼,但又说不出口,真可谓哑巴吃了黄莲,有苦也说不出。
候客棚已不剩几个人了,而李鸿章表面上不急不躁,实际上他也坐不住了。他不停地向外张望,仍望不到借钱的人回来。到别处去借两万两银子,谈何容易?谁的手里能有那么多现银?李鸿章也明白这一层困难,所以,他暗中叮嘱出去借钱的人直接去天津,找天津水师提督借钱,实际上就是暂时挪用军饷。不过,李鸿章可不敢长时期挪动,那是要吃官司的,弄露馅了,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
李莲英眼见着李鸿章不慌也不忙,小李子心里可急了,生怕安德海怪罪下来,小李子可担不起。于是,李莲英跑到灵棚里,贴着安德海的耳根说了些什么,只见安德海诡秘地一笑,手一挥,让李莲英先出去。
安德海心里一点儿也不着急,他深知李鸿章的个性,这位总督大人老奸巨猾、官迷心窍,聪明的李鸿章绝对不能给自己找难看的,他懂得“有粉要往脸上擦”,越是往后推,就越说明他准备送厚礼。因为,本来李鸿章带来的礼不会少,这会儿一定是由于人人送的礼都很厚,他李鸿章准备压倒一些人,一时间附近州县借不到那么多银子。时间拖的长,说明借钱的路程远,银两的数目大。
安德海的猜测完全正确,这会儿安德海守在灵棚故意不露面,李鸿章坐在候客棚也不来安慰安德海,这两人就像唱双簧似的,配合得十分默契。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渐渐地声音消逝在灵棚外。安德海正想问一问来者何人,只听见李莲英兴奋地高声大叫起来:
“李大人拜祭安老夫人,李大人行礼白绸30匹,白缎30匹,白绫子30匹,白银两万五千两。”
安德海听到这里,眼前为之一亮,心里想:
“果然是阔绰手,这么大方,这位总督大人,看来不久的将来就要变称呼了。”
一个多月下来,汤庄子安家大大小小的房屋堆满了白绸、白缎、白绫子,有一间原来盛山芋的仓库,现在居然变成了银库。
安德海派30多个人日夜守候,生怕有人抢劫。汤庄子的老百姓,就连南皮一带的知县们、知府们,谁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花白白的银子,大家的眼睛好像都麻木了,看一堆白银,就像看一堆山芋干一样。
安家老老少少20多口人,一个个眉开眼笑,这办丧事就像办喜事一样,打心眼里高兴。
第五章 离间两宫专横跋扈 六、高参人京
“姜还是老的辣”,二叔安邦杰动安德海应收敛一些,安德海能接受二叔的规劝吗?righ
安德海丧母大发横财,丧事当成喜事办,安家上上下下20多口人个个笑逐颜开,都得到了不少好处。灵棚100天拆除后,安德海便匆匆赶回京城,因为这100天以来,西太后早就派人来催过好几回了。安德海生怕借丧母之机,大发横财的消息传到西太后的耳边,以引起西太后对自己的猜忌,使自己在主子面前失宠,所以,尚未来得及处理这堆积如山的绫罗绸缎,便回去了。临行前,安德海清点了白银,约26万两。这个庞大、惊人的数目,连安德海自己开始也没有料到。此时,他又喜又怕,喜的是堆积如山的白银满足了他的占有欲;怕的是万一有人在西太后面前告他一状,惹怒了西太后,小安子的性命就难保了。
安德海将这些白银全部兑成银票带回去了。绫罗绸缎无法带,他便把这些货物全部交给了二叔安邦杰,让他全权处理这些货物,或分送给亲戚家,或变卖出去,换来银子再分发给亲戚们。
安德海一走,汤庄子可就热闹起来了。只要是汤庄子的人,就硬把阉人安德海往自己身上扯,也有管安德海叫侄子的,也有叫大叔的,也有叫老爷爷的,也有叫侄子的,就是没有管安德海叫亲爹的。
安邦杰分了一部分白缎子、白绸子和白绫子给乡邻们,他们一个个见财眼开,平日里并不往来的远房亲戚,现在也都上门了,只要能叙上亲戚的,全沾了点儿光。就连安德海二姑妈婆家妹妹的妯娌外甥也赶来了,按辈份该喊安德海是表哥,可他硬是“谦虚”,左一口喊安德海是老爷,又一口还是称老爷,弄得二叔安邦杰也闹不清来者是谁,便让仆人抱了两匹白绸子来,把那个人打发走了。
全村的人无不羡慕安家出了个“大人物”,全村上下,甚至邻近村的人都跟着发了点小财,打发了所有的沾亲带故的乡邻。
安邦杰一看那些货物,依然还是堆如山,于是,他与大哥,也就是安德海的爹——安邦太一合计,决定把这些货物全出手,少说也能换一万两银子回来。于是,他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买主,买主把价钱压得低低的,安家人依然乐意转让。据说,单是绫罗绸缎用马车来拉,就整整拉了七大车才装完。
货物出了手,换回白银约一万两,安邦杰把这一万两白银全部交给了大哥安邦太,他对大哥说:
“大嫂仙逝,德海可真给安家争来了不少面子,也是咱安家祖坟上冒了股烟。不过,依小弟之见,树大招风,并非好事。我认为德海现在应该收敛一些才是,免得引人嫉妒。”
安邦太觉得二弟的话十分有理,他连连点头称好。
“我也这么认为,德海从小离家,混到今天这一地步也挺不容易的。可不能因为贪一点小财而害了大命。可我一则上了年纪,二来大字不识一个,我是进不了京了。依我所见,还是二叔你去一趟京城,劝劝德海可别太贪了,免得人家背后议论他。”
就这样,安家的“秀才”,略读几天书的安邦杰准备行装上路了。
却说安德海此次丧母捞了一大批钱,他真有些忘乎所以了,他高高兴兴地回了宫,见到了西太后。西太后虽不知详情,但据吊唁的人回来所描述,这次荣归故里,小安子一定发了笔大财。
西太后对于银子的渴望,远比对于权力的渴望小多了,因为她的一切吃穿用度并不需要用银子去换取,她只要需要什么,告诉太监一声就可以了,太监会马上找到内务府,转述西太后的要求。所以,对于安德海大捞银子,西太后既不嫉妒,也不反感,她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之。要说起西太后有点儿不高兴,那倒是真的。
十几年来,小安子像条尾巴似的,跟里跟外,这两个多月里,不见小安子的人影,西太后心里总觉得有些空荡荡的。多少次,西太后夜间醒来,似醒非醒地让小安子捶捶背,无人应时,她才清
醒过来。她心底深处有些怨恨该死的小安子怎么还不回来,如果安德海再不回宫,西太后可真要动怒了。
正在西太后十分思念安德海的时候,安德海出现在储秀宫里。
“主子吉祥。”
西太后还未见安德海其人,大老远的便听见安德海的这句话。安德海刚踏进储秀宫的大门便嚷了起来。
“主子恕罪,奴才该死。”
安德海连跑带爬似的到了西太后的面前,西太后似怒似嗔地说:
“小安子,你还知道回来呀!”
“主子息怒!小安子在老家之日,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主子,不知主子这两个多月身体怎样,惦记着主子的腿疼时,谁给主子捏腿。奴才是为主子而活着的,不信,主子摸摸奴才这颗心,正为主子跳着哩。”
安德海拉起西太后的手,在自己的胸前按了按,又放在自己的手中抚摸了一会儿。西太后笑了:
“这还差不多,谅你也不敢背叛我。”
两个人又说笑了一会儿,西太后才敛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说:
“小安子,听人说你这次借丧母之机,真捞了不少油水,有这回事吗?”
“主子明察,小安子确实收了一些礼,但这礼尚往来嘛,谁没有个三朋六友的,现在收了人家的礼,不知哪一天还要统统还给人家,谁家没个红白喜事的。”
西太后慈禧觉得小安子说的也有理,便不再追问这事。沉吟了一会儿,西太后又说:
“小安子,虽说你是个太监,没了那个‘宝’,但你也有情有爱,现在你是不愁吃穿,可是到了老年怎么办?你总不能在我跟前当奴才,当一辈子吧。依我之见,你还是应该趁现在手头有几个钱,为自己铺条后路。”
安德海听见西太后说出肺腑之言,早已感激地涌上了眼泪:
“主子如此体恤奴才,真是奴才三生有幸。只是奴才只盼日夜守着主子,哪儿也不敢去。”
安德海这句话半真半假,真的那一半是他只愿追随西太后一个人,不愿失去这颗大树。假的那一半是他很想在外面建一处宅子,安家落户,以后也好有个退路。西太后不是个笨人,她能悟出安德海的心思,于是她说:
“小安子,我并不是让你出宫离开我,我的意思是你该在宫外选择一片宅基地,盖套房子,没事的时候,你也有个散心的地方。”
安德海感激涕零,激动地抓起西太后的玉手,一个劲地吻了又吻。安德海本来就有心在宫外安家,只是顾虑西太后这边会不高兴,所以,他一直不敢提起安家之事。如今,西太后竟满口答应了这件事,安德海几乎喜得发了狂。他知道,离开京城这几个月,西太后一定十分思念自己,买地盖房子一事,暂且还是不办的为好,先在宫中老老实实地陪陪酉太后,过一阵子,哪天西太后高兴了,说不定会主动提出让小安子专心造房。
安德海在储秀宫又混了半个多月,这十几天来,他精心地尽职尽责,捧得西太后十分开心。这一日,安德海正在给西太后讲述他小的时候,纂改《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烟袋锅,炒鸡蛋。学生吃,先生看。馋得先生啃锅沿……”最后被私塾先生开除的故事,惹得西太后捧腹大笑。
“好个小安子,从小就这么多鬼点子,怪不得你自阉入宫呢,
原来从小是个不成器的顽劣孩子。”
“不是那么顽劣,被先生从学堂里赶了出来,下决心自阉,能伺候主子您吗?”
安德海嘻皮笑脸地把嘴凑向西太后的耳根,调笑似的回了这么一句。正当安德海与西太后两个人调笑之际,一个小太监在门外喊了一句:
“安公公,你老家来人了,小的让老爷子在外面候着呢。”
一听这喊声,安德海收起了笑容:
“主子,奴才去看看是谁来了。”
“去吧,好个猴精羔子,滚吧,也让我歇息一会儿。”
西太后笑着、骂着,他们像一对情人似的,甚至有些难舍难分。安德海心中猜度着是谁来了,既然小太监称来者是“老爷子”,那一定是爹安邦太或二叔安邦杰,他们这会儿进京一定有事。安德海到了储秀宫门口,向外一张望。
“二叔,您怎么来了?”
安德海连忙上前招呼二叔安邦杰。只见安邦杰一使眼色,安德海明白了,此时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于是,安德海领着二叔到了一个小厢房里,这厢房是有头有脸的大太监们喝茶、休息、聊天的地方。安德海一进屋,发现屋里有三四个太监正躺在炕上赌博,他跺了跺脚,吓得几个太监猛一哆嗦:
“安公公吉祥。”
“都出去干活去吧,以后不要让我看见你们这个样子。”
安德海发出了厉声的喝斥,几个赌博的太监连忙收起骰子,灰溜溜地出去了。安德海把二叔让到炕上,又给他倒了杯茶水:
“安公公,小的已初步算了一下账,附近村庄乡邻一共送了600多两银子,连一个月来开销的零头还不足。”
安德海漫不经心地答道:
“小李子,急什么?亏你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从来红白喜事不贴钱,你倒给忘了。我根本就没指望乡邻们送几个礼,他们能拿出几两银子就不错了。我没告诉过你吗,大鱼还没进网哩。”
李莲英明白了,他真佩服安德海的“稳坐钓鱼台”的风度。
等乡邻们纷纷离去以后,时知县到了,他让几个家丁抬着十匹白绫子、16匹白绸子、18匹白缎子,一古脑儿全放在候客棚门前。候客棚里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好一个大方的时知县,你可玩苦了我们,你一年才几个俸禄,整整一年扎住你的脖子不吃也不喝,你也买不来这么多的绸缎绫子。你这一带头上礼,不是把众人往火坑里推吗?”
直隶总督李鸿章此时心中吃了个定心丸:
“区区小数,何足挂齿,这些绸缎绫子比起李某人的5000两银子,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李鸿章正在得意时,突然听到李莲英扯着嗓门高叫道:
“南皮知县时大人拜祭安老夫人,进礼银1200两,绸16匹、缎18匹、凌子十匹。”
李莲英唯恐众人没听清楚,再次高叫了一遍,吓得众人直吐舌头:
“我的妈呀,这位时知县看来是疯了,连家底子都端出来上礼了。”
只见时知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大家,大有挑战之神态。安德海在灵棚里听得清清楚楚,他十分满意地笑了一下,暗自想道:
“好小子,表现得不错,除了那十块大元宝如数归还,时知县至少贴进去2000两银子,这下可真把他给挖空了。既然这小子识时务,也不能亏待他,等过些时候回京城后,在西太后面前替他美言几句,让他干个什么知府,甚至巡抚什么的,不出一年,保管他全部都能捞回来。”
时知县上了礼,接着便是其他乡邻县的知县上礼,他们也都与时知县的礼差不多。有的人聪明一些,本来就准备了较丰厚的礼,他们原打算见机行事,随大流走,既不吃亏,也不会得罪安德海。也有的人事先并未准备这么多,便先到李莲英那儿上了个账,答应明日一定将银子送来。这些先上账的人不敢在此多逗留,他们立刻返身回府取银子,生怕多耽搁一会儿引起安德海的反感。
剩下还没上礼的那些人,多数是军机大臣或一些巡抚、总督们。这些人谁也不愿意带这个头,他们十分清楚,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时知县尚且出手如此大方,他们这些二品显赫人物,至少也要出一万两银子。这可真把他们给难住了,谁也没带这么多银子来,他们原来大多数只准备5000两左右的银子,没想到时知县突然来这么一手,他们只好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跟着走。
还好,他们多数人都带来了随员,这时,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秘密商谈了一会儿,他们决定让随从们快马加鞭,到附近州县去借银子。大多数人让随从们多借一点来,有备无患嘛。
随从们纷纷借钱去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此时虽然内心里焦急不安,但表面上他显得十分镇定。老奸巨猾的李鸿章早已暗中派人去别处借钱。本来李鸿章准备了5000两白银,无奈被南皮县的时知县全给搅乱了,别说这一回一万两白银挡不下来,恐怕就是两万两白银也拿不出手。
李鸿章一跺脚,心一横,他决定送白绸30匹、白缎30匹、白绫子30匹、白银二万五千两。
李鸿章心想:反正是“逼上梁山”了,现在拿出来的再多他也不怕,反正这银子也不是自己辛辛苦苦从自己牙缝里省下来的,全是当官这些年从老百姓手里“拿”来的。就当两年没向老百姓“拿”,等事情过后,再从民间多“拿”一些就是了。
要做好人就做到底,买个安德海的欢心,等安德海发丧以后,回到京城里,他一定会在西太后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说不
定这直隶的总督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军机处首席大臣,再封个什么公爵、侯爵当当,岂不美哉。
主意一定,李鸿章便沉住了气,豁出去了。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这一回,李鸿章一定要使四座皆惊,安德海眉开眼笑。
打发出去借钱的随从们都已经陆续回来了,这些军机大臣们再也憋不住了,你一万两白银、我一万两白银,纷纷上了礼。他们表面上拜祭安老夫人时恭恭敬敬、悲悲切切,而一个个心里直骂时知县。白花花的银子全留在了安家,他们忍不住一阵阵地心疼,但又说不出口,真可谓哑巴吃了黄莲,有苦也说不出。
候客棚已不剩几个人了,而李鸿章表面上不急不躁,实际上他也坐不住了。他不停地向外张望,仍望不到借钱的人回来。到别处去借两万两银子,谈何容易?谁的手里能有那么多现银?李鸿章也明白这一层困难,所以,他暗中叮嘱出去借钱的人直接去天津,找天津水师提督借钱,实际上就是暂时挪用军饷。不过,李鸿章可不敢长时期挪动,那是要吃官司的,弄露馅了,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
李莲英眼见着李鸿章不慌也不忙,小李子心里可急了,生怕安德海怪罪下来,小李子可担不起。于是,李莲英跑到灵棚里,贴着安德海的耳根说了些什么,只见安德海诡秘地一笑,手一挥,让李莲英先出去。
安德海心里一点儿也不着急,他深知李鸿章的个性,这位总督大人老奸巨猾、官迷心窍,聪明的李鸿章绝对不能给自己找难看的,他懂得“有粉要往脸上擦”,越是往后推,就越说明他准备送厚礼。因为,本来李鸿章带来的礼不会少,这会儿一定是由于人人送的礼都很厚,他李鸿章准备压倒一些人,一时间附近州县借不到那么多银子。时间拖的长,说明借钱的路程远,银两的数目大。
安德海的猜测完全正确,这会儿安德海守在灵棚故意不露面,李鸿章坐在候客棚也不来安慰安德海,这两人就像唱双簧似的,配合得十分默契。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渐渐地声音消逝在灵棚外。安德海正想问一问来者何人,只听见李莲英兴奋地高声大叫起来:
“李大人拜祭安老夫人,李大人行礼白绸30匹,白缎30匹,白绫子30匹,白银两万五千两。”
安德海听到这里,眼前为之一亮,心里想:
“果然是阔绰手,这么大方,这位总督大人,看来不久的将来就要变称呼了。”
一个多月下来,汤庄子安家大大小小的房屋堆满了白绸、白缎、白绫子,有一间原来盛山芋的仓库,现在居然变成了银库。
安德海派30多个人日夜守候,生怕有人抢劫。汤庄子的老百姓,就连南皮一带的知县们、知府们,谁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花白白的银子,大家的眼睛好像都麻木了,看一堆白银,就像看一堆山芋干一样。
安家老老少少20多口人,一个个眉开眼笑,这办丧事就像办喜事一样,打心眼里高兴。
第五章 离间两宫专横跋扈 六、高参人京
“姜还是老的辣”,二叔安邦杰动安德海应收敛一些,安德海能接受二叔的规劝吗?righ
安德海丧母大发横财,丧事当成喜事办,安家上上下下20多口人个个笑逐颜开,都得到了不少好处。灵棚100天拆除后,安德海便匆匆赶回京城,因为这100天以来,西太后早就派人来催过好几回了。安德海生怕借丧母之机,大发横财的消息传到西太后的耳边,以引起西太后对自己的猜忌,使自己在主子面前失宠,所以,尚未来得及处理这堆积如山的绫罗绸缎,便回去了。临行前,安德海清点了白银,约26万两。这个庞大、惊人的数目,连安德海自己开始也没有料到。此时,他又喜又怕,喜的是堆积如山的白银满足了他的占有欲;怕的是万一有人在西太后面前告他一状,惹怒了西太后,小安子的性命就难保了。
安德海将这些白银全部兑成银票带回去了。绫罗绸缎无法带,他便把这些货物全部交给了二叔安邦杰,让他全权处理这些货物,或分送给亲戚家,或变卖出去,换来银子再分发给亲戚们。
安德海一走,汤庄子可就热闹起来了。只要是汤庄子的人,就硬把阉人安德海往自己身上扯,也有管安德海叫侄子的,也有叫大叔的,也有叫老爷爷的,也有叫侄子的,就是没有管安德海叫亲爹的。
安邦杰分了一部分白缎子、白绸子和白绫子给乡邻们,他们一个个见财眼开,平日里并不往来的远房亲戚,现在也都上门了,只要能叙上亲戚的,全沾了点儿光。就连安德海二姑妈婆家妹妹的妯娌外甥也赶来了,按辈份该喊安德海是表哥,可他硬是“谦虚”,左一口喊安德海是老爷,又一口还是称老爷,弄得二叔安邦杰也闹不清来者是谁,便让仆人抱了两匹白绸子来,把那个人打发走了。
全村的人无不羡慕安家出了个“大人物”,全村上下,甚至邻近村的人都跟着发了点小财,打发了所有的沾亲带故的乡邻。
安邦杰一看那些货物,依然还是堆如山,于是,他与大哥,也就是安德海的爹——安邦太一合计,决定把这些货物全出手,少说也能换一万两银子回来。于是,他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买主,买主把价钱压得低低的,安家人依然乐意转让。据说,单是绫罗绸缎用马车来拉,就整整拉了七大车才装完。
货物出了手,换回白银约一万两,安邦杰把这一万两白银全部交给了大哥安邦太,他对大哥说:
“大嫂仙逝,德海可真给安家争来了不少面子,也是咱安家祖坟上冒了股烟。不过,依小弟之见,树大招风,并非好事。我认为德海现在应该收敛一些才是,免得引人嫉妒。”
安邦太觉得二弟的话十分有理,他连连点头称好。
“我也这么认为,德海从小离家,混到今天这一地步也挺不容易的。可不能因为贪一点小财而害了大命。可我一则上了年纪,二来大字不识一个,我是进不了京了。依我所见,还是二叔你去一趟京城,劝劝德海可别太贪了,免得人家背后议论他。”
就这样,安家的“秀才”,略读几天书的安邦杰准备行装上路了。
却说安德海此次丧母捞了一大批钱,他真有些忘乎所以了,他高高兴兴地回了宫,见到了西太后。西太后虽不知详情,但据吊唁的人回来所描述,这次荣归故里,小安子一定发了笔大财。
西太后对于银子的渴望,远比对于权力的渴望小多了,因为她的一切吃穿用度并不需要用银子去换取,她只要需要什么,告诉太监一声就可以了,太监会马上找到内务府,转述西太后的要求。所以,对于安德海大捞银子,西太后既不嫉妒,也不反感,她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之。要说起西太后有点儿不高兴,那倒是真的。
十几年来,小安子像条尾巴似的,跟里跟外,这两个多月里,不见小安子的人影,西太后心里总觉得有些空荡荡的。多少次,西太后夜间醒来,似醒非醒地让小安子捶捶背,无人应时,她才清
醒过来。她心底深处有些怨恨该死的小安子怎么还不回来,如果安德海再不回宫,西太后可真要动怒了。
正在西太后十分思念安德海的时候,安德海出现在储秀宫里。
“主子吉祥。”
西太后还未见安德海其人,大老远的便听见安德海的这句话。安德海刚踏进储秀宫的大门便嚷了起来。
“主子恕罪,奴才该死。”
安德海连跑带爬似的到了西太后的面前,西太后似怒似嗔地说:
“小安子,你还知道回来呀!”
“主子息怒!小安子在老家之日,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主子,不知主子这两个多月身体怎样,惦记着主子的腿疼时,谁给主子捏腿。奴才是为主子而活着的,不信,主子摸摸奴才这颗心,正为主子跳着哩。”
安德海拉起西太后的手,在自己的胸前按了按,又放在自己的手中抚摸了一会儿。西太后笑了:
“这还差不多,谅你也不敢背叛我。”
两个人又说笑了一会儿,西太后才敛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说:
“小安子,听人说你这次借丧母之机,真捞了不少油水,有这回事吗?”
“主子明察,小安子确实收了一些礼,但这礼尚往来嘛,谁没有个三朋六友的,现在收了人家的礼,不知哪一天还要统统还给人家,谁家没个红白喜事的。”
西太后慈禧觉得小安子说的也有理,便不再追问这事。沉吟了一会儿,西太后又说:
“小安子,虽说你是个太监,没了那个‘宝’,但你也有情有爱,现在你是不愁吃穿,可是到了老年怎么办?你总不能在我跟前当奴才,当一辈子吧。依我之见,你还是应该趁现在手头有几个钱,为自己铺条后路。”
安德海听见西太后说出肺腑之言,早已感激地涌上了眼泪:
“主子如此体恤奴才,真是奴才三生有幸。只是奴才只盼日夜守着主子,哪儿也不敢去。”
安德海这句话半真半假,真的那一半是他只愿追随西太后一个人,不愿失去这颗大树。假的那一半是他很想在外面建一处宅子,安家落户,以后也好有个退路。西太后不是个笨人,她能悟出安德海的心思,于是她说:
“小安子,我并不是让你出宫离开我,我的意思是你该在宫外选择一片宅基地,盖套房子,没事的时候,你也有个散心的地方。”
安德海感激涕零,激动地抓起西太后的玉手,一个劲地吻了又吻。安德海本来就有心在宫外安家,只是顾虑西太后这边会不高兴,所以,他一直不敢提起安家之事。如今,西太后竟满口答应了这件事,安德海几乎喜得发了狂。他知道,离开京城这几个月,西太后一定十分思念自己,买地盖房子一事,暂且还是不办的为好,先在宫中老老实实地陪陪酉太后,过一阵子,哪天西太后高兴了,说不定会主动提出让小安子专心造房。
安德海在储秀宫又混了半个多月,这十几天来,他精心地尽职尽责,捧得西太后十分开心。这一日,安德海正在给西太后讲述他小的时候,纂改《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烟袋锅,炒鸡蛋。学生吃,先生看。馋得先生啃锅沿……”最后被私塾先生开除的故事,惹得西太后捧腹大笑。
“好个小安子,从小就这么多鬼点子,怪不得你自阉入宫呢,
原来从小是个不成器的顽劣孩子。”
“不是那么顽劣,被先生从学堂里赶了出来,下决心自阉,能伺候主子您吗?”
安德海嘻皮笑脸地把嘴凑向西太后的耳根,调笑似的回了这么一句。正当安德海与西太后两个人调笑之际,一个小太监在门外喊了一句:
“安公公,你老家来人了,小的让老爷子在外面候着呢。”
一听这喊声,安德海收起了笑容:
“主子,奴才去看看是谁来了。”
“去吧,好个猴精羔子,滚吧,也让我歇息一会儿。”
西太后笑着、骂着,他们像一对情人似的,甚至有些难舍难分。安德海心中猜度着是谁来了,既然小太监称来者是“老爷子”,那一定是爹安邦太或二叔安邦杰,他们这会儿进京一定有事。安德海到了储秀宫门口,向外一张望。
“二叔,您怎么来了?”
安德海连忙上前招呼二叔安邦杰。只见安邦杰一使眼色,安德海明白了,此时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于是,安德海领着二叔到了一个小厢房里,这厢房是有头有脸的大太监们喝茶、休息、聊天的地方。安德海一进屋,发现屋里有三四个太监正躺在炕上赌博,他跺了跺脚,吓得几个太监猛一哆嗦:
“安公公吉祥。”
“都出去干活去吧,以后不要让我看见你们这个样子。”
安德海发出了厉声的喝斥,几个赌博的太监连忙收起骰子,灰溜溜地出去了。安德海把二叔让到炕上,又给他倒了杯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