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90节
“妈呀,这么大的事情,主子全蒙在鼓里。”
李莲英一口气跑到西太后面前,他凑近西太后低语些什么,只见西太后脸色陡然一变,由原来的红润白嫩一下变成了灰黑色。
“快,你去内务府察察动静。”
李莲英还没走进内务府大门,只见两个侍卫拦住了他的去路。
“两位差哥行个方便,小弟要进去找明善大人有话儿要说。”
“这位公公,不是咱们硬和你过不去,千真万确明大人刚吩咐过,什么人都不能进去,他正在承办重要公务,公公还是请回吧。”
其实,李莲英并不是真的要见明善,他只想来探探虚实。回到储秀宫,他急切地对西太后说:
“主子,看来安公公凶多吉少,既然已抄了他的家,那么他人也难逃一劫。主子,快想个法儿救救他吧。”
西太后按了按自己的胸口,她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此时不是手慌脚乱、六神无主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打探清楚情况,以想出个万全之策应付突发事情。
“小李子,你到恭王府去一趟,找到恭亲王,就说哀家有急事要见他。”
“扎。”
李莲英直奔什刹海外恭王府。此时,恭亲王正坐立不安,密旨是发出去了,安德海的家也抄了,可西太后那边怎么交代呢?
西太后的脾气他是知道的,她变起脸来可是不认人,小安子是她的宠监,杀小安子就等于打了西太后一巴掌,一向专横无礼的她肯善罢甘休吗?恭亲王越想越觉得很为难。
“王爷,宫里的李公公,李莲英求见。”
恭亲王的心中“咯瞪”了一下:
“不好,一定是西太后派李莲英来兴师问罪的,此时西太后一定正在气头上,自己可不愿去撞这个枪口,还是缓一缓再说吧。”
恭亲王连忙躺在床上,他又让亲王福晋用一条毛巾把头给他扎上,装出有病的样子。李莲英刚踏进王爷的卧房,便双腿跪下请安:
“奴才给王爷请安了。王爷吉祥。”
李莲英不见王爷发话,他不敢站起来,只好继续跪着,只听见福晋开口了:
“李谙达平身免礼。”
李莲英站起来一看。哦,原来是恭王爷病了,福晋坐在床边,不时地递水送茶,恭王爷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支起身子,抬头问:
“李谙达有事吗?”
李莲英不知道恭亲王是否是真病了,他低声说:
“主子听人说安公公出事了,特遣奴才来请王爷进宫商议此事。”
李莲英的目光始终不离恭亲王的脸,他想从恭亲王的面部表情上看出什么破绽来。可恭亲王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岂能让初出茅芦的李莲英看出什么破绽来。他紧皱着眉头,显得身体非常不适:
“本王昨日染了风寒,现在实感不适,没办法进宫。不过,关于安德海的事情,本王是知晓的。
“安德海私自出京,有违祖制,而且一路招摇扇惑,搜刮民财,山东巡抚丁宝帧已经将他参奏了,看来,谁也难保他的人头。”
恭亲王这话说得很有份量,这是明确告诉李莲英,西太后再心疼,也无回天之力。李莲英此时羽翼尚未丰满,他既要抓住西太后这根粗绳子,然后沿着这根绳一路爬上去,同时又不愿得罪王公大臣,特别是恭亲王这等有政治实力的人物,他必须牢牢抓住,今后还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
李莲英得知了事情的大致情况,对奕昕说:
“王爷,太后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拖过今天、明天,拖不过后天。王爷您总不可能一辈子不进宫吧,依奴才之见,不如王爷想出个权宜之策,由奴才向太后婉言转告,或许情况会出现转机。”
恭亲王没曾料到平日里不显眼的李莲英考虑事情如此周全,他的精明、能干的劲儿不亚于当年的安德海,不可小看这个李莲英也。恭亲王一时找不出更好的词儿,便勉强地说:
“既然密旨已经六百里加急发出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恐怕现在小安子的人头早已落地了。”
“啊,人头早已落地了,王爷,这可不得了,太后肯定会发怒的,必须想个法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稳住太后再说。”
恭亲王一见李莲英有从中调理、周旋之意图,便放松了警惕,他坐了起来,追问:
“依李谙达看来,怎么做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
李莲英平日里正想逢迎恭王爷,只愁没有机会,此时这良机,他可不会轻易放过的。他凑近王爷,献媚似的说:
“王爷的大格格荣寿公主深得太后的喜爱,可以让大格格进宫替王爷在太后面前求个情,奴才替格格敲敲边鼓,两个人一唱一和,定能平息太后心中的怒火。”
恭亲王十分感激地看着以前从未放在眼里的李莲英,从这件事起,对李莲英当刮目相看。恭亲王说:
“只有如此了,事情办成以后,本王心中有数。”
李莲英连忙拦住恭亲王,不让他说下去。
“王爷何必那么客气,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以后奴才愿为王爷继续效力。”
恭亲王见李莲英还可以信得过,便把密旨底稿交给了他。恭亲王还是不放心,再三叮嘱,尽量把事情办圆满,减少西太后对自己的不满情绪。李莲英很有信心地说:
“王爷放心吧,奴才会见机行事办好这件事的。”
李莲英走在回去的路上,洋洋得意:
“安公公呀,安公公,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明明顺治帝时就树铁牌告诫,太监不许干预政事,不准私自出宫,你怎么净于蠢事呢?这不是拿鸡蛋撞石头吗?这回呀,你非撞个粉身碎骨不可。天公作美,让我李莲英周旋于西太后与恭亲王之间,我小李子比你聪明多了,我会让他们双方都赞扬我的,这正是我李莲英崭露头角的好时机,此时不表现我的才干,更待何时?”
李莲英收住了笑脸,立刻变成了哭丧的脸,没精打采地到了储秀宫。西太后一见他这份神情,便知道事情不妙。
“小李子,你快说说看,都打听到了什么?王爷呢?”
“回主子的话,王爷昨日染了风寒,此时正发着高烧,实在是不能下床行走。不过,奴才也得到了确实的消息。”
李莲英边说边抹眼泪,那泪水呀还真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
李莲英就像他死了亲爹一样难过,哭得西太后心烦意乱。
“好了,别哭了!有什么事情,快说!”
西太后呵责了一声,李莲英马上收起了眼泪,他把密旨的底稿交给了西太后。
看完密旨,西太后气得把底稿撕得粉碎并砸到了李莲英的身上,她歇斯底里似的大叫:
“什么就地正法,毋庸请旨,什么倘有疏忽,惟该督抚是问,这分明是置小安子于死地。他们人人都知道我最喜欢小安子,偏偏要杀他,这摆明了是和我过不去。”
西太后气得直咬牙,李莲英怕西太后一气之中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来,于人于己都不利,便连忙劝慰她:
“主子,师傅的事,小李子也很痛心,只是看到主子您为一个奴才如此大动肝火更心疼。主子您想一想,皇上尚不能亲政,万一主于您气坏了身子,谁来支撑着大清的天?”
李莲英又是捶背,又是抚胸口,劝了好半天,才把西太后给劝住了。西太后见李莲英绝不逊于当年的安德海,甚至比小安子还机灵、勤快,不禁起了一个念头:扶李代安。
但这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她容忍不了别人惩治自己最宠信的太监,这不等于打她西太后的脸吗?实在让她难以咽下这口气。
“小李子,这不摆明了是冲着我来的吗?”
李莲英直摇头:
“主子可别这么想。主子何等英明,他们敬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冲主子来呢?安公公有今天,也是他太不检点的结果。
“主子您想想,他走前主子交代了什么?主子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不要太张扬,办完事情就回京,可安公公一时高兴忘乎所以,带着女眷、乐班,一路风风光光,招摇太大了,才招来今天的横祸。”
西太后觉得李莲英的分析十分正确,小安子不听自己的劝告,一路招招摇摇,一定也搜刮了不少财物,才引起了巡抚的不满的。这叫自食其恶果,活该!西太后此时心中的怒火已消了一大半。她刚才的怒火一半是心疼安德海,一半是气恭亲王他们背着自己干这么大的事,简直没把堂堂的太后放在眼里,岂能不生气。
“小李子,密旨出京几天了?”
“昨天夜里才出京,不过是六百里加急,追不回来的。看来,安公公难逃这一劫。”
西太后执拗地说:
“不一定逃不掉这一劫,哀家马上拟旨,也以六百里加急赶赴济南,哀家不相信丁宝帧敢抗哀家的谕旨。”
李莲英从心里盼小安子死。前些年,安德海收李莲英作徒弟,但是,他们师徒只是个虚名,两个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安德海处处压抑着李莲英,压得李莲英几乎喘不过气了,有小安子活一天,就没有李莲英的出头之日,此时,李莲英正盼着小安子的人头落地。李莲英可不愿西太后再追发什么谕旨,所以他连忙说:
“奴才斗胆,请太后三思!既然他们一致同意发密旨查拿安公公,这就说明他们都不满于安公公,而且他们打出了有违祖制的旗号,主子若是硬和他们对着干,岂不是造成孤立的局势吗?孤掌难鸣啊!”
李莲英这几句话果然很有效,使得西太后收回了刚刚萌发的念头。她宁愿牺牲一个小安子,也不愿变成“孤家寡人”。她深知,失去民心坐不稳大清的江山。正在这时,只听到一位太监报:
“荣寿公主到。”
前面已交代,荣寿公主乃恭亲王的长女大格格,她从小善解人意,聪明又漂亮,两宫太后都非常喜欢她。后来,两宫太后有意收她为干女儿,于是由王府的大格格升为荣寿公主。这个公主平日里宫中过几个月,王府里过几个月,西太后寂寞时,她也曾给干娘解过问,西太后也颇喜欢这位干女儿。
一听荣寿公主到,西太后便明白一定是女儿来为父亲求情了。西太后阴沉着脸,并不出声。
“皇额娘吉祥,女儿给额娘请安了。”
荣寿公主的年纪和小皇上相仿,但相比之下,她懂事多了。
她见干娘不说话,便不敢起身,一直跪在地上。西太后再专横,她也无心和一个孩子过不去,再说,荣寿公主平日里也挺讨她喜欢的。
“起来吧,小心着了凉。”
荣寿公主轻轻地走近西太后,轻轻地给西太后捶着背。
“额娘,你的脸色这么难看,是哪儿不舒服?”
西太后冲了她一句:
“是心病,心里难受。”
荣寿公主依然柔声细语地问长问短:
“太医来过没有,太医怎么说?女儿扶额娘躺一会儿。”
西太后看着娇小、温柔的干女儿,心里有些过不去了。才十来岁的孩子,干嘛对她这么凶,于是,和颜悦色了一些:
“都是你阿玛给气的,这个老六竟背着额娘严惩小安子,到了今天,我还蒙在鼓里哩。”
荣寿公主怯怯地说:
“女儿长居宫中,王府里的事很少知道,我阿玛如果干了什么对不起额娘的事情,女儿愿代他受罚。”
西太后觉得自己的这个干女儿好懂事,像个小大人似的,但又脱不了孩子的稚气。天底下哪有女儿代父亲受罚的?西太后抚摸着荣寿公主的头,说:
“傻孩子,没你的事。额娘只是气你阿玛背着我干事,这事儿应该事先通知我一声呀。”
荣寿公主连忙说:
李莲英一口气跑到西太后面前,他凑近西太后低语些什么,只见西太后脸色陡然一变,由原来的红润白嫩一下变成了灰黑色。
“快,你去内务府察察动静。”
李莲英还没走进内务府大门,只见两个侍卫拦住了他的去路。
“两位差哥行个方便,小弟要进去找明善大人有话儿要说。”
“这位公公,不是咱们硬和你过不去,千真万确明大人刚吩咐过,什么人都不能进去,他正在承办重要公务,公公还是请回吧。”
其实,李莲英并不是真的要见明善,他只想来探探虚实。回到储秀宫,他急切地对西太后说:
“主子,看来安公公凶多吉少,既然已抄了他的家,那么他人也难逃一劫。主子,快想个法儿救救他吧。”
西太后按了按自己的胸口,她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此时不是手慌脚乱、六神无主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打探清楚情况,以想出个万全之策应付突发事情。
“小李子,你到恭王府去一趟,找到恭亲王,就说哀家有急事要见他。”
“扎。”
李莲英直奔什刹海外恭王府。此时,恭亲王正坐立不安,密旨是发出去了,安德海的家也抄了,可西太后那边怎么交代呢?
西太后的脾气他是知道的,她变起脸来可是不认人,小安子是她的宠监,杀小安子就等于打了西太后一巴掌,一向专横无礼的她肯善罢甘休吗?恭亲王越想越觉得很为难。
“王爷,宫里的李公公,李莲英求见。”
恭亲王的心中“咯瞪”了一下:
“不好,一定是西太后派李莲英来兴师问罪的,此时西太后一定正在气头上,自己可不愿去撞这个枪口,还是缓一缓再说吧。”
恭亲王连忙躺在床上,他又让亲王福晋用一条毛巾把头给他扎上,装出有病的样子。李莲英刚踏进王爷的卧房,便双腿跪下请安:
“奴才给王爷请安了。王爷吉祥。”
李莲英不见王爷发话,他不敢站起来,只好继续跪着,只听见福晋开口了:
“李谙达平身免礼。”
李莲英站起来一看。哦,原来是恭王爷病了,福晋坐在床边,不时地递水送茶,恭王爷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支起身子,抬头问:
“李谙达有事吗?”
李莲英不知道恭亲王是否是真病了,他低声说:
“主子听人说安公公出事了,特遣奴才来请王爷进宫商议此事。”
李莲英的目光始终不离恭亲王的脸,他想从恭亲王的面部表情上看出什么破绽来。可恭亲王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岂能让初出茅芦的李莲英看出什么破绽来。他紧皱着眉头,显得身体非常不适:
“本王昨日染了风寒,现在实感不适,没办法进宫。不过,关于安德海的事情,本王是知晓的。
“安德海私自出京,有违祖制,而且一路招摇扇惑,搜刮民财,山东巡抚丁宝帧已经将他参奏了,看来,谁也难保他的人头。”
恭亲王这话说得很有份量,这是明确告诉李莲英,西太后再心疼,也无回天之力。李莲英此时羽翼尚未丰满,他既要抓住西太后这根粗绳子,然后沿着这根绳一路爬上去,同时又不愿得罪王公大臣,特别是恭亲王这等有政治实力的人物,他必须牢牢抓住,今后还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
李莲英得知了事情的大致情况,对奕昕说:
“王爷,太后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拖过今天、明天,拖不过后天。王爷您总不可能一辈子不进宫吧,依奴才之见,不如王爷想出个权宜之策,由奴才向太后婉言转告,或许情况会出现转机。”
恭亲王没曾料到平日里不显眼的李莲英考虑事情如此周全,他的精明、能干的劲儿不亚于当年的安德海,不可小看这个李莲英也。恭亲王一时找不出更好的词儿,便勉强地说:
“既然密旨已经六百里加急发出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恐怕现在小安子的人头早已落地了。”
“啊,人头早已落地了,王爷,这可不得了,太后肯定会发怒的,必须想个法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稳住太后再说。”
恭亲王一见李莲英有从中调理、周旋之意图,便放松了警惕,他坐了起来,追问:
“依李谙达看来,怎么做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
李莲英平日里正想逢迎恭王爷,只愁没有机会,此时这良机,他可不会轻易放过的。他凑近王爷,献媚似的说:
“王爷的大格格荣寿公主深得太后的喜爱,可以让大格格进宫替王爷在太后面前求个情,奴才替格格敲敲边鼓,两个人一唱一和,定能平息太后心中的怒火。”
恭亲王十分感激地看着以前从未放在眼里的李莲英,从这件事起,对李莲英当刮目相看。恭亲王说:
“只有如此了,事情办成以后,本王心中有数。”
李莲英连忙拦住恭亲王,不让他说下去。
“王爷何必那么客气,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以后奴才愿为王爷继续效力。”
恭亲王见李莲英还可以信得过,便把密旨底稿交给了他。恭亲王还是不放心,再三叮嘱,尽量把事情办圆满,减少西太后对自己的不满情绪。李莲英很有信心地说:
“王爷放心吧,奴才会见机行事办好这件事的。”
李莲英走在回去的路上,洋洋得意:
“安公公呀,安公公,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明明顺治帝时就树铁牌告诫,太监不许干预政事,不准私自出宫,你怎么净于蠢事呢?这不是拿鸡蛋撞石头吗?这回呀,你非撞个粉身碎骨不可。天公作美,让我李莲英周旋于西太后与恭亲王之间,我小李子比你聪明多了,我会让他们双方都赞扬我的,这正是我李莲英崭露头角的好时机,此时不表现我的才干,更待何时?”
李莲英收住了笑脸,立刻变成了哭丧的脸,没精打采地到了储秀宫。西太后一见他这份神情,便知道事情不妙。
“小李子,你快说说看,都打听到了什么?王爷呢?”
“回主子的话,王爷昨日染了风寒,此时正发着高烧,实在是不能下床行走。不过,奴才也得到了确实的消息。”
李莲英边说边抹眼泪,那泪水呀还真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
李莲英就像他死了亲爹一样难过,哭得西太后心烦意乱。
“好了,别哭了!有什么事情,快说!”
西太后呵责了一声,李莲英马上收起了眼泪,他把密旨的底稿交给了西太后。
看完密旨,西太后气得把底稿撕得粉碎并砸到了李莲英的身上,她歇斯底里似的大叫:
“什么就地正法,毋庸请旨,什么倘有疏忽,惟该督抚是问,这分明是置小安子于死地。他们人人都知道我最喜欢小安子,偏偏要杀他,这摆明了是和我过不去。”
西太后气得直咬牙,李莲英怕西太后一气之中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来,于人于己都不利,便连忙劝慰她:
“主子,师傅的事,小李子也很痛心,只是看到主子您为一个奴才如此大动肝火更心疼。主子您想一想,皇上尚不能亲政,万一主于您气坏了身子,谁来支撑着大清的天?”
李莲英又是捶背,又是抚胸口,劝了好半天,才把西太后给劝住了。西太后见李莲英绝不逊于当年的安德海,甚至比小安子还机灵、勤快,不禁起了一个念头:扶李代安。
但这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她容忍不了别人惩治自己最宠信的太监,这不等于打她西太后的脸吗?实在让她难以咽下这口气。
“小李子,这不摆明了是冲着我来的吗?”
李莲英直摇头:
“主子可别这么想。主子何等英明,他们敬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冲主子来呢?安公公有今天,也是他太不检点的结果。
“主子您想想,他走前主子交代了什么?主子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不要太张扬,办完事情就回京,可安公公一时高兴忘乎所以,带着女眷、乐班,一路风风光光,招摇太大了,才招来今天的横祸。”
西太后觉得李莲英的分析十分正确,小安子不听自己的劝告,一路招招摇摇,一定也搜刮了不少财物,才引起了巡抚的不满的。这叫自食其恶果,活该!西太后此时心中的怒火已消了一大半。她刚才的怒火一半是心疼安德海,一半是气恭亲王他们背着自己干这么大的事,简直没把堂堂的太后放在眼里,岂能不生气。
“小李子,密旨出京几天了?”
“昨天夜里才出京,不过是六百里加急,追不回来的。看来,安公公难逃这一劫。”
西太后执拗地说:
“不一定逃不掉这一劫,哀家马上拟旨,也以六百里加急赶赴济南,哀家不相信丁宝帧敢抗哀家的谕旨。”
李莲英从心里盼小安子死。前些年,安德海收李莲英作徒弟,但是,他们师徒只是个虚名,两个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安德海处处压抑着李莲英,压得李莲英几乎喘不过气了,有小安子活一天,就没有李莲英的出头之日,此时,李莲英正盼着小安子的人头落地。李莲英可不愿西太后再追发什么谕旨,所以他连忙说:
“奴才斗胆,请太后三思!既然他们一致同意发密旨查拿安公公,这就说明他们都不满于安公公,而且他们打出了有违祖制的旗号,主子若是硬和他们对着干,岂不是造成孤立的局势吗?孤掌难鸣啊!”
李莲英这几句话果然很有效,使得西太后收回了刚刚萌发的念头。她宁愿牺牲一个小安子,也不愿变成“孤家寡人”。她深知,失去民心坐不稳大清的江山。正在这时,只听到一位太监报:
“荣寿公主到。”
前面已交代,荣寿公主乃恭亲王的长女大格格,她从小善解人意,聪明又漂亮,两宫太后都非常喜欢她。后来,两宫太后有意收她为干女儿,于是由王府的大格格升为荣寿公主。这个公主平日里宫中过几个月,王府里过几个月,西太后寂寞时,她也曾给干娘解过问,西太后也颇喜欢这位干女儿。
一听荣寿公主到,西太后便明白一定是女儿来为父亲求情了。西太后阴沉着脸,并不出声。
“皇额娘吉祥,女儿给额娘请安了。”
荣寿公主的年纪和小皇上相仿,但相比之下,她懂事多了。
她见干娘不说话,便不敢起身,一直跪在地上。西太后再专横,她也无心和一个孩子过不去,再说,荣寿公主平日里也挺讨她喜欢的。
“起来吧,小心着了凉。”
荣寿公主轻轻地走近西太后,轻轻地给西太后捶着背。
“额娘,你的脸色这么难看,是哪儿不舒服?”
西太后冲了她一句:
“是心病,心里难受。”
荣寿公主依然柔声细语地问长问短:
“太医来过没有,太医怎么说?女儿扶额娘躺一会儿。”
西太后看着娇小、温柔的干女儿,心里有些过不去了。才十来岁的孩子,干嘛对她这么凶,于是,和颜悦色了一些:
“都是你阿玛给气的,这个老六竟背着额娘严惩小安子,到了今天,我还蒙在鼓里哩。”
荣寿公主怯怯地说:
“女儿长居宫中,王府里的事很少知道,我阿玛如果干了什么对不起额娘的事情,女儿愿代他受罚。”
西太后觉得自己的这个干女儿好懂事,像个小大人似的,但又脱不了孩子的稚气。天底下哪有女儿代父亲受罚的?西太后抚摸着荣寿公主的头,说:
“傻孩子,没你的事。额娘只是气你阿玛背着我干事,这事儿应该事先通知我一声呀。”
荣寿公主连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