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81节
太监李明玉关切地问小皇上。这个李明玉从小看着同治皇帝长大,与其说他是小皇上的奴才,还不如说是小皇上的朋友、伙伴。小皇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逃不过李明玉的眼睛。李明玉虽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但他从心底关心主子,希望能为小皇上分担一点什么。所以,同治皇帝很信任李明玉,有什么高兴的事儿,什么苦恼的事儿,他都愿意对李明玉说。
“还不是为了那该死的小安子的事,让朕不高兴。”
小皇上很直爽,他还不懂得拐弯抹角地说话,他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李明玉心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主子可能是为小安子的事烦心,他便说:
“万岁爷,你登基八年来,尚未独立处置过这么大的事情,心里一定是没个谱。依奴才之见,万岁爷不如去找母后皇太后商量商量,看母后皇太后有什么妙计。”
真是一席话点破了小皇上心中的迷雾,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母后皇太后即东太后,她虽不是自己的生母,但对载淳的疼爱绝不逊于生母圣母皇太后即西太后。而且东太后一向很恨小安子,恨他拨弄是非,离间两宫关系,一定会站在小皇上一边,共商除安大计的。
小皇上感到太监李明玉大了解自己了,在困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简直就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他激动地抓住李明玉的手说:
“小李子,朕有了你是朕的大幸!”
小皇上急于求东太后帮他的忙,便径直到了钟翠宫。东太后这几年深居简出,生活得很冷清。自从咸丰皇帝归天,东太后几乎每日都在悲痛中度过。早年,她与咸丰皇帝感情笃厚,特别是刚进宫时,这位状元女博才淑慧,深得咸丰皇帝的敬爱,他们夫唱妇随,十分美满、幸福。后来,咸丰身边有了个兰贵人(西太后当年),东太后便悄然隐退。不过,直至咸丰宾天,东太后都得到了咸丰及后宫嫔妃们的敬重。她视同治皇帝为己出,把全部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并非自己所生的儿子。不过,她的爱心也换回了一份真挚的爱,那便是小皇上对她的依恋,这种依恋远远地胜过对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的依恋。小皇上早已视东太后为亲娘,这对东太后慈安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一般地说,每隔一两大,小皇上便前来给这位慈祥的皇额娘请安,三天不见儿子,东太后的心里就空落落的,像是丢了魂似的。东太后此时正处在这种情绪之中,因为,已经有四天儿子没来请安了。难道是载淳病了?这不可能,小皇上那边有一点风吹草动,哪怕是打个喷嚏,李明工都会差人来报告的。要么是贪玩,把皇额娘给搁在脑后了?这也不可能,别说皇上已经是14岁的少年,又重感情,又懂规矩,就是八年前,他冲龄即位时,也懂得一两天便来给这位额娘请安。
想来想去,东太后都想不出来更充分的理由使小皇上四天不露面,越想越不放心,她决定去看一看儿子。
东太后刚起身,只听见宫女玉儿那甜甜的声音:
“万岁爷驾到!”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想谁谁就到。东太后仔细瞧了瞧同治皇帝的脸,又上上下下打量了许久,她发现儿子眉宇间露出些愁云,面色稍显憔悴,略带倦容。东太后拉着小皇上的手,有些心疼地说:
“皇上,这几日身体不适吗?为何面容憔悴,这般不开心?”
东太后摸了模小皇上的额头,又抚了抚他的头发,万般母爱柔情全表现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上了。小皇上见东太后如此关心自己,而自己为小安子的事情心烦意乱,竟几天都没来看望皇额娘了,心里不禁有些内疚。
“皇额娘,儿子身体没什么不适。”
小皇上像小时候一样,温柔地依在东太后的胸前,感受母爱。东太后还是不放心,追问道:
“既然身体无恙,为何这般愁眉不展?”
小皇上在心里掂量着、斟酌着,应该如何说起呢?是直言不讳,还是先探探皇额娘的口气再说。稍作思考,小皇帝便决定直言相告,因为从小到大,小皇上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东太后总是能原谅他,他在这位皇额娘面前根本就不需要掩饰什么。
“皇额娘,儿子为一件事烦心,这几天吃卧不宁,甚感头疼。”
东太后就知道这几大儿子没来请安,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而且这件事情也一定牵动小皇上的心,于是,东太后耐心地听儿子说下去:
“皇额娘,你可听人说过关于小安子的什么事吗?”
经小皇上一提醒,东太后倒是想起来了,有十几天没见到令人作呕的安德海了。安德海是储秀宫的太监总管,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西太后的影子了,或者是师爷吧,反正,十几年来,只要有西太后的身影,便少不了小安子的身影,差不多可以用形影不离来形容他们俩了。
十几天前,每日早上上朝,总不见小安子随行。以前,总是小安子扶轿前往大殿,可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井不十分出名的太监李莲英伴驾了?
还有,七八天前,听说西太后染了风寒,大医让静养。出于礼节,东太后带着小皇上去储秀宫探望西太后,站在宫门外迎驾的也换成了李莲英。本来,东太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微之事,今天被小皇上一提,她倒是感到了的确有些异常。
“是呀,好像有十几天没见小安子了。皇上为何突然问及此事?”
小皇上走近两步,趴在东太后的耳边,神秘地说:
“小安子走上黄泉路了。”
被小皇上这么一说,东太后还认为安德海已暴病身亡了呢!
她吃惊地问:
“何时死的?”
小皇上笑了:
“儿子是说小安子快走上黄泉路了。”
“哦。你倒是说清楚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东太后平日里也十分讨厌小安子,听说他快走上黄泉路了,她也十分关心这事儿,便催促着小皇上把话说明白。小皇上还是挺神秘地说:
“小安子私自出京了,你说,他的胆子大不大!”
东太后一听小安子私自出京了,竟有些不相信。自从顺治皇帝立下规定:太监不得私自出京,违者杀头!200多年了,还没有一个太监私自出京过。东太后半晌也没说出一句话来。小皇上见东太后似信非信,便补充道:
“一点也不错,是儿子派李明玉亲自观察到的。”
一听这话,东太后不由得不信了,她让小皇上慢慢讲来。小皇上便讲述开了:
“是这么回事,十几天前,儿子便听李明玉说小安子有些异常,儿子差李明玉暗中盯梢,发现小安子准备外出,安宅里上上下下热闹了好几天,李明玉又听内务府的明善讲起小安子准备出京南下。果然,小安子一切准备就绪,于十几天前,浩浩荡荡一行人出京南下了。”
“几时的事?他为何出京南下?”
东太后迫切地问道。小皇上简明扼要地回答:
“小安子是七月初六上的路,到今天整整11天了。他声称奉旨采办龙袍。”
“奉旨南下?”
东太后惊愕了,自从同治皇帝登基以来,整整八年了,哪一道圣旨不是两宫太后共同铃印,为何今天冒出个安德海“奉旨”南下。在东太后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颁发什么“采办龙袍”的圣旨,即使是采办龙袍,也轮不到一个太监去办呀!既然没颁发这种谕旨,那小安子出京则应视为“私自出京”,按祖制格杀勿论。
“这个狗奴才,胆子真大,他是不想要命了。”
东太后忿忿地说。小皇上此时心里非常高兴,他已清楚地看到,这位皇额娘的立场和他是一致的,这将对杀小安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起码,小皇上多了一个“同盟军”。小皇上高兴地笑了。东太后又问他:
“皇上没有打草惊蛇吧。小安子可知道你在监视他?”
小皇上十分有把握地说:
“儿子让李明玉做得很秘密,绝没有惊动他,恐怕此时小安于正悠哉游哉地下江南呢!”
东太后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她仿佛觉得载淳突然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顽皮、天真、爱撒娇的小男孩了,他已初步具备了国君的风度。小皇上从东太后慈安的目光中也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有这位母后站在自己的一边,他更增加了杀小安子的信心。
“皇额娘,儿子已给山东巡抚丁宝桢发了密诏,让他密切监
视小安子的行踪,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将奏折以六百里加急上奏。”
听了这句话,东太后更高兴了,她万万没想到载淳年仅14岁,以前从没单独处理过朝政,这次竟如此果断、干脆、利索,此乃明君之风度也。
东太后久久地望着同治皇帝,不禁又想起了丈夫咸丰。这个儿子长得极像他的父亲,那高高的眉棱、宽宽的额头、挺直的鼻梁,包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都酷似咸丰。但咸丰性格懦弱,不像他的儿子这么果断,载淳办事干净、利索,不优柔寡断,这一点倒极像他的母亲——西太后慈禧。不过,载淳只继承了母亲性格中的长处,却没有继承她的缺点:狠毒、冷酷。
越看儿子,东太后越觉得很欣慰,大清国有这么一位君主,乃大清中兴之希望,自己十几年来的苦心也没有付之东流。东太后想:这是上苍对自己的赏赐,赐一善良、果断的皇子给自己。
这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东太后正在逻想着,小皇上打断了她的遐思:
“皇额娘,密诏估计已到丁宝帧手里,小安子也快抵达山东境内了,丁巡抚的奏折万一被那边皇额娘扣住,可怎么办?”
是呀,儿子想得真周到。东太后当然也想到了这一层,八年来,奏折总是先送到西太后的手边,她看后,觉得有价值的再发到军机处,由军机处大臣们共同拟定方案,再以小皇上的名义颁发诏书。丁宝桢参奏安德海不法行为的奏折,到了西太后那里,肯定会被扣留的。现在,一定要想个法子,阻拦西太后看奏折,等处置好小安子之事后,再禀报西太后,她再怒,也无可奈何。
但是,如果是强行不让西太后看奏折,她一定会起疑心的,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计,让她主动暂时退出政治舞台,哪怕是十来天也好。东太后平日里显得不如西太后那样精明能干,甚至有些木讷,可关键时刻,她也会显出精干的一面,她笑笑对小皇上说:
“皇上不要担心这件事,我马上就去你皇额娘那里,保管她同意让你代她看奏折。”
小皇上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东太后,东太后温柔、慈祥地拍了拍小皇上的肩膀,以示让他放心。东太后又凑近儿子的耳边,嘀咕了几句什么,只见小皇上神秘地一笑:
“儿子这便去那边,儿子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小皇上一路小跑到了储秀宫,他站在宫门外喘了几口气,定了定神,便踏进了母亲的寝宫。
这几天,身边少了个小安子,西太后又染了点风寒,她感到非常不舒服。一方面是身体欠佳,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太医来过,太医说是劳累过度,肝脾两虚,必须静养调治,她很不舒服。另一方面,是心里不舒服,小安子十几年来像个影子不离左右,这一走不见他的踪影,心里难免有些空落落的感觉。更让她不舒服的是亲生儿子有好几天没来请安了。对于载淳,西太后是又恨又疼。恨的是这个亲生骨肉竟和东太后十分亲近,冷落自己;疼的是,毕竟是自己怀胎十月所生的亲骨肉,天底下,哪个做娘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连小猫儿、小狗儿都懂得爱孩子,何况是有血有肉的西太后呢。
西太后此时正倚在软榻上看奏折,这一大堆的奏折,何时才能看完呀!西太后不禁皱了皱眉头,糟糕!头又疼了。
“皇额娘吉祥。”
听到这一声清脆的叫声,西太后的眼睛为之一亮,她欠了欠身子,没欠起来,旁边的李莲英看见了,连忙小心地将西太后扶起。
小皇上给西太后请了个安,便温顺地走到西太后的身边。西太后仔细地打量着儿子,几天不见,儿子似乎又长高、长胖了。
人在疾病中,最需要的是亲情,此时,儿子来到母亲的身边,无
疑使西太后非常开心:
“皇上,这几日刻苦学习了吗?”
“回皇额娘的话,儿子牢记母亲的叮咛,不敢片刻倦怠。”
听了这句话,西太后的心里比吃蜜还甜,她深知自己不可能永远掌握大清的政权,早晚要把权力让给儿子。不过,她可不准备近年内就让权,起码要等自己年迈时,才能让皇上正式当皇帝。她要亲手教会儿子当皇帝,而若要稳坐江山,必须具备皇君的素养,这第一步准备便是刻苦学习,博古才能通今,借鉴前人之经验,总结前人之过失,才能坐稳大清的江山。所以,西太后最关心的是载淳的学习。
听了儿子说“不敢片刻倦怠”,这句话,西太后放心了。她拉了拉儿子的手说:
“皇上,额娘这几日身体不适,时时刻刻都盼见到你。”
这也是西太后的肺腑之言,毕竞是亲骨肉,小呈上也确实被母亲这话给打动了,他像小时候一样,倚在母亲的怀里。西太后用双臂揽着载淳,不由得掉下了几滴眼泪。感到母亲在哭,小皇上仰头注视着母亲。就在这一瞬间,西太后突然感到载淳长大了。西太后清清楚楚地看到儿子的唇边已长出了细细的绒毛,那是男性发育的征兆。
“哦,皇上是个大男孩了。”
西太后抚摸着儿子的脸颊,笑了。此时,母子融融,令西太后十分开心。小皇上又在此逗留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
“皇额娘,儿子还要温习功课,请额娘多保重。”
西太后点了点头,小皇上便走了。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西太后又高兴又若有所失。
“母后皇太后驾到!”
李莲英高叫了一声,庆儿连忙出来迎驾。西太后欠了欠身子,算是有礼了。
“妹妹,今日身子可曾好些?”
东太后坐在床边,关切地问长问短。西太后心里顿时感到有股暖流在流淌。她与东太后相处这些年,平心而论,她也很尊重东太后的人品,暗自佩服东太后的温和、贤淑,但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她必须处处打击、排挤东太后,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此时,自己正在生病之中,东太后能够不记前嫌,主动来问候病情,西太后多多少少有一点感动。她向上挪了挪身子,有气无力地说:
“姐姐快请坐,妹妹并没有什么大碍,还劳姐姐前来探视,实在是让妹妹担当不起。”
东太后依然像往日那样,谦和地摇了摇头:
“妹妹快别客气了,都是一家人,咱们孤儿寡母彼此照应,先帝地下有知也会欣慰的。”
一听到咸丰皇帝,东太后的眼睛又湿润了。西太后见她如此黯然神伤的样子,也不禁若有泣声:
“先帝去得太匆匆,也没能见到今日的景象,当年的阿哥已经长大了。刚才,妹妹见阿哥的唇边都萌发些胡子了,他果真长成威武男儿了。”
“还不是为了那该死的小安子的事,让朕不高兴。”
小皇上很直爽,他还不懂得拐弯抹角地说话,他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李明玉心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主子可能是为小安子的事烦心,他便说:
“万岁爷,你登基八年来,尚未独立处置过这么大的事情,心里一定是没个谱。依奴才之见,万岁爷不如去找母后皇太后商量商量,看母后皇太后有什么妙计。”
真是一席话点破了小皇上心中的迷雾,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母后皇太后即东太后,她虽不是自己的生母,但对载淳的疼爱绝不逊于生母圣母皇太后即西太后。而且东太后一向很恨小安子,恨他拨弄是非,离间两宫关系,一定会站在小皇上一边,共商除安大计的。
小皇上感到太监李明玉大了解自己了,在困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简直就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他激动地抓住李明玉的手说:
“小李子,朕有了你是朕的大幸!”
小皇上急于求东太后帮他的忙,便径直到了钟翠宫。东太后这几年深居简出,生活得很冷清。自从咸丰皇帝归天,东太后几乎每日都在悲痛中度过。早年,她与咸丰皇帝感情笃厚,特别是刚进宫时,这位状元女博才淑慧,深得咸丰皇帝的敬爱,他们夫唱妇随,十分美满、幸福。后来,咸丰身边有了个兰贵人(西太后当年),东太后便悄然隐退。不过,直至咸丰宾天,东太后都得到了咸丰及后宫嫔妃们的敬重。她视同治皇帝为己出,把全部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并非自己所生的儿子。不过,她的爱心也换回了一份真挚的爱,那便是小皇上对她的依恋,这种依恋远远地胜过对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的依恋。小皇上早已视东太后为亲娘,这对东太后慈安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一般地说,每隔一两大,小皇上便前来给这位慈祥的皇额娘请安,三天不见儿子,东太后的心里就空落落的,像是丢了魂似的。东太后此时正处在这种情绪之中,因为,已经有四天儿子没来请安了。难道是载淳病了?这不可能,小皇上那边有一点风吹草动,哪怕是打个喷嚏,李明工都会差人来报告的。要么是贪玩,把皇额娘给搁在脑后了?这也不可能,别说皇上已经是14岁的少年,又重感情,又懂规矩,就是八年前,他冲龄即位时,也懂得一两天便来给这位额娘请安。
想来想去,东太后都想不出来更充分的理由使小皇上四天不露面,越想越不放心,她决定去看一看儿子。
东太后刚起身,只听见宫女玉儿那甜甜的声音:
“万岁爷驾到!”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想谁谁就到。东太后仔细瞧了瞧同治皇帝的脸,又上上下下打量了许久,她发现儿子眉宇间露出些愁云,面色稍显憔悴,略带倦容。东太后拉着小皇上的手,有些心疼地说:
“皇上,这几日身体不适吗?为何面容憔悴,这般不开心?”
东太后摸了模小皇上的额头,又抚了抚他的头发,万般母爱柔情全表现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上了。小皇上见东太后如此关心自己,而自己为小安子的事情心烦意乱,竟几天都没来看望皇额娘了,心里不禁有些内疚。
“皇额娘,儿子身体没什么不适。”
小皇上像小时候一样,温柔地依在东太后的胸前,感受母爱。东太后还是不放心,追问道:
“既然身体无恙,为何这般愁眉不展?”
小皇上在心里掂量着、斟酌着,应该如何说起呢?是直言不讳,还是先探探皇额娘的口气再说。稍作思考,小皇帝便决定直言相告,因为从小到大,小皇上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东太后总是能原谅他,他在这位皇额娘面前根本就不需要掩饰什么。
“皇额娘,儿子为一件事烦心,这几天吃卧不宁,甚感头疼。”
东太后就知道这几大儿子没来请安,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而且这件事情也一定牵动小皇上的心,于是,东太后耐心地听儿子说下去:
“皇额娘,你可听人说过关于小安子的什么事吗?”
经小皇上一提醒,东太后倒是想起来了,有十几天没见到令人作呕的安德海了。安德海是储秀宫的太监总管,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西太后的影子了,或者是师爷吧,反正,十几年来,只要有西太后的身影,便少不了小安子的身影,差不多可以用形影不离来形容他们俩了。
十几天前,每日早上上朝,总不见小安子随行。以前,总是小安子扶轿前往大殿,可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井不十分出名的太监李莲英伴驾了?
还有,七八天前,听说西太后染了风寒,大医让静养。出于礼节,东太后带着小皇上去储秀宫探望西太后,站在宫门外迎驾的也换成了李莲英。本来,东太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微之事,今天被小皇上一提,她倒是感到了的确有些异常。
“是呀,好像有十几天没见小安子了。皇上为何突然问及此事?”
小皇上走近两步,趴在东太后的耳边,神秘地说:
“小安子走上黄泉路了。”
被小皇上这么一说,东太后还认为安德海已暴病身亡了呢!
她吃惊地问:
“何时死的?”
小皇上笑了:
“儿子是说小安子快走上黄泉路了。”
“哦。你倒是说清楚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东太后平日里也十分讨厌小安子,听说他快走上黄泉路了,她也十分关心这事儿,便催促着小皇上把话说明白。小皇上还是挺神秘地说:
“小安子私自出京了,你说,他的胆子大不大!”
东太后一听小安子私自出京了,竟有些不相信。自从顺治皇帝立下规定:太监不得私自出京,违者杀头!200多年了,还没有一个太监私自出京过。东太后半晌也没说出一句话来。小皇上见东太后似信非信,便补充道:
“一点也不错,是儿子派李明玉亲自观察到的。”
一听这话,东太后不由得不信了,她让小皇上慢慢讲来。小皇上便讲述开了:
“是这么回事,十几天前,儿子便听李明玉说小安子有些异常,儿子差李明玉暗中盯梢,发现小安子准备外出,安宅里上上下下热闹了好几天,李明玉又听内务府的明善讲起小安子准备出京南下。果然,小安子一切准备就绪,于十几天前,浩浩荡荡一行人出京南下了。”
“几时的事?他为何出京南下?”
东太后迫切地问道。小皇上简明扼要地回答:
“小安子是七月初六上的路,到今天整整11天了。他声称奉旨采办龙袍。”
“奉旨南下?”
东太后惊愕了,自从同治皇帝登基以来,整整八年了,哪一道圣旨不是两宫太后共同铃印,为何今天冒出个安德海“奉旨”南下。在东太后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颁发什么“采办龙袍”的圣旨,即使是采办龙袍,也轮不到一个太监去办呀!既然没颁发这种谕旨,那小安子出京则应视为“私自出京”,按祖制格杀勿论。
“这个狗奴才,胆子真大,他是不想要命了。”
东太后忿忿地说。小皇上此时心里非常高兴,他已清楚地看到,这位皇额娘的立场和他是一致的,这将对杀小安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起码,小皇上多了一个“同盟军”。小皇上高兴地笑了。东太后又问他:
“皇上没有打草惊蛇吧。小安子可知道你在监视他?”
小皇上十分有把握地说:
“儿子让李明玉做得很秘密,绝没有惊动他,恐怕此时小安于正悠哉游哉地下江南呢!”
东太后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她仿佛觉得载淳突然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顽皮、天真、爱撒娇的小男孩了,他已初步具备了国君的风度。小皇上从东太后慈安的目光中也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有这位母后站在自己的一边,他更增加了杀小安子的信心。
“皇额娘,儿子已给山东巡抚丁宝桢发了密诏,让他密切监
视小安子的行踪,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将奏折以六百里加急上奏。”
听了这句话,东太后更高兴了,她万万没想到载淳年仅14岁,以前从没单独处理过朝政,这次竟如此果断、干脆、利索,此乃明君之风度也。
东太后久久地望着同治皇帝,不禁又想起了丈夫咸丰。这个儿子长得极像他的父亲,那高高的眉棱、宽宽的额头、挺直的鼻梁,包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都酷似咸丰。但咸丰性格懦弱,不像他的儿子这么果断,载淳办事干净、利索,不优柔寡断,这一点倒极像他的母亲——西太后慈禧。不过,载淳只继承了母亲性格中的长处,却没有继承她的缺点:狠毒、冷酷。
越看儿子,东太后越觉得很欣慰,大清国有这么一位君主,乃大清中兴之希望,自己十几年来的苦心也没有付之东流。东太后想:这是上苍对自己的赏赐,赐一善良、果断的皇子给自己。
这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东太后正在逻想着,小皇上打断了她的遐思:
“皇额娘,密诏估计已到丁宝帧手里,小安子也快抵达山东境内了,丁巡抚的奏折万一被那边皇额娘扣住,可怎么办?”
是呀,儿子想得真周到。东太后当然也想到了这一层,八年来,奏折总是先送到西太后的手边,她看后,觉得有价值的再发到军机处,由军机处大臣们共同拟定方案,再以小皇上的名义颁发诏书。丁宝桢参奏安德海不法行为的奏折,到了西太后那里,肯定会被扣留的。现在,一定要想个法子,阻拦西太后看奏折,等处置好小安子之事后,再禀报西太后,她再怒,也无可奈何。
但是,如果是强行不让西太后看奏折,她一定会起疑心的,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计,让她主动暂时退出政治舞台,哪怕是十来天也好。东太后平日里显得不如西太后那样精明能干,甚至有些木讷,可关键时刻,她也会显出精干的一面,她笑笑对小皇上说:
“皇上不要担心这件事,我马上就去你皇额娘那里,保管她同意让你代她看奏折。”
小皇上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东太后,东太后温柔、慈祥地拍了拍小皇上的肩膀,以示让他放心。东太后又凑近儿子的耳边,嘀咕了几句什么,只见小皇上神秘地一笑:
“儿子这便去那边,儿子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小皇上一路小跑到了储秀宫,他站在宫门外喘了几口气,定了定神,便踏进了母亲的寝宫。
这几天,身边少了个小安子,西太后又染了点风寒,她感到非常不舒服。一方面是身体欠佳,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太医来过,太医说是劳累过度,肝脾两虚,必须静养调治,她很不舒服。另一方面,是心里不舒服,小安子十几年来像个影子不离左右,这一走不见他的踪影,心里难免有些空落落的感觉。更让她不舒服的是亲生儿子有好几天没来请安了。对于载淳,西太后是又恨又疼。恨的是这个亲生骨肉竟和东太后十分亲近,冷落自己;疼的是,毕竟是自己怀胎十月所生的亲骨肉,天底下,哪个做娘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连小猫儿、小狗儿都懂得爱孩子,何况是有血有肉的西太后呢。
西太后此时正倚在软榻上看奏折,这一大堆的奏折,何时才能看完呀!西太后不禁皱了皱眉头,糟糕!头又疼了。
“皇额娘吉祥。”
听到这一声清脆的叫声,西太后的眼睛为之一亮,她欠了欠身子,没欠起来,旁边的李莲英看见了,连忙小心地将西太后扶起。
小皇上给西太后请了个安,便温顺地走到西太后的身边。西太后仔细地打量着儿子,几天不见,儿子似乎又长高、长胖了。
人在疾病中,最需要的是亲情,此时,儿子来到母亲的身边,无
疑使西太后非常开心:
“皇上,这几日刻苦学习了吗?”
“回皇额娘的话,儿子牢记母亲的叮咛,不敢片刻倦怠。”
听了这句话,西太后的心里比吃蜜还甜,她深知自己不可能永远掌握大清的政权,早晚要把权力让给儿子。不过,她可不准备近年内就让权,起码要等自己年迈时,才能让皇上正式当皇帝。她要亲手教会儿子当皇帝,而若要稳坐江山,必须具备皇君的素养,这第一步准备便是刻苦学习,博古才能通今,借鉴前人之经验,总结前人之过失,才能坐稳大清的江山。所以,西太后最关心的是载淳的学习。
听了儿子说“不敢片刻倦怠”,这句话,西太后放心了。她拉了拉儿子的手说:
“皇上,额娘这几日身体不适,时时刻刻都盼见到你。”
这也是西太后的肺腑之言,毕竞是亲骨肉,小呈上也确实被母亲这话给打动了,他像小时候一样,倚在母亲的怀里。西太后用双臂揽着载淳,不由得掉下了几滴眼泪。感到母亲在哭,小皇上仰头注视着母亲。就在这一瞬间,西太后突然感到载淳长大了。西太后清清楚楚地看到儿子的唇边已长出了细细的绒毛,那是男性发育的征兆。
“哦,皇上是个大男孩了。”
西太后抚摸着儿子的脸颊,笑了。此时,母子融融,令西太后十分开心。小皇上又在此逗留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
“皇额娘,儿子还要温习功课,请额娘多保重。”
西太后点了点头,小皇上便走了。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西太后又高兴又若有所失。
“母后皇太后驾到!”
李莲英高叫了一声,庆儿连忙出来迎驾。西太后欠了欠身子,算是有礼了。
“妹妹,今日身子可曾好些?”
东太后坐在床边,关切地问长问短。西太后心里顿时感到有股暖流在流淌。她与东太后相处这些年,平心而论,她也很尊重东太后的人品,暗自佩服东太后的温和、贤淑,但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她必须处处打击、排挤东太后,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此时,自己正在生病之中,东太后能够不记前嫌,主动来问候病情,西太后多多少少有一点感动。她向上挪了挪身子,有气无力地说:
“姐姐快请坐,妹妹并没有什么大碍,还劳姐姐前来探视,实在是让妹妹担当不起。”
东太后依然像往日那样,谦和地摇了摇头:
“妹妹快别客气了,都是一家人,咱们孤儿寡母彼此照应,先帝地下有知也会欣慰的。”
一听到咸丰皇帝,东太后的眼睛又湿润了。西太后见她如此黯然神伤的样子,也不禁若有泣声:
“先帝去得太匆匆,也没能见到今日的景象,当年的阿哥已经长大了。刚才,妹妹见阿哥的唇边都萌发些胡子了,他果真长成威武男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