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13节
杨坚沉吟了半晌,乃道:“以先生之见,颜之仪该当如何发。落?”
李德林说:“像元岩、颜之仪这种人,应当如收藏良种一般,好生保护起来。”
“那,先将他看管起来,待五王入京之后,放他到西边没有战事的地方当个郡守如何?”
李德林微微地点头。
这时,长孙晟、崔彭、李浑、杜庆信等五个青年军校匆匆上殿,杨坚将他们引到一边,低声交代了一阵,便分发宣召五王的诏书,眼望五人的去影,心中顿生不安:他们能完成使命否?万一有几个不听召唤,如之奈何?就算五王全都奉召回京,外头还有六个手握重兵的上柱国、大总管,他们一旦动乱起来,我又如何斗得过他们?这时,不免又想起老同学元谐那句话:
“公无党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一道土墙,大危也!”
于闭目冥想之际,恍惚间四面八方的兵马有如浪卷潮涌而来……
李德林见他面有重忧,便小声安慰道:“主公莫忧,我们是斗智不斗力,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便在这时,杨坚的长子十六岁的杨勇匆匆来到正阳宫,报说:三婶(周武帝妹妹顺阳公主)已派出五骑向她的五个兄弟通报国丧,五兄弟即是宇文招等五个王爷。又说二婶尉迟氏也派人向她的伯父尉迟迥通报国丧。
情况突变,秘不发丧的计划打乱了。怎么办?只好公开发丧!
天元帝大行后十二日,为天元发丧。然后,小皇帝人居天台宫,尊天元嫡母阿史那为太皇太后,尊天元生母李氏为太帝太后,杨丽华为皇太后,生母朱满月为帝太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则无封号,凉在一旁。小皇帝的原配司马氏依然为皇后。谥乃父天元帝为宣皇帝。
封拜二叔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
封拜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
封三叔秦王贽为上柱国。
拜郑译为柱国大将军、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拜刘昉为上大将军、相府司马。以高颎为相府司禄,以李德林为相府椽属。
又以小皇帝原来的皇宫正阳宫为丞相府。
然后,大赦天下,停东京洛阳宫的修建。
这回的封拜,自然都是高颎、李德林设计出来的。宇文氏尚有十六个王爷,能征惯战、文武兼备的大有人在,为何专挑宇文赞、宇文贽两个少年出来挂职,自然是个幌子,他们不过是两片绿叶,陪衬杨坚这朵大红花而已。
郑译原先是要当大司马的,刘昉是要当小冢宰的,宣布时不知何故却变了,不免有失落之感。他们自然不知道是李德林私下向杨坚进了言,说:这两人私心太重,又无真才实学,虽有接引之功,也不可大用,用必后悔。
散朝之后,群臣出了天台宫,却见庭中庄严地列着左丞相的仪卫,那分明是要送杨坚去丞相府的。
百官懵在当场,有一件天大的事大家还不明白;从今以后大家是在天台宫上朝,还是去丞相府应差?走错了一步,非但误了自己的前程,只恐连身家性命也丢了!
场上三五成群,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议,有如群鼠搬家。
这时,杨坚的卫队长、司武上士卢贲出列,朝公卿走去,挥手将大家聚拢之后,朗声说:
“走!欲求富贵的人,都跟我去东宫!”
东宫便是丞相府。那是武帝为太子宇文赟修建的太子宫,不料宫殿刚刚落成,武帝便撒手西归;宇文赟接上帝位,自然不住东宫,而直接住上了皇宫(后改称天台),将东宫让给他的儿子宇文阐居住;不到一年,宣帝传位(不传权)给太子宇文阐,便把东宫改名为正阳宫,让小皇帝起居;又不到一年,宣皇帝也撒手西归,小皇帝宇文阐便匆匆入主天台官,将正阳宫空了出来,恰好成为杨坚的丞相府。
世事就是这般难测,便极权如帝皇,连一座宫殿的用场都把握不住,何言掌管一个泱泱大国!
卢贲的话便如无形的鞭子,百官如群鸭般乖乖地上路,跟随卫队出了内宫城的东门——崇阳门,朝东宫——丞相府进发。
李德林正惊讶卢贲出语何以这般粗俗,但见百官乖乖上路的模样,便暗叹:原来粗言野语对乱世的公卿似乎更管用;倘若文绉绉地表达,引经据典地论证,说不定这群鸭子反而迟疑不进了。
正阳宫的卫士将来人拦住,臣子怎可进驻帝宫,这不是反了吗?
他们不懂历史,殊不知早有无数先例在;但卢贲自然也不会给他讲历史,他只是将宫卫臭骂了一顿威胁了几下,很灵,宫卫作鸟兽散。
杨坚终于坐在正殿的座床上。
于是,百官的贺语、颂声、谀辞有如潮涌。
但杨坚神情虽然平静,心中却非常明白:这座床一旦坐下去要么灭族,要么就当皇帝,此外别无选择;而灭族与做皇帝的筹算各占其半。
当天下午,丞相府举行一个不大不小的会议。
与会的都是中青年将领军校,他们是经过特别筛选的。
其中有:宇文述、虞庆则、韩擒虎、贺若弼、元胄、元宇、元谐。元孝矩、长孙炽、长孙洪、长孙平、史万岁、卢责、王谊、窦荣定、王世积、杨素、杨雄、李询、李彻等数十人。
杨坚的眼光缓缓地移动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逗留一会,真诚地点头微笑,很亲切,似是与久违的故友重逢,流露无尽的惊喜。然后说:
“都来了吧?”
立在他两旁的高颎、李德林微笑地点点头,没有声音出口,似乎生怕话一出口便会破坏堂上无比和谐的气氛。
杨坚的微笑消于无形,重现的是满脸庄严肃穆,开口说道:
“自汉末黄巾之乱起始,三国鼎立,魏晋交替,十六国血战,南北朝对峙,大乱特乱已经四百年了!这是灾难重重的四百年,饥寒交迫的四百年,家破人亡的四百年,白骨蔽野的四百年!非但百姓涂炭,便公卿贵族也血流成河难免朝夕之祸。遥想我辈列祖列宗,谁家不饱受乱离之苦,哪一族不遭伤亡之痛……”
说到这里,杨坚脸挂泪花,显示一种揪心的痛苦。他激动地站了起来,继续言道:
“这种痛苦的局面应当结束!这是千家万户的呼声,也是天意!我朝武皇帝上体天心,下察民意,赖将士效命,不足两年,一举平齐,统一了北方,为统_九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任务便摆在诸位面前。诸位都还年轻,尚无赫赫之名,但胸怀韬略文武双全,实为我朝军旅之精华!你们将是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中坚和主力,四百年动乱的历史将在你们手中结束!你们的功绩将盖过谢安、祖逖和刘越石,你们的声名将万古永存!三国以来,将相多如牛毛,有几个能统一中国?所以,出将人相何足道哉,大丈夫要立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结束四百年战争,统一中国,迎来一个太平盛世,就是立了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今日特请各位至此,便是想问问大家:有无这种雄心壮志……”
杨坚至此一顿,虽然场上无人回答,但几乎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而又奇异的光彩。杨坚的目光扫过一遍,深知这奇异的光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实在,都更辉煌!他平静一下激动的心情,又继续言道:
“……各位的眼神已作出最好的回答,你们便是顺着天意民心,出来结束四百年战乱的人,统一中国的人!孤愿为汝等屯积粮草,备车造船,让汝等去创建英雄业绩。只是这得经过一段时间,这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何以要多至数年?这个世界上可能还有几个不愿国家统一的人,喜欢分裂的人。他们不打千家万户的大算盘,专打个人得失的小算盘,可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挑起战端,向国家要这要那,把武帝同列位浴血奋战赢来的统一大局,推回四分五裂的绝境。为此,我们不得不做艰苦的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先将后方稳定下来,再图进取。以各位卓越的见识,这道理自然看得比我透彻。倘若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定是全国共诛之,列位更是不会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我今日想同各位说的,便是这些,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有何见教?”
这时,一个年近不惑的深沉汉子出列言道:“丞相高瞻远瞩,所言非但合乎天意民心,而且说到我等的心里,我等决不有负丞相之望!”。
他是大将军李询,是开国元勋李贤的四儿,以其族望,寥寥数句,却是一语千钧。他话声一落,场上人无不点头称是。
待人群散后,杨坚笑问左右:“我今日所言如何?”
李德林道:“甚好!”
高颎也道:“甚好!”
杨坚道:“好在哪里?”
高颎笑言:“你把这群实际带兵的人都笼络过来了!”
李德林却说:“此后便是有人起兵捍卫周室,也不免要负上制造分裂,破坏统一天下大局的罪名!便就在天下人面前输了理。”
与此同时,独孤伽罗则挨家挨户走亲戚串门去了。此刻她正带着四儿杨秀到元孝矩家。
元孝矩是北魏汝阴王元天赐的孙子,今为司宪大夫,早在魏末周初之时,见宇文泰有移鼎之心,便暗中联络皇族血气青年,谋诛宇文泰;但此事被乃兄孝规知道,以为是螳臂挡车,严加制止。虽发难不成,孝矩犹耿耿于怀,引为终生遗憾。这事原本十分秘密,却被杨坚知道了,他断然派人说亲,为长子杨勇娶孝矩女为媳。双方家长均知对方用意,心照不宣,这门姻亲一说即合。
新结的姻亲,两亲家母一见面就蜜里调油,甜蜜得不得了。两人边嗑瓜子,边闲聊。元夫人忽然神秘兮兮一笑,说:
“有一个传说,不知亲家母想不想听?”
“你的故事一定好听!”独孤伽罗鼓励道。
元夫人停嗑了瓜子,笑嘻嘻说:“这可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魏文帝自知身孤力单,江山将被宇文氏夺去,突然想起借助外援维持统治,派人到桑然,求娶柔然公主为妻……”
独孤伽罗明知故问:“柔然可汗是否答应?”
“柔然可汗答得干脆:只要魏天子废去原来的皇后,孤即答应嫁女。于是,魏文帝废去了皇后乙弗氏,迎柔然公主为皇后。想不到那柔然女奇妒无比,乙弗氏已经在麦积崖落发为尼,犹不放过,硬逼文帝将乙弗氏赐死。乙弗氏是怀胎削发为尼的。自杀时哀痛欲绝,她对身中未出世的太子哭诉说:儿啊儿,你本是太子,是要当皇帝的,是娘误了你。你若有灵,当赴有能力保你为皇帝的家中投胎去!这时,废后身边有个得道的神尼。她亲眼看见废后的遗体上升起了一片祥云,冉冉飘去。神尼不即不离地追随那一片祥云,直到冯诩般若寺上空,那祥云忽然闪耀着万道金光,于是,一个新的婴儿诞生了。那神尼正好赶去为那婴儿接生……”
独孤伽罗感慨道:“原来这个婴儿是魏室的天子!”
“你说……”元夫人望着独孤伽罗许久,才意味深长发问:“这传说是真的吗?”
独孤伽罗自然明白这“传说”的来源,这正是她亲自将杨坚出世的传说告诉儿媳元氏的,正要通过元氏的口,将传说悄悄地在北魏的皇族中传开,以便取得先朝皇族对杨坚的支持。
“我想……这传说千真万确!”独孤伽罗慎重地说。
元夫人自是喜悦无限,杨坚不仅是真命天子,还是魏室的天子,而最可喜的是她女儿是杨家长子的嫡妻,他日必是皇后无疑!
这时,杨秀正与一个少女对踢毽子,且渐渐移动到大人跟前。
元夫人突然笑嘻嘻地问杨秀:“这女孩你喜欢吗?”
杨秀乐滋滋地点点头。
“我替你做媒,让她当你的夫人如何?”
杨秀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那少女却已晓事,脸一红,飞也似地跑开了。
杨秀立即追去同时嚷嚷:“别跑!别跑!还要踢毽哩……”
独孤伽罗见那少女长得端庄秀丽,不禁问道:“那是谁家的女儿?”
“上柱国长孙览的小女儿,如何?人品好,门当户对……”
独孤氏暗暗寻思,长孙氏是北魏王族的一支强大的势力,倘若再得这一臂助,当真求之不得!当下不无遗憾地说:
“什么都好,但两人年纪都略嫌小了一点。”
“先走亲,再过几年成婚,有何不可!”元夫人竟是比主人更主动,她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把更多的盟友拉入这场政治角逐,胜算岂不更多一些?她隐隐地觉得元氏家庭已上了杨坚的战车,有进无退了。
独孤氏笑道:“就怕长孙家不允……”
“你可知道?长孙夫人是我表姊,我们从小就亲密无间,此事包在我的身上好了!”
第二章 山雨欲来 第四节
杨坚成功地使用调虎离山计将五位亲王调入京师,却险些忽略了掌管
护卫京畿兵力的毕王宇文贤。
“六哥,你怎么回京来了……”
四个王者装束的贵人鱼贯进屋,领头的中年汉子劈头便抛过这话。他的身后三人年纪依次递减,最小的不过三十。
“六哥”儒生打扮,举止十分文雅,他把四个人让人书房,请大家坐下,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望着书案上两叠书卷出神。
一叠二十卷的是《庚开府文集》,另一叠十卷是《宇文招文集》。
“六哥”便是赵王宇文招,已入不惑之年,须发黑得闪亮,白净脸庞有美玉的柔和光泽。他母亲王夫人乃是汉人,在他的身上已很难察觉鲜卑血统留下的痕迹。这时他苍凉地说:
“女儿远嫁突厥,我怎能不回京送行?”他一顿,又幽幽道:“再说,这是圣旨宣召,皇命难违啊!”
“什么皇命?所谓皇命,不过是杨坚的意思!”原先入门发语的那中年汉子非常激动,“六哥你博览经史,怎不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调虎离山……”
最年轻的一个王爷也书生气十足,他圆瞪双目望着发语的中年汉子:“九哥,调我兄弟入京是调虎离山,那么,前年要我们兄弟离京就国,算是什么?”
李德林说:“像元岩、颜之仪这种人,应当如收藏良种一般,好生保护起来。”
“那,先将他看管起来,待五王入京之后,放他到西边没有战事的地方当个郡守如何?”
李德林微微地点头。
这时,长孙晟、崔彭、李浑、杜庆信等五个青年军校匆匆上殿,杨坚将他们引到一边,低声交代了一阵,便分发宣召五王的诏书,眼望五人的去影,心中顿生不安:他们能完成使命否?万一有几个不听召唤,如之奈何?就算五王全都奉召回京,外头还有六个手握重兵的上柱国、大总管,他们一旦动乱起来,我又如何斗得过他们?这时,不免又想起老同学元谐那句话:
“公无党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一道土墙,大危也!”
于闭目冥想之际,恍惚间四面八方的兵马有如浪卷潮涌而来……
李德林见他面有重忧,便小声安慰道:“主公莫忧,我们是斗智不斗力,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便在这时,杨坚的长子十六岁的杨勇匆匆来到正阳宫,报说:三婶(周武帝妹妹顺阳公主)已派出五骑向她的五个兄弟通报国丧,五兄弟即是宇文招等五个王爷。又说二婶尉迟氏也派人向她的伯父尉迟迥通报国丧。
情况突变,秘不发丧的计划打乱了。怎么办?只好公开发丧!
天元帝大行后十二日,为天元发丧。然后,小皇帝人居天台宫,尊天元嫡母阿史那为太皇太后,尊天元生母李氏为太帝太后,杨丽华为皇太后,生母朱满月为帝太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则无封号,凉在一旁。小皇帝的原配司马氏依然为皇后。谥乃父天元帝为宣皇帝。
封拜二叔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
封拜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
封三叔秦王贽为上柱国。
拜郑译为柱国大将军、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拜刘昉为上大将军、相府司马。以高颎为相府司禄,以李德林为相府椽属。
又以小皇帝原来的皇宫正阳宫为丞相府。
然后,大赦天下,停东京洛阳宫的修建。
这回的封拜,自然都是高颎、李德林设计出来的。宇文氏尚有十六个王爷,能征惯战、文武兼备的大有人在,为何专挑宇文赞、宇文贽两个少年出来挂职,自然是个幌子,他们不过是两片绿叶,陪衬杨坚这朵大红花而已。
郑译原先是要当大司马的,刘昉是要当小冢宰的,宣布时不知何故却变了,不免有失落之感。他们自然不知道是李德林私下向杨坚进了言,说:这两人私心太重,又无真才实学,虽有接引之功,也不可大用,用必后悔。
散朝之后,群臣出了天台宫,却见庭中庄严地列着左丞相的仪卫,那分明是要送杨坚去丞相府的。
百官懵在当场,有一件天大的事大家还不明白;从今以后大家是在天台宫上朝,还是去丞相府应差?走错了一步,非但误了自己的前程,只恐连身家性命也丢了!
场上三五成群,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议,有如群鼠搬家。
这时,杨坚的卫队长、司武上士卢贲出列,朝公卿走去,挥手将大家聚拢之后,朗声说:
“走!欲求富贵的人,都跟我去东宫!”
东宫便是丞相府。那是武帝为太子宇文赟修建的太子宫,不料宫殿刚刚落成,武帝便撒手西归;宇文赟接上帝位,自然不住东宫,而直接住上了皇宫(后改称天台),将东宫让给他的儿子宇文阐居住;不到一年,宣帝传位(不传权)给太子宇文阐,便把东宫改名为正阳宫,让小皇帝起居;又不到一年,宣皇帝也撒手西归,小皇帝宇文阐便匆匆入主天台官,将正阳宫空了出来,恰好成为杨坚的丞相府。
世事就是这般难测,便极权如帝皇,连一座宫殿的用场都把握不住,何言掌管一个泱泱大国!
卢贲的话便如无形的鞭子,百官如群鸭般乖乖地上路,跟随卫队出了内宫城的东门——崇阳门,朝东宫——丞相府进发。
李德林正惊讶卢贲出语何以这般粗俗,但见百官乖乖上路的模样,便暗叹:原来粗言野语对乱世的公卿似乎更管用;倘若文绉绉地表达,引经据典地论证,说不定这群鸭子反而迟疑不进了。
正阳宫的卫士将来人拦住,臣子怎可进驻帝宫,这不是反了吗?
他们不懂历史,殊不知早有无数先例在;但卢贲自然也不会给他讲历史,他只是将宫卫臭骂了一顿威胁了几下,很灵,宫卫作鸟兽散。
杨坚终于坐在正殿的座床上。
于是,百官的贺语、颂声、谀辞有如潮涌。
但杨坚神情虽然平静,心中却非常明白:这座床一旦坐下去要么灭族,要么就当皇帝,此外别无选择;而灭族与做皇帝的筹算各占其半。
当天下午,丞相府举行一个不大不小的会议。
与会的都是中青年将领军校,他们是经过特别筛选的。
其中有:宇文述、虞庆则、韩擒虎、贺若弼、元胄、元宇、元谐。元孝矩、长孙炽、长孙洪、长孙平、史万岁、卢责、王谊、窦荣定、王世积、杨素、杨雄、李询、李彻等数十人。
杨坚的眼光缓缓地移动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逗留一会,真诚地点头微笑,很亲切,似是与久违的故友重逢,流露无尽的惊喜。然后说:
“都来了吧?”
立在他两旁的高颎、李德林微笑地点点头,没有声音出口,似乎生怕话一出口便会破坏堂上无比和谐的气氛。
杨坚的微笑消于无形,重现的是满脸庄严肃穆,开口说道:
“自汉末黄巾之乱起始,三国鼎立,魏晋交替,十六国血战,南北朝对峙,大乱特乱已经四百年了!这是灾难重重的四百年,饥寒交迫的四百年,家破人亡的四百年,白骨蔽野的四百年!非但百姓涂炭,便公卿贵族也血流成河难免朝夕之祸。遥想我辈列祖列宗,谁家不饱受乱离之苦,哪一族不遭伤亡之痛……”
说到这里,杨坚脸挂泪花,显示一种揪心的痛苦。他激动地站了起来,继续言道:
“这种痛苦的局面应当结束!这是千家万户的呼声,也是天意!我朝武皇帝上体天心,下察民意,赖将士效命,不足两年,一举平齐,统一了北方,为统_九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任务便摆在诸位面前。诸位都还年轻,尚无赫赫之名,但胸怀韬略文武双全,实为我朝军旅之精华!你们将是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中坚和主力,四百年动乱的历史将在你们手中结束!你们的功绩将盖过谢安、祖逖和刘越石,你们的声名将万古永存!三国以来,将相多如牛毛,有几个能统一中国?所以,出将人相何足道哉,大丈夫要立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结束四百年战争,统一中国,迎来一个太平盛世,就是立了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今日特请各位至此,便是想问问大家:有无这种雄心壮志……”
杨坚至此一顿,虽然场上无人回答,但几乎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而又奇异的光彩。杨坚的目光扫过一遍,深知这奇异的光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实在,都更辉煌!他平静一下激动的心情,又继续言道:
“……各位的眼神已作出最好的回答,你们便是顺着天意民心,出来结束四百年战乱的人,统一中国的人!孤愿为汝等屯积粮草,备车造船,让汝等去创建英雄业绩。只是这得经过一段时间,这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何以要多至数年?这个世界上可能还有几个不愿国家统一的人,喜欢分裂的人。他们不打千家万户的大算盘,专打个人得失的小算盘,可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挑起战端,向国家要这要那,把武帝同列位浴血奋战赢来的统一大局,推回四分五裂的绝境。为此,我们不得不做艰苦的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先将后方稳定下来,再图进取。以各位卓越的见识,这道理自然看得比我透彻。倘若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定是全国共诛之,列位更是不会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我今日想同各位说的,便是这些,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有何见教?”
这时,一个年近不惑的深沉汉子出列言道:“丞相高瞻远瞩,所言非但合乎天意民心,而且说到我等的心里,我等决不有负丞相之望!”。
他是大将军李询,是开国元勋李贤的四儿,以其族望,寥寥数句,却是一语千钧。他话声一落,场上人无不点头称是。
待人群散后,杨坚笑问左右:“我今日所言如何?”
李德林道:“甚好!”
高颎也道:“甚好!”
杨坚道:“好在哪里?”
高颎笑言:“你把这群实际带兵的人都笼络过来了!”
李德林却说:“此后便是有人起兵捍卫周室,也不免要负上制造分裂,破坏统一天下大局的罪名!便就在天下人面前输了理。”
与此同时,独孤伽罗则挨家挨户走亲戚串门去了。此刻她正带着四儿杨秀到元孝矩家。
元孝矩是北魏汝阴王元天赐的孙子,今为司宪大夫,早在魏末周初之时,见宇文泰有移鼎之心,便暗中联络皇族血气青年,谋诛宇文泰;但此事被乃兄孝规知道,以为是螳臂挡车,严加制止。虽发难不成,孝矩犹耿耿于怀,引为终生遗憾。这事原本十分秘密,却被杨坚知道了,他断然派人说亲,为长子杨勇娶孝矩女为媳。双方家长均知对方用意,心照不宣,这门姻亲一说即合。
新结的姻亲,两亲家母一见面就蜜里调油,甜蜜得不得了。两人边嗑瓜子,边闲聊。元夫人忽然神秘兮兮一笑,说:
“有一个传说,不知亲家母想不想听?”
“你的故事一定好听!”独孤伽罗鼓励道。
元夫人停嗑了瓜子,笑嘻嘻说:“这可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魏文帝自知身孤力单,江山将被宇文氏夺去,突然想起借助外援维持统治,派人到桑然,求娶柔然公主为妻……”
独孤伽罗明知故问:“柔然可汗是否答应?”
“柔然可汗答得干脆:只要魏天子废去原来的皇后,孤即答应嫁女。于是,魏文帝废去了皇后乙弗氏,迎柔然公主为皇后。想不到那柔然女奇妒无比,乙弗氏已经在麦积崖落发为尼,犹不放过,硬逼文帝将乙弗氏赐死。乙弗氏是怀胎削发为尼的。自杀时哀痛欲绝,她对身中未出世的太子哭诉说:儿啊儿,你本是太子,是要当皇帝的,是娘误了你。你若有灵,当赴有能力保你为皇帝的家中投胎去!这时,废后身边有个得道的神尼。她亲眼看见废后的遗体上升起了一片祥云,冉冉飘去。神尼不即不离地追随那一片祥云,直到冯诩般若寺上空,那祥云忽然闪耀着万道金光,于是,一个新的婴儿诞生了。那神尼正好赶去为那婴儿接生……”
独孤伽罗感慨道:“原来这个婴儿是魏室的天子!”
“你说……”元夫人望着独孤伽罗许久,才意味深长发问:“这传说是真的吗?”
独孤伽罗自然明白这“传说”的来源,这正是她亲自将杨坚出世的传说告诉儿媳元氏的,正要通过元氏的口,将传说悄悄地在北魏的皇族中传开,以便取得先朝皇族对杨坚的支持。
“我想……这传说千真万确!”独孤伽罗慎重地说。
元夫人自是喜悦无限,杨坚不仅是真命天子,还是魏室的天子,而最可喜的是她女儿是杨家长子的嫡妻,他日必是皇后无疑!
这时,杨秀正与一个少女对踢毽子,且渐渐移动到大人跟前。
元夫人突然笑嘻嘻地问杨秀:“这女孩你喜欢吗?”
杨秀乐滋滋地点点头。
“我替你做媒,让她当你的夫人如何?”
杨秀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那少女却已晓事,脸一红,飞也似地跑开了。
杨秀立即追去同时嚷嚷:“别跑!别跑!还要踢毽哩……”
独孤伽罗见那少女长得端庄秀丽,不禁问道:“那是谁家的女儿?”
“上柱国长孙览的小女儿,如何?人品好,门当户对……”
独孤氏暗暗寻思,长孙氏是北魏王族的一支强大的势力,倘若再得这一臂助,当真求之不得!当下不无遗憾地说:
“什么都好,但两人年纪都略嫌小了一点。”
“先走亲,再过几年成婚,有何不可!”元夫人竟是比主人更主动,她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把更多的盟友拉入这场政治角逐,胜算岂不更多一些?她隐隐地觉得元氏家庭已上了杨坚的战车,有进无退了。
独孤氏笑道:“就怕长孙家不允……”
“你可知道?长孙夫人是我表姊,我们从小就亲密无间,此事包在我的身上好了!”
第二章 山雨欲来 第四节
杨坚成功地使用调虎离山计将五位亲王调入京师,却险些忽略了掌管
护卫京畿兵力的毕王宇文贤。
“六哥,你怎么回京来了……”
四个王者装束的贵人鱼贯进屋,领头的中年汉子劈头便抛过这话。他的身后三人年纪依次递减,最小的不过三十。
“六哥”儒生打扮,举止十分文雅,他把四个人让人书房,请大家坐下,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望着书案上两叠书卷出神。
一叠二十卷的是《庚开府文集》,另一叠十卷是《宇文招文集》。
“六哥”便是赵王宇文招,已入不惑之年,须发黑得闪亮,白净脸庞有美玉的柔和光泽。他母亲王夫人乃是汉人,在他的身上已很难察觉鲜卑血统留下的痕迹。这时他苍凉地说:
“女儿远嫁突厥,我怎能不回京送行?”他一顿,又幽幽道:“再说,这是圣旨宣召,皇命难违啊!”
“什么皇命?所谓皇命,不过是杨坚的意思!”原先入门发语的那中年汉子非常激动,“六哥你博览经史,怎不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调虎离山……”
最年轻的一个王爷也书生气十足,他圆瞪双目望着发语的中年汉子:“九哥,调我兄弟入京是调虎离山,那么,前年要我们兄弟离京就国,算是什么?”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