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34节
莲花公主终于泪流满腮,哭了起来。
杨坚又吩咐道:
“扶她去见二圣!”
群臣们望着她那逝去的背影,若有所失。
内侍张权慌忙走进凤阁,急急拾级上楼,至最后一个台阶,竟一蹶绊倒,但他又连忙爬起,上前向一个雍容华贵的夫人拜下:
“启禀二……二圣,圣上适才封……封南朝的莲花公主为……为……贵嫔,她马上便来朝见二圣……”
一向口齿伶俐的张权忽地口吃起来,那号称“二圣”的中年妇人也愣在当场。她是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北周上柱国、大司马独孤信的七女。她的姊姊曾是周明帝的皇后,其时独孤信总天下之兵马,一呼一吸都能影响天下之权衡。青年杨坚凭借泰山之势扶摇直上,自不待言。后来,他与独孤伽罗的女儿又成为周宣帝的皇后,杨坚借此居禁中、总百揆,趁势夺了女婿宣帝的天下,灭了北周,建立了隋政权。此间蓄势积力有赖独孤伽罗左右逢迎之功;数次履危蹈险,多仗独孤伽罗上下接引之力。后来杨坚一登皇位,便封独孤氏为皇后,且与后相约:誓无异生之子。两人相得如鱼水之欢,杨坚每日临朝,帝后两人总是同车而进,到了凤阁,这才分手,一人上殿议事,一人入阁等候。如逢疑难大事,杨坚即派内侍张权赴阁告禀,征询独孤氏的意见,往往由她一言而决。由此,人称“二圣”。
然而,今日之事大异往常。九年来一向不纳二色的杨坚,突然纳莲花公主为贵嫔,事前也不与她通气。这对独孤伽罗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懵了,心中只是木木地说:
“好……好……好……”
她不知莲花公主如何在宫人的搀扶下上楼,她不见莲花公主究竟跪在地上有多久,但见一座高山在眼前崩倒,但见一道道鸿沟从地面裂开……
跪在地上的莲花公主已是浑身出汗,双膝麻木,她感到头上悬着一个欲炸未炸的天雷,心里重复着一个念头: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好……一了百了……”
忽然,她感到有一只苍蝇在脸颊上,本能地用手挥了两下,可是仍然没有赶走苍蝇。她缓缓地抬起头来,这才发现是有人将眼光盯在她的粉脸腮上。
这苍蝇般叮人的目光,她早就见识过。那是金陵城破后的第二天,于国破家亡之际,皇宫之内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忽传隋军的大元帅,晋王杨广驾到。过了一会儿,一阵靴声传来,内宫的眷属和宫人们如风吹般跪伏于地。接着,她便觉得有只苍蝇停在她的粉腮上,那便是杨广的眼光!而后便是为虏为婢的日子,北上之日,她的香车紧随晋王马后,她时常领略这苍蝇般的眼光。他何时又无声无息地跟上楼来了?
晋王杨广的眼光转向独孤皇后,同时脸上显示了无限敬慕之情:
“母后……”
“你……”独孤氏回过神来:“你怎么不参加庆功宴了?”
“儿……儿记挂着娘!”杨广移步上前。
“你记挂着我?”独孤氏感激地望着杨广,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冰冷的心头。
“儿……儿实不明白父皇的用意……”
独孤氏把杨广拦近身边,默不作声,但是泪如泉涌不可遏止;杨广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莲花公主实不明白:我失败者不哭,胜利者因何反而哭了?
独孤氏用袖子拭了拭眼泪,显出一副端肃无比的神情,吩咐宫人道:
“带去十八厢房安置!”
“领二圣懿旨!”
宫人终于带走了莲花公主。
杨广无论如何还是不明白:九年来,凡是大事,父皇总是同母后商量的,母后怎会赞成父王立莲花公主为贵嫔?而向来不近女色的父亲,又怎会年近半百之际立个女娃娃为嫔妃?想着想着,禁不住问道:
“母后,这是你的主意吧?”
独孤氏默然,心中却嚷道:我能出这个主意吗?我事前一无所知呀!若是事有先兆,便是拼着夫妻破脸,我也不让敌国的公主当你父王的嫔妃!但嘴里说出的却似乎是别人的话:
“是我的主意,你以为如何?”
“我……我想不通!”
独孤氏注视着杨广,捉摸其心思;
“莫非你也想要……”
“母后,你想左了!”杨广急切地分辩道:“皇儿之意,若是将莲花公主赐给韩擒虎,或是贺若弼,管叫他们耽于美色,壮志销磨。多好的一步棋。因何不走?”
杨广此时讲的是先前父皇杨坚的念头。
这时太子杨勇也来了,他问的也是先前杨广问过的话:
“母后……这是你的主意吗?”
“是的,你以为如何?”
“皇儿以为这主意甚好,母后实不愧为二圣……”
“哦?……你再说下去!”
“是!”杨勇以为自己的思路对了母后的劲,便起劲地说下去:“历代君主,谁无三十六宫,七十二院?而父皇身边先前却无一个嫔妃,此事若是出于父皇本意,却难免损及母后圣德。今母后作主将南朝公主立为父皇嫔妃,朝野谁不敬仰?”
独孤氏默默地琢磨两个儿子的话,先是觉得杨广主意高明,杨勇说的也不无道理;然而,再细想下去,便觉杨勇的话实是为自身辩解。只因他爱宠甚多,才有上述说法。想到这里,便觉世上人人都在为自己的行为编造一番饰辞,这便是道理了!蓦然间,一种冷冰冰的孤寂感袭上心头,一时感到无限的空虚和落寞。待她再次抬起头来,但觉杨勇已是远在天边,而杨广则近在咫尺了。当即淡淡地说道:
“你们在此等待父皇,为娘很是困倦,先回内宫了!”
说着起身下楼去了,身后随着影子般的张权。
杨勇望着母后逝去的背影,沉思着;忽地灵光一闪,方知母后不乐的缘由,这才同情母亲的处境。
杨坚也来了,因不见独孤氏在场,便颇为不安地问:
“你们的母后呢?”
“她说很困倦,先回内宫去了。”杨勇答道。
由于此刻尚在同情母亲,出语显得急促而生硬。
杨坚显然很扫兴,独孤氏不陪他回内宫,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其情绪可想而知。他冷峻地扫视两个儿子,心想:你们三妻四妾心安理得,朕立一个贵嫔就不行了?
杨广见父皇神色不对,立时解释道:
“刚才母后告诉臣儿,立南朝公主为贵嫔的事是她的主意,她以为父皇日理万机,理应多一些人照顾……”
“哦……”杨坚这才绽开了笑脸。
杨勇却想:老二怎地如此糊涂?母后走时,分明满脸不乐。便即说道:
“母后走时颇为不乐……”
杨坚瞅了杨勇一眼,虽是无言,神色却又一变,略一犹豫,便即转身下楼,但闻脚步声越去越远,旋即声息杳然。
不一会,杨坚回到寝宫,立在流苏帐前,伸手正欲揭开寝帐,但闻独孤氏鼾声如雷,又迟疑放手,想了一想,便对着寝帐解释道:
“你也无需生气。那莲花公主……我本来是想赐给韩擒虎的,再把乐安公主赐给贺若弼,好让二人受赏均等。但临场一看,那两公主姿色相差甚远,实有厚此薄彼之嫌,只好临时改变主意,将莲花公主贮之内宫……朕曾经与你有约:不近二色,无异生子女。这个誓约仍然不变……”
独孤氏笑吟吟地揭开龙凤帐:
“你瞧,我这是生气吗?是谁造谣造到我的头上来了?你贵为天子,直到今日才立侧嫔,实在太迟了!唉,若说此事有错,当在妾身,我早该替你物色人选才对……”
杨坚忽然如坠入五里云雾,他身边的人面目都模糊不清了。
十八厢房在大兴殿西北隅。
文帝一向重质朴而轻豪华,大殿不装金饰玉,厢房但求雅淡而已。莲花公主居所仅一厅一室,外加四小间耳房,是伺候宫人的住房。
厅中悬一书一画,壁挂一琵琶,桌置一棋枰,此外便空空如也。
她来北国,时逾半载,每日心惊意悬,诚恐那件事要来,但终于没来,于是便渐自安心。她不苟言笑,难得与宫人交换一语,但与尉迟明月则是例外。
自她进了十八厢房那日起,便与尉迟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尉迟明月是最后一个出来晋见她的宫人,她手端一茶盘,上置一杯碧绿的茶,缓缓地抬头望着莲花公主,先是一震,继而如痴如醉地只顾望着莲花公主,忘掉了一切礼仪……
而莲花公主却从她千变万化的眼神中读出了一切:无限的倾慕、极度的惆怅、深沉的痛惜以及许许多多难以言表的情愫。她似乎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正欲细辨,却分明闻见对方软语道:
“姊姊,请用茶……这是南国的碧螺春,水,却是北国的……”
尉迟明月说完便侧身转向,悄悄地以细袖拭泪。
尽管尉迟明月侧身转向,莲花公主的眼前却似乎仍然见其满脸光辉。那满月般的脸庞,那眉宇间洋溢的无尽英气,只消望一眼,便将令人永远难以忘怀。莲花公主先是为其美色所震惊,继则为其善解人意而心折。从此,二人便情逾姊妹,同床而卧,通宵达旦地倾谈。
于交谈中得知她是尉迟迥的孙女。
北周末年,杨坚正加紧篡周的步伐,却被国戚尉迟迥所察,于是,在相州起兵讨杨,结果兵败人亡,七岁的尉迟明月便这样没入宫中为婢。她们两人身世相似,遭遇一般,既是相见恨晚,也恨早。
这一日两人清闲无事,便又下棋消遣时光。尉迟明月见莲花公主久久举棋不定,忽问道:
“姊姊……”
“我输了……”莲花公主叹了一口气,把手中棋子放入盒中。
“我也输了……”尉迟明月将棋归盒,又解释道:“我们都输了……难道不是吗?”
莲花公主默然无言,悄然起身,走到门外,倚栏怅望那栏前的一排排白杨树。看那树叶随风翻滚起伏,不觉又生起家国之叹,情不自禁吟道: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煞人……
尉迟明月收拾好棋抨,走了出来,见其愁容惨淡,不愿莲花公主触景生情,便拉她的袖子说道:
“姊姊且进屋里,小妹有一事请教!”
莲花入屋,便问:
“何事?”
尉迟明月指着墙上的书画说:
“这书是王羲之的《丧乱帖》,落款明白,自无疑义;但是这画上无落款,究竟属何人之作?若说是无名凡品,又怎会流入宫中?姊姊,南朝文物昌盛,你自是见多识广,可猜得出来吗?”
莲花公主抬起头来,端详了一番。画上是一个少女,既非大家闺秀,也非小家碧玉,只是娇美有致,灵动非常。她低头思忖一番,忽然说道:
“妹妹,你用椅子垫一垫脚,上去仔细瞧瞧,看她的胸口是否有个针扎的细孔?”
尉迟明月依言登上椅子,细察一番,突然“啊”地一声,跳下椅来,惊异地望着莲花公主,那神情的含义是:你怎知道的?你爬上去看过了吗?
莲花公主坐下来含笑道:
“我只是猜想,到底她胸口有无针孔?”
杨坚又吩咐道:
“扶她去见二圣!”
群臣们望着她那逝去的背影,若有所失。
内侍张权慌忙走进凤阁,急急拾级上楼,至最后一个台阶,竟一蹶绊倒,但他又连忙爬起,上前向一个雍容华贵的夫人拜下:
“启禀二……二圣,圣上适才封……封南朝的莲花公主为……为……贵嫔,她马上便来朝见二圣……”
一向口齿伶俐的张权忽地口吃起来,那号称“二圣”的中年妇人也愣在当场。她是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北周上柱国、大司马独孤信的七女。她的姊姊曾是周明帝的皇后,其时独孤信总天下之兵马,一呼一吸都能影响天下之权衡。青年杨坚凭借泰山之势扶摇直上,自不待言。后来,他与独孤伽罗的女儿又成为周宣帝的皇后,杨坚借此居禁中、总百揆,趁势夺了女婿宣帝的天下,灭了北周,建立了隋政权。此间蓄势积力有赖独孤伽罗左右逢迎之功;数次履危蹈险,多仗独孤伽罗上下接引之力。后来杨坚一登皇位,便封独孤氏为皇后,且与后相约:誓无异生之子。两人相得如鱼水之欢,杨坚每日临朝,帝后两人总是同车而进,到了凤阁,这才分手,一人上殿议事,一人入阁等候。如逢疑难大事,杨坚即派内侍张权赴阁告禀,征询独孤氏的意见,往往由她一言而决。由此,人称“二圣”。
然而,今日之事大异往常。九年来一向不纳二色的杨坚,突然纳莲花公主为贵嫔,事前也不与她通气。这对独孤伽罗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懵了,心中只是木木地说:
“好……好……好……”
她不知莲花公主如何在宫人的搀扶下上楼,她不见莲花公主究竟跪在地上有多久,但见一座高山在眼前崩倒,但见一道道鸿沟从地面裂开……
跪在地上的莲花公主已是浑身出汗,双膝麻木,她感到头上悬着一个欲炸未炸的天雷,心里重复着一个念头: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好……一了百了……”
忽然,她感到有一只苍蝇在脸颊上,本能地用手挥了两下,可是仍然没有赶走苍蝇。她缓缓地抬起头来,这才发现是有人将眼光盯在她的粉脸腮上。
这苍蝇般叮人的目光,她早就见识过。那是金陵城破后的第二天,于国破家亡之际,皇宫之内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忽传隋军的大元帅,晋王杨广驾到。过了一会儿,一阵靴声传来,内宫的眷属和宫人们如风吹般跪伏于地。接着,她便觉得有只苍蝇停在她的粉腮上,那便是杨广的眼光!而后便是为虏为婢的日子,北上之日,她的香车紧随晋王马后,她时常领略这苍蝇般的眼光。他何时又无声无息地跟上楼来了?
晋王杨广的眼光转向独孤皇后,同时脸上显示了无限敬慕之情:
“母后……”
“你……”独孤氏回过神来:“你怎么不参加庆功宴了?”
“儿……儿记挂着娘!”杨广移步上前。
“你记挂着我?”独孤氏感激地望着杨广,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冰冷的心头。
“儿……儿实不明白父皇的用意……”
独孤氏把杨广拦近身边,默不作声,但是泪如泉涌不可遏止;杨广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莲花公主实不明白:我失败者不哭,胜利者因何反而哭了?
独孤氏用袖子拭了拭眼泪,显出一副端肃无比的神情,吩咐宫人道:
“带去十八厢房安置!”
“领二圣懿旨!”
宫人终于带走了莲花公主。
杨广无论如何还是不明白:九年来,凡是大事,父皇总是同母后商量的,母后怎会赞成父王立莲花公主为贵嫔?而向来不近女色的父亲,又怎会年近半百之际立个女娃娃为嫔妃?想着想着,禁不住问道:
“母后,这是你的主意吧?”
独孤氏默然,心中却嚷道:我能出这个主意吗?我事前一无所知呀!若是事有先兆,便是拼着夫妻破脸,我也不让敌国的公主当你父王的嫔妃!但嘴里说出的却似乎是别人的话:
“是我的主意,你以为如何?”
“我……我想不通!”
独孤氏注视着杨广,捉摸其心思;
“莫非你也想要……”
“母后,你想左了!”杨广急切地分辩道:“皇儿之意,若是将莲花公主赐给韩擒虎,或是贺若弼,管叫他们耽于美色,壮志销磨。多好的一步棋。因何不走?”
杨广此时讲的是先前父皇杨坚的念头。
这时太子杨勇也来了,他问的也是先前杨广问过的话:
“母后……这是你的主意吗?”
“是的,你以为如何?”
“皇儿以为这主意甚好,母后实不愧为二圣……”
“哦?……你再说下去!”
“是!”杨勇以为自己的思路对了母后的劲,便起劲地说下去:“历代君主,谁无三十六宫,七十二院?而父皇身边先前却无一个嫔妃,此事若是出于父皇本意,却难免损及母后圣德。今母后作主将南朝公主立为父皇嫔妃,朝野谁不敬仰?”
独孤氏默默地琢磨两个儿子的话,先是觉得杨广主意高明,杨勇说的也不无道理;然而,再细想下去,便觉杨勇的话实是为自身辩解。只因他爱宠甚多,才有上述说法。想到这里,便觉世上人人都在为自己的行为编造一番饰辞,这便是道理了!蓦然间,一种冷冰冰的孤寂感袭上心头,一时感到无限的空虚和落寞。待她再次抬起头来,但觉杨勇已是远在天边,而杨广则近在咫尺了。当即淡淡地说道:
“你们在此等待父皇,为娘很是困倦,先回内宫了!”
说着起身下楼去了,身后随着影子般的张权。
杨勇望着母后逝去的背影,沉思着;忽地灵光一闪,方知母后不乐的缘由,这才同情母亲的处境。
杨坚也来了,因不见独孤氏在场,便颇为不安地问:
“你们的母后呢?”
“她说很困倦,先回内宫去了。”杨勇答道。
由于此刻尚在同情母亲,出语显得急促而生硬。
杨坚显然很扫兴,独孤氏不陪他回内宫,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其情绪可想而知。他冷峻地扫视两个儿子,心想:你们三妻四妾心安理得,朕立一个贵嫔就不行了?
杨广见父皇神色不对,立时解释道:
“刚才母后告诉臣儿,立南朝公主为贵嫔的事是她的主意,她以为父皇日理万机,理应多一些人照顾……”
“哦……”杨坚这才绽开了笑脸。
杨勇却想:老二怎地如此糊涂?母后走时,分明满脸不乐。便即说道:
“母后走时颇为不乐……”
杨坚瞅了杨勇一眼,虽是无言,神色却又一变,略一犹豫,便即转身下楼,但闻脚步声越去越远,旋即声息杳然。
不一会,杨坚回到寝宫,立在流苏帐前,伸手正欲揭开寝帐,但闻独孤氏鼾声如雷,又迟疑放手,想了一想,便对着寝帐解释道:
“你也无需生气。那莲花公主……我本来是想赐给韩擒虎的,再把乐安公主赐给贺若弼,好让二人受赏均等。但临场一看,那两公主姿色相差甚远,实有厚此薄彼之嫌,只好临时改变主意,将莲花公主贮之内宫……朕曾经与你有约:不近二色,无异生子女。这个誓约仍然不变……”
独孤氏笑吟吟地揭开龙凤帐:
“你瞧,我这是生气吗?是谁造谣造到我的头上来了?你贵为天子,直到今日才立侧嫔,实在太迟了!唉,若说此事有错,当在妾身,我早该替你物色人选才对……”
杨坚忽然如坠入五里云雾,他身边的人面目都模糊不清了。
十八厢房在大兴殿西北隅。
文帝一向重质朴而轻豪华,大殿不装金饰玉,厢房但求雅淡而已。莲花公主居所仅一厅一室,外加四小间耳房,是伺候宫人的住房。
厅中悬一书一画,壁挂一琵琶,桌置一棋枰,此外便空空如也。
她来北国,时逾半载,每日心惊意悬,诚恐那件事要来,但终于没来,于是便渐自安心。她不苟言笑,难得与宫人交换一语,但与尉迟明月则是例外。
自她进了十八厢房那日起,便与尉迟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尉迟明月是最后一个出来晋见她的宫人,她手端一茶盘,上置一杯碧绿的茶,缓缓地抬头望着莲花公主,先是一震,继而如痴如醉地只顾望着莲花公主,忘掉了一切礼仪……
而莲花公主却从她千变万化的眼神中读出了一切:无限的倾慕、极度的惆怅、深沉的痛惜以及许许多多难以言表的情愫。她似乎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正欲细辨,却分明闻见对方软语道:
“姊姊,请用茶……这是南国的碧螺春,水,却是北国的……”
尉迟明月说完便侧身转向,悄悄地以细袖拭泪。
尽管尉迟明月侧身转向,莲花公主的眼前却似乎仍然见其满脸光辉。那满月般的脸庞,那眉宇间洋溢的无尽英气,只消望一眼,便将令人永远难以忘怀。莲花公主先是为其美色所震惊,继则为其善解人意而心折。从此,二人便情逾姊妹,同床而卧,通宵达旦地倾谈。
于交谈中得知她是尉迟迥的孙女。
北周末年,杨坚正加紧篡周的步伐,却被国戚尉迟迥所察,于是,在相州起兵讨杨,结果兵败人亡,七岁的尉迟明月便这样没入宫中为婢。她们两人身世相似,遭遇一般,既是相见恨晚,也恨早。
这一日两人清闲无事,便又下棋消遣时光。尉迟明月见莲花公主久久举棋不定,忽问道:
“姊姊……”
“我输了……”莲花公主叹了一口气,把手中棋子放入盒中。
“我也输了……”尉迟明月将棋归盒,又解释道:“我们都输了……难道不是吗?”
莲花公主默然无言,悄然起身,走到门外,倚栏怅望那栏前的一排排白杨树。看那树叶随风翻滚起伏,不觉又生起家国之叹,情不自禁吟道: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煞人……
尉迟明月收拾好棋抨,走了出来,见其愁容惨淡,不愿莲花公主触景生情,便拉她的袖子说道:
“姊姊且进屋里,小妹有一事请教!”
莲花入屋,便问:
“何事?”
尉迟明月指着墙上的书画说:
“这书是王羲之的《丧乱帖》,落款明白,自无疑义;但是这画上无落款,究竟属何人之作?若说是无名凡品,又怎会流入宫中?姊姊,南朝文物昌盛,你自是见多识广,可猜得出来吗?”
莲花公主抬起头来,端详了一番。画上是一个少女,既非大家闺秀,也非小家碧玉,只是娇美有致,灵动非常。她低头思忖一番,忽然说道:
“妹妹,你用椅子垫一垫脚,上去仔细瞧瞧,看她的胸口是否有个针扎的细孔?”
尉迟明月依言登上椅子,细察一番,突然“啊”地一声,跳下椅来,惊异地望着莲花公主,那神情的含义是:你怎知道的?你爬上去看过了吗?
莲花公主坐下来含笑道:
“我只是猜想,到底她胸口有无针孔?”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