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67节
“二叔,家里有什么事吗?”
安邦杰喝了几口茶水,摇了摇头,他开口了:
“德海,你走以后,我跟你爹合计了一下,总觉得有些不放心,这便来了。也没什么大事,况且,也不是一会半会能说完的事,还是你先安排我住下,等晚上咱爷俩再细细商谈吧。”
安德海听说家中并没有什么大事,便也就放心了,他眼珠子一转,开口道:
“本来宫中规定,凡是公公家里来了人一律不准留宿宫里,可你不用走,暂时就住在这里没事儿。”
安邦杰一听这话,生怕安德海触犯宫规,硬是要走。
“德海,既然宫中有规定,我强留这儿也不好,我还是出宫找家客栈住下。咱家现在又不缺钱花,何必省这几个银子,省得人家说闲话,对你不好。”
安德海硬是拉着安邦杰的手,示意他坐下来。安德海满不在乎地一笑:
“二叔,放心吧,没事儿。侄儿在宫中是有头有脸的人,谁敢说什么?住在宫中,这几天我让几个小公公给你送饭,没事儿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附近逛逛,只是千万别留达远了,一来宫里门特多,怕你找不到回来的路,二来你也要尽量避免多见人,省得别人瞎嘀咕。”
“放心吧,我哪儿也不去,等过两天我就走。”
“二叔,急什么,你沉住气,尽管住下去,我在宫中混了十几年,还能缺了你的吃的。虽然不敢说每餐是什么山珍海味,但至少可以保证鸡鱼不断,肯定比你在汤庄子吃的好。”
安邦杰见安德海执意让他住在宫中,也就不再坚持出宫投宿了。安德海临行前又补充说:
“二叔,等晚上我抽时间来陪陪你。”
安德海走后,两个小太监又是送茶水,又是送点心,口口声声称安邦杰为“老爷子”,比安邦杰的儿子还孝顺,弄得安邦杰都有些不自在了。
夜幕渐渐降下了,一个小太监送来了两盏油灯。安邦杰觉得一个人点两盏灯太浪费了,便吹灭了其中一盏,小太监笑了:
“老爷子,您是勤俭持家之人,习惯了,可宫中无论大大小小的屋里,都是点两盏灯,这叫好事成双。”
安邦杰知道点一盏灯犯了宫中的忌讳,便连忙又把刚吹灭的油灯点上。又有两个小太监,看上去也不过是十五六岁上下的孩子,抬着个大食盒进来了。他们的手脚都很麻利,很快地摆满了一桌子菜,有红烧鱼、炖蹄子、羊肉串、炸鸡腿,还有几盘子水果。小太监将盘子摆好后,请安邦杰上座。
“老爷子,快用吧。等一会儿,咱们再来收拾家伙。”
安邦杰愣了,这么多的菜饭,一个人怎么能吃得下呀?刚才见小太监摆上这么多茶饭,他还以为连他带几个小太监一起吃哩,这下可好了,全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撑破肚皮也吃不下这么多的东西呀!
安邦杰到了门口,向外看了看,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看来这些饭菜确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只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他生怕吃不完,倒掉可惜了,便放开肚皮,宁愿撑出病,也不要碗里剩。几盘子菜全填下肚了,撑得安邦杰抬不起身来,他努力地撑着炕几站到了地上,只觉得饭菜都填到嗓子眼了。两个小太监进来收拾碗筷,他们一看碗盘全光了,直瞪眼,又不好说什么,他们很快收拾打扫好走了。刚走出房门,其中一个爱多嘴的说:
“老爷子的胃口可真不小,看来,明天还得多送一点儿来,可别饿着老爷子,万一安公公知道老爷子没吃饱,怪罪下来,咱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当晚,安德海并没来看望二叔,正巧,那天晚上该安德海留在储秀宫里侍寝。自从安德海丧母后,西太后每晚就像缺了点什么似的,夜夜睡不安。尽管这十几天来,小安子回来了,但总轮不到他侍寝。好不容易西太后捱到了今天,她还等着安德海给她带来美妙绝伦的享受哩,小安子就是多长一颗脑袋,也不敢告假。于是,安德海这一夜一步也没敢离开。
第二天一大早,小太监们便送了几盘点心来,安邦杰哪里还能吃得下,他拣了两样爱吃的点心,把点心全倒在一块干净的白布里,仔细地包好,打算征得安德海的同意,回南皮时带点给孩子们尝尝。到了中午,两个小太监照例又来送饭,当碗盘摆上之后,安邦杰着实吓了一大跳:
“哎呀,我的妈呀,他们真是想撑死我。”
一共六大碗、两大盘,再加上六个烧饼,别说一个人吃,就是再添三个人吃,恐怕也得剩下。安邦杰这回可不再死撑了,他只动了其中两碗清淡一点的菜,吃了一个烧饼便搁了筷子。当小太监来收拾碗筷时,安邦杰喊住了他们。
“小公公且慢,刚才我瞧见院子里有点木炭,旁边还放着个火炉,烦劳小公公给我找口锅来,这剩下的饭菜,我晚上煮着吃好了,明天全天你们都不要来送菜,这六七碗饭菜足够我吃一两天的。”
两个小太监相视而笑,其中一个开口道:
“老爷子,您老是想让咱哥俩挨板子吗?您是安大总管的座上客,怎能让您吃剩菜,万一吃坏了肚子,咱哥俩可真的担当不起。”
两个小太监执意要下一顿再送新的来。安邦杰眼巴巴地看着他一动也没动的饭菜全倒进了污桶里,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禁的滋味。第二天上午,安德海只觉得困极了,因为夜里侍寝陪西太后“玩”了大半夜,下半夜也没敢睡安稳,所以到了下午,他才真正睡醒觉。他决定去看看二叔安邦杰。
“二叔,在这儿吃得惯吗?睡得可安稳?”
安邦杰便向侄子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吃饭的情景,他非常感慨地说:
“宫里真是阔绰得很,连待客的饭菜都这么丰盛。这两天我一个人消耗的食物是老百姓一家人三天吃的两倍。”
安德海笑着对二叔说:
“二叔,宫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吃这么好,就连给你送饭的那两个小公公,他们也吃不上这么好的东西。这是侄儿特意吩咐人好生伺候二叔您的,他们怕挨我的责备,才加倍小心侍奉二叔您老的。”
安邦杰明白了侄子在这宫中的地位,他正是为此而来,看来,该说的话,今晚非说不可了。安邦杰问安德海:
“德海,今晚你还要侍寝吗?”
“不了,今晚侄儿特意来陪二叔说话的。”安德海和他的二叔挤在一张炕上,安邦杰沉吟了一会儿才开口:
“德海,你走后,我和你爹想了许久,最后决定让我进京,有一些话非说不可,不管你顺耳不顺耳,做老人的都要给你提个醒。”
安德海一听二叔这口气,就知道二叔此次进宫看他,原来是有重要的话要说,便也严肃了起来:
“二叔,您老说吧,侄儿全听着哩。”
安邦杰见安德海的态度倒也恭恭敬敬的,便清了清嗓子,低声地说:
“德海呀,这次你娘去世,咱安家可出了大风头了,上至王爷、军机大臣、总督、提督、巡抚、知府、知县,下至乡邻乡亲,一共是865家拜祭灵前,收到了银子也堆积如山,白绫子、白绸子、白缎子除了送人以外,我们还决定转手让给商人,又得了一万多两银子。露是露脸了,面子也挣了不少,连直隶总督李鸿章都拜祭你娘,这是你为安家出的大力,安家祖上有知,也会笑的。
“但是俗语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人一出风头,并不见得是好事呀。”
安邦杰语重心长地告诫侄子,安德海连连点头称是:
“二叔,这个道理侄儿也十分明白,不过二叔不用担心。侄儿现在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安邦杰这一两天从小太监的言谈神情中也多少能看得出来,太监们对安德海多数是畏,少数是敬,几乎没有服的。好像人们对侄儿有点躲瘟神似的,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安邦杰是安家的“秀才”,他读过几年私塾,可以说,他比侄子安德海要略高一筹,人生经验也要丰富一点儿。他现在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向侄子亲授人生经验和教训,以避免侄儿走弯路。
安德海非常感激二叔,这些年来,他在宫中一路“厮杀”,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显赫地位,但在他内心深处总有点缺憾的感觉,那便是他没有一个能说知心话的人。西太后虽然十分宠他、捧他,甚至有时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但他只是西太后跟前的一条忠实的狗,是个奴才,他永远不能把西太后当作朋友来看待,西太后也永远没有耐性去倾听安德海的心声。而二叔则与他们完全不同,二叔不但疼爱自己,他还从心底深入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安德海自从自阉入宫,至今已20年,这20年来,他几乎忘却了亲情,他只懂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不懂得要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别人,他也未曾得到过别人的温暖。
想到这里,安德海只觉得鼻子一酸,几滴冰冷的泪水流到了腮边:
“二叔,您老阅历广,见识多,又是真心疼爱侄儿,侄儿有一件事想求二叔帮助,不知二叔肯不肯。”
安邦杰一见侄子安德海流出了眼泪,他的心里也有些酸楚了。毕竟是至亲,哪怕安德海十恶不赦,罪该万死,作为叔父,他也能原谅侄儿的过错。于是,安邦杰追问道:
“德海,有什么事尽管向二叔开口,还谈什么求,什么帮助的,只要二叔有能力做到的,二叔一定去办。”
一听二叔这话,安德海顿时喜形于色,他便也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截了当地说:
“二叔,不瞒您老说,这些年来,侄儿是西太后慈禧跟前的大红人。平日里,我悉心地伺候她,她一高兴起来便赏了我不少珍宝,有些古玩字画都是价值连城的。再加上这次奔丧,收到的银子你全知道的。我曾流露过在宫外买地盖府邸的意愿,西太后并不反对,她还十分支持我这么做。”
安邦杰一听安德海有买地建房的意思,心里也十分高兴。安邦杰的几个儿子早就闹着爹去京城说服堂兄安德海,希望安德海能为他们出把力,在京城里谋个一官半职的,无奈安德海过去没提起过建房之事,他的几个堂兄弟就是到了京城,又往哪儿住呢?想来想去,安邦杰拒绝了儿子们的要求。
这下可好了,由侄子自己主动提出建房,丝毫没有勉强安德海的成份,又正中安邦杰的下怀,所以安邦杰十分高兴。但毕竟是“老姜辣”,尽管安邦杰十分高兴,他还是不露声色,以免侄子看出破绽。安邦杰故意装作局外人似的,暂时不作发言,他在洗耳恭听安德海的宏伟计划。
“二叔,侄子早有心建房,只是每天日夜都要留在宫里陪西太后,实在是没有时间外出找风水先生看宅基地,更没有时间找工、买料、盖房子。如果二叔肯帮忙的话,我将感激不尽。”
安邦杰欣然接受了这份美差。他准备在京城里大展宏图,帮助安德海盖一所房子,将来他的儿子们也能跟着沾光儿。房子一定要盖得大一些,安德海又不可能有后代,将来这所大宅子还不都是他安邦杰后代子孙的。安邦杰便问:
“德海,不知你准备盖多大的府院?”
安德海头一昂,得意洋洋地说:
“要盖就盖足够气派的,银子这方面的事儿,由我来筹集,二叔不用担心,我手头上原来就积攒了一些,又加上这次收礼的,一共是37万两白银,我估计只要我盖房子,西太后还会再赏一些的。”
安帮杰心里有谱了,近40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是他一生也没听说过的巨资。他下决定尽心尽力,把安宅盖得宏伟浩大,令人赞叹不住,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儿孙会将来坐享其成,享受荣华富贵。
过了两天,安邦杰便开始行动起来了。他出京托安德海的表舅王毅顺,打听哪儿有知名的风水先生,好让先生看宅基地。结果,王毅顺带着安邦杰打听了几家,终于找到了一个十分有名气的风水先生,经先生捏着指头一算,说紫禁城西南角有块宝地。事不宜迟,在风水先生的带领下,安邦杰来到了这块宝地上,他四处一望,感觉果然不错,当即拍板,买下它。
地主一听说是西太后跟前的大红人安德海要在这儿建府邸,十分高兴,他也想和安德海做邻居,将来也许安公公能扶他一把,所以,开口要价并不高。安邦杰只花了一万两银子便买下了30亩地,初战告捷。
下一步便是筹划施工了。安德海明确指示二叔安邦杰:
“二叔,盖房子又不是插鸟笼子,不好了,再重插一个笼子。
我们一定要详细规划一下。”
“你说得很对,我也是这么想的,起码盖起来以后,50年不过时。”
经过这叔侄俩的一商谈,安宅的规模基本上定了下来。宅院的大小仿恭王府,形式也和恭王府差不多,计划盖成三套院,第三套院子里,正面是宽敞的会客大厅,大厅的后面是安德海的卧房,东、西两侧是书房及小会客厅。一套院及二套院是安邦杰夫妻及儿子们的卧房,争取一人一室。在第一套院的侧外,还要有家丁房、丫头房、厨房、厕所、仓库等设施。房子的高度仅次于恭王府房子的高度,只不过屋顶不能用黄琉璃瓦,而改成红或黑琉璃瓦。在第三套小院里,还要建一个花园,挖一个鱼池,院子里要种些花草。安宅的大门前要摆上两座威武的大石狮,以震门庭。
经过安邦杰大半年的努力、操劳,中国历史上的最宏伟的太监宅府落成了。安德海这天穿着四品朝服,戴着蓝翎官帽,喜气洋洋地住进了新宅。安宅落成,单是鞭炮就足足响了两个多时辰。有人说这些鞭炮至少要花200两银子,花200两银子只是图个劈哩啪拉的响声,实在是令前来看热闹的人感到震惊。
安德海这几日,得到西太后的特许,没有入宫伺候西太后,西太后让小安子好好地享受一番人生。安德海十分感激主子的恩典,出宫前有整整三天一刻也没离开西太后,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伺候得西太后心花怒放。
安德海此时一个人躺在紫檀香木做成的大床上,睡在羽绒被里,十分惬意。他美美地睡上了一大觉。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安德海懒洋洋地起了身,吃了些点心,独自一个人到小花园来散步。二叔真是心细,池里还养了不少条红鲤鱼,和宫里的御花园相比,不过是规模小一点儿罢了,连花园里的假山石也是从江苏太湖一带运来的。好像听二叔说过,就这几块大石头,耗资近五万两银子。
安德海正遐思着,二叔安邦杰走了过来:
“德海,夜里睡得好吗?”
“二叔,是您老呀。我有20年没像这几天这么安稳地睡过觉了。”
安邦杰听侄子说了这句话,他的心里踏实了,这说明这大半年来,自己日夜操劳盖这所大宅子,还是有功劳的。安德海似乎满足了,他问安邦杰:
“家里现在有多少丫头、老妈子和家丁?”
安邦杰算了算,说:
“加起来一共有十七八个人。”
安德海摇了摇头:
“太少了,太少了,二叔,您老也太操劳了,依我看,还是请个管家吧,家中琐事由管家操办,您只管料理财务,迎客送宾即可。”
“德海你说的也是,不过,过了这几天,你就要回宫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实在不免有些冷清。”
一听二叔这话,安德海心中立即明白了,原来是二叔想家了。安德海有的是钱,他不在乎家里多几个人吃饭,于是便说:
“侄儿早想过了,过些日子,二叔回汤庄子一趟,把二婶和弟弟妹妹们全接来,你们一家人好团聚。”
安邦杰此时十分感激这个侄子,他暗自下决心,决心为侄子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一定要当好侄子的高参,以使安德海顺顺利利地走下去。
半个月后,安邦杰把一家老小全接到了京城安府住下,安府又添了20几个仆人,这俨然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了。一天,安德海从宫中回来,见过这么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场面,十分开心,便对二叔说:
“二叔,过些日子,你准备一下,我要宴请王公大臣,也让
他们瞧瞧我安公公今日的威风。”
安邦杰一听这话,并不十分赞同:
“德海,我早说过:树大招风。如果王公大臣们来到咱家,看到咱家这气派,会有什么想法?无非是猜忌罢了。若哪个好事者在西太后面前告你一状,万一惹怒了西太后,你吃不了——兜着走。依我之见,宴请宾客之事暂时休要再提。”
安德海觉得二叔的话十分有理,便点头称是。
安邦杰喝了几口茶水,摇了摇头,他开口了:
“德海,你走以后,我跟你爹合计了一下,总觉得有些不放心,这便来了。也没什么大事,况且,也不是一会半会能说完的事,还是你先安排我住下,等晚上咱爷俩再细细商谈吧。”
安德海听说家中并没有什么大事,便也就放心了,他眼珠子一转,开口道:
“本来宫中规定,凡是公公家里来了人一律不准留宿宫里,可你不用走,暂时就住在这里没事儿。”
安邦杰一听这话,生怕安德海触犯宫规,硬是要走。
“德海,既然宫中有规定,我强留这儿也不好,我还是出宫找家客栈住下。咱家现在又不缺钱花,何必省这几个银子,省得人家说闲话,对你不好。”
安德海硬是拉着安邦杰的手,示意他坐下来。安德海满不在乎地一笑:
“二叔,放心吧,没事儿。侄儿在宫中是有头有脸的人,谁敢说什么?住在宫中,这几天我让几个小公公给你送饭,没事儿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附近逛逛,只是千万别留达远了,一来宫里门特多,怕你找不到回来的路,二来你也要尽量避免多见人,省得别人瞎嘀咕。”
“放心吧,我哪儿也不去,等过两天我就走。”
“二叔,急什么,你沉住气,尽管住下去,我在宫中混了十几年,还能缺了你的吃的。虽然不敢说每餐是什么山珍海味,但至少可以保证鸡鱼不断,肯定比你在汤庄子吃的好。”
安邦杰见安德海执意让他住在宫中,也就不再坚持出宫投宿了。安德海临行前又补充说:
“二叔,等晚上我抽时间来陪陪你。”
安德海走后,两个小太监又是送茶水,又是送点心,口口声声称安邦杰为“老爷子”,比安邦杰的儿子还孝顺,弄得安邦杰都有些不自在了。
夜幕渐渐降下了,一个小太监送来了两盏油灯。安邦杰觉得一个人点两盏灯太浪费了,便吹灭了其中一盏,小太监笑了:
“老爷子,您是勤俭持家之人,习惯了,可宫中无论大大小小的屋里,都是点两盏灯,这叫好事成双。”
安邦杰知道点一盏灯犯了宫中的忌讳,便连忙又把刚吹灭的油灯点上。又有两个小太监,看上去也不过是十五六岁上下的孩子,抬着个大食盒进来了。他们的手脚都很麻利,很快地摆满了一桌子菜,有红烧鱼、炖蹄子、羊肉串、炸鸡腿,还有几盘子水果。小太监将盘子摆好后,请安邦杰上座。
“老爷子,快用吧。等一会儿,咱们再来收拾家伙。”
安邦杰愣了,这么多的菜饭,一个人怎么能吃得下呀?刚才见小太监摆上这么多茶饭,他还以为连他带几个小太监一起吃哩,这下可好了,全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撑破肚皮也吃不下这么多的东西呀!
安邦杰到了门口,向外看了看,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看来这些饭菜确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只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他生怕吃不完,倒掉可惜了,便放开肚皮,宁愿撑出病,也不要碗里剩。几盘子菜全填下肚了,撑得安邦杰抬不起身来,他努力地撑着炕几站到了地上,只觉得饭菜都填到嗓子眼了。两个小太监进来收拾碗筷,他们一看碗盘全光了,直瞪眼,又不好说什么,他们很快收拾打扫好走了。刚走出房门,其中一个爱多嘴的说:
“老爷子的胃口可真不小,看来,明天还得多送一点儿来,可别饿着老爷子,万一安公公知道老爷子没吃饱,怪罪下来,咱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当晚,安德海并没来看望二叔,正巧,那天晚上该安德海留在储秀宫里侍寝。自从安德海丧母后,西太后每晚就像缺了点什么似的,夜夜睡不安。尽管这十几天来,小安子回来了,但总轮不到他侍寝。好不容易西太后捱到了今天,她还等着安德海给她带来美妙绝伦的享受哩,小安子就是多长一颗脑袋,也不敢告假。于是,安德海这一夜一步也没敢离开。
第二天一大早,小太监们便送了几盘点心来,安邦杰哪里还能吃得下,他拣了两样爱吃的点心,把点心全倒在一块干净的白布里,仔细地包好,打算征得安德海的同意,回南皮时带点给孩子们尝尝。到了中午,两个小太监照例又来送饭,当碗盘摆上之后,安邦杰着实吓了一大跳:
“哎呀,我的妈呀,他们真是想撑死我。”
一共六大碗、两大盘,再加上六个烧饼,别说一个人吃,就是再添三个人吃,恐怕也得剩下。安邦杰这回可不再死撑了,他只动了其中两碗清淡一点的菜,吃了一个烧饼便搁了筷子。当小太监来收拾碗筷时,安邦杰喊住了他们。
“小公公且慢,刚才我瞧见院子里有点木炭,旁边还放着个火炉,烦劳小公公给我找口锅来,这剩下的饭菜,我晚上煮着吃好了,明天全天你们都不要来送菜,这六七碗饭菜足够我吃一两天的。”
两个小太监相视而笑,其中一个开口道:
“老爷子,您老是想让咱哥俩挨板子吗?您是安大总管的座上客,怎能让您吃剩菜,万一吃坏了肚子,咱哥俩可真的担当不起。”
两个小太监执意要下一顿再送新的来。安邦杰眼巴巴地看着他一动也没动的饭菜全倒进了污桶里,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禁的滋味。第二天上午,安德海只觉得困极了,因为夜里侍寝陪西太后“玩”了大半夜,下半夜也没敢睡安稳,所以到了下午,他才真正睡醒觉。他决定去看看二叔安邦杰。
“二叔,在这儿吃得惯吗?睡得可安稳?”
安邦杰便向侄子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吃饭的情景,他非常感慨地说:
“宫里真是阔绰得很,连待客的饭菜都这么丰盛。这两天我一个人消耗的食物是老百姓一家人三天吃的两倍。”
安德海笑着对二叔说:
“二叔,宫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吃这么好,就连给你送饭的那两个小公公,他们也吃不上这么好的东西。这是侄儿特意吩咐人好生伺候二叔您的,他们怕挨我的责备,才加倍小心侍奉二叔您老的。”
安邦杰明白了侄子在这宫中的地位,他正是为此而来,看来,该说的话,今晚非说不可了。安邦杰问安德海:
“德海,今晚你还要侍寝吗?”
“不了,今晚侄儿特意来陪二叔说话的。”安德海和他的二叔挤在一张炕上,安邦杰沉吟了一会儿才开口:
“德海,你走后,我和你爹想了许久,最后决定让我进京,有一些话非说不可,不管你顺耳不顺耳,做老人的都要给你提个醒。”
安德海一听二叔这口气,就知道二叔此次进宫看他,原来是有重要的话要说,便也严肃了起来:
“二叔,您老说吧,侄儿全听着哩。”
安邦杰见安德海的态度倒也恭恭敬敬的,便清了清嗓子,低声地说:
“德海呀,这次你娘去世,咱安家可出了大风头了,上至王爷、军机大臣、总督、提督、巡抚、知府、知县,下至乡邻乡亲,一共是865家拜祭灵前,收到了银子也堆积如山,白绫子、白绸子、白缎子除了送人以外,我们还决定转手让给商人,又得了一万多两银子。露是露脸了,面子也挣了不少,连直隶总督李鸿章都拜祭你娘,这是你为安家出的大力,安家祖上有知,也会笑的。
“但是俗语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人一出风头,并不见得是好事呀。”
安邦杰语重心长地告诫侄子,安德海连连点头称是:
“二叔,这个道理侄儿也十分明白,不过二叔不用担心。侄儿现在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安邦杰这一两天从小太监的言谈神情中也多少能看得出来,太监们对安德海多数是畏,少数是敬,几乎没有服的。好像人们对侄儿有点躲瘟神似的,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安邦杰是安家的“秀才”,他读过几年私塾,可以说,他比侄子安德海要略高一筹,人生经验也要丰富一点儿。他现在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向侄子亲授人生经验和教训,以避免侄儿走弯路。
安德海非常感激二叔,这些年来,他在宫中一路“厮杀”,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显赫地位,但在他内心深处总有点缺憾的感觉,那便是他没有一个能说知心话的人。西太后虽然十分宠他、捧他,甚至有时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但他只是西太后跟前的一条忠实的狗,是个奴才,他永远不能把西太后当作朋友来看待,西太后也永远没有耐性去倾听安德海的心声。而二叔则与他们完全不同,二叔不但疼爱自己,他还从心底深入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安德海自从自阉入宫,至今已20年,这20年来,他几乎忘却了亲情,他只懂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不懂得要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别人,他也未曾得到过别人的温暖。
想到这里,安德海只觉得鼻子一酸,几滴冰冷的泪水流到了腮边:
“二叔,您老阅历广,见识多,又是真心疼爱侄儿,侄儿有一件事想求二叔帮助,不知二叔肯不肯。”
安邦杰一见侄子安德海流出了眼泪,他的心里也有些酸楚了。毕竟是至亲,哪怕安德海十恶不赦,罪该万死,作为叔父,他也能原谅侄儿的过错。于是,安邦杰追问道:
“德海,有什么事尽管向二叔开口,还谈什么求,什么帮助的,只要二叔有能力做到的,二叔一定去办。”
一听二叔这话,安德海顿时喜形于色,他便也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截了当地说:
“二叔,不瞒您老说,这些年来,侄儿是西太后慈禧跟前的大红人。平日里,我悉心地伺候她,她一高兴起来便赏了我不少珍宝,有些古玩字画都是价值连城的。再加上这次奔丧,收到的银子你全知道的。我曾流露过在宫外买地盖府邸的意愿,西太后并不反对,她还十分支持我这么做。”
安邦杰一听安德海有买地建房的意思,心里也十分高兴。安邦杰的几个儿子早就闹着爹去京城说服堂兄安德海,希望安德海能为他们出把力,在京城里谋个一官半职的,无奈安德海过去没提起过建房之事,他的几个堂兄弟就是到了京城,又往哪儿住呢?想来想去,安邦杰拒绝了儿子们的要求。
这下可好了,由侄子自己主动提出建房,丝毫没有勉强安德海的成份,又正中安邦杰的下怀,所以安邦杰十分高兴。但毕竟是“老姜辣”,尽管安邦杰十分高兴,他还是不露声色,以免侄子看出破绽。安邦杰故意装作局外人似的,暂时不作发言,他在洗耳恭听安德海的宏伟计划。
“二叔,侄子早有心建房,只是每天日夜都要留在宫里陪西太后,实在是没有时间外出找风水先生看宅基地,更没有时间找工、买料、盖房子。如果二叔肯帮忙的话,我将感激不尽。”
安邦杰欣然接受了这份美差。他准备在京城里大展宏图,帮助安德海盖一所房子,将来他的儿子们也能跟着沾光儿。房子一定要盖得大一些,安德海又不可能有后代,将来这所大宅子还不都是他安邦杰后代子孙的。安邦杰便问:
“德海,不知你准备盖多大的府院?”
安德海头一昂,得意洋洋地说:
“要盖就盖足够气派的,银子这方面的事儿,由我来筹集,二叔不用担心,我手头上原来就积攒了一些,又加上这次收礼的,一共是37万两白银,我估计只要我盖房子,西太后还会再赏一些的。”
安帮杰心里有谱了,近40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是他一生也没听说过的巨资。他下决定尽心尽力,把安宅盖得宏伟浩大,令人赞叹不住,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儿孙会将来坐享其成,享受荣华富贵。
过了两天,安邦杰便开始行动起来了。他出京托安德海的表舅王毅顺,打听哪儿有知名的风水先生,好让先生看宅基地。结果,王毅顺带着安邦杰打听了几家,终于找到了一个十分有名气的风水先生,经先生捏着指头一算,说紫禁城西南角有块宝地。事不宜迟,在风水先生的带领下,安邦杰来到了这块宝地上,他四处一望,感觉果然不错,当即拍板,买下它。
地主一听说是西太后跟前的大红人安德海要在这儿建府邸,十分高兴,他也想和安德海做邻居,将来也许安公公能扶他一把,所以,开口要价并不高。安邦杰只花了一万两银子便买下了30亩地,初战告捷。
下一步便是筹划施工了。安德海明确指示二叔安邦杰:
“二叔,盖房子又不是插鸟笼子,不好了,再重插一个笼子。
我们一定要详细规划一下。”
“你说得很对,我也是这么想的,起码盖起来以后,50年不过时。”
经过这叔侄俩的一商谈,安宅的规模基本上定了下来。宅院的大小仿恭王府,形式也和恭王府差不多,计划盖成三套院,第三套院子里,正面是宽敞的会客大厅,大厅的后面是安德海的卧房,东、西两侧是书房及小会客厅。一套院及二套院是安邦杰夫妻及儿子们的卧房,争取一人一室。在第一套院的侧外,还要有家丁房、丫头房、厨房、厕所、仓库等设施。房子的高度仅次于恭王府房子的高度,只不过屋顶不能用黄琉璃瓦,而改成红或黑琉璃瓦。在第三套小院里,还要建一个花园,挖一个鱼池,院子里要种些花草。安宅的大门前要摆上两座威武的大石狮,以震门庭。
经过安邦杰大半年的努力、操劳,中国历史上的最宏伟的太监宅府落成了。安德海这天穿着四品朝服,戴着蓝翎官帽,喜气洋洋地住进了新宅。安宅落成,单是鞭炮就足足响了两个多时辰。有人说这些鞭炮至少要花200两银子,花200两银子只是图个劈哩啪拉的响声,实在是令前来看热闹的人感到震惊。
安德海这几日,得到西太后的特许,没有入宫伺候西太后,西太后让小安子好好地享受一番人生。安德海十分感激主子的恩典,出宫前有整整三天一刻也没离开西太后,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伺候得西太后心花怒放。
安德海此时一个人躺在紫檀香木做成的大床上,睡在羽绒被里,十分惬意。他美美地睡上了一大觉。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安德海懒洋洋地起了身,吃了些点心,独自一个人到小花园来散步。二叔真是心细,池里还养了不少条红鲤鱼,和宫里的御花园相比,不过是规模小一点儿罢了,连花园里的假山石也是从江苏太湖一带运来的。好像听二叔说过,就这几块大石头,耗资近五万两银子。
安德海正遐思着,二叔安邦杰走了过来:
“德海,夜里睡得好吗?”
“二叔,是您老呀。我有20年没像这几天这么安稳地睡过觉了。”
安邦杰听侄子说了这句话,他的心里踏实了,这说明这大半年来,自己日夜操劳盖这所大宅子,还是有功劳的。安德海似乎满足了,他问安邦杰:
“家里现在有多少丫头、老妈子和家丁?”
安邦杰算了算,说:
“加起来一共有十七八个人。”
安德海摇了摇头:
“太少了,太少了,二叔,您老也太操劳了,依我看,还是请个管家吧,家中琐事由管家操办,您只管料理财务,迎客送宾即可。”
“德海你说的也是,不过,过了这几天,你就要回宫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实在不免有些冷清。”
一听二叔这话,安德海心中立即明白了,原来是二叔想家了。安德海有的是钱,他不在乎家里多几个人吃饭,于是便说:
“侄儿早想过了,过些日子,二叔回汤庄子一趟,把二婶和弟弟妹妹们全接来,你们一家人好团聚。”
安邦杰此时十分感激这个侄子,他暗自下决心,决心为侄子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一定要当好侄子的高参,以使安德海顺顺利利地走下去。
半个月后,安邦杰把一家老小全接到了京城安府住下,安府又添了20几个仆人,这俨然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了。一天,安德海从宫中回来,见过这么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场面,十分开心,便对二叔说:
“二叔,过些日子,你准备一下,我要宴请王公大臣,也让
他们瞧瞧我安公公今日的威风。”
安邦杰一听这话,并不十分赞同:
“德海,我早说过:树大招风。如果王公大臣们来到咱家,看到咱家这气派,会有什么想法?无非是猜忌罢了。若哪个好事者在西太后面前告你一状,万一惹怒了西太后,你吃不了——兜着走。依我之见,宴请宾客之事暂时休要再提。”
安德海觉得二叔的话十分有理,便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