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14节
“那……”九哥略想一下,说,“那也是调虎离山!”
九哥是宇文纯,封陈王。最小的是宇文囗,封滕王,他不明白,何以赶他们出京是调虎离山,召入京也是调虎离山?他充满疑团地望着六哥,文帝十三子只剩下他们兄弟五人,六哥最长,也最有威望,只能向他索解……“不错,进出都是调虎离山!”六哥宇文招慨叹,“我入京情非得已,你们,”他眼光定在陈王宇文纯脸上,“尤其是九弟,你明知、是调虎离山,为何入京送死?假如你们不来,杨坚还有所忌惮,要对我下手还有所顾望;现在大家都应召入京真要一网打尽了!”
“我哪是自愿入京,我是被抓回来的!”宇文纯须发皆张,非常激愤。
大家吃惊地望着他,等他解释。
九弟陈王纯说,他已接到顺阳公主传书,知道国丧,京师可能凶险之极,本不想就征,但了解到传旨的钦使不过是个门正上士,且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只有一个随从,所以,心想去见钦使又有何妨?回不回京在我而不在他,说不定还可以从钦使口中套出京师的机密。到了传舍,那钦使挥手将陈玉的卫队阻在门外,道是有机密大事面谈。结果他一进里屋,冷不防当头挨了一棍,被结结实实捆了起来,然后那钦使出门宣布:陈王有罪,左右不得妄动!便这样,他被押解京师。
十一弟代王宇文达说:“前来宣召我的钦使是李浑,李穆的小儿子。我自幼居住李家,父皇还让我认穆兄为义父,我与李泽亲如兄弟一般,哪想到他会骗我,害我?”
十弟宇文盛摇摇头:“会不会我们将杨坚想得太坏?这回六哥入京,马上即有优诏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规格甚高!
宇文招慨叹:“纵观前代历史,自称大丞相而不篡位者,稀矣!更何况杨坚已住进了帝宫,既然不顾天下人非议,那是志在必得了!看来,我等败就败在太善良,五哥阿宪当年就说过杨坚有反相……我等不信,今为南冠之囚!”
九弟宇文纯长叹:“倘若五哥尚在,就好了!”
十三弟宇文囗目光落在《庚开府文集》上,他与六哥都非常喜欢庚信的文章,庚信由梁而周,今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文集是去年结成的,序言还是他写的,他每篇文章都细读过,而对其中的《哀江南赋》更是爱不释手,如今回忆赋中所言,虽云记史,所说的简直便是眼前的事。于情怀激荡之际,不觉吟咏起来: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
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宇文招则想起了冤死的乃兄宇文宪,以及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与王轨等人,也苍苍凉凉吟诵:
日暮穷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秋风萧瑟!
荆壁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与横阶,棒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
冠之四;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
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两兄弟吟罢,房中一片沉寂,五兄弟如坐愁城。
十弟宇文盛依然觉得处境并非如《哀江南赋》所言的那般绝望,便道:“我等果真被软禁了吗?怎么我从自己府中来到六哥这里,一路上竟无一人干涉?”
九哥宇文纯苦笑了一下,耐心解释:“十弟,昨日朝会,那郑泽对我等说什么来着?”
宇文盛思索一阵,才说:“他说,先帝新丧,主少国疑,近来京畿盗贼猖狂。所以,五位皇爷万万不可孤身出城,万一不测,那可大大不值得!”
“这话你大概没有听懂。那意思便是:你们五王一旦随意出京,我便宰了你们。到时我向国人很好交代,说是被盗贼杀了!”
宇文纯这大白话一说,大家心情愈发沉重,均知这是国破家亡之局。又是一片沉寂。
宇文纯突然气愤地说:“大周便这般完了?我们剩下五兄弟便这般完了?我不信!我不信……”他最后的一个“不信”是喊出来的,如荒野狼嚎。
又过了一阵。
宇文招平静地说:“我这里准备一封书信,只是据实而言,将人家盗国的迹象,拣尤著者,一一列举出来,一式六份,下面是我们五兄弟的落款。准备送给六大总管的。这全国最大的六个总管,只要半数起动,鹿死谁手就难说了,我们的一线希望便在这里!”
说到此,他又沉吟了一阵才继续言道:“但是,我等都被监视起来了,信送出城并不容易……”
“我送出去!”陈王宇文纯道。
“你太外露,早被提防了!”宇文招摇摇头,然后转身深情地望着宇文盛,说,“十弟……”
宇文盛慨然道:“我去!他们对我疏于防备……”
“好!你这就去吧!”宇文招将六封信递给了宇文盛,说声“珍重!”
待宇文盛离开,宇文招又道:“倘若信送不到六大总管手中,岂不画虎不成反类犬?”
宇文纯说:“这等于孤注一掷,太不保险!”
“所以,我又准备六封。”宇文招又从书下取出六封信,“这六封信,要从另一渠道送出。双管齐下,总有一方送到总管手里。”
他没说另一渠道是谁,兄弟们也不问,大家突然都很懂事,深知多听一人就多一分泄密的机会。
这时,外面一个少女的声音喊道:“爹!你在哪里?”声音一落,少女便奔进书房。她自然便是“千金公主”了。
三个叔叔退出了书房。
宇文招默默抚摸女儿的头发。
少女哭道:“你不要女儿了!我后天就要去突厥了,你也不到太常寺去看看我……听说你回京好几天了!”
宇文招泪如雨下。
“爹是个没有用的人,是废物!所以才让唯一的女儿远嫁突厥……”
那少女只一味地哭。
“你为何不骂?骂爹不中用,废物!狼心狗肺……”
少女边哭边问:“难道中原的男子都死光了,非嫁去突厥……不行?爹,你倒说呀!为何非去突厥不可?”
“北齐灭亡之后,高洋有个三儿,叫高绍义,逃去突厥。突厥人故意立他为王,在边界划出一块地方,让高绍义纠集打散的旧部。以此牵制我周朝。所以,杨坚想用你来交换高绍义,求得边境安宁……”
“便是这点理由?”
“还有……”
“还有什么?”
还有便是要赵王招就范,试他顺从不顺从,如敢抗拒,便要他的命!这缘由自然不便说出口了。宇文招只能摇头苦笑。
“我以后再也见不到爹爹了……”少女又哭了。
宇文招指着案上十卷一叠的书,说:“这是爹一生著作,你带去,见它即如见爹;还有那一叠《庚开府文集》是爹手抄的,里头还有你十三叙写的序,也带去……”
他站了起来,环顾室中四壁的书架,忧郁地说:“这些书,你应当全部带走,爹不用了……”
少女知道父亲爱书如命,这话大异寻常,便惊诧地问:“爹你怎么啦?”
宇文招掩饰道:“在突厥,你是皇后,什么东西没有?只是书是不容易弄到的。爹明日就派人将书送太常寺去!”
少女也喜欢看书,见父亲将整个书房的书当作陪嫁物,心中也颇自慰。
宇文招又道:“你应当去看看元氏伯母……”
“爹说的是元皇后?”
宇文把点点头:“她十六岁当皇后,只当了半年皇后,夫君被杀,她自己也在万善尼寺削发为尼,快二十五年了!”
“我这就去,但你晚上要到太常寺看女儿!”
宇文招点点头。
他将一叠书信交给女儿:“这六封书信十分要紧,先贴身藏好,谁也不让看。到了万善尼寺,要私下亲手交给元后。请她设法分发出去,不可有误!”
少女诧异望着父亲:“很重要?”
宇文招凝重地点点头:“爹无能助你……你临行却帮了爹的大忙!”
女儿临行去拜访出家为尼的伯母自然不着痕迹,而他们五兄弟如今是到什么地方都招人猜疑。
雍州的治所便在京畿。州牧是大总管、上柱国、太师毕王宇文贤。他是当今周室皇亲中唯一得掌军权的一个王爷。原因有二:他是周明帝的长子,虽非明皇后所生,明皇后则是他的嫡母,独孤信是他外祖父,而今当权的杨坚正是他的姨父,这是其一;其二,鉴于明帝、明皇后不得善终的教训,学会了逆来顺受的本领,凡事一律无争。
近来的处境似有微妙的变化,那就是杨坚的侄儿杨雄出任为雍州别驾,别驾是州牧的副手。杨雄已经是司卫上大夫,主管京城的禁卫,够他忙了,如今又兼任雍州别驾,这说明杨坚已经对他这个姨侄不放心了。宇文贤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这一层还是想到了,只是弄不清自己一向与世无争何以惹人猜疑?或许是近来少与杨家往来,相互间少了沟通以致产生了隔阂?看来得多到大丞相府走走。为此,他前日弄来了几张上等的狐皮,叫人缝制一件狐裘,他知道姨丈得了风湿病,穿狐裘最好,对长辈孝敬之心不可无……
他坐在书房,痴痴地想着,突然身边响起了咳嗽声。他一愣,连忙起身揖道:
“叔王爷……原来十叔大驾光临,小侄有失远迎……”
正是越王宇文盛微服到此。他挥挥手,不让侄儿多说,自己却急急言道:“这是六哥给你的书信……”他从怀中掏出一信,递了过去,“你要好好看!”
“六哥回京了?”宇文贤一边接信,一边问。
宇文盛答非所问:“记住,信看完便烧掉。我也不便久留,告辞了!”
他说走就走。
宇文贤望着叔父的背影,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再看手中的书信,猜想:六叔既已回京还写什么信?如此郑重其事岂不可笑?咫尺之间,什么话不可面谈!虽是这么想,他还是拆开了信封。
这时来了帐下亲信裴矩,说:“禀王爷,那鲤鱼重有七斤,若要送人,得及时送去,六月天,鱼死就不鲜了……”
宇文贤拆开信封,忽然心中一亮,对了!明日便是堂妹千金公主远嫁突厥之时,六叔此刻必然忙得不可开交,送信来定然是约我明日到灞桥送别,应该!应该!该当如此……他忽地转身问亲信裴矩:“你刚才说什么?”
“那七斤的黄河鲤鱼快死了……”裴矩又将原话重说一遍,想了想,又道,“刚才似乎有个老百姓闯入王爷书房,真是胆大包天……”
宇文贤哈哈大笑。
“小人说错了?”裴矩问。
“那是越王爷!”宇文贤又大笑了一阵,扬一扬手中书信说,“他约我明日到灞桥送别,千金公主远嫁突厥……”
“哦,那大鲤鱼还是由小人送丞相府中。”
“好!不不……’宇文贤略一犹豫又说,“我要亲自送去!”
果然,宇文贤亲自提着大鲤鱼和新缝制的狐裘,到丞相府去。
他前脚刚走,后脚便来了杨雄。
杨雄兼任雍州别驾不到十日,毕王宇文贤的部下乃至亲信几乎都被重金收买了过去。他伯父是大丞相,国库向他敞开,只要是利于移鼎大事,可随意支取。乱世中人,只讲势利,道义分文不值,亲信吃里扒外也是常有的事。
裴矩将越王宇文盛送来的信,恭恭敬敬递给别驾杨雄,这封信他自然看过,价值千金,哪里是相约灞桥送别之事!
杨雄看了书信,神色为之一变,当即赶到丞相府。
此刻杨坚正在接见汝南郡公上大将军宇文神庆和司卫上士长孙晟。明日千金公主即将离京,这两人将是护亲的正使和副使。
杨坚的确是韬晦的大行家,他一方面借刀杀了宇文神举,另一面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宇文神庆儿子宇文静乱。谁能想到,先杀其兄,然后又与其弟结成儿女亲家,天下当无此理!那神举的乃弟神庆本来颇涉经史,人也聪明,由于本朝多故,在痛定思痛中独有所悟,他发现:最聪明的人先死,平常人次之,最糊涂的人却是安然无恙!慨然叹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乎!于是尽烧藏书,专学糊涂。时至今日,他糊涂的学业大成,差不多可以进入糊涂虫的境界。对杨坚的临行指示,他似听非听,但每隔三五分钟必须点头一次,这不能漏了,至于一路护亲事宜,自有副使承当……
杨坚也不愿与这宇文神庆多费口舌,转向司卫上士长孙晟。
四儿杨秀与长孙览的小女儿的亲事已经定下,所以,长孙晟如今也算他杨坚的儿女亲家。这门亲事的确定可谓一举两得,得其势又得其才。对长孙晟的才能杨坚早就留意了,因为他干大事业,干大事靠拍马溜须的人不行,非真才实学者不可!在他的记忆中,长孙晟是第一号文武双全的青年。
九哥是宇文纯,封陈王。最小的是宇文囗,封滕王,他不明白,何以赶他们出京是调虎离山,召入京也是调虎离山?他充满疑团地望着六哥,文帝十三子只剩下他们兄弟五人,六哥最长,也最有威望,只能向他索解……“不错,进出都是调虎离山!”六哥宇文招慨叹,“我入京情非得已,你们,”他眼光定在陈王宇文纯脸上,“尤其是九弟,你明知、是调虎离山,为何入京送死?假如你们不来,杨坚还有所忌惮,要对我下手还有所顾望;现在大家都应召入京真要一网打尽了!”
“我哪是自愿入京,我是被抓回来的!”宇文纯须发皆张,非常激愤。
大家吃惊地望着他,等他解释。
九弟陈王纯说,他已接到顺阳公主传书,知道国丧,京师可能凶险之极,本不想就征,但了解到传旨的钦使不过是个门正上士,且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只有一个随从,所以,心想去见钦使又有何妨?回不回京在我而不在他,说不定还可以从钦使口中套出京师的机密。到了传舍,那钦使挥手将陈玉的卫队阻在门外,道是有机密大事面谈。结果他一进里屋,冷不防当头挨了一棍,被结结实实捆了起来,然后那钦使出门宣布:陈王有罪,左右不得妄动!便这样,他被押解京师。
十一弟代王宇文达说:“前来宣召我的钦使是李浑,李穆的小儿子。我自幼居住李家,父皇还让我认穆兄为义父,我与李泽亲如兄弟一般,哪想到他会骗我,害我?”
十弟宇文盛摇摇头:“会不会我们将杨坚想得太坏?这回六哥入京,马上即有优诏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规格甚高!
宇文招慨叹:“纵观前代历史,自称大丞相而不篡位者,稀矣!更何况杨坚已住进了帝宫,既然不顾天下人非议,那是志在必得了!看来,我等败就败在太善良,五哥阿宪当年就说过杨坚有反相……我等不信,今为南冠之囚!”
九弟宇文纯长叹:“倘若五哥尚在,就好了!”
十三弟宇文囗目光落在《庚开府文集》上,他与六哥都非常喜欢庚信的文章,庚信由梁而周,今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文集是去年结成的,序言还是他写的,他每篇文章都细读过,而对其中的《哀江南赋》更是爱不释手,如今回忆赋中所言,虽云记史,所说的简直便是眼前的事。于情怀激荡之际,不觉吟咏起来: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
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宇文招则想起了冤死的乃兄宇文宪,以及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与王轨等人,也苍苍凉凉吟诵:
日暮穷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秋风萧瑟!
荆壁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与横阶,棒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
冠之四;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
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两兄弟吟罢,房中一片沉寂,五兄弟如坐愁城。
十弟宇文盛依然觉得处境并非如《哀江南赋》所言的那般绝望,便道:“我等果真被软禁了吗?怎么我从自己府中来到六哥这里,一路上竟无一人干涉?”
九哥宇文纯苦笑了一下,耐心解释:“十弟,昨日朝会,那郑泽对我等说什么来着?”
宇文盛思索一阵,才说:“他说,先帝新丧,主少国疑,近来京畿盗贼猖狂。所以,五位皇爷万万不可孤身出城,万一不测,那可大大不值得!”
“这话你大概没有听懂。那意思便是:你们五王一旦随意出京,我便宰了你们。到时我向国人很好交代,说是被盗贼杀了!”
宇文纯这大白话一说,大家心情愈发沉重,均知这是国破家亡之局。又是一片沉寂。
宇文纯突然气愤地说:“大周便这般完了?我们剩下五兄弟便这般完了?我不信!我不信……”他最后的一个“不信”是喊出来的,如荒野狼嚎。
又过了一阵。
宇文招平静地说:“我这里准备一封书信,只是据实而言,将人家盗国的迹象,拣尤著者,一一列举出来,一式六份,下面是我们五兄弟的落款。准备送给六大总管的。这全国最大的六个总管,只要半数起动,鹿死谁手就难说了,我们的一线希望便在这里!”
说到此,他又沉吟了一阵才继续言道:“但是,我等都被监视起来了,信送出城并不容易……”
“我送出去!”陈王宇文纯道。
“你太外露,早被提防了!”宇文招摇摇头,然后转身深情地望着宇文盛,说,“十弟……”
宇文盛慨然道:“我去!他们对我疏于防备……”
“好!你这就去吧!”宇文招将六封信递给了宇文盛,说声“珍重!”
待宇文盛离开,宇文招又道:“倘若信送不到六大总管手中,岂不画虎不成反类犬?”
宇文纯说:“这等于孤注一掷,太不保险!”
“所以,我又准备六封。”宇文招又从书下取出六封信,“这六封信,要从另一渠道送出。双管齐下,总有一方送到总管手里。”
他没说另一渠道是谁,兄弟们也不问,大家突然都很懂事,深知多听一人就多一分泄密的机会。
这时,外面一个少女的声音喊道:“爹!你在哪里?”声音一落,少女便奔进书房。她自然便是“千金公主”了。
三个叔叔退出了书房。
宇文招默默抚摸女儿的头发。
少女哭道:“你不要女儿了!我后天就要去突厥了,你也不到太常寺去看看我……听说你回京好几天了!”
宇文招泪如雨下。
“爹是个没有用的人,是废物!所以才让唯一的女儿远嫁突厥……”
那少女只一味地哭。
“你为何不骂?骂爹不中用,废物!狼心狗肺……”
少女边哭边问:“难道中原的男子都死光了,非嫁去突厥……不行?爹,你倒说呀!为何非去突厥不可?”
“北齐灭亡之后,高洋有个三儿,叫高绍义,逃去突厥。突厥人故意立他为王,在边界划出一块地方,让高绍义纠集打散的旧部。以此牵制我周朝。所以,杨坚想用你来交换高绍义,求得边境安宁……”
“便是这点理由?”
“还有……”
“还有什么?”
还有便是要赵王招就范,试他顺从不顺从,如敢抗拒,便要他的命!这缘由自然不便说出口了。宇文招只能摇头苦笑。
“我以后再也见不到爹爹了……”少女又哭了。
宇文招指着案上十卷一叠的书,说:“这是爹一生著作,你带去,见它即如见爹;还有那一叠《庚开府文集》是爹手抄的,里头还有你十三叙写的序,也带去……”
他站了起来,环顾室中四壁的书架,忧郁地说:“这些书,你应当全部带走,爹不用了……”
少女知道父亲爱书如命,这话大异寻常,便惊诧地问:“爹你怎么啦?”
宇文招掩饰道:“在突厥,你是皇后,什么东西没有?只是书是不容易弄到的。爹明日就派人将书送太常寺去!”
少女也喜欢看书,见父亲将整个书房的书当作陪嫁物,心中也颇自慰。
宇文招又道:“你应当去看看元氏伯母……”
“爹说的是元皇后?”
宇文把点点头:“她十六岁当皇后,只当了半年皇后,夫君被杀,她自己也在万善尼寺削发为尼,快二十五年了!”
“我这就去,但你晚上要到太常寺看女儿!”
宇文招点点头。
他将一叠书信交给女儿:“这六封书信十分要紧,先贴身藏好,谁也不让看。到了万善尼寺,要私下亲手交给元后。请她设法分发出去,不可有误!”
少女诧异望着父亲:“很重要?”
宇文招凝重地点点头:“爹无能助你……你临行却帮了爹的大忙!”
女儿临行去拜访出家为尼的伯母自然不着痕迹,而他们五兄弟如今是到什么地方都招人猜疑。
雍州的治所便在京畿。州牧是大总管、上柱国、太师毕王宇文贤。他是当今周室皇亲中唯一得掌军权的一个王爷。原因有二:他是周明帝的长子,虽非明皇后所生,明皇后则是他的嫡母,独孤信是他外祖父,而今当权的杨坚正是他的姨父,这是其一;其二,鉴于明帝、明皇后不得善终的教训,学会了逆来顺受的本领,凡事一律无争。
近来的处境似有微妙的变化,那就是杨坚的侄儿杨雄出任为雍州别驾,别驾是州牧的副手。杨雄已经是司卫上大夫,主管京城的禁卫,够他忙了,如今又兼任雍州别驾,这说明杨坚已经对他这个姨侄不放心了。宇文贤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这一层还是想到了,只是弄不清自己一向与世无争何以惹人猜疑?或许是近来少与杨家往来,相互间少了沟通以致产生了隔阂?看来得多到大丞相府走走。为此,他前日弄来了几张上等的狐皮,叫人缝制一件狐裘,他知道姨丈得了风湿病,穿狐裘最好,对长辈孝敬之心不可无……
他坐在书房,痴痴地想着,突然身边响起了咳嗽声。他一愣,连忙起身揖道:
“叔王爷……原来十叔大驾光临,小侄有失远迎……”
正是越王宇文盛微服到此。他挥挥手,不让侄儿多说,自己却急急言道:“这是六哥给你的书信……”他从怀中掏出一信,递了过去,“你要好好看!”
“六哥回京了?”宇文贤一边接信,一边问。
宇文盛答非所问:“记住,信看完便烧掉。我也不便久留,告辞了!”
他说走就走。
宇文贤望着叔父的背影,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再看手中的书信,猜想:六叔既已回京还写什么信?如此郑重其事岂不可笑?咫尺之间,什么话不可面谈!虽是这么想,他还是拆开了信封。
这时来了帐下亲信裴矩,说:“禀王爷,那鲤鱼重有七斤,若要送人,得及时送去,六月天,鱼死就不鲜了……”
宇文贤拆开信封,忽然心中一亮,对了!明日便是堂妹千金公主远嫁突厥之时,六叔此刻必然忙得不可开交,送信来定然是约我明日到灞桥送别,应该!应该!该当如此……他忽地转身问亲信裴矩:“你刚才说什么?”
“那七斤的黄河鲤鱼快死了……”裴矩又将原话重说一遍,想了想,又道,“刚才似乎有个老百姓闯入王爷书房,真是胆大包天……”
宇文贤哈哈大笑。
“小人说错了?”裴矩问。
“那是越王爷!”宇文贤又大笑了一阵,扬一扬手中书信说,“他约我明日到灞桥送别,千金公主远嫁突厥……”
“哦,那大鲤鱼还是由小人送丞相府中。”
“好!不不……’宇文贤略一犹豫又说,“我要亲自送去!”
果然,宇文贤亲自提着大鲤鱼和新缝制的狐裘,到丞相府去。
他前脚刚走,后脚便来了杨雄。
杨雄兼任雍州别驾不到十日,毕王宇文贤的部下乃至亲信几乎都被重金收买了过去。他伯父是大丞相,国库向他敞开,只要是利于移鼎大事,可随意支取。乱世中人,只讲势利,道义分文不值,亲信吃里扒外也是常有的事。
裴矩将越王宇文盛送来的信,恭恭敬敬递给别驾杨雄,这封信他自然看过,价值千金,哪里是相约灞桥送别之事!
杨雄看了书信,神色为之一变,当即赶到丞相府。
此刻杨坚正在接见汝南郡公上大将军宇文神庆和司卫上士长孙晟。明日千金公主即将离京,这两人将是护亲的正使和副使。
杨坚的确是韬晦的大行家,他一方面借刀杀了宇文神举,另一面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宇文神庆儿子宇文静乱。谁能想到,先杀其兄,然后又与其弟结成儿女亲家,天下当无此理!那神举的乃弟神庆本来颇涉经史,人也聪明,由于本朝多故,在痛定思痛中独有所悟,他发现:最聪明的人先死,平常人次之,最糊涂的人却是安然无恙!慨然叹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乎!于是尽烧藏书,专学糊涂。时至今日,他糊涂的学业大成,差不多可以进入糊涂虫的境界。对杨坚的临行指示,他似听非听,但每隔三五分钟必须点头一次,这不能漏了,至于一路护亲事宜,自有副使承当……
杨坚也不愿与这宇文神庆多费口舌,转向司卫上士长孙晟。
四儿杨秀与长孙览的小女儿的亲事已经定下,所以,长孙晟如今也算他杨坚的儿女亲家。这门亲事的确定可谓一举两得,得其势又得其才。对长孙晟的才能杨坚早就留意了,因为他干大事业,干大事靠拍马溜须的人不行,非真才实学者不可!在他的记忆中,长孙晟是第一号文武双全的青年。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